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5000000025

第25章

【記】此三將時味教對辨。明與法華同時科也。法華前十四品明迹門。三周說法。斷奠聲聞咸歸一實。後十四品明本門。初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後廣開近顯遠斷疑生信。以授法身之記。明地湧諸菩薩事。涅槃亦爾者。如壽命品佛言。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想。無我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有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等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乃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世間有常樂我淨。出世間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法者。亦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顛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名顛倒法。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生死。我者。名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涅槃。不淨者。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當知是。常樂我淨。是為以勝三修。斥劣三修。斷奠聲聞入秘密藏也。又壽命品迦葉菩薩。說偈問佛。有三十二偈。其間開數不同。今依河西為三十四問。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問。後四偈請答。而玄文列三十六問。乃依開善所開數。以河西面對梵文。口決曇讖也。籤曰。法華以本迹二門。為初後二分。初則開權顯實。斷奠聲聞。後明本門增道損生。重更辨前開權化主久遠成佛。涅槃正說。開為四段。初純陀品去。明涅槃施權。斷奠三修。二長壽品去十四品。明涅槃義。三現病品去五品。明涅槃行。四師子吼品去三品。明涅槃用。故知初已斷奠聲聞。後但明涅槃義用。是二經起盡同時也。又有明二經。三義是同。一開權同。法華開三教權。顯一乘實。涅槃點淺劣三修。即常樂我。二談常同。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涅槃云。墻壁瓦礫。皆具佛性。三壽量同。法華談過去壽命。久遠壽量。涅槃談未來之壽。金剛不壞身。是二經時味相同也。補遺引發源問。何故但修三。答。空濫果證。今明修義。故且不言。既增減由機。故三四皆可。

二部有小異。

論其部內。純雜小異。

【註】妙玄十(八)云。涅槃猶帶三乘得道。此經純一無雜。涅槃更不發迹。此經顯本義彰。妙樂七(十九)約十六意揀。(云)云。

【記】此釋部內純雜小異。即引妙玄云者。蓋涅槃設三權扶一實。故帶三乘得道。法華明三權。顯一實。故純一無雜。又涅槃會上大眾咸信。是以更不發迹。法華從地。湧出權小生疑。是以顯本義彰。故其部內純雜小異也。況指妙樂十六意揀者。台家明義。多處說之。無煩廣辨。欲重論者。更述大猷。判味同時。而有部異。約理。名別咸歸常住。約機。彼稱捃拾。約法。彼存三權。論意。彼帶律儀。語證。彼兼小果。受益。彼無廣記。說時。長短永殊。談常。過未不同。論譬。大陣餘黨。現瑞。表彰各別。破執。難易不同。領解。遠近迹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囑。有下有此。得十六意。準此略知。事異意同。不可失旨。失期同異。講授殊難。是為十六意揀之文也。

【備】有下有此。有下方。有現眾也。

三引常經證。

故文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

【註】故文云等。別行義疏記云。彼經就般若部後分。結撮五味次第也(文)。

【記】此釋所引經也。蓋法華具彰執權之機。已破大陣。然須涅槃收其餘黨。故於法華後復談般若。調伏其心。令於涅槃得醍醐味。故曰就般若後分。結撮五味次第也。

【補】法華已前是般若為前分。法華已後是般若為後分。以結集為一部。判第四時。

三時合。

前法華合此經。為第五時也。

【註】前法華等者。今經時味既同法華。故此文中更不別立時味。但云前法華合此經。為第五時也。

此釋二經同第五時也。

四料簡二。初問。

問此經具四教。與前方等部。具說四教。為同為異。

【註】妙玄十(二十三)云。問。涅槃追說四。方等正開四。別教復有四。若為分別。

【記】此對方等料揀也。別教十住。修生無生。十行。修無量。十向。修無作。十地。證無作。故別教復有四。餘解在下。

二答。

答。名同義異。方等中四。圓則初後俱知常。別則初不知。後方知。藏通則初後俱不知。涅槃中四初後俱知。

此復引妙玄問之答辭云。

【註】答。涅槃當四。通入佛性。別教次第。後見佛性。方等保證。二不見性(文)。

【備】答中涅槃下。明涅槃中四俱知。通入佛性也。別教下。答別教後知佛性。即所云初不知。後方知。然妙玄單就別教說。不屬涅槃。不屬方等也。方等下。明方等四中。保證之藏通。初後俱絕分也。按別教問答。註引妙玄帶出。儀文無此意也。下註中。今以涅槃追說等文。方依儀文與方等揀。

【註】今以涅槃追說四。與方等中四對揀答。名同義異。四教名同。知常不知常異。

【記】此斷今文答辭。先總答。

【註】圓則初後俱知常。初心。名字知。五品。觀行知。六根。相似知。住上。分證知。妙覺。究竟知。

【記】此圓貼方等。說前後俱知也。六即。解見圓教。

【註】別則初不知後方知。初。即地前人也。輔行三下(廿九)云。別亦知中。今言不知者。前三不知圓理故也。(文)若妙玄四(三十一)云。別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但中常住耳。後。即登地人也。若得意者。回向薄知。

