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眾云。道箇如如。早是變了也。今時師僧。須向異類中行。歸宗云。雖行畜生行。不得畜生報。願云。孟八郎。又恁麼去也。有時云。文殊普賢昨夜三更。起佛見法見。每人與二十棒。趁出院。趙州云和尚棒。教誰喫。願云。具道王老師。過在什麼處。州禮拜而出。願一日遊莊莊主預備禮相待。願問莊主曰。爭知老僧來排辨如此。主云昨夜土地見報願云。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覰破。僧便問。和尚既是善知識。為什麼却被鬼神覰破。答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飯著。
有時云。江西馬大師。說即心即佛。王老師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麼道。還有過麼。趙州出禮拜。時有一僧隨問。州上座禮拜。意作麼生。州云。汝却問取和尚。僧問願適來諗上座禮拜。意作麼生。答云他却領得老僧意。一日捧鉢上堂。黃檗先居第一座不起。願問曰。長老是什麼年中行道。檗云。空王佛時。願云猶是王老師兒孫在。下去。一日問黃檗云。黃金為墻壍。白銀為壁落。此是何人居處。檗云。是聖人居處。云更有一人。居何國土。檗叉手立云。道不得。何不問王老師。檗却理願前話而問。答云可惜許。又問黃檗定慧等學如何。檗云。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好。云莫是長老見處麼。檗云不敢。云漿水價且置。草鞋錢教阿誰還。一日遇兩堂首座爭猫兒。願提起猫兒。問眾曰。道得即救取猫兒。道不得即斬却也。眾無對。即斬之。趙州自外歸。願舉似前話。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願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猫兒。陸亘大夫問云。弟子從六合來。彼中還更有身否。答云分明記取。舉似作家。陸異日又謂曰。弟子亦薄會佛法。願問。大夫十二時作麼生。陸云。寸絲不掛。願云猶是階下漢。陸一日向願道。肇法師甚奇恠。解道萬法同根。是非一體。願指庭前牡丹花云。時入見此一株花。是夢相似。
示眾云。王老師賣身。阿誰要買。一僧出云。某甲買。云不作貴。價不作賤價。汝作麼生買。僧無對。後來臥龍代云。屬某甲了也。一日與歸宗麻谷約同。參禮南陽國師。及行。乃於路上。畫一圓相云。道得即去。歸宗坐圓相中。麻谷作女人拜。願云恁麼即不須去也。歸宗云。是何心行。願乃相喚而回。大和初宣使陸公護軍劉公北面申禮。迎請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俄有白虹貫後峯。巨石自壓。聲聞數十里。虎繞林木晝號。識者憂之。十二月二十五日旦。忽戒門人曰。星翳燈幻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奄爾而逝。春秋八十七夏。臘五十八。弟子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執心喪禮。奔赴會葬者。相繼於路。哀號之聲震林谷。越明年乙卯。乃克奉全身於靈塔。膳部員外郎史舘脩撰劉軻撰文勒碑。追頌德美。
唐智藏
姓黃氏。豫章上高人。父為州掾。尤嗜出世學。甞携藏入報國寺。聽供奉皓月講涅槃。輒能微解經意。即辭父母。從開元寺宗法師薙染。時年纔十三。久之謁大寂禪師。證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長安元顥盧公素尊事之。舉奏入內供養。詔住華嚴寺。於是四方參請之侶。颷馳雲凝。其利益於天下。有不可以語言盡者。大和九年。終於寺而塔焉。
唐圓智
姓張氏。豫章海昏人。幼事涅槃和尚獲薙落。建受具。即扣禪門。後佩記莂於藥山之室。
藥一日問。子何處去來。智云。遊山來。藥云不離此室。速道將來。智云。山上烏兒白似雪。澗底遊魚忙不徹。
智與雲巖侍立次。藥云。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則頭角生。智頭陀怎麼生。智便出去。雲巖問藥山。智師兄為什麼不祗對和尚。藥云。我今日。背痛。是他却會汝去問取。巖問智。智云。汝去問取和尚。巖遷化時。遣人送書到。智覽之云。雲巖不知有。悔當時不向伊道。雖然如是要且不違藥山之子。
臥次椑樹問云。作什麼答云。蓋覆。椑云。臥是坐是。答云。不在兩頭。椑云。爭奈蓋覆。答云。莫亂道。智見椑樹坐次云。作什麼椑云和南。答云。隔闊來多少時。椑云恰是。乃拂袖出。因溈山問雲巖菩提以何為座。巖云。以無為為座。巖却問溈山。山云。以諸法空為座。溈山又問智。智云坐也。聽伊坐。臥也聽伊臥。有一人不坐不臥。速道速道。溈山問。智什麼處去來答云看病來溈云。有幾人病答云有病底。有不病底。溈云不病底。莫是智頭陀否。答云。病與不病總不于他事。一日到五峯。五峯問。還識藥山老宿否。答云不識。峯云為什麼不識。答云不識不識。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智下禪牀作女人拜云。謝子遠來。都無祗待。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 答云。東土不曾逢。石霜問。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作麼生向他道。智喚沙彌。沙彌應諾。智云添却淨缾水著良久却問石霜。適來問什麼霜再舉智便起去。太和九年乙卯九月。示疾。僧眾慰問其苦。智曰有償無受。汝知之乎。眾皆愁然。十一日謂眾曰。吾今西邁。理無東移。言訖告寂。壽六十有七。闍維獲靈骨數片。金色玉聲。[療-(日/小)+土]于石霜山之陽。諡脩一大師塔號寶相。
唐法融
姓嚴氏。閬中入。童穉時。父使秉筆習書。即畫佛像頗肖。年甫十三。見沙門輒持經卷問義。竟去事長樂寺慧休法師。為弟子。登具後。誦南山律鈔。及遊方見普寂禪師於嵩嶽。密付心印。遂戾止戈陽福寧寺。四方學者。從之如歸市。大和九年。示寂春秋八十九。
唐法常
出襄陽之鄭氏。幼於荊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於龍興寺。貌清峻。資稟剛敏。衲衣綴鉢。冷然世表。性慕禪悅。時大寂方王化鍾陵。乃趨其座下。而問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貞元間。自天台之四明。得漢南昌尉梅子真舊隱。而居焉。地深僻。衣食無所從致。乃啖松花。以充饑。製荷葉以被軆。徙其菴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跡。初鹽官安禪師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會中。入山求主杖者。見之遂以聞大寂。大寂令僧問云。和尚見馬大師得箇什麼。便住此山。常答以馬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裏住。僧云。馬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常云作麼生別。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馬師。馬師召大眾云。梅子熟也。於是龐居士遂造大梅問云。久嚮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無汝下口處。士以口作嚼勢云。百雜碎。常伸手云。還我核子來。自此學者漸臻。道譽彌著。示眾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間法之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本自如如。萬法亦爾。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鍼麻線。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雲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參禮。便舉問常。未審二者見處。孰親孰疎。常云且去明日來。夾山明日再問。常云親者不問。問者不親。一日忽謂其徒云。來莫可遏。往莫可追。從容間。聞鼯鼠聲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護持之。言訖而逝。壽齡。八十八。臘六十九。闍維獲舍利無數。以葬而塔其上。碑則進士江積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