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04200000006

第6章

大显出风象。治之不及矣。唯指头麻木时。或眩运时。或历节作痛。病未甚而治之于先。则肝得所养。斯不为风病矣。肝属木而主春。阳春有脚。能去而亦能来。别有所以留之之道。

吾于邵子之诗悟之。内经云。神在天为风。又曰。大气举之。庄子云。万物以息相吹也。孟夫子谓塞乎天地之间。佛经以风轮主持大地。异同处实有一贯之道焉。兹方也。认定肝为风脏。取桂枝通肝阳。芍药滋肝阴。阴阳不偏。是为和气。亦即和风也。盈天地间。皆风而皆气。气贵善养。黄之补。是养气章勿忘工夫。大枣之缓。是养气章勿助工夫。且倍以生姜之雄烈。所以还其刚大浩然之体段。圣贤之一言一字。包函万有。自可以互证而益明。

又拟丸方。(时常服食之方。与救病之方不同。故取和平之药。与五谷五菜同功。古云药以治病。食以丛丸。此方取义等于食物。即勿药意也。)熟地黄(六两。)潜白术(六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饭上蒸。)怀山药(三两。生姜汁拌炒。)甘枸杞(三两。隔纸烘。)川附子(二两炒。)上肉桂(一两去皮。

不见火研。)人参(二两。饭上蒸软。切片隔纸烘研。)鹿茸(去毛切片。酥炙。勿伤焦。)麦冬(二两。绍酒润晒烘。)五味子(二两。盐水浸炒味)根据制研末。炼白蜜丸如桐子大。

用朱砂此方。与黄五物汤相表里。黄五物汤。补气以治风。所重在肝。肝为风脏。风者。

天地之噫气也。气和即风和。鼓舞动荡。无有不周。即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是也。此方补肾。亦是养肝。肝属木。为东方之生气。庄子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然而木生于水。乙癸同源。所重尤在于肾。内经云。肾藏志。又云。肾者。作强之官。夫曰作强。则为刚大浩然之根本。即孟子所谓夫志气之帅是也。圣贤言包万有。虽养气章主学问而言。而尊生之道。亦在其中。自汉医后。无一人谈及。鲜不以(念祖)之论为创。其实有所本而言。

方中。熟地补先天肾水。白术补后天脾土。然欲补肾。必先聚精。故取枸杞函精气之完足。以佐熟地所不及。欲补脾。必先浓土。故取山药具土气之冲和。以佐白术所不及而为脾肾之总根者。则在命门。命门之外。为两肾坎外之耦也。两肾之中。为命门。坎中之奇也。

方中。附子入命门血分。肉桂入命门气分。二药温养水脏。为生生之本。即邵康节先生所谓地下有雷声。春光弥宇宙是也。又合生脉散(人参五味麦冬。)之酸甘化阴。俾辛热之阳药不。再加鹿茸为血气所长。较无情之草木倍灵。外以朱砂为衣者。取其色赤入心。

内经云。心藏神。肾藏志。朱子论语注云。心之所之之谓志是也。各家之说不足凭。而内经为三坟之一。证之圣经贤训。字字相符。医与儒。原非二道也。

痨症

前人分别名色最多。其实铺张语。临症之际。反启人多岐之惑。大抵外感内伤。七情过用。皆能致之。其症倦怠少食。或常畏寒。或常发热。或寒热往来。气色日见憔悴。肌肉日见消瘦。即将入痨症之门。若咳嗽不已。吐血时止时来。是既成痨症。法在不治。二症另立一门。宜参看。

凡脉。极大极小极虚。皆痨也。但渐缓。则渐渐有生意。若渐数。则渐入死门。若数而兼紧弦。十不救一。左右关俱弦。死期不远。

昔人谓此症服寒凉之药必死。愚以为不尽然。火盛抽薪。正不可无权宜之计。火平即舍去。亦何害哉。且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足误人。余每遇痨病之家。未诊时。见其案上有薛氏医按景岳全书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等书。曰以麦门冬代茶。则不复与诊。知其中于药魔。定其必死也。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首列之。

