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7900000007

第7章 病机

五运主病一首(集见原病式)

诸风掉眩乃肝木。痛痒疮疡心火属。湿肿满本脾土经。气 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肾水乡。五运主病枢要目。

六气为病(六道同前)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缩 戾。本足厥阴。肝胆二经。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混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痈疽吐下霍乱证。

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秘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笑悲谵妄衄 污。腹胀鼓之有声和。

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过。 与强直积饮 。霍乱中满诸膈痞。体重吐下 肿痿。

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

诸热瞀 筋惕惕。悸动搦搐螈 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骇气上逆。腑肿疼酸嚏呕疮。喉痹耳鸣聋欲闭。呕涌溢食下不能。目眯不明 翳。或禁栗之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阳相火手二经。心包络与三焦气。诸涩枯涸闭。干劲揭皴起。阳明之燥。金肺与大肠气。上下水液出澄冷。 瘕 疝坚痞病。腹满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饥吐利腥。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禁固太阳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病机略一首(集次见凡例)

病本十形。风寒燥湿。暑火二分。

春温。君火之气。夏热。相火之气。

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

内伤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谓留饮。辟食。饥饱。劳伤宿食。霍乱。非恐。喜怒。

想慕。忧结之类。外伤者。不因气动而疾生于外。谓瘴气。贼寇虫蛇。蛊毒。蜚食。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内积者。因气动而内成。谓积聚。 瘕。瘤气。瘿起。癫痫之类。外积者。因气动而外成。谓痈疽。疮疡之类。六气为见病之下。

气固形实。形虚中风。

风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侧。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昏。大小便闭结。皆难治。经云。风中腑脏之俞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入系头为目风。饮酒中风为漏风。入房汗出中之为首风。久风入中为腹风餐泄。外在腠理为泄风之类。久干于荣卫。则肌肉不仁。手足战掉。

或为寒热。或为热中。(证多目黄)或为寒中。(目自泣下)或为厉风。(皮肤疡溃为 病)或为偏枯。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此率多痰。或属血虚。

血虚少。则血不养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属痰。痰壅盛者。口眼 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

治法以发散顺气。祛痰清热。疏风吐下之类。更以伤中感三证别辨为治乃妙。

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随经治之。阴虚补虚。

阴虚火动亦发热。

勿骤凉治。

虚热勿用凉寒药为治。

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

此治热之例。如寒凉药正治。热不退。加热剂从而治之。

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经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无益者。乃寒气客经脉之中。与正气相搏。则脉满。故痛而不可按。寒气客于侠脊之脉。深按不能及。故按之无益。重中于寒。则痛久不能止。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冲脉。则脉不通气因之故喘动应乎。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泣则血虚。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厥气客于阴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状。不知人。气复反则生。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寒气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谓不因气动。偶然当而为病。感因形动。虚而感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阴正阳。急可温中。

治例见阴证要略。

伤寒所致。 病有二。发热恶寒。头颈项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螈 如痫。有汗柔。无汗名刚。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肝气乘脾。故泄利。

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时中寒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者。

热极重于温也。亦先夏至曰为病温。后夏至曰为病暑。温暑之病。皆本于伤寒也。古人言感四时乖戾之气通谓之伤寒。

夏月身热。汗出恶寒。身重脉微。渴乃中 。

伤寒论中 证者三无治法。唯东垣清暑益气之法至允。宜扩充之。

春时病温。温疫温毒。温疟风温。脉证分异。五种疾因。

温疫病。如传染一家尽病是也。

温毒或发斑致痉。为病至重。有寒热往来者为温疟。风温多头疼身热常自汗之类。

中湿风湿。暑成湿温。三种可别。湿热可分。

以上三证。皆自表而之里。中湿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风湿则一身尽痛。或热。湿温则发热头痛如伤寒状。湿热有自里而之表。发黄是也。亦有寒湿病。则肌肤不仁。或痛为痹也。

寒痰香港脚。食积劳烦。要知四证。乃似伤寒。

此四形证。类似伤寒。诊视宜分别。

伤寒之病。见中风脉。中风之病。得伤寒脉。大小青龙。治例必识。调卫调荣。斯须两得。

桂枝汤则发卫之邪。麻黄汤者。并荣卫而治之。至于青龙汤。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仲景云。汗出恶风者服之。则筋惕肉 。故此证尤难用。必须形证谛当。方可行之。

疟本伤暑。或痰有食。老疟疟母。

有风暑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疟有癖块者为疟母。

久则羸疲。

谓病如凌虐人之状。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发。病经一岁。间日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新病所以。连二日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随经治。

五脏六腑疟。有图在后治例中。如但热而不寒为瘅疟。先热而后寒为温疟。先寒而后热为寒疟。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连岁不已。胁下有积。是为 疟。犹老疟也。

嗽多感寒。当分六气。

经云。风嗽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甚则喘。热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气。壅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燥嗽则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涩。唾稠粘。寒嗽者。因形寒饮冷。坐卧湿地。或胃冷风寒感之。喘急而嗽。湿嗽者。胫重。或肿。或腹大。或喘。饮发于中。喘咳有声也。亦有五脏之咳。久不已。乃移于六腑。又有气嗽痰嗽劳嗽之类。

