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5000000050

第50章

【記】支佛逆順兩緣。至百千萬世因緣等者。四教義云。一觀屬愛十二因緣。二觀屬見十二因緣。初者即為二義。一推尋。二觀破。一推尋者。若聞正因緣生滅法。信解分別。覺一切屬愛煩惱。皆十二因緣。觀因緣入定。欲息心達本源。求自然慧。樂獨善寂。修習定心。得諸禪定。住此定中。知屬愛煩惱。即是無明。逆順推尋。即見十二因緣。云何逆推。此愛因何生。即知因受。受。因觸。觸。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識。識。因行。行。因無明。過去一切煩惱也。復順推此愛。愛能生取。因取。則有業。因有業。則有生。因生。有老死憂悲苦聚。輪轉無際。若因停心觀。入深禪定。如是逆推尋。或時見歌羅邏初受生。乃至見過去身起業煩惱。乃至二生。百生。千生也。順尋取有。若因禪定力。或見未來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若見過未事。其心悲感。道心轉增也。二觀破者。即性念處。歷別觀十二因緣也。性念處觀。略如前說。所以者何。若觀愛。即污穢五陰性念處。若觀愛。觸。六入。名色識。即觀果報無記五陰性四念處。若觀行。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若觀無明。即過去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若觀取。即現在污穢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有。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未來生老死。即報生無記性四念處。是則用念處逆順觀察。破四顛倒。顛倒若滅。即無明一切煩惱滅。以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滅。是名性四念處。歷別觀屬愛煩惱因緣觀也。次者亦二意。一推尋。二觀破。一推尋者。若見神我及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因此身邊四見。生十四難。六十二見。此身邊四見。即四取。逆順推尋。此取。因四愛。愛。因四受。乃至四行。因四無明。復順尋四取。能生四有。此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死憂悲苦惱。若因停心觀。得深禪定。或見過去未來生事。具如前說。觀二破。因性念處觀。觀四取身邊四見。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破過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邊二見。污穢五陰也。復順觀四取有。乃至生死。破未來。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身邊二見。污穢五陰也。若能如是用性念處。破三世身邊二見之四見。即破十四難。六十二見。一切屬見煩惱。一時皆滅。是名無明滅。即行滅。乃至老死滅。若屬見煩惱滅。即還用前觀愛十二因緣性念處觀。破欲色無色愛皆滅。是則三界煩惱業道滅者。名為有餘涅槃。若苦道滅者。即是無餘涅槃。是名因性念處智慧。觀十二因緣入涅槃也。乃至言共念處。緣念處。助觀十二因緣。類前可知。

五治障觀法。

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註】止觀云。睡障念處。乃云逼迫障。禪門第四明三種障。念三身治。(彼通大乘。今且明小乘助道)障。即惡業。三種者。一。昏沉暗塞障。(昏睡無記)念應身三十二相治。二。惡念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惡等事)念報身力無畏等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卒痛。或見無手足火焚水溺等也)念法身空寂無為治(文)今明小乘助道。

【記】睡障云。逼迫者。相宗明睡眠以昧略為性。障觀為業。念以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睡與念。體用相反。故念則睡破。睡強。則念障。應知昏睡強勝。如山麤重。壓逼身心。受逼難過。故曰逼迫障。今以念佛觀治之。禪門用三身治三障法。今具記之云。念應佛者。於三十二相中。隨取一相。或先取毫相。閉目而觀。若懸作不成。當對一端嚴形像。一心取相。緣之入定。若不明了。開眼更觀。復更閉目。如是取一相明了。次第徧觀眾相。使心眼開明。即破沉暗。念報佛者。以正念緣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一切種智圓照法界。常寂不動。普現色身。利益一切。功德無量。如是念時。即是對治。念法佛者。即觀法性平等。不生不滅。無有形色。空寂無為。無為之中。既無境界。何者是逼相。知境界空。即是對治。若念三十二相。即非對治。何以故。是人未緣相時。已為境界惱亂。而更取相者。多因此著魔狂亂。此乃通大乘觀。今是小乘助觀。唯念應身佛也。

