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2200000094

第94章 痢(1)

经义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 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浮则死。

帝曰∶肠 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阴阳虚,肠 死。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素问》)哲言痢有赤痢、白痢、赤白痢、水谷痢、脓血痢、噤口痢、休息痢、风痢、寒痢、热痢、湿痢、气痢、虚痢、滑痢、积痢、久痢、疫痢、虫疰痢、五色痢。(《东医宝鉴》)按∶滞下之证,古人多与泄泻同论,至《三因方》始另立条目。夫病有从外感而得者,须分六气之异,外既受伤,肠胃郁结,随其寒热温凉以调之。有因脏气发动,干犯肠胃而得者,须察其何脏相兼,以平治之。

又有因饮食失节而得者,则审其何物所伤,以消克之。但病有虚实,治有先后。若病气暴至,元气壮实,积滞胶固者,宜下之;病久气脱,肠胃虚滑者,宜温之涩之。大抵可温则温,可下则下,或解表,或利小便,分别在里、在表、挟风、挟热、挟寒等证。脓血赤白,有气病、血病之分;后重里急,有气血虚实之异,不可不察。(刘宗浓)下痢治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疏之;小便涩者利之;盛者和之去之;过者止之。(张洁古)凡治痢,和血勿伤血,调气勿破气。(《仁斋直指》)后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湿,脉弦宜去风,风邪内结宜汗,身冷自汗宜温,脓血稠粘宜重剂以竭之。(刘河间)河间发明滞下证治,尤为切要。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实盲者之日月,聋者之雷霆也。

或问∶河间之言滞下,似无挟虚挟寒者乎?曰∶泄利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里急后重形状。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肠垢、或无糟粕相混,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皆实热证也。近年涉历,亦有虚寒证者,如治予从叔娄长官等,皆用参、术、干姜之类是也。(朱丹溪)河间曰∶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此说相传至今,凡治痢者,悉用寒凉,皆此说之误也。毋论其他,姑以苦能燥湿一言辨之,见大左矣。夫五味之理,悉出《内经》。

有曰以苦燥之者,盖言苦之燥者也。河间不察,便谓是苦皆燥,不知《内经》之言苦者,其性有二,其用有六。

如曰∶火生苦。曰∶其类火,其味苦。曰∶少阳在泉为苦化,少阴在泉为苦化。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是皆言苦之阳也。曰∶酸苦涌泄为阴。曰∶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曰∶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是皆言苦之阴也。此其言性之二也。又曰∶以苦发之,以苦燥之,以苦温之,以苦坚之,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此其言用之六也。盖苦之发者,麻黄、白芷、升、柴之属是也;苦之燥者,苍术、白术、木香、补骨脂之属是也;苦之温者,附子、干姜、肉桂、吴萸之属是也;苦之坚者、续断、地榆、诃子之属是也;苦之泄者,栀、柏、芩、连、木通、胆草之属是也;苦之下者,大黄、芒硝之属是也。夫气化之道,惟阳则燥,惟阴则湿,岂以沉阴下降如黄连、黄柏之属,以至苦大寒之性,而犹谓其能燥,有是理乎?是但知苦燥之一言,而不察苦发、苦温、苦坚、苦泄、苦下之五者何也?因致后人治痢,多不分寒热虚实,动以河间之法,及其将危,犹云血色如此,何敢用温?腹痛如此,何敢用补?死而无悟,深可哀也!(《景岳全书》)凡治痢疾,一见表证,必先解表。若表不解,则邪将传里,难愈。故发热身疼,邪在太阳,参苏饮;寒热往来,邪在少阳,小柴胡;身热、目痛、鼻干、不眠,邪在阳明,葛根汤。必表邪解而后无传变之患。(查了吾)《内经》冬月伤寒,已称病热。至夏秋,热、暑、湿三气交蒸,互结之热,十倍于冬月矣。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里。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祥。《金匮》有云∶下痢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夫久痢之脉,深入阴分,沉涩微弱矣。忽然而转弦脉,浑是少阳生发之气,非用逆挽,何以得此?久痢邪入于阴,身必不热。今因逆挽之势,逼其临时燥热,顷之邪从表出,热自无矣。