六本一标。病机所秘。风热与寒。随证治之。暑燥清金。湿则利水。有声无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随本治。

有声无痰为咳。当治其本。

喘有气虚。或因痰壅。或因气逆或倚息使。

亦有热甚而喘。腹胀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类。

痢本湿热。

或暑 郁于下焦。或热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鱼脑。浊水。黄脓。血沫之类。

后重不利。

里急后重也。治可通散。

或发散。或下。

勿便涩住。湿热未消。成休息痢。

因涩药之过。病少减则不能止。成休息痢。

泻泄多湿。热食气虚。(此四证例)如本脾泄。胀而呕吐。洞泄不禁。肠泄则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后重茎痛。胃泄色黄。食饮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 泄飧濡滑泄。

溏则便尚稠 如鸭粪溏也。飧则米谷不化。濡或粪若水。滑则大便不禁。

渗秘阑门。涩实对证。

阑门为分水之道。在小肠下口也。如以上证候分治。

疸乃湿热。 曲相似。

有食积。亦发黄胆病也。因湿热相 出黄。

消渴热因。

渴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消中。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肾消。其燥热一也。

水肿气致。

水肿治之。利小便者谓洁净府。顺气而发散其表。谓开鬼门。木气郁为病。或阴虚或湿热。或湿胜。皆宜分治。

自汗阳亏。盗汗阴虚。东垣有法。对证可施。头风头痛。有痰者多。血虚与热。分经治可。

有气虚头痛。心烦头痛。湿热风动头痛。足少阳经少壅为偏头痛。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犯大寒则厥逆头痛。风凑于上成巅顶痛。或痰厥头痛。六经头痛者。太阳经则恶风。少阳则往来寒热。阳明自汗发热恶寒。太阴则痰盛体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阴则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厥阴则项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脑齿亦痛。名曰脑风。有眉骨痛。亦曰眉棱痛。

头眩眩运。火积其痰。或本气虚。治痰为先。要痛湿热。本或肾虚。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湿痛者多。风热痛者少。大抵腰者肾之府。肾气虚。则邪气客之为痛矣。经云。诸经腰痛。太阳则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顾。阳明腰痛。不可以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阳腰痛引脊内廉。厥阴则腰中如张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阳散行之解脉。腰痛者。带脉腰痛。同阴之脉。足少阳之别络为腰痛。阳维之脉腰痛。衡络之脉。乃太阳之外络为腰痛。足太阳会阴之腰痛。阴维飞阳之脉腰痛。阴跷昌阳之脉腰痛。太阴别脉散脉为腰痛。少阳肉里之脉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闪挫实痛。又不同论。以上湿热肾虚瘀血。皆当求本。

胁痛多气。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气郁。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劳瘵阴虚。

阴虚则阳无所附。火炽血涸。成劳瘵之类。

癫狂阳炽。

心热极则病癫。肝热极则病狂。

呕吐咯衄。

谓口吐。或呕或咯唾血也。衄。谓鼻中出血。

气虚脉洪。火载血上。错经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梦遗精滑。湿热之乘。或肾气虚脱。

便浊本热。

小便混浊也。

有痰或虚。

痰结气郁。或肾气不足。膀胱热甚而浊。

白浊属卫。赤浊属荣。

白者气热。赤血热也。

热极成淋。气滞不通。

谓小便淋沥。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虚惊悸。气虚耳聋。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夺则虚。血不足则心虚而惊悸。气不足则耳无精荣。故聋。

哕因胃病。

呕吐哕俱属胃。胃者。总司物盛满而上溢也。吐或有物无声。为血病。有声无物。为气病。

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如膈噎皆本于热。经云。三阳结则为膈。或有伤酒食。或因气郁。

或胃感风寒。皆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尽病情。如血逆干槁之类。学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经。

经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肺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阳明脉滑为心风疝。

太阳脉滑为肾风疝。少阴脉滑为肝风疝。虽他脉中皆言风疝者。本足肝经之气也。亦有疝瘕。厥疝。 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之类。皆厥阴发病。所谓本一标诸也。

痿唯湿热。气弱少荣。

经云。痿者多主于肺。肺气热叶焦也。大经空虚为脉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宗筋纵而为筋痿。或伤于湿。发痹不仁为肉痿。劳役而大渴。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则髓空。为骨痿之类。

厥多痰气。虚热所乘。

经云。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或令人腹满。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远一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经厥者。太阳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茎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之类是也。

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

有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乱吐泻。感风湿 。

病则挥霍撩乱而吐泻。或风甚则转筋。或有干霍乱者不吐泻也。

心痛脾疼。阴寒之设。

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头汗出。有大实心痛者。因气而实。卒然发痛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者即死。中脘痛者。亦属脾疼之类。气热烦劳。令人煎厥。

煎厥则气逆。目盲耳闭。

气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伤肝。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衄血也。

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病。

阴火之动。发为喉痹。

心主与三焦气热一也。一阴一阳。内结为喉痹。

阳水变病。飧泄乃是。

即清气在下生泻痢也。

三阳病结。乃发寒热。下生痈肿。及为痿厥。

大小肠膀胱之脉为三阳结。谓之隔也。

二阳之病。病发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阳明之脉为二阳结。则为消。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一阳发病。