【註】據四教義云。破境界逼迫障。合念真空法身。

【記】此出四教義念佛破逼迫障。然意與禪門較異也。

【補】真空法身者。小乘所證真空五分法身也。阿含言。佛法身者即空。故約小乘當分言之。即以丈六相為應。從因感果為報。五分為法身也。

【註】若以身對教。如輔行一下(七)云。前之三教。各念一身。謂生。應。報。圓念法身。諸身具足(文)。

【記】藏。念劣應生身。通。念勝應應身。別。念報身。圓。念法身。以法佛體圓。具足諸身。故念法身。即具足生應報也。

二立觀定境法二。初別。

二別相念處(如前四念處是)。

【註】妙玄四(二十三)云。五障既除。觀慧諦當。能觀四諦。而正以苦諦為初門。作四念處觀。破四顛倒(文)。

【記】聲聞根鈍。正以苦諦為初門。觀不淨苦無常無我也。

【註】析玄上(二十)云。別。謂各別。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謂行相。觀此四法作不淨等行相故。言念觀者。然觀體非念。觀是其慧。推求觀察。知不淨等故。乃至處。謂處所。謂身受心法。是念所緣住止處故(文)。

【記】身。聚集義。受。領納義。心。了別義。法。有二。想。以取相為義。行以遷流為義。今名念者。四念處言。為初學用念持慧。不妄受異緣。念為增上。故從念受名也。

【註】於五陰境。修四念處。為破四倒。合五為四。受則六根對六塵。義兼內外。故獨為一。想行一向居內。故合為一。

【記】四念處云。人於色。起淨倒。受。起樂倒。想行。起我倒。心。起常倒。破四倒故。合五為四也。若意根對法塵受。名內受。眼等五根對色等。名外受。然境雖內外。而領納非二。故受獨為一。而想則取相在心。行則念念不住。一向居內。合為一也。

【註】又此念處。別名屬慧。通亦有定輔行三下(十七)云。四境止心。故名為定(文)。

二總。

三總相念處。一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乃至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無我。中間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資糧位)。

【註】此有四句。四念處(一)云。一境別觀別。正是別相念處。二境別觀總。三境總觀別。此二是總相之方便。四境觀俱總。是總相念處。(文)初則一藥對一倒。中間二句。觀心漸熟。或別於一境。總用四觀。或別用一觀。總觀四境。第四境觀純熟。舉一俱得也。

【記】以不淨治身倒。乃至以無我破我倒。如上別念。是為境別觀別。或別於一境。總用四觀者。如觀身不淨。乃至以是苦。無常。無我。是為第二境別觀總也。或別用一觀總觀四境者。如舉一不淨觀。非但觀身。亦復觀受。觀心。觀法。皆是不淨。是為第三境總觀別也。第四舉一俱得者。如舉身念處一境。而受心法俱在其中。若舉不淨一觀。而苦無常無我皆在其中。是為第四境觀俱總也。

【註】若析玄準俱舍疏。前三皆別相攝。第四句方是總相位。

【記】陳譯俱舍疏言。四中三種。唯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於身等二三。或四。總緣而觀察。名為雜緣。今此指之者。意在所揀也。

【註】今依妙玄四念處。初句是別。後三皆總。今此正當境總觀別。謂別用一觀。總觀四境。

【記】今依妙玄。判初為別。後三皆總。今此下。正判儀文是第三句。如言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是也。

【註】又上停心破障。四念處。惟觀苦諦。至內凡位。方觀四諦。妙玄四(三十三)云。七賢位人。明識四諦。此約解說。

【記】惟觀苦諦。謂總別念處所觀身受心法。惟約苦諦也。如言正以苦諦為初門也。至妙玄云。天魔外道。愛見流轉。不識四諦。七位明識四諦者。此約解說。如大經言。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見四諦者。識屬愛四諦。識屬見四諦。皆能明了。若解四諦。則所見真正。無有邪曲。則知七賢但約解也。辨訛云。唯觀苦諦句太局。若言苦諦為初門。則可以念處所觀身受心法。即苦。所對破常樂我淨即集。念處觀即道。所滅。即滅諦。不可局言唯觀苦也。私謂唯觀者。乃專注在苦。非謂只觀苦諦。餘三諦便不觀也。詳論。見下圖中。

【註】心行理外。名外凡。資糧者。從喻也。欲越三有。此為資糧。

【記】莊子言。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資糧不充。罔克前進。欲越三有。非此不能發足前進。故名資糧。

【補】妙玄言。前已別相念。破四倒。今深細觀慧總破。能生正勤。如意覺道。疾入後法也。

二明內凡。

二明內凡者有四。謂煖。頂。忍。世第一(此四位為內凡。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

【註】漸見法性。心遊理內。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以定資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

【備】法性指偏空理也。

【記】定慧缺一。不可前進。外凡有觀少定。今內凡勇猛增進。加以禪定資乎觀慧。名加行。

【註】聖道根本。亦曰善根。

【記】根有出生之義。此四能發覺支之華。聖道之果。四果善法。由此而生。又名善根。

【註】煖從喻。妙玄四(二十四)云。以別總念處觀。緣四諦境。能發似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如鑽燧先煙。春陽煖發。以慧鑽境。發相似解。解。即喻煖。(此喻慧行)又如春夏積集花草。自有煖生。以四諦慧。習眾善法。善法熏積。慧解得起。故名煖也(此喻行行)。

