登陆注册
14879400000026

第26章

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中。不无显示。令初发菩提心人。分明无惑故。如先德云。谓寂照无二。为菩提相。犹如明镜。无心为体。鉴照为用。合为其相。亦即禅宗即体之用。自知。即用之体恒寂。知寂不二为心之相。又云。理智相摄。以离理无智。离智无理。如珠之明故。以珠是体。明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明不离珠。珠不离明故。

问。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云何言凡圣一等。

答。众生虽起念。不觉念本无念。与佛无念等。妄堕有念中。佛得无念。知念本无。众生虽现在念中。佛知念即无念。斯则佛无念。与众生无念义同。又以众生不知念空。于念成事似有差别。若实了念空。则于苦乐境。不生执受。何者。以境从念生。心空则境何有。既无有境。相缚自除。能所俱空。谁生取著。既不取著。生死自无。如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流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问。即心成佛之宗。曹溪正意。见性达道之旨。灵鹫本怀。如今信不及人。谓不现证。古今悟者。请垂指南。

答。若亲见。无一人而非佛。若不信。无一佛而非人。迷则常作佛之众生。悟则现证众生之佛。人佛不异。妄见成差。迷悟虽殊。本性恒一。如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即日同灭度。又贤劫前有佛。号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亦同日成佛。即日灭度。如宝积经云。是时妙慧童女。重白目连。以我如是真实言故。于未来世。当得成佛。亦如今日释迦如来。乃至若我此言非虚妄者。令斯大众身皆金色。说是语已众皆金色。又思益经云。思益菩萨。放右掌宝光。一切四众。皆如佛相。下方四菩萨踊出。欲礼世尊。乃发愿言。今此众会。其色无异。当知一切法。亦复如是。此语不虚。愿释迦如来现异相。令我礼敬。即时释迦如来。踊起七多罗树。坐师子座。又最胜王经云。佛言。修菩提行者。于诸圣境。体非一异。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时善女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菩提正行。我今当学。时梵天王问曰。此菩提行。难可修行。汝今云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善天女曰。我今依于此法。得安乐住。是实语者。愿令一切五浊恶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乃至说是语已。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犹如他化自在天宫。释曰。于诸圣境体非一异者。即是不舍于俗。是不一。不离于真。是不异。若一即坏真俗。若异。即成断常。不断不常。即是依于法界。非真非俗。乃曰修习菩提。故云我依此法。得安乐住。所以善天女悟五浊质成。真金之色。阎浮提。迷大人相。成恶业之身。是知若智照之。即世法而成佛法。若以情执之。即佛法而成世法。一心实不动。二见自成差。同共一法中。别成凡圣解。若了非男非女之体。现具三十二相。坐宝莲华。若执是男是女之形。常系二十五有沈无明海。故知信力所及。发真实言。可验。现证法门。顿明心佛矣。

问。此犹叙古引文。如何是即今之佛。

答。如今一念才起。了不可得。无有处所。是过去佛。过去不有。未来亦空。是未来佛。即今念念不住。是现在佛。但一念起时。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则三际无踪。一念圆具十法界。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若能如是一念而达者。则念念相应。念念成佛。凡圣悉等。今古皆齐。故云了了识心。惺惺见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戒律。心净心即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万法。莫染一物。心性虽空含真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如是则十方诸佛。同一法身。若欲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无有得时。遂即前后情生。凡圣缘起。徒经时劫。枉用功夫。所以华严论云。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问。一念成佛已入信门。如何得目前了了分明而见。