少气嗽泄。

三焦之脉不利。乃上为咳。下为泄利。

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阴俱寒。结气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举。

脾肺肝脉为病。

二阴一阳。胀满善气。

心肾胆脉俱逆。故下虚上盛为病。

二阳一阴。病发风厥。

肝胆心主之脉变病。

结阳肢肿。

诸阳脉不行。阴府留结成热。为四肢肿满。

结阴便血。

阴气内结。不得通行。血气无宗。渗入肠。则下血也。

荣虚卫寒。病乃肉苛。肾虚身冷。名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虚则气实。肌肉不仁。致乃 重。肾虚。风寒湿客之。则节挛腰痛。如人身寒。汤火浓衣不能热。是肾脂枯不长。虚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肠热。水谷不化。痞胀而泄。热气居上。肠寒胃热。消谷善饥。腹胀便涩。蕴热怫郁。乃生诸风。风寒与湿。合而成痹。

经云。风寒湿合疾为行痹。独阳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在血脉之中。乃周于身为周痹。

小腹上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者为胞痹。如多饮不得溲。时胀痛飧泄。

食不消。或气喘者。为肠痹。阳气多。阴气少。肌内热。上如鼠行。 然而闷为热痹。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为寒痹。湿胜则痹多汗。筋挛节痛不可行为筋痹。

骨痛不可举而酸疼者为骨痹。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则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肝。痹者。夜卧则惊。数小便。肾痹则善胀。行踵不前。头不举。

脾痹者。四肢怠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寒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此五者。则又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屈。逢热则纵也。膏粱之变。饶生大疔。

言饮食膏粱浓味之人。脏腑蕴积热毒。或服金石之药。毒瓦斯伤血。血结成诸疮肿也。如疔疮有发蛇眼疔者。则有两个。麻子疔。则如麻子。脐疔。多生脐上者是。刀镰疔者。因受伤成疮。茱萸疔。内凹外起。水泡疔。极痒透骨。搔则快然。红丝疔者。疮边有红络直上如线。火疔极红。三日大发肿。墨疔者。如黑泡。樱桃疔。如樱桃之状。浮沤疔。半低半高。胁疔。

生胁上者是。烂疔。则疮水流到处便成疮。雌疔者。或又有一个在他处。以水 之则见。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类。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诸恶毒肿生疮。大而浅者为痈。小而根深者为疽也。有发脑者。生头上。初如黍米。四畔赤肿硬。遍耳项。或发成痈也。如脑疽者。初如黄枳实。破后如盏底。深寸许。发背者。发于背俞。亦搭背之类。热毒内聚。血气不行。结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痈。或肠痛。或有着骨上生者为附骨痈。贴骨痈也。或诸恶疮。有面露疮。作脓窠如香瓣类。髭须疮则有脓窠。金腮疮能蚀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疮在头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发际疮初生如黄米大。或痒或痛。咽漏疮者。生结喉上。如痈肿。破后有眼子。绿唇疮。彻耳疮。鼻疳疮。能侵蚀鼻柱也。睛漏疮。生目大 。必出脓汁。有孔子。颐颏疮。又名独骨疮。生腮后者是也。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有筋头。粉铃疮绕项赤烂。多汁。天柱疮。生脊大椎上。如钱大。赤色。出黄汁不止。妇人为小儿吮乳所吹肿者。为吹乳。或热毒而成。乳头烈有乳痈。乳崖。乳核。亦名乳 。有乳汁不出。蓄积内结成痈名妒也。有鱼眼疮。 疮。透掌漏疮。反花疮。破则肉反于外。浸淫疮生于身。初生微痒。后有水出。下注疮生于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水毒 肿。因伤于湿。肌肉不仁成疮也。冷疮者。因经年不愈而成。热疮初发。赤根白头瘭汁出。甚者腐为脓血。或痛或痒。月蚀疮小儿生于两耳上。及窍旁者是。或云小儿指月而生。此未必然。盖风湿热毒也。冻烂肿疮者。因寒。气血凝聚不流。则皮肉不温。成聚 赤肿痛而成疮也。俗谓之冻烂 疮者。赤根白头。相对并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

浸淫痒痛。抓之汁出。有漆疮者。中漆毒也。有灸疮。因为火艾过多。 毒不根据六俞。及食毒不慎房室。肿痛久不瘥者。 疮者。疮久脓溃不止。内经谓陷脉为 也。有热肿。毒肿。气肿。风肿。疮肿。小而出脓血者为疖。受风湿而肌肤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为癣为疥。热毒莞于四肢而肿为结阳。筋骨热甚。爪甲成疮而脱落。名伐指丹毒者。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其色如涂丹之赤。流移不定。晕入腹即死。痱疮者。经谓汗出见湿。乃生痤痱。俗谓之痱子。有恶脉者。其状赤络忽起。茏苁而聚。若死 之状。有留气上结如核。多生于耳旁。此留气结核及为瘰 。有马刀挟瘿疮。蝼蛄疮。则走串。樱桃疮者。有如颗粒高起。红赤。若其状若下垂疮。便毒天疮。无名恶肿之类。故经云。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以上疮论治例。并出圣济总录。