【記】大經疏迦葉品。亦有此文義。釋名煖。

【註】頂。妙玄四(二十四)云。似解轉增。得四如意定。十六諦觀。轉更分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法(文)。

【記】解慧增長。復加定持。處煖之極。所以喻登山頂。覺慧了了分明也。妙玄又言。如山頂之道。人不久住。若無難。必過此到彼。行者住頂不久。若無難。必到忍。若有難。退還於煖也。

【註】忍。妙玄四(二十四)云。亦是似解增長。五種善法增進成根。於四諦中。堪忍樂欲。(文)亦忍可義。

【記】忍位復有似解根增。故所有煖位積集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法。增進成根。便能於四諦境中。堪忍樂欲。以是得名忍也。又忍者。以四諦境。忍可於心。心中了了。吐露不出。名忍。

【註】世第一。釋籤(五)四云。此是有漏。故名世間。於中最勝。故云第一(文)。

【記】玄文云。此心心所法。於餘法為最。為勝。為尊。為上。亦分勝。亦都勝。謂分勝彼煖頂忍法。分勝煖頂忍一切凡夫所得禪。無量。解脫。除入也。除入。即勝處。又都勝者。非謂都勝一切事業。但以能開聖道門故。彼見諦等。不能開聖道門。以世第一法。開聖道門。彼見諦等法得修。見諦等法得修者。皆世第一法功用。是知從功能立名也。是第一法名義者。最勝義。是第一義。得妙果。是第一義。如高幢頂。更無有上。是第一義也。

【註】此四位觀行者。俱舍頌云。從此生煖法(從總相後生煖善根)。

【記】論解云。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此法如煖。立煖法名。是能燒惑薪。聖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曰煖。

【註】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觀(四諦為所緣。十六行為能緣。釋籤謂煖八諦十六行相。有解八字字恐誤。或約上二界四諦體同。通解云八耳。其實只觀欲界四諦。此位有三品)。

【記】論具釋云。此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十六行。如後解。三品者。妙玄云。煖有三。謂下下。下中。下上也。

【備】辨訛云。遍觀上下四諦。故言具觀。及籤云八諦耳。非外凡唯觀苦。至煖位方具觀也。故荊溪特曰八諦。詳論見下。

【註】次生頂亦然(用觀同前亦有三品)。

【記】論曰。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頂。此轉勝故。更立異名。動善根中。頂為最勝。如人頂故。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為頂。此亦如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妙玄云。頂有三種。謂中下。中中。中上。是也。

【註】下中忍同頂(下忍徧觀八諦。中忍縮觀明滅緣行。今皆云同頂者。下忍雖上下徧觀。不出四諦。中忍難滅緣行。約初觀說)。

【記】論具云。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忍。於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忍。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別。然此有上下。上中。上上。下中二忍與頂同。謂具觀四諦。及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鄰接。故有此義。準煖等善根。皆能具緣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別故。謂瑜伽師。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緣漸減。漸減。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

【補】籤云。此中忍位。未減道時。雖減行相。未減道故。故得具觀四種諦也。頌云。下中忍同頂。約此而說。若此中忍減道諦時。但修十二行。既減彼道。心無欣慕。故彼道下四行。亦不得起。由此道理。減滅諦時。但修八行。除道滅下。各修四行故。減集諦時。但修四行。故中忍具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是也。

【註】上惟觀欲苦。一行一剎那(此上忍合有一行二剎那心。言一剎那。此據滿說)。

【記】論釋云。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

同类推荐
  • 五代史阙文

    五代史阙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奏疏选汇

    清奏疏选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芙蓉镜寓言

    芙蓉镜寓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经

    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聪训斋语

    聪训斋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剑宇苍穹

    剑宇苍穹

    这里是属于剑的世界,剑之大陆,以剑气修炼。上可以剑破苍穹,下可以剑做君主。
  • 地游天璇

    地游天璇

    人可以通生死,握玄机,掌命运,逆阴阳,改天地,夺造化,问古今,晓理识。但却仍不知人身体为几何,为所以何。这是一个强者如林的世界,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主角之路是一条从没人走过的创世纪之路,想要获得不朽永垂,必靠自己精彩!看主角如何破尽天下玄机,败尽巅峰之上;乘神龙翱天,杀灭九重之峰;入不归绝地,下踏十府之门;话不朽传奇,屹立大陆之林;尽在地游天璇大陆!
  • 问道巅峰之我是谁

