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賢侍 讀學士中大夫兩浙都轉運使河東 李倜 撰
余來江右。以至元丁亥。理事宜春。始識師于木平。式相好也。繼住慧力。余適守臨江。得顓意講道。居三年。往來至密。大德丁未。余調南劒。師來餞別豫章。無何。師亦往住薦福。音問不絕。嘗以古塔主語錄。及師上堂。普說等語見寄。其惓惓可知也。壬子春。余由泉南。漕兩浙。聞師復還慧力。其年六月十六日。沐浴坐逝矣。噫。二十六年間。相見相聞。登臨酬酢。究竟析理。昌黎之於大顛。蘇公之於佛印。亦人情已乎。明年。其徒行純以狀來乞銘。師楊姓。昭如名。海印其自號。世居臨江之新淦。生宋淳祐丙午。十二月二十日。以蓮社家兒。能言。即隨母鄒氏作梵唄聲。七歲。出家學佛。居邑之建興寺香室院。十九歲。受咸淳制勑。落髮為僧。始學于沙門智寧。次拜雪巖祖欽得法。在集雲堂。第一座。至元庚辰。侍雪巖入。
覲。旨賜畦衣。歸住木平十年。其住慧力十九年。實始至元辛卯也。元貞丙申。
賜號普照大禪師。給金襴袈裟。高麗亦具衣。副以金經玉琖。西極雲南。東邁遼海。禪衲四來。虀粥稍弗繼。或丐質從事。不倦槌拂。而眾安之。至大己酉。行宣政院辟師。住持薦福。薦福番之巨剎。唐顏宋范流風未遠。賴師為重。而師以疾故亦憊矣。然於名聞於世。行信於人。視西江為益盛。去年春。還慧力也。西江之徒。實具舟焉。既至。猶力疾為眾說法。夏初歸香室。造常所來往。道香積天長。登仰山禮再來塔。訪慈化。所至逢迎道舊。一夕潛理歸檝。及抵瑞筠東庵。則疾革矣。行純又言。師乳時。紫胞呈祥。蛟出地中。其逝也。久旱忽大雷雨。逝之四日。奉龕闍維。飛煙餘燼所及。舍利如粟。如黍如豆。齒牙如生。數珠不壞。今塔遺骨于故邑之青石圃中。凡年六十七歲。為僧四十八期。所說法語頌讚。數十萬言。度一姓子。六十餘人。嗣其法者。未易槩舉。師為人。明敏閑雅。有智識度量。人不見其喜慍。五經一見成誦。結字有古意。所交遊多貴重。今叢林如師。不復可多得。以師之行蹟。其可無銘。銘曰。
內究至理 外敷貞辭 千江月落 溥照同時 師席崇居 衲子雲集 饘粥稍虧 或丐或質 東湖三載 西江跂思 遠具舟檝 勇退來歸 載喜載馳 力疾演法 衣既有傳 重登祖塔 其生也異 其死也奇 舍利夥只 見聞靡疑 功行積真 大覺氷釋 聊掇緒餘 文茲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