疮疡恁脉。治乃不惑。身重脉缓。湿胜除湿。身热脉大。躁热发肿。退热凉荣。眩运动摇。

痛而脉弦。降痰去风。气涩卫滞。燥渴脉涩。补血泻气。食少恶寒。脉紧细者。宜泻寒水。

辨经部分。详审为治。

以上治疮脉诀也。

湿热生虫。

厥阴风水生虫。三焦阳火热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湿热。是以生虫如寸白长蛔血鳖之类。

水积痰饮。

如人素壮今瘦。水走肠间。历历有声。谓之痰饮。有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转甚。则伏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痰证如风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寒痰之类。

目痛赤肿。精散荣热。

目之五轮。乃脏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人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如白人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则不能夜视及内障。乃暴怒大忧所致。暴赤肿痛。羞明隐涩。肿痛不已。眼匡红烂。生眵泪下。拳毛倒睫。视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荣失守。

风热盛及血热也。

牙痛龈宣。寒热亦别。

牙有恶寒作痛者。有恶热作痛。有恶寒又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饮少热饮多而作痛。有恶热饮少寒饮多而作痛。有牙齿动摇作痛。有齿袒而为痛。有齿龈为疳所蚀缺血出为痛。有齿龈肿起为痛。有腺胃中有风邪。但觉风雨作痛。又有牙上多为虫所蚀。其齿缺少而色变为虫牙。齿缝中有血出不止为牙宣。有胃气少不能于寒。袒露其齿作痛。有痛而秽臭不可近者。盖手阳明之脉。贯络下龈。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之脉。贯络上龈。喜寒饮而恶热。牙者肾之余。亦喜寒。寒者坚牢。为病不一。热甚则齿动。龈龈相脱作臭。痛不已。有风热内甚而痛。有风寒客之为痛。大寒犯脑赤连牙痛之类。

五脏本病。热争重 (音捏)经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烦赤身热。热争则狂。胁下满而痛。烦躁不安。心热病。则心不乐乃热。热争心痛而烦闷善呕。头痛面赤。热而无汗。脾热则头重颊痛。颜青欲呕。身热烦心。腹满泄泻。热争则腰痛。肺热则洒洒然恶寒。舌黄而身热。热争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恶寒。肾热病。则腰痛 酸。渴而身热。热争项强。

寒且酸。足热而言懒。头痛 然。如五气所病。心为意。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小腹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之类。

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腑脏相移。传变为病。不可胜纪。经云。

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证。心移热于肺。则胸满烦心。烦躁引饮短气。鬲热为鬲消证。肝移寒于心则狂。肝移热于心心病谓之生阳。不过四日死。脾寒移肝。痈肿而筋挛。肺寒移肾。其证如囊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不定。为涌水证。脾热移肝。则血溢为惊衄证。胆受胃热。鼻中血妄行为衄。或血污不止。胆移热于脑。脑热渗下。则浊涕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肾热移脾。则传为虚肠 。死不治。膀胱本热则为癃。病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縻证。大肠移热于胃。则善食而瘦。胃热移胆。俱为食证。肾寒移脾。则痈肿少气。肠有积热。则津液壅滞腹痛而便涩。为 瘕证。病几治例。见宣明论。间藏者存。传其所生。

经云。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传其所生。故有病虽重必生。

七传者死。传其所制。

如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火受水之传一也。肺金复受火之传再也。

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故七传者死。一脏不受再伤也。是传其所胜尔。

五脏有积。肝曰肥气。在左胁下。大如覆杯。或有头足。久则变病。咳逆 疟。

连岁不已。心积伏粱。病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烦心。脾积痞气。

其在胃脘。覆大如盘。久而不愈。四肢不举。乃发黄胆。虽食而瘦。肺积息贲。在右胁下。

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热。喘发肺痈。肾积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状。

下上无时。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经云。积者。一脏因受胜己之邪。而传干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不肯受。因结为积也。有食积。则酸心腹满。酒积。目黄口干。气积。噫气痞寒。涎积。咽如拽锯。痰积。涕唾稠粘。癖积。两胁刺痛。水积。足胫胀满。血积。打扑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积之类。在六腑为聚。鼓胀发蛊。

有腹胀。寒胀。热胀。气胀。大热胀。水肿而胀。甚则为蛊。夫胀者。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也。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鼓胀。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为蛊病。中满郁痞。

经云。脏寒生满病。如太阴所至为中满。为蓄满。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消。

无阳则不能生化也。如胀之类郁。如气不能消散升降为结聚而痞闷也。心下满而不痛为虚痞。积饮隔滞为实痞也。

开提其气。升降是宜。

此治郁闭痞满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为主。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胀胃所生。胃气之虚。虚极变病。五乱互作。

五脏五行之气不和。更相传变为病也。

东垣所论。王道之学。

东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论。一虚一实。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不和。故一虚一实。乃气血之并也。见素问调经论。五实五虚。