答。目前无物。是真见佛。如文殊师利巡行经。以经中说文殊。遍巡五百比丘房。皆见寂定。因以为名。最后难舍利弗。以显甚深般若。问舍利弗言。我时见汝。独处一房。结加趺坐。折伏其身。汝为当坐禅耶不耶。答云坐。难云。为当欲令未断者断故。坐禅耶等。因此广显性空无得之理意。五百比丘从座而起。于世尊前。高声唱言。从今已去。更不复见文殊身。不复闻其名字。如是方处。速应舍离。所有文殊一切住处。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烦恼解脱一相说故等。舍利弗。令文殊为决了。文殊言。实无文殊而可得故。若实无文殊可得者。彼亦不可见等。广为说法。四百比丘漏尽得果。一百比丘更谤。陷入地狱。后还得道。广如彼说。所以无见是真见。无闻是真闻。不见不闻文殊。是真见真闻文殊矣。若不信此说。虽起谤而陷狱。以曾闻故。终熏种而得道。何况闻而信耶。则成道不隔于一念。故知宗镜。见闻无不获益矣。所以宝积经云。无畏女言。大迦叶。诸法永无。不可示现。是故大迦叶。一切法皆无。若法本无。云何可见彼清净法界。大迦叶。若欲见清净如来。彼善男子善女人。应善净自心。时大迦叶语无畏言。云何善净自心。女言。大迦叶。如自身真如。及一切法真如。若信彼者。不作不失。如是见自心清净故。迦叶问言。自心以何为体。女言。空为体。若证彼空。信自身故。即信真如空。以一切法性寂静故。又云。如来者。即虚空界。是故虚空即是如来。此中无一物可分别者。华手经云。一切法如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法如。是故世尊。无所住处。是如来义。又报化如影。空无去来。心净佛现。则云佛来。佛亦不来。心垢不现。即云佛去。佛亦不去。斯即来而非来。去而非去。佛既无来去。心亦不生灭。如是解者。可见真佛矣。故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则知若人若法。俱不出一如之道。如是通达。六根所对。无非见自性如如佛矣。此以不见为真见。见实为真佛。肇法师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生法师云。以见实为佛。如是则亦名真见道。亦名真供养。

问。如何是真供养。

答。契如理之心。无见佛之想。了自法身。是真供养。宝积经云。真供养者。无佛想。无能见佛。何况供养。若供养佛。当供养自身。

问。自身如何供养。

答。若舍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反照。随顺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养。故维摩经云。无前无后。一时供养。此是运无舍无得之意。起一际平等之心。则遍十方供养一切如来。尽法界含灵。一时受润。如是之供。施莫大焉。所以宝雨经云。如理思惟。即是供养一切如来。

问。云何如理思惟。

答。但一切不思惟。是真思惟。以顿悟一心。无法可思量故。是以十方诸佛。证心成道。故称如理。若了自心。能顺佛旨。即是供养一切如来。若不依此如理悟心。则随事施为。心外见佛。设经多劫。皆不成真实供养。为背诸佛指授故。如华严经颂云。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云何真实法。所谓了心真如无生之旨故。是以思益经问云。谁能供养佛。佛言。能通达无生际者。文殊般若经云。佛问文殊。汝云何供养佛。答言。世尊。若幻人心数灭。我则供养佛。台教云。供养佛者。只是随顺佛语。今顺佛教。修三观心。即是供养佛。为破五住得解脱故。即供养法。三谛理和。即供养僧。又众行心资观智心。即供养佛。观智心开发境界。即供养法。境智心和。即供养僧。此是真实供养。亦名法供养。如义海云。谓以无生心中。施一切珍宝。乃至微尘。皆能摄于法界。即以此法界尘而作供养。此供养。乃至遍通三世一切诸如来前。无不显现。彼诸如来无不摄受。何以故。由尘即法界。是理与佛法界相应。是故遍至一切。名广大供养。无空过者。何谓无空过。以心通即法通。法遍即心遍。一切处无非见理故。悉皆通达。则是一一承事无空过者。亦不碍香华等种种供养。以内外唯心故。破执显宗。故有是说。又若于正观心中。不唯供养。乃至行道礼拜。一切施为。皆须就已。方得其力。如三藏勒那云。正观修诚礼者。此明自礼自身佛。不缘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本觉。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故。唯敬他身。己身佛性。妄认为恶。若能反照本觉。则解脱有期。经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如涉远道。要藉自身。欲见佛性。要观己佛。体同无二。是名正观礼。

