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其为物下 第四明体也。文中有三。初正明体。次解释。后引两经证成。今初。言其者。圣智也。物者。谓此圣智之为物性也。此乃非物名为物耳。实而不有虚而不无者。知法皆空。谓之实也。虽言是实。而体性非物。故言不有。体性非物。即名为虚。无所不知。故云不无。亦可言以无知。故言不有。无所不知。故言不无耳。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者。不无此智。故言存也。不可论其相貌定有定无。故言不可论也。唯独圣智如此。故云唯也
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下 第二解释也。无状者。无状貌也。无名者。无名字也。圣以之灵者。以用也。圣人用此灵通无所不知也。圣以之虚故虚不失照者。虽虚而不失照鉴之用也。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者。虽照知而不取相也。混而不渝者。混杂也。渝变也。出杜预注春秋。虽混同万法。而各各差别。不渝变也。动以接粗者。有所动作。应接机缘。故云接粗也。是以圣智之用下。常有用未尝暂废。只自求其形相。不可暂得也
故宝积曰下 第三引两经证成也。是维摩经中。长者子宝积说偈文也。旧经云尔。今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也。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等觉即般若也。谓圣智不动而无所不为。故云建立众生于实际也。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者。种种变现。故云万端。同是般若一致之所为作。故云一耳
是以般若可虚而照下 第五总结也。般若之智虽无知。而能鉴照真谛之理。虽忘相而可见知。然此忘字义。应是亡失之亡。诸本皆作忘遗字。良以真谛不可取相。故云忘耳。万动可即而静下。万物起动。即动无动。圣应无为。无所不为也。斯即不知而自知下。不作有相知。自是无相知。不同有心为。自是无心为也。复何知哉下。不知而知。即无定知。故云复何知。不为而为。即无定为。故云复何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