五实者。脉盛为心。皮热为肺。腹胀为脾。前后不通为肾。闷瞀为肝也。五虚者。脉细为心。皮寒为肺。气少为肝。前后泄利为肾。饮食不入为脾也。谓一病五者悉具。

五劳七伤。六极乃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又志思忧心与疲劳为五劳也。肝伤善梦。心伤善忘。脾伤善饮。肺伤善痿。肾伤善唾。骨伤善饥。脉伤善嗽。为七伤也。伤劳为六极。气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气所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为九气)忧愁思虑。甚则伤心。形寒饮冷。过则伤脾。

恚怒气逆。过则伤肝。饮食劳倦。甚乃伤脾。坐卧湿地。强力入水。故乃伤肾。(次为七情)此因气动。形神自病。喜怒不节。劳形厥气。气血偏盛阴阳相乘。阴胜阳病。阳胜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先痛后肿。气伤形也。先肿后痛。形伤气也。阴阳变病。标本寒热。如大寒甚。热之不热。谓以热药治寒不退。

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心虚则热收于内。故外热不常。

如热而甚。寒之不寒。

谓以寒凉药治热病。而热不能退。

是无水也。寒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肾虚则寒动于中。故外寒不常。

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

谓食入良久乃吐。

是无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发无常。是无水也。心盛生热。肾盛生寒。

此心火极而发热。肾水盛而生寒。非虚热虚寒比。

又热不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则无水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

又热不寒者。或因寒胜格阳在外。本非热也。寒不得热者。或因阳极似阴。火盛拒寒在外。

而不得热。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胜也。热之不热。火不源衰。水之胜也。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纪于水火。余气可知。妇室病多。带下赤白。 瘕 疝。妇人有病。

六气四因。皆同男子。余胎产经水之疾。不可枚举。如带下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若痢下也。若经水不调。血聚为 瘕。小腹下肿硬。为 疝之疾。

气血为病。经闭不行。

妇人有胃热。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经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湿热太迫。则经漏不止。或心气不足。火热大炽。旺于血脉中。或身体困热。心烦不得眠卧。而致经水漏下。阴虚阳搏为崩。

经过作痛。虚中有热。

经水行过而腹中作痛者。血虚有热也。

行而痛者。血实之设。

将行而作痛乃血实。

如不及期。血热乃结。过期血少。闭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热故。热极则黑。调荣降火。

妇人经水。如行不根据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须调血养血。清阳降火。有寒者温之。

调理妊娠。清热养血。

妊娠有正气不足。寒热不调。阴阳不得升降。故病有发风痹。忽闷不识人而眩倒者。为子痫证。有胎气上逼而胀满或疼者为子悬。身忽如水肿多于足肿者为子肿。小便涩者为子淋。烦闷者为子烦。腹大甚者胎有水气。或发寒热。或胎漏下血。或动为转胞及不能言语之类。皆胎气不足。治须顺气清热养血也。

一当产后。如无恶阻。大补气血。

恶阻者。如恶露不尽。血上抢心腹痛之类。治可下去其败血。如虚汗不止。遍身疼痛。

或虚烦。小便不禁。玉门不闭。蓐劳血虚而晕之类。皆虚甚也。皆当大补血益气。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产后如中风伤寒六气为病之类。虽正治。亦须兼补其气血。经言切不可犯禁。谓汗下利小便也。

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风痰积热。随病为治。生有胎恶。月里生惊。生赤生呕。生黄不便。脐风撮口。

受胎毒甚者。则发惊搐。生赤则如丹涂肌肉。邪气上而呕吐。母受湿热。传胎而发黄。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脐风多在生下半月内有此证。盖受胎恶之甚也。

变蒸发热。

小儿变蒸。乃长经脉及腑脏智意也。

风痫癫痫。

钱氏分五痫。有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其状各不同。

急慢惊风。

如身热面赤。即发搐搦。目睛上视。牙关紧急者。阳证为有余。如因吐利。或吐不泻。

日渐困而色黄。脾虚冷发惊。不甚搐搦。目微上视。手足动者。阴证为不足也。

螈 惊愕。

惊风热甚。则手足战掉。挛 惊恐愕然也。

惊悸昏冒。

惊则心悸不宁。热甚则昏昧。

暴喘吐 。

有喘甚者。俗言马脾风。吐乳食为 。

腹胀鼻 嗽。

胀有寒胀。热胀。脾胀之类。伤风寒为嗽者多。或为乳食盐物所伤而发 喘。

中恶天吊。

有中恶气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视。搦身直强宫瞪之类为天吊。

鹅口重舌。

白屑满舌为鹅口。舌下附肿如舌而短为重舌。心脾热甚也。

木舌弄舌。舌胀大为木舌。脾热甚。舌络紧。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气不足。遇人客或物。则忤而惊。脾脏冷而痛。多夜啼。