问。若心外无相。相外无心。如是圆通。名真供养者。云何教中说供养诸佛。得福无量。

答。如前已说。谛了一心。理事无碍。云何坚执疑境疑心。故维摩经云。各见世尊在其前。法华经偈云。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牛头初祖释云。如观贪即见贪性。贪即是众生。悟贪性智即是佛。贪众生自见佛在其前。一切例尔。又各供养其佛者。即是于一一法门。各自发明。如理思惟。即是各供养佛。设尔。事法香华供养者。经云。十方诸佛。机宜感出。既随感现。何离自心。如灵山四众八部。各随根力心念。见佛不同。如龙见是大龙王。鬼见是大鬼王等。则心外无法之诠。有文有理。空外执色之见。无理无文。设有恶慧邪见之人。抱疑不信之者。拟陈狂解强欲破之。似将一蚊嘴拟吸大海之水。如以十指爪。欲坏妙高之山。我此圆顿之诠。真如之理。如刀断水。似风吹光。徒自劳神。反招深咎。

问。如上剖析。义理虽明。犹是因他方便强说。云何得如今亲自现证。得见自心之佛。

答。当自审问。

问。如何审问。

答。还就人觅。岂有歇时。欲绝纤疑。应须亲到。

问。岂无他助之力。发自智照之心。

答。无正无助。非自非他。若以智求智则成解。解背圆宗。若起照心。照则立境。随照失旨。皆是彰事。不契斯宗。若了真心。自然无心合道。合道则言语道断。无心则境智俱闲。如庞居士偈云。须弥颓。五岳崩。大海竭。十方空。乾坤尚纳毛头里。日月犹潜毫相中。此是西国那提子。示疾不起现神通。妙德启口问不二。忘言入理显真宗。

问。如上所说。即心成佛之旨。事已皎然。只如禅宗从上先德云。如今须知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答。石牛生象子。木女孕婴儿。诸佛从中出。最初成道时。

问。既众生已成。理事圆备。则诸佛何以出世。更化众生。

答。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故经云。俱同一性。所谓无性。大悲相续。救度众生。随门不同。种种有异。约成佛门。一切成也。同一无性。故得现成。妄性本虚。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物物无性。故成种智。证斯同体。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续。只由不知无性故。教化不绝。虽现报化。法体不迁。如随色之摩尼。众相现而本体不动。似应声之虚谷。群响发而起处无心。不著自他。岂见众生之相。本非出没。常冥大觉之原。华严经云。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又颂云。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思益经云。大迦叶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离于自相。无异无别。无所志愿。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无量众生。网明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即是一切众生性。一切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于是法中。我不见有利。不见无利。又云。网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希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也。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功德利。以无有对处故。若有众生可度。而求功德之利。斯则心外见法。全不识心。何名发大乘心也。以绝待心。无对处故。如楞伽经云。佛语外道言。若能了达有无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见。不生分别。不取外境。于自处住。自处住者。是不起义。不起于何。不起分别。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我法者。即众生心也。以不知不信故。自成疏外。有亦同无。所以祖师西来。只为直示众生。令自知有。顿入凡圣平等真原。如胜天王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心微细。作是思惟。世间炽然大火之聚。所谓贪欲火。嗔恚烟。愚痴闇。云何当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若能通达诸法平等。名为出离。如实知法。犹如幻相。善观因缘。而不分别。是以若欲舍劣就胜。厌异忻同。欲令凡圣一伦。垢净平等者。无有是处。但明宗镜。万法自齐。即究竟出离三界火宅义。亦是与诸子同住秘密藏义。如云。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凫截鹤。于焉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则青松绿蕙不见短长。鹏翥蜎飞。自忘大小。如肇论云。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耳。乃至经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庄子南华经云。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以明境智虽异而同。不待同而后同也。若能如上了达同异二门。或诸佛出世不出世。众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无高下。皆绝疑矣。若执同则滞寂。若执异则两分。迷此同异二门。皆智不自在。金刚辩宗云。以有镜故。男女之像于中现。以有法身故。而能处处应现往。只缘镜中本无像。所以能现男女像。佛身本无身。所以能现一切身。众生机感。无缘之慈任运能应。若定有身。即为所碍。肇论云。佛非天非人。而能天能人耳。故一切菩萨。皆以无所得为方便。能入无量无边尘劳幻网。以心外无法故。方成无所得慧。若心外有一毫所得。云何成无缘之慈。同体之化。以宗镜明。故能广照世间。观生也。如石女之怀儿。观住也。若阳焰之翻浪。观异也。同浮云之万变。观死也。犹狂华之谢空。是以深达无生。知皆无我。空生空灭。幻坠幻升。愍彼愚迷。盲无慧目。遂乃发无能作之智照。开无所舍之檀门。秉自性空之戒心。具无所起之精进。圆无所伤之法忍。修无所住之禅门。了无身而相好庄严。达无说而纵横辩说。游戏性空之世界。建立水月之道场。陈列如幻之供门。供养影响之善逝。遍习空华之万行。施为谷响之度门。降伏镜像之魔军。大作梦中之佛事。广度如化之含识。同证寂灭之菩提。