【記】此釋別初不知也。別教地前。未聞一中一切中圓理。故不解圓常。下引輔行文證。蓋止觀明前三教。未被法華會時。尚不解圓。何況入圓。故輔行明別亦解中。而止觀言不知者。謂前三教皆不解圓理故。若妙玄別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亦指但中常住非圓常也。至別教登地證道同圓。故能解不但中。又別向位。智轉行融。雖未能透徹。亦薄解圓理。故云回向薄知。

【註】藏通則初後俱不知。觀音玄記上(十二)云。凡言別圓初後知常。蓋知人法不可灰斷。藏通反是。故曰不知。

【記】此釋藏通初後俱不知也。觀音玄云。若云惑盡人法永無。斯是小乘亦稱權教。若言惑盡人法不滅。斯是大乘亦稱實教。下接凡言別圓。初後知常云云。又止觀引經難云。大經謂。阿羅漢不解三寶常住不變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不得聲聞之道。此意云何。釋云。羅漢自力。不應知見常住。譬如天眼未開。不見障外。不聞他說。亦不能知。羅漢佛眼未開。又不聞佛說。那得自知常住。故法華云。於自所得功德。生滅度想。若遇餘佛。便得決了。又云。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亦不能知。當知不聞。則不知也。經稱知者。齊知己理。真諦無為。亦是於常。一相無變。故華嚴云。諸法實性相。常住不變異。二乘亦皆得。而不名為佛。以常住語通。得作此釋。若不作此釋者。三藏不說大乘常住。聲聞那得具聲聞道。具禁戒耶。故知藏通。初後皆不知圓常也。

【註】涅槃中四初後俱知。輔行三下(二十二)云。彼經四教皆知常住。本意在圓。(文)觀音玄記上(二十七)云。涅槃四教雖俱知常初心用觀。不無差別。藏通且須順於二諦。別初心人未即圓法(文)釋籤二(二十八)云。涅槃解即而行不即(文)。

【記】此釋涅槃中。初後俱知。初引輔行證四教俱知。次引觀音玄記。明涅槃四教用觀有別。

【補】藏通須順二諦者。謂藏通之機雖知圓理。然初心修觀。且順實有幻有而修。若別教初心雖解圓常。修觀之時。仍順次第。故云未即圓法。釋籤下引證。由解即故。所以四教皆知常住。而行不即故。所以初心圓觀。不無差別也。

三料揀時味二。初問定意趣。

問將五味對五時教。其意如何。

二答釋所以二。初約相生三。初標立。

答。有二。一者。但取相生次第。

二喻顯。

所謂牛譬於佛。五味譬教。乳從牛出。酪從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亂。

【註】南本涅槃第十三卷聖行品中。無垢藏王菩薩。對佛稱嘆涅槃教勝。佛印可竟。佛言。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出般若波羅密。從般若波羅密出大涅槃。猶如醍醐。(文)是則五味對教。出自於佛也。

【記】聖行品疏云。從佛出十二部經者。經指華嚴。華嚴最初。是十二部。修多羅者。即三藏中一藏。物不堪大。即為說小。方等彈偏折小。嘆大褒圓。般若三乘同聞。專歸一實。引小歸大。接偏成圓。及住方便。未證小果。許其通學摩訶衍道。大般涅槃尊極之教。已住小果。斥廢三修。說勝常樂。若爾。何不說法華。法華破小果。滅化城。引入寶所。與涅槃同。又迦葉如來。二萬燈明。皆說法華。以為極唱。不說涅槃。今釋迦。惡世垂迹。宜以異名。顯於常樂。兩教同極。不言法華。意在於此。是則下約味對教。結出於佛也。

三結成。

故譬五時相生次第。

【註】相生。釋籤一(十九)云。此五味教相生之文。在大經聖行品末。(文)此約教論相生也。妙玄十(十八)云。漸機於頓未轉。全生如乳。三藏中轉革凡成聖。喻變乳為酪。即是次第相生。為第二時教。不取濃淡優劣為喻也。(文)此約機論相生也。

【記】此引二文以證機教相生之論也。釋籤下約教論。妙玄下約機論。不取濃淡優劣為喻者。酪濃乳淡。而淡者味劣。濃者味優。今但五味相生次第。不取濃淡優劣為喻者。祇是小機於華嚴如乳。非酪濃於華嚴也。

二取濃淡三。初下根三。初標顯。

二者取其濃淡。

【註】義例六云。五味。唯喻一代五時濃淡。(文)蓋言經文相生雖顯。意取濃淡。以譬涅槃教勝。即約教論濃淡也。

【記】此引釋也。義例云。經中惟譬五道不同。佛性不變。五味。惟喻五時濃淡。濃淡雖殊。皆從牛出。此喻教也。

【註】今文教論相生。機論濃淡者。令易顯故。其實約機約教。皆具二義。此明今文所約。亦一往言之耳。若尅實論之。皆具二義也。

二正釋。

此則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謂二乘根性。在華嚴座。不信不解。不變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聞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轉凡成聖。故譬轉乳成酪。次至方等聞彈斥。聲聞慕大恥小。得通教益。如轉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勅轉教。心漸通泰。得別教益。如轉生酥成熟酥。次至法華。聞三周說法。得記作佛。如轉熟酥成醍醐。