脓耳鼻疳。

耳内生疮。脓耳汁出。三焦气热病也。鼻内有疮生疳。

眉炼丹流。

眉骨上生疮。太阳经风热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涂丹。血热甚也。

阴肿便浊。

睾丸发肿。肝经热胜也。小便或白浊亦浊。

舌烂口臭。

心热下陷。风自盛也。胃热则口臭。

龈蚀牙疳。

风热所胜。蚀牙龈至快。俗言走马牙疳。

虫痛吐蛔。

小儿哭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慢。目无精光。虫痛也。

疳瘦解颅。

钱氏分五脏疳。筋疳骨疳之类。肾虚解颅也。

便青颊赤。

惊气内感。脾气不和。故泻。色青。心热上攻。故颊赤。

食土饮水。

食土者。胃气不足也。身热饮水。病在内。不饮水。热在外也。

吐泻青白。

泻利青白色。谷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伤食。泻黄红赤黑者。脾胃热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虚热。不露睛者胃实热。睡而嚏悸者。将发疮疹也。

呵欠面黄。

呵欠而面赤者风热。青者惊风。黄者脾虚。惊而睡者内热。呵欠气热者。

伤风也。

呷牙咬齿。

手足阳明内热为病。

泻痢脱肛。

泻痢久则肛门纵下。湿热甚而缓纵也。

痈疡瘾疹。疮痘发斑。

钱氏论。小儿受胎恶。发疮疹。初欲发时。有五脏现证。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

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在腑之下。不能食秽。胎毒不受。无候也。毒出归一证。肝水泡。肺脓泡。心斑。脾疹也。

惊疳诸积。

如食积乳积之类。

大率为病。肝与脾经。

此二经病多。

脉治凭允。

小儿虎口色脉。如紫。伤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即中恶。黄脾病也。

钱氏方论。男女病情。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先富后贫。病日失精。

先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良工勿失。脉病证治。

知微可已。举腹痛经。阴证治例。海藏所云。玄机之秘。中脘痛者属脾土。脐腹痛者属少阴。少腹小腹厥阴分。三部殊涂细酌斟。太阴中土主理中。少阴四逆真武同。厥阴宜当归四逆。重则回阳霹雳攻。当汗不汗即生黄。当汗汗多因致 。不当汗而若汗之。蓄血定应无改易。汗多或有变亡阳。阴证脉候须仔细。(并出此事难知)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 唯宜用泻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功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制。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伤寒一日在太阳。头颈项痛腰脊强。

太阳传阳明。为巡经传。少阳名曰越经传。传太阴名误下传。传少阴名表传里。传厥阴名巡经得度传。

二日阳明传已受。身热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阳胸胁疼耳聋俱病在表经。三阳经络或一病。未入于脏实汗证。

经大略言之。三阳亦有入腑者。入腑则宜下。

四日阳极传太阴。腹满嗌干脉近沉。五日少阴传向里。口燥舌干渴不已。六日病经循厥阴。烦满囊缩热剧深。三阴已病即当下。

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之温之。

若重感之未易泻。何知病为两感寒。太阳病与少阴连。头痛口干烦满渴。荣卫不通腑脏热。

阳明即与太阴病。腹满身热食不进。谵语传见二日中。三日少阳与厥阴。耳聋囊缩更乃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五脏已伤六腑闭。荣卫不行委和滞。

凡此之际宜切思。温吐汗下须仔细。其不两感病传者。七日太阳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经。

六经病愈藏脉通。至十二日大邪尽。病患神爽血气平。若感异气变他病。大法当如治坏证。

表之表者大发汗。表之里者下且缓。里之里者下即通。里之表者润渍同。适当尽脉阴阳理。

表里因之勿妄攻。

伤寒证候(一首集次见伤寒百证歌)

伤寒之候。悉须审别。证传唯六。

足三阴三阳为六经证。

经常有九。

六经外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证也。

阳表阴里。

表为阳。里为阴也。

传变两感。

传为次第传经。变为不传经而成异证者。阴阳俱病曰两感又曰双传。

谓表里证俱也。

病有坏异。

有失于治之误为坏证者。有形证相应。服药间病忽变异。是灾怪也。

合病并病二阳俱病为合病。若二阳先俱病。后一阳自病曰并病也。

一病百合。

病有首尾。只有一经者。如百脉一宗俱病曰百合病。

辨风与暑湿温痉六证与伤寒不同。

寒本阴邪。郁而变热。怫结转盛。手经冤热。

伤寒只病足经。如不大便。烦躁发喘。斑证衄血之类。皆手经之冤热病也。又守真云。

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

表里虚实。

谓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表里寒热。

有外寒内热。外热内寒者。

表里停水。

表有水则多热。或咳或利。里有水则胁下痞。或硬。身凉汗出胁痛。

寒热发厥。

有寒厥热厥证。

阳证阳毒。

三阳独盛。阴虚暴绝也。

阴证阴毒。

三阴病深。陷而阳绝也。

阳证似阴。

阴证见而脉沉滑有力。

阴证似阳。

阳证见而脉沉微。

阳盛拒阴。阴盛格阳。阴阳偏盛。阳结阴结。

阳热之邪。偏结于内。阴气不能相杂。故其证能食。不大便。此为内实。名曰阳结。阴寒之邪。偏结于内。阳气不能相杂。故其证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阴易阳易。