问。绝待真心。本无名相。云何成佛。又作异生。若云随顺世法立此假名。又因何法而得成立。

答。实际理中。本无凡圣可得。以一切众生。迷无性理。以无性故。不觉起妄。于真空中。妄立名相。故名为凡。了名相空。复称为圣。凡圣之号。因五法成。犹如幻化。名相非真。且如幻以术成。形因业有。术业俱假。形幻同空。俱有迷悟之名。本无凡圣之体。五法者。瑜伽论云。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真如。古释云。名相妄想三法成。凡正智真如成圣。名相妄想者。是凡夫法。名相二法。是凡夫境。妄想一法。是凡夫六识。迷事缘境而起。故名妄想。经偈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正智真如者。是圣人法。正智。是圣人对治金刚。缘修无漏断惑智。亦名能觉智。真如。是圣人心中所证之理。真如是体。正智是用。异者未曾异。同者未曾同。同者是真如。异者是正智。正智常用。故障生灭。真如常体。故无生灭。体用无碍。法界不思议真实义也。又凡夫心惑。不达名相空故。妄计为有。迷有不空。名之为妄。从妄起心。名之为想。正智者。觉知名相本来空寂。以知空故。妄想自息。息妄归真。显理分明。正智现前。不立名相。故名正智。经偈云。了心及境界。妄想不复生。真如者。即此正智心性真故。即名真如。故知但是一法。无中。执有成凡。达有本空成圣。不唯五法。乃至恒沙。义出无边。理恒一道。此唯心之道。即是如来行处。步步履法空故。亦是摩诃衍处。念念无所得故。如持世经云。佛言。诸善男子。是故我说。一切法是如来行处。如来行处。是无行处。何以故。一切法行处。是中无法可行。是故说无行处。文殊悔过经云。文殊师利言。吾往古时。希望诸法。求空处所。游于闲居。限节知足。少欲为得。不能识知。一切法空。心无所著。尔乃可谓。静处宴坐。住于法界。释曰。若了人法二空。见真唯识性。即常在三昧。住真法界矣。

问。云何说入此宗镜。一念相应。见道速疾。超过劫量。

答。实有斯理。世况可知。若不直下顿悟自心。功德圆满。即于心外妄求。徒经劫数。若能内照。如船遇便风。一念圆成所作无滞。如大涅槃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船欲渡。若得顺风。须臾之间。则能得过无量由旬。若不得者。虽复久住。经无量岁不离本处。有时船坏。没水而死。众生如是。在于愚痴生死大海。乘诸行船。若得值遇大般涅槃猛利之风。则能疾到无上道岸。若不值遇当久流转无量生死。或时破坏。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故知不遇宗镜之风。有为行船。终不能速度生死之波。直至涅槃之岸。有兹大利。广集无劳。唯嘱后贤。转相传授。如法句经云。善知识者。有大功德。能令汝等。于贪欲嗔恚愚痴邪见。五欲五盖众尘劳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如有人。持坚牢船。渡于大海。不动身心。而到彼岸。故知入宗镜中。即凡即圣。可谓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断五欲而净诸根矣。所以华严论云。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本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此宗镜录中。前后皆悉微细委曲。一一直指示了。见即便见。不在意思。才信入时。理行俱备。终不更兴恶行。似有纤疑。若不如然争称圆顿。以了心外无境故。则念念归宗。何有虚幻能惑。所以宝藏论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又如学人问大梅和尚。师常言神性独立。学人不识。乞师指示。答。阿谁教汝问。问。莫不问者便是不。答。若不是。是阿谁能如是问。问。神性非是声色。师所示。问者是神性。学人只识得声色。不识真性。乞师指示。如何得识。答。譬如大宝藏。众宝皆具足。上福德人见。直捉得明月宝珠。薄福德者。只见铜铁之类。非是藏中无宝。亦非主藏者不与。我如今向汝道。性不是声色。汝只见声色。我亦无过。汝知么。此神性。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须臾能到千里万里。山河石壁不能碍。汝如今扬眉动目弹指謦咳。口喃喃问答。总是此性。唤作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汝若疑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若是上根者。闻言下便会。更不作诸恶。唤作一受不退常寂然。中根者。亲近善知识。近于智者。数数闻说。不久还会。若是下根。千遍万遍与说。元来不会。虽然记得少许。如破布裹明珠。出门还漏却。汝知么。佛道不远。回心即是。若悟则刹那。不悟恒沙劫。