    问道巅峰之我是谁

    道,什么是道?道的极尽在何处?虚无大道凌驾于众道之上,是万道之王,但虚无是因何存在,这一切地一切都有一定的因果,且看虚无圣界的虚无大帝无忧因失忆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最后又找到记忆掌控真正的虚无的人生旅程。
  • 海域煞星

    海域煞星

    神秘海域,传说有一个煞星。只要是到那个海域,遇到它,便再也回不来了。“我就不信了,我不能打败,那个什么破煞星!”四大家族的新一代精英们,踏上了,探索神秘海域的晋升之路。
  • 上古天谕

    上古天谕

    数百年来,九黎大陆来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神人逍遥自在,妖魔销声匿迹。然而,美好的和平总是短暂的,就在大陆千年之际,突然天生异象,百兽狂躁,人心恍惚,一时之间莫名的恐慌笼罩在这片大陆之上,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则古老而神秘的预言....一个在穷山恶水中长大的少年为了寻找失踪的义父从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请看伽蓝长风作品《上古天谕》
  • 蜕变之我心依旧

    蜕变之我心依旧

    高飞的父母在她两岁便离婚了。她是在继母的虐待中长大的。不管她多努力干活,她一直被继母骂做扫把星。直到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她遇见他………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血脉之尊

    血脉之尊

    李鹤归:我以为一朝穿越重生血脉碉堡可以走上人生巅峰,当上掌门,迎娶最美仙子,最终飞升神界……可尼玛一僵尸怎么修仙?师父你到底为什么要收僵尸为徒啊?还有,话本不是说了我血脉很牛x吗?为什么我号称修仙第一废柴啊?玄清真人:大徒弟诶,别白费力气修炼了,这是为师挖的坑,你赶紧来跳一跳……兮情仙子:我兮情的道侣决不可能是道门第一废物!碉堡:好的主人、是的主人,请努力完成任务主人。鹤空、鹤尘:全山门的脸面都被大师兄丢光了……安莹:师父你放心,徒儿一定护你周全!周謇謇:主人你放心,在下一定对你忠心耿耿!拥有僵尸血脉的李鹤时在小山门的艰苦修真路。
  • 重生之一仆三主

    重生之一仆三主

    阿沐是个奸细,且是个很不容易的奸细,除了费尽心思周旋在三个主子中间来换取每月一次的解药外,还得抽空对付第三个主子那一帮争风吃醋的妃子。奈何一世的小心谨慎,最终却换来毒酒一杯。一颗真心痴付,却抵不过一个欺君之罪。幸得上天怜惜,重活一世,她定要反仆为主,逆转命运!
  • 死神之回归之路

    死神之回归之路

    人死在了日本,怎么办?当然是回家了!!不管经过多少年,历经多少险,一定要回家!
  • 又值蔷薇烂漫时

    又值蔷薇烂漫时

    丑丑是一个在冥界郊区六路泉边长大的靓丽迷人的可人儿。这回,至交黎欧也随同她一起,去人间完成她的第1108次任务——夺取一个名叫李瑾华的男生的生灵。没想到的是,当丑丑就快要完成任务时,李瑾华的女友王久姝打断了她,并且成功救出了李瑾华。丑丑不忍心让这个女生伤心,于是决定暂时放李瑾华一马,而故事也正是从此开始。丑丑接二连三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但却屡屡失手。由最初的他人所为变成最终的由于自己心里的那份朦胧微妙的奇妙感情而不忍下手……经过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丑丑终于确认,自己的确是爱上了他——李瑾华……丑丑经受不住这种折磨了,最终无奈地决定要离开瑾华,消失在他的人生中……但是,七大黑暗魔师中仅存的暗神突然来袭。黎欧和瑾华奋力抵抗,最后却落得个狼狈不堪。关键时刻,丑丑终于按捺不住,出手相助,打败了暗神,拯救了黎欧和瑾华。最后,自己却落得个伤心:“对不起,我爱你……”,决定要永远消失在他的生命当中。然而,真正要做到,又谈何容易?噩梦,将丑丑唤醒。决战,终于开始……强大的对手让丑丑和黎欧措手不及,瑾华被惊醒后也来帮忙。然而可悲的是,最终三人还是被莫西卡逼到了绝路。丑丑不得不要使用血蔷薇魔杖了,可是,没有真爱催化的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蔷薇女王,然而这就代表……最终的战斗,胜利了,但是丑丑,却永远被封印在血蔷薇魔杖里。直到最后的那一刻,才终于向瑾华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本作于晋江原创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