男子病新瘥。而妇人与之交。病曰阳易。妇人新病瘥。而男子与之交。病曰阴易也。

发热潮热。

热动复止。而热不常。或日晡发热。皆为潮热。

恶风恶寒。

伤风则恶风。如恶寒发热者。病在阳。只恶寒。病在阴。如汗后恶寒者。表虚也。

往来寒热。

或寒或热。休作有时也。

汗后热在。

汗后复热。多内实。或他经热在。

下之仍热。

有表证未尽。或阴微而复热。

结胸与痞。

按之心下痛为小结胸。不按自痛为大结胸。按之不痛。胸中气结。或满为痞也。

脏结蛔厥。

大便闭为脏结。胃中虚冷。因成蛔厥。吐长虫也。

发黄发狂。

有蓄血发黄。太阳传本也。有结胸发黄。下之早。太阳阳明本也。有湿热发黄。阳明与太阴也。有寒湿发黄。少阳与太阴也。肝热者狂。心热者颠。

发 瘾疹。

有下早。有失下。或胃热极而发。皆阳明热甚入于手太阴。斑则红点晕。瘾疹起疙瘩也。

发喘咳逆。

气逆则喘。难布息也。里病失于下。则咳逆。

衄血证谛。

鼻出血曰衄。热结下焦为蓄血失血证谛。

唾脓咯血。

重亡津液。热在上焦。肺痿而吐脓血也。

谵语郑声。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烦躁发渴。

火入于肺成烦。火入于肾成躁。少阴证多渴咳水也。六经皆有渴证。

心中懊 。

反复颠倒不安。心乱如有所失也。

心下悸动。

振寒而动曰悸。亦曰怔忪。

气上冲胸。

若吐若下后而里虚。心下逆满。气冲上也。

外气怫郁。

汗吐或下后。虚极腹热。则外邪郁于表。

惊惕冒闷。

忽身体振动曰惊惕。昏冒如闷。

霍乱头疼。

吐利并作曰霍乱。三阳与厥阴伤寒俱有头疼多。

干呕吐逆。

曰干呕。食入即吐曰吐逆。

腹胁咽疼。

有腹内时发痛者。有胁下痛者。咽嗌干痛者。

膈内拒痛。

表未解。更胃中虚邪乘入结于内。故痛。

身疼身重。

荣血不利为疼。湿胜也。汗后疼者。邪未尽也。

咳嗽涎盛。

火乘肺为嗽。停水伤风寒湿气。皆为嗽。脾热则涎盛。

头汗自汗。

里虚表实。阳气上行。故头上汗出。或际颈而还。病发黄也。凡伤风。风温。风湿。中暑。柔 。霍乱。下利。四肢逆冷。及阳明证。皆自汗。

漏汗不止。

阳气不足。因发汗而益虚。皮腠不固而汗不止。

阳躁无汗。

阳极而躁热无汗。

腹满遗尿。

气涩不通。壅而为腹满。下焦不禁。遗溺出也。

舌上滑胎。

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也。

下利便血。

泄泻曰下利。曰飧泄。下焦不约。热甚而便血也。

昼夜偏剧。

阴虚则夜不宁。阳虚则昼不安。

口燥咽干。

阴证内热。津液不足也。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发热间。经水适来。而血室空虚。故邪气乘入也。

伤寒似疟。

忽寒忽热。休作有时。或汗已复热。

邪中二焦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

有多眠证。

卫气陷于阴病。及风湿狐惑等证。皆多眠。

或不得眠。

阴躁或热甚。心烦则不能眠。

二便不通。

大便坚曰脾约。不通曰不更衣。小便不通。下焦不利也。胃中干。或热甚故尔。

耳聋喉痹。

经壅而不利为聋。清气不得上通也。热气上壅为痹。

浑身壮热。

阴微阳胜也。

食复劳复。

瘥后劳复。肉食所伤。再病曰食复也。

小腹硬满。

热气深陷。客于下焦。便小腹硬满也。甚则尿血。

大便坚黑。

热邪深陷也。

手足逆冷。

阳虚阴胜。厥逆也。

漱水不咽。

热邪在经。未传里也。

肉上粟起。

发热病。因冷水 之故也。

腹内雷鸣。

寒气相搏也。

下利溏垢。

寒则泄如鸭溏。热则垢腻。

身难转侧。

湿胜也。

或如虫行。

身痒如虫行者。久虚故也。

脐内筑动。

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

项强 太阳病。表实也。

扬手掷足。循衣撮空。

肝热甚乘肺也。

狐惑声嗄。

虫食上部声嗄曰惑。蚀下部咽干曰狐。

筋惕肉 。

体惕振摇而动。 证也。

瞪目直视。

心肾气欲绝也。

汗出如油。

正气已脱。

喑哑不言。

热伤少阴之络脉也。

舌卷囊缩。

阴邪下陷也。

鼻内煤烟。

阴毒之深也。

指甲青黑。

肝气绝也。

目盲见鬼。

脱阴脱阳也。

九窍出血。

下厥上竭也。

环口黧色。

脾气绝也。

螈 口噤。

变 证也。

转筋入腹。

邪气入里。与宿积相连。引痛入阴筋也。

脚挛啮齿。

风痹甚。阴气不足也。

叉手冒心。

胸中阳气不足故也。

常须识此。伤寒坏异。观其脉证。传变复逆。

传为有常之传经也。变为不常。阳忽变阴也。复如食复劳复。逆谓若汗吐下后仍不解。此犯逆也。若以上坏证之类。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分类可见。并宜熟读。