问。此一心宗。成佛之道。还假历地位修证不。

答。此无住真心。实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得。何以故。非取果。故不可证。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以本净非莹。法尔天成。若论地位。即在世谛行门。亦不失理。以无位中。论其地位。不可起决定有无之执。经明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若圆融门。寂灭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门。对治习气。升进非无。又染净阶位。皆依世俗名字分别。则似分阶降。不坏一心。譬如众生位如土器。菩萨位如银器。诸佛位如金器。土银金等三种器量虽殊。然一一器中虚空。遍满平等。无有差别。虚空。即喻一心法身平等之理。诸器。即况根器地位阶降不同。道本无差。随行有异。夫论行解。顿渐不同。现行烦恼有浅深。熏染习气有厚薄。不可一向。各在当人。业轻则易圆。障深则难断。只如登八地菩萨。亲证无生法忍。观一切法。如虚空性。此犹是渐证无心。至十地中。尚有二愚。入等觉位。一分无明未尽。犹如微烟尚须忏悔。又若未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无法。如患眼翳者。不信空中无花。以分别智。解心不亡。但缘他境。未住自地。如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所云大菩萨者。即八地已上。若八地菩萨。尚心外见净土。以智缘理。不名自住。若十地菩萨。虽心外不见境。犹有色心二习。是以有颂云。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并名破戒者。故知若入宗镜究竟一乘门中。方云持戒。方云见道。且知见有四。一知而不见。初地至九地。二见而不知。即十地。三。亦见亦知。唯佛。四不见不知。地前异生等。若得直下无心。量出虚空之外。又何用更历阶梯。如未顿合无心。一念有异者。直须以佛知见治之。然后五忍明其正修。六即拣其叨滥。则免堕增上慢。究竟圆满佛乘。若入宗镜中。则为普机。菩萨乘不思议乘。依普门法。一位一切位。如善财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此普贤机。乃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即普眼境也。普法相收者。以心外无法。故名为普。一切行位。皆在心中。岂不相收耶。于行布门。似分深浅。又玄义格云。圆教四十二位。同一真理。就智论之。遂分明晦。太虚一也。日行空中。具有中旦。圆教登住。如船入海。似日游空。智皆无作。行亦无为。运运道风。自然增进。如止观云。入佛正宗免堕邪倒。创发圆信之人。须明十种观法。十种观法者。一观不思议境。二发真正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诸法遍。五善识通塞。六三十七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善知位次。九安忍强软两贼。十顺道法爱不生。如是不滥。方入圆乘。且最初一念信解之心。能成五品。台教云。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谓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闻此心。而修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一念心平等具足。不可思议。伤已昏沉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得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识己心及凡圣心。又安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著。十心成就。举要言之。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是名圆教初随喜品。从此具修十法。得入圆教初发心住。分真即中。初阿后茶。发心毕竟二不别。以行位念三不退故。台教接人上住于此。迩后直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位。所有智断升进。任运无功。念念圆满无上菩提。又广释不可思议境者。如华严经颂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者。十法界五阴也。法界者。有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十法界通称阴入界。其实不同。三涂是有漏恶阴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阴界入。二乘是无漏有漏阴界入。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阴界入。佛是非有漏非无漏阴界入。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无漏法也。无量义经云。佛无诸大阴界入者。无前九阴界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阴界入也。大经云。因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常乐重沓。即积聚义。慈悲覆盖。即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名五阴世间也。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涂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岂与凡下同。大经云。歌逻罗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异。芽时名字异。乃至果时名字亦异。且约一期。十时差别。况十异众生。宁得不异。故名众生世间也。十种所居。通称国土世间者。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未尽。同依人天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住。仁王经偈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净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此是十如。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即是三种世间。此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既自了达一心不思议境。遂起同体大悲。发真正菩提心等。已下九种观门成熟。华严论云。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后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拣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故。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自认身及心总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以是义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拣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从此信已。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复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而成一切种智海。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实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又如圆觉经云。金刚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乃至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还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无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故知圆觉妙心。如虚空之性。生死涅槃。即空华之相。翳眼不无起灭。真性。何曾有无。如矿藏金。金非矿有。又非销得。要以销成。迷时如未净之金。悟了若已成之宝。真金不动。垢净俄分。妙性无亏。迷悟自得。所以不思议佛境界经云。尔时须菩提。又问言。大士。汝决定住于何地。为住声闻地。为住辟支佛地。为住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汝应知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须菩提言。大士。汝可亦决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及以众生。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决定住于凡夫地也。须菩提。又问言。若一切法及以众生。即是决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诸地差别。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譬如世间以言说故。于虚空中。建立十方。所谓此是东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虽虚空无差别。而诸方有如是如是种种差别。此亦如是。如来于一切法决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于诸地。所谓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萨地。此是佛地。虽正位无差别。而诸地有别耳。所以天台云。四教如空中四点。四点虽历然。不坏虚空性。然此地位。至究竟位中。若理若行。方可穷尽。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佛子。第四十二地。名寂灭心妙觉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谛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佛亦照尽。乃至一切烦恼。一切众生果报。佛一念心。称量尽原。一切佛国。一切佛因。一切菩萨神变。亦一念一时知。住不可思议二谛之外。独在无二。是知先得宗本。然后炼磨。于炼磨时。不失道本。如巧炼金。不失铢两。于圆渐内。阶降宁无。从有为而至无为。因生忍而成法忍。圆融不坏行布。坏则失全理之事。行布不碍圆融。碍则失全事之理。然虽理事一际。因果同时。生熟之机似分。初后之心不混。直至妙觉。如月圆时。始尽因门。方冥果海。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问。入实观者。一尚不存。云何广明十法。