久痢阳气下陷,皮肤干涩,断然无汗,今以逆挽之法,卫外之阳领邪气同还于表而身有汗,是以腹中安静,而其病自愈也。又有骤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攻,顷刻腐烂,更用逆挽之法,迂矣!远矣!每从《内经》通因通用之法,大黄、黄连、甘草,一昼夜连进三、五十杯,俟其利渴之势少缓,乃始平调于内,更不必挽之于外。盖其邪如决水转石,乘势出尽,无可挽耳。更有急开支河一法,其邪热之在里者,奔迫于大肠,必郁结于膀胱,膀胱热结,则气不化而小溲短赤,不用顺导,而用逆挽,仍非计也。清膀胱之热,令气化行而分消热势,则甚捷也。仲景谓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非急开支河之谓乎?然而水出高源,肺不热则小溲自行,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之热,皆因肺热所移,尤宜先清肺之化源。《金匮》有下利肺痛者,紫参汤主之;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后人疑非仲景之方,讵知肠胃有病,其所关全在于肺。又可见肺气不通而痛,则急通其壅,大肠之气坠而逼迫,而缓调其适矣。再按∶治疟之法,当从少阳而进退其间;乃痢疾之表,亦当从少阳半表之法,缓缓逆挽其下陷之清气,俾身中行春夏之令,不致于收降耳。究竟亦是和法,全非发汗之意。津液未伤者,汗出无妨;津液既伤,皮间微微得润,其下陷之气已举矣。夫岂太阳外感风寒,可正发汗之比乎?又岂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可用葛根之比乎?噫!微矣。(喻嘉言)痢证古名滞下,夏秋暑湿挟积者居多,其次则风淫、火迫、寒侵,燥气独不为患。至于暑有阴阳,必兼乎湿。夫阴暑由于人之阳气先亏,加以贪凉喜冷,郁折生阳,故主于温;阳暑由于天之热伏,阻气化浊,则重于清。但邪之来也,似水之流,脏腑间一有罅隙,则乘虚而着,故有在气在血之分,伤脏伤腑之异。若表之邪郁,而气机下流不息者,喻氏论人参败毒散;里之积壅而寒热交粘者,洁古立芍药汤。在气分,有苦辛调气与辛甘益气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养血诸方。若表证急,从乎三阳,有桂枝汤、葛根芩连汤、小柴胡汤;里势实,专究脾胃,有小承气汤、温脾汤。总之,治腑以三焦见证为凭,治脏以足三阴为要领,辨其虚实之情,酌以通涩之法。是证最难愈者,莫如休息痢,攻补之法非一。最危险者,莫如噤口痢,却有两端∶若因暑湿邪充,格拒三焦者,气机皆逆传而闭,上下之势,浑如两截,治不得其要,则邪无出路,正立消亡。丹溪立法最高,后世都宗其旨。先生又借用半夏泻心汤,减去守中之品,取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

又因脾肾之阳素虚,阴邪从中而下者,先伤太阴,继伤少阴,关闸大开,痛泄无度,戊癸少化火之机,命阳无蒸变之力,此不饥不食,为呕为胀,理宜然矣。与邪多积热之候不同。参之仲景理中汤、肾气丸,及景岳理阴煎、胃关煎等法,又以大剂苁蓉配入参、归、姜、附、桂、制白芍之类,较地黄、阿胶尤胜,与之肠膏竭尽,络脉结涩而痛者,堪称神品。古贤治痢,不外通涩二法,大都新痢宜通,久痢宜涩。滞下之滞字,非停滞饮食,言暑湿内侵,腑中流行阻遏而为滞耳。(《临证指南》)王损庵以种种痢疾,总由湿热入胃。此一句便可悟病形矣。痢疾腹痛,必是绕脐以下,当小肠之分野;小肠无毒,则糟粕得循其正,虽曲而顺下无碍;惟脓血则不得循其正而不肯下,故痛也。小便不利者,小肠为毒邪所迫,不能分利,故短缩也。噤口者,乃毒瓦斯原盛,或破药太过,挟伤上中二脘宗气,毒邪乘虚而上逆也。

(《己任编》)治痢大法,始当推荡,久当温补,而尤宜以顾胃气为主。盖百病以胃气为本,而于痢为尤要。故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绝不食者死。是痢之赖于胃气者,如此其重矣。泻与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而利小便,非也。

同类推荐
  • 西夏事略

    西夏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准斋杂说

    准斋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REASURE ISLAND

    TREASURE ISLA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北窗琐语

    北窗琐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思文大纪

    思文大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坠狱

    坠狱

    一次动乱,导致天界被分裂,十大天界神器散落。每次仙魔大战,都将诞生一名圣婴与魔婴。但是这次的仙魔大战前诞生的圣婴与魔婴却“消失不见”,这又是为何?一个人,一把剑,他战仙界,闯魔界;一个人,一把剑,他刻苦修炼,却又自废修为,一个人,一把剑,他愿永坠地狱!
  • 水经注

    水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火神耀天

    火神耀天

    凌晨因凌家的杀手而杀,在他被杀死后,他的七七封印解封了一重,领悟了火耀,看他凭着【火耀】逆天,他的另外六重封印解开会发生什么?敬请期待
  •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使神差

    鬼使神差

    世人不知,每个人身后都有许多,永远也无法完满的因果线。它们能纠缠你生生世世。我叫卓莫,是行走在人间的冥界职官,被称为因果斩断使。也是来解决这些因果线的人。
  •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的构思,是让《西游记》中的几位主要神话人物到处于晚清社会窗口地位的上海来游历一番,亲见了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世相和风俗。这是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部小说,值得一读。
  • 末世菩提

    末世菩提

    一场突起的灾难,一群幸存的“被选定者”一路惊险的自我拯救旅程.......或许原罪本就与生俱来,就让我们虔诚守护着心中那片菩提,在这末世的天空下,去忏悔,去祈祷,去赎罪新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本书前三章要做些铺垫,节奏稍慢,第四章后惊喜不断:)
  • 本是随性

    本是随性

    正式篇:人生抉择本是随性。何必定于一处。
  • 通凡

    通凡

    渔村淳朴少年,坠入都市泥潭,遇恩师,学奇艺,复还乡,报恩仇。得良配,觅新生,踏不平,悟真神,穿越千年羁绊,重回往世巅峰。
  • 黑道之魁首争爱

    黑道之魁首争爱

    她是被遗弃的天使,从小缺乏亲情;他是黑道的嗜血狂魔,霸道冷酷固执。一次暗中相斗,他们相遇相爱。他腹黑狠辣,但惟独对她一心一意,生死相随。可当阴谋考验来临,他们能否守护,黑道首席的艰难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