【註】下劣根性。天親呼為下劣小乘。眾香稱為貧所樂法。

【記】天親大乘論釋中。明大乘十種勝相勝語。以異小乘。至寂滅勝相勝語中。明六種轉。而第五下劣轉。謂諸聲聞緣覺等。通達人無我故。一向背捨生死。不能利他。故呼小乘下劣也。貧所樂法者。淨名香積品。彼諸菩薩問維摩詰言。今世尊釋迦牟尼佛。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謂此是地獄畜生等。是諸難處。剛強眾生。乃可入律。彼諸菩薩皆曰。未曾有也。釋迦牟尼。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法華曰鄙事。涅槃曰偽礫。皆下劣義。

【註】不信不解。非其境界。故維摩疏一(初)引華嚴云。此經不入二乘人手。垂裕記二(十)云。手以受物。表信力故受法。二乘不聞。從何起信(文)。

【記】垂裕記下。轉證手以表信。大論。說信為手。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入寶山中。都無所得也。

【補】大師著淨名疏廿八卷。荊溪略為十卷。與前玄疏並行。今已亡。孤山圓著釋略疏十卷。名垂裕者。謂垂示其寬裕之義。今亦亡。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不猛不男人

    不猛不男人

    坏淫,我会让人你知道什么叫坏,什么叫更坏,什么叫最坏!美女,我要让你知道什么叫给力,什么叫男人,什么叫男人很猛很给力!别跟我比武力,我有外挂啊,打得你大姨夫提前到来!别跟我比钱多,我有外挂啊,你会自卑的!别跟我比女人,我有外挂啊,看好你家墙角!一个屌丝得到一个外挂,人类就再也无法阻挡他成神的步伐了!
  • 网游之创世战记

    网游之创世战记

    一款开创新纪元的“创世”网游,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玩家,一朝踏上虚拟网游的穿越之旅,一段努力加运气的励志传奇……
  • 雷晓传

    雷晓传

    一代雷神,遭人陷害而被整片大陆的所有强者围攻,无奈之下只好使用涅槃之术来到天元大陆,一切也都重新开始。重新修炼的雷神发誓,有朝一日回归神坛,定要手刃仇敌,让他们血债血偿!且看涅槃后的雷神如何搅动无尽星空,让众生为之颤抖。
  • 最强剑主

    最强剑主

    一把神秘的古剑,一个身世谜一样的少年,李言为求身世,毅然出了竹村,去闯荡江湖,寻找身世......他斗僵尸,战天才,弑高手,威震江湖!
  • 西岸异域

    西岸异域

    西方大陆,由真灵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从创世七天到神灵降世的故事。造物主创造了一切,但是当造物主再度睁开眼睛,便是一切的结局!黑宣著
  • 王子不骑白马来

    王子不骑白马来

    “呵呵,记得吗,我曾经向你借过十秒钟,所以,现在你发财了,我打算用一辈子还你。”看着他身上散发着神一样的光辉,我想我醉了,快扶我!
  • 厄城纪

    厄城纪

    日有魂,月有魄,湮其肉身,炼其灵智,眠则万物混沌,醒而天地皆动。又云:生灵近之,畏之,阴阳轮回,不死不灭。世人皆以银为殇、以雪为哀,却不知其芳华似月。传说日有魂、月有魄,魄名‘银月’。若让我活,这一次不为苍生不为名,只愿心之所向即为所往……
  • 绝色妖容血武林

    绝色妖容血武林

    他有凡人无法比拟的美,他有凡人无法相抗的武功,他痛恨世界。而他们,却爱上了他。他们的爱对他来说是什么?他活着,只是为了复仇,仅此而已。可他却爱上了不该爱上的人,他受伤了,失去了重要的东西。过去的他有情!现在的他无爱!他还会重蹈覆辙吗?命运交织,光怪陆离。这是谁创造的世界?这是为谁埋下的陷阱?绝色妖容,有着三种不同的人格,媚惑众生。
  • 食咒

    食咒

    (食咒系列第三部,《通灵美食家》已经上线,欢迎阅读。)本文将带你进入厨子的黑暗世界。我叫田不二,是一个厨子。在我当厨子的第一天,我的师父就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不能乱吃的,特别是饭店里的野味,更是不要轻易碰触。我的一个对头也告诫过我,这个世界上,有两处地方最接近于地狱。一个,是战场,另一个就是厨房。因为战场能看见人的各种死法,而厨房,则能看见各种生物的各种死法。书友群号:531277924
  • 灭劫神主

    灭劫神主

    劫要灭我,我先灭劫!……自古以来,生伴随死,起伴随落。杀戮伴随着劫难。诸国争霸,群雄并起;宗派林立,血雨腥风;万族论道,劫难再现……大千世界,谁主沉浮?在这个充满劫难的时代中,姬龙踏破九天十地,逆天夺命,灭劫破灾,斩破三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