答。夫入实观者。是观诸法之实。一法既实。万法皆然。则一实一切实。如知蜜性甜。则一切蜜皆甜。则不假诸多观门。但了不思议一法。自然横周法界。皆同此旨。大根一览。荡尔无遗。如上医治患。见草童舞而众疾咸消。又直闻其言。病自除愈。则何须轸候。更待施方。又如上医以非药为药。中医以药为药。下医药成非药。非药为药者。如云无有一物不是药者。揽草皆成。岂云是药非药。如行非道而通佛道。即烦恼而成菩提。一切世法纯是佛法。以药为药者。即应病与药。随手痊愈。附子治风。橘皮消气等。如观根授法。不失其时。思觉多者。修数息观。淫欲多者。修不净观等。药为非药者。即不识病原。反增其疾。如说法者。不逗其机。浅根起于谤心。下士闻而大笑。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如上上根人。才悟其宗。不俟言说。所以古圣云。上士见我诗。把著满面笑。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或遮障深厚。根思迟回。须备历观门。对治种现。如加减修合。服食后差。台教约中下之根。备历十乘观法。然虽具十不离一门。如法华玄义云。明入实观者。即十乘观法。一不思议境。即是一实四谛。谓生死苦谛不可思议。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方便净。即假。故圆净。即中。故性净。三净一心中得。名大涅槃。净名经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故名不可思议四谛也。不可复灭。此即生死之苦谛。是无作之灭谛。亦是集道也。烦恼集谛不可思议。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名一切智。即假。故名道种智。即中。故名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名大般若。净名经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此即烦恼之集。而是无作道谛。亦是苦灭。故名不思议一实四谛也。亦是真善妙色。何者。生死即空。故名真。生死即假。故名善。生死即中。故名妙。此名有门不可思议境也。二发真正心者。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云何颠倒以乐为苦。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令未度者度。令未断者断。一切烦恼。即是菩提。云何愚闇以道为非。即起大慈。兴两誓愿。令未知者知。令未得者得。无缘慈悲。清净誓愿。慈善根力。任运吸取一切众生也。三安心者。既体解成就。发心具足。岂可临池观鱼。不肯结网裹粮束脚。安坐不行。修行之要。不出定慧。譬如阴阳调适。万物秀实。雨旱不节燋烂岂生。若两轮均平。是乘能运。二翼具足。堪任飞升。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于一心中。巧修定慧。具足一切行也。四破法遍者。以此妙慧。如金刚斧。所拟皆碎。如无翳目所临皆朗。若生死即涅槃者。分段变易。苦谛皆破。若烦恼即菩提者。四住五住。集谛皆破。虽复能破。亦不有所破。何者。生死即涅槃。故无所破也。五识通塞者。如主兵宝。取舍得宜。强者绥之。弱者抚之。知生死过患名为塞。即是涅槃名为通。知烦恼杂乱名为塞。即是菩提名为通。始从外道四见。乃至圆教四门。皆识通塞。节节执著即是塞。节节亡泯名为通。若不识诸法夷险。非但行法不前。亦亡去重宝也。六善识道品者。观生死即涅槃。十界生死色阴。皆非净非不净。乃至识阴。非常非不常。能破八颠倒。即法性四念处。念处中。具道品三解脱。及一切法。又知涅槃即生死。显四枯树。知生死即涅槃。显四荣树。知生死涅槃不二即一实谛。非枯非荣。住大涅槃也。七善修对治者。若正道多障。应须助道。观生死即涅槃。治报障。观烦恼即菩提。治业障烦恼障也。八善知次位者。生死之法。本即涅槃。理涅槃也。解知生死即涅槃。名字涅槃也。勤观生死即涅槃。观行涅槃也。善根功德生。即相似涅槃也。真实慧起。即分真涅槃也。尽生死底。即究竟涅槃也。观烦恼即菩提亦如是。九善安忍者。能安内外强软遮障。不坏观心。若观生死即涅槃。不为阴入境。病患业魔禅。二乘菩萨等境所动坏也。若观烦恼即菩提。不为诸见增上慢境所动也。十无法爱者。既过障难。道根成立。诸功德生。观生死即涅槃故。诸禅三昧功德生。观烦恼即菩提故。诸陀罗尼无畏不共诸般若生。观生死涅槃不二故。法身实相生。相似功德。顺理而生。喜起顺道法爱生。名法爱。不上不退。名为顶堕。此爱若起。即当疾灭。已爱若灭已破无明。开佛知见。证实相体。观生死即涅槃故。证得解脱。烦恼即菩提故。证得般若。此二不二。证得法身。一身无量身。无上宝聚。如意圆珠。众法具足。是名有门入实。证得经体。三门亦如是。乃至历一切法门亦如是。