谨熟阴阳。随证为治。各使其宜。

伤寒传变不常。宜熟辨阴阳之证。各得治法之宜。可汗可和。可不可润。可吐可火。可灸可水。可针可温。

可汗者。表之证也。可和者。荣卫不谐。宜和解也。可下者。里证也。可润者。

阴燥也。可吐者。食在上脘之类。可火者。阴毒证也。可灸者。阴证下陷也。可水者。

热而燥也。可针者。并病也。可温者。里寒也。

详其不可。究伤寒论。审识病机。制法之例。勉之秘之。诵之无 。 犹厌也。

阴虚本病(一首集见格致余论)

夫天地物。各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惟人得备。形气所受。天地气生。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

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气正而通。气交之中。随天地气。升降浮沉。

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虚盈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

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

阳无所附。遂致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阴虚热。热乃火动。有君相别。

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

配于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冲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独盛。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阴虚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腑脏经络。偏实偏虚。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虚邪外入。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司泻。肾主藏闭。肝为相火。有泻无补。

有补无泻。肾为真水。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已阴虚。水少火多。阳实阴虚。

虚甚伤暑。冬月阴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虚甚伤寒。病未传变。初治责虚。

伤寒助阳。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除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阴静。五行之几。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济养。是谓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病虽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同类推荐
  • 随自意三昧

    随自意三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外科瘿瘤疣痣门

    外科瘿瘤疣痣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船头

    船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唐书直笔

    唐书直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我的奇葩相亲经历

    我的奇葩相亲经历

    张美,92年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智慧,有美貌的小学体育老师,大学未尝爱情滋味,转眼变黄花,无奈激流涌进之间,只好走上相亲之路。历经各种奇葩,最终发现,各种奇葩皆有爱。认真踏实却不解风情的IT男柏文,初次见面如疯狗,以为不过是匆匆过客,不曾想缘分不浅,造化弄人,最后还会生一些感情羁绊。一笑倾城的美男子林洋,风流潇洒,放荡不羁,感情史丰富到随处可遇狗血,却终?是烂而不假。李老师一个有情怀的思想导师,敢想敢怒敢言,如明灯一般照亮小张前进的道路。嬉笑怒骂,恶趣丛生,狗血洒尽,斗智斗勇,终于冲出迷雾收获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腹黑校草:呆萌甜心咬一口

    腹黑校草:呆萌甜心咬一口

    作为学生会会长的同桌,木子汐表示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不过庆幸的是这个狂妄自大自恋还经常欺负她捉弄她的人经常给她抄作业。——“池希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池希澈,语文作文借我参考参考。”“池希澈,这道题用的什么公式?”“池……”话还未说完,他便一把将她壁咚在墙壁上。“木子汐,作业都抄腻了,不如,你来操.我吧!”
  • 全职保安

    全职保安

    纵横交叉的伤痕,挂满胸膛的勋章。曾经的无上荣誉,皆已变成过眼浮云。一份轻松自如的保安工作,一栋两室一厅的普通住房,一群肝胆相照的兄弟,数十场风花雪月的暖味恋情,演绎着一部小保安的禽兽人生。无限暖味。
  • 社交要懂心理学

    社交要懂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围绕现实生活中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阐述,笔者运用通俗流畅、简练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故事、案例,多角度地介绍了心理学的知识,指出常见的生活困惑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心理建议,同时还阐述现代人常见的不良心理、心理障碍及其防治策略,相信能够给读者带来积极的影响。
  • tfboys樱花love

    tfboys樱花love

    她沐诗蓝是五大家族之首沐氏集团董事长沐刚的掌上明珠,她和哥哥沐希枫隐瞒身份到著名的贵族学校读书会怎样呢?当明星三小只同时爱上了一个人会怎样呢?一场青春风暴正在袭来!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仙之逆旅

    仙之逆旅

    一个少年,突然间误入仙途,突破重重艰辛,向着仙道绝顶而去。千年来,世间无仙,仙道如同逆旅,绝巅无人能够攀爬而上。一柄剑,一颗杀戮之心,仙道一途,他是绝巅,仙若逆我,我则绝仙!
  • 爱影传奇

    爱影传奇

    真烦恼,我的影子丢了,说这话时......
  • 剑舞君临

    剑舞君临

    剑舞大陆,万灵具存,有着炙烈无比的阳灵,冷冽无比的阴灵,极具腐蚀性的暗灵……有那么一些天之宠儿,体内觉醒了灵纹,使得其与某种灵力异常亲和,成了大陆上比较少有的灵纹修灵者,这是一个属于灵纹者的世界,灵纹的数量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蓝澈,身怀一道魂灵纹,他将用魂灵,去探索万灵的奥秘,开魂眼,入升魂,少年一路成长,用他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大陆的未来……
  • 都市绝品狂少

    都市绝品狂少

    什么?你说你才智双全?切,老子分分钟完虐你!什么?你说你武功盖世?切,不够老子几招!什么?你说你有钱有势?切,钱,国家金库是我的:势,各国总统是我小弟!本该一生默默无闻,却不知突然来了一个技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