问。若即心是佛者。则一切含生。皆有此心。尽得成佛。教中云何不见授劫国名号之记。

答。劫国名号。乃是出世化门之中现前别记。欲知真记者。净名经云。一切众生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华严经颂云。显佛自在力。如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又颂云。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又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斯则人法心境。悉记成佛。以一念具足。一尘不亏。念念证真。尘尘合体。同居常寂光土。俱号毗卢遮那。终无异土别身。圣强凡劣。与三世佛一时成道。前后情消。共十类生同日涅槃始终见绝。免起有情无情之妄解。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可谓上无所求。下无可化。冥真履实。得本归宗。俱登一际解脱之门。尽受平等菩提之记。

又古德问云。既色心不二修性一切。何不见木石受菩提记耶。

答。一一诸色。但唯心故。心外无法。岂唯心灭而色犹存。佛但记有情。摄无情也。譬如幻事。要藉幻心。心在幻中。能持幻事。若其心灭。幻事同无。故但灭心。不复灭事。众生色心。亦复如是。皆如幻相。一切外境。从幻心生。岂犹灭心而存幻色。此即有情得记。无情亦然。是故无情。不须别记。玄义格云。真佛者。从初发心。即体一真法界。全同古佛。相极三际。全现一尘。性海无边。表里不可得。信此法故。名为发心。心无异念。故名为证。证成名佛。的无方处。又圆教入初住人。心同法界。神无方所。何用天衣天座。四众围绕。夫立劫国名号授记作佛者。为引未发心者令向慕耳。若爱著身土。情未尽耳。所以华严论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于一刹那际。皆得此之法。不许于刹那际外有别时。当知即非本法故。若有人于佛法中见佛成道。作劫量延促处所而生见者。信亦未成。未论修道。若解者。本来全得。处迷者。自没轮回。又云。但有所见境界。及如来名号。总是自心佛果所会之法。若自心不会。对面无睹见之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邪狂少

    邪狂少

    他不是完美的,可他是一直在向完美迈进。他一生无数挫折,可他却在其中破茧成蝶,终成大道。且看痞子般的他如何坐拥花丛,玩转天下。
  • 大话西游之爱情神话

    大话西游之爱情神话

    “猴哥,师父要娶女儿国的国王,这是不是真的?”八戒问道。“呆子,当然是真的。俺老孙也要与那白骨精成亲了。”“二师兄,我也找到真爱了。”沙师弟说道。“纳尼,俺老猪也去找俺的嫦娥仙子去······”一部唐僧师徒的爱情大喜剧,亲们你不得不看的爱情经典故事。
  • 99次追夫:总裁夫人虐夫有度

    99次追夫:总裁夫人虐夫有度

    失恋买醉,疯疯癫癫回到家,走了一个前任又来一个前任,这一次不能再错过。可是这个前任怎么好像不认识我呀!昔日恋人突然消失,最难堪时又突然出现,我们之间好像永远都是这么猝不及防,到底发生什么了,让他性格完全改变,失去一切记忆,难道这并不是他?一场阴谋随之展开而来.......他曾是黑白两道都惧怕的存在,却被最信任的人欺骗,盗走了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一夕之间,他不是他,筹划多年,即将报仇,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他到底能报仇吗?
  • 黛色正浓

    黛色正浓

    庆功会上有人问:“陆总谈过恋爱吗?”陆迟淡漠答:“没有。”沈黛腹诽:当年谁抱着她喊宝宝了?慢慢轮到沈黛:“最喜欢男票什么?”沈黛甜蜜笑:“高大英俊,温柔体贴。”陆迟点评:眼瞎心瞎,明明他更好。沈黛嫌弃脸:最不喜欢你这种高冷款!陆迟扯领带:我现在就热给你看。
  • 惊魂灵车

    惊魂灵车

    午夜12点,一辆黑色桑塔纳穿过几条街道正好撞上街区加油站引发爆炸,离奇的是,经过法医鉴定,驾驶员在驾驶前1小时很可能已经死亡!警局迅速发出Z字行动,安排小组调查此次案件,整个破案过程险象迭生,线索若有若无,仿佛刚刚摸到眉角,却又转瞬即逝,那究竟小组能不能破解案件呢?
  • 言七,你们走了

    言七,你们走了

    她说:言之,大概我这一辈子最难过的事,就是知道你是我哥哥。我能做的,只是远远地观望,七七,希望你不要怨我。直到死的那一刻,她才知道,世界没错,原来错的是他们。在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而你,言之,便是那个错的人。人最怕的就是失去,而我,失去了我最重要的言之。当我看见那个姐姐的那刻起,我就知道,言之不再属于我。言之,现在你在做什么呢?和那个姐姐约会?还是...接吻..言之,你说过会照顾我一辈子,最后,还是失言了么?
  • 强者的游戏

    强者的游戏

    这是一场强者的游戏,弱者只能被操控。作为一个来到异界大陆的人,林帆只想说,这一场游戏开始了就别在停止,弱者是没有发言权的。
  • 我叫秦英俊

    我叫秦英俊

    失恋的秦英俊在宿醉之后俗套的穿越了。幸运的是如同后宫漫男猪脚一样出生在一个有车有房父母双忙的家庭。一段没羞没臊的生活由此开始。
  • 王源:指尖微凉,忆成殇

    王源:指尖微凉,忆成殇

    半夏时光,一叶微凉。山有木兮木有枝,浮生未歇,韶华未既,指尖微凉,忆成殇..
  • 花仙轮回缘:穿回古代做公主

    花仙轮回缘:穿回古代做公主

    这是一个讲述了花仙转世的恶女被一个来自地府的二缺小仙给整到不知名古代然后遇上魔君转世的冰块男开始各种不对盘后来又看对眼施展各种追求炮灰掉一个个情敌中间打打小喽啰KO掉几个大小boss最后抱得美男归的虐心虐身(并不)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