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宜滋肾丸。(九十四)小便癃闭者。亦宜之。

血热妄行。脉洪大。身壮热。或吐血。或衄血。宜四生丸。(一目)吐血便血。妇人血崩血淋。及伤寒斑黄未已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黄汤。(九十九)骨蒸发热。日静夜剧。及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宜地骨皮散。(九十五)午后发热。盗汗不止者。宜当归大黄汤。(六十五)吐血衄血盈盆盈斗者。忌骤用苦寒及辛温之药。急用后方。服后熟睡。勿触其醒。则立可重生。一夜复元。宜独参汤。(八)胃中湿热。身黄溺赤。口疮牙床糜烂。吐血衄血。宜甘露饮。(八十七)感秋燥之气。咳嗽不已。宜泻白散。(八十六)感秋燥之气。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至咳嗽误以参木补之。致肺中之热。无处可宣。

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运化而出食不入。而肠中之垢。亦随气奔出。泻痢不休。宜以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利。一剂俱止。此喻嘉言得意之法也。宜泻白散去粳米。如黄芩阿胶杏仁。

梦遗失精。及梦与鬼交。宜封髓丹。(七十四)午后发热。腰痛足酸。服六味丸不效者。宜大补阴丸。(二十三)气上逆。烦热呕吐。若惊悸不眠。宜温胆汤。加真阿胶枣仁。(九十)气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诸痰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宜清燥救肺汤。(七十六)以上诸方。虽曰寒凉。却能培养生气。为痨门不可少之方。亦是权宜暂用。为痨门不可恃之方。

痨字从火。未有痨症而不发热者。世医以若寒为戒。谓滋阴一法。最为妥当。而不知此症多是阴盛为病。滋阴是益其病也。人皆曰。阴虚则火动。吾独曰。阴盛则火动。何以言之。

心肺在上。阳之位也。胸中之阳宣布。如日月一出。爝火无光。何有发热之病。唯下焦之阴气一盛。上干阳位。足太阴脾之湿气动而为水饮。干于手太阴肺。则咳嗽不已。足少阴肾之寒气动而为阴血。干于手少阴心。则吐血不休。虚痨以此二症为提纲。非阴盛所致而何。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阴气上冲。阴霾密布。白昼亦如长夜。不独灯烛之火有光。

即腐草萤虫。俱能生光。岂非阴盛火动之一证乎。况人身中有龙雷之火。非诸经之火可比。

然必阴云四合。而龙雷方得遂其奔腾之势。而烈日当空。雷龙潜伏矣。以下诸方。皆退热之良法。学人须当细玩。

一仲景法。以小建中汤为主。方中桂枝生姜。宣胸中之阳。即所以除阴火也。后人识见不及古人。虑姜桂之热。只用温补之品。东垣云。参甘草。为泻火之良药。又云。甘温除大热。视古方虽低一格。犹有先民之矩。

宣肺阳。则天气清明。地气不能蒸湿而为云。而龙雷之火不作。为退热一大法。计八方。

保元汤。(七)补中益气汤。(五)当归补血汤。(六)四君子汤。(一)六君子汤。(二)五味异功散。(四)香砂六君子汤。(三)归脾汤。(二十一)以上八方。皆手足太阴之药补也。退热进食除痰止血极验。唯咳嗽一症。方由饮邪方中人参。其味甘苦属阴。其质柔润多液助湿非饮症所宜。故仲景于咳嗽症。去人参。加干姜五味。或再加细辛三味为主。寒热燥湿之药随宜加入。其法最妙。不可不知。如肺燥肺热。人参又为要药。

宣心阳。则离光普照。爝火无光。又为退热一大法。计十方。

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近效术附汤。(一百零六)人参养荣汤。(十二)圣愈汤。(十八)正元丹。(二十)二加龙骨汤。(三十二)黑锡丹。(三十)术附汤。(一百零五)附汤。

(一百零五)参附汤。(一百零五)以上十方。皆手足少阴之药。治验同前。通有流精气扶元气补火以攻水之妙。但吐血症。

以理中汤照古法等分煎服神妙。或照仁斋直指。加木香当归亦妙。所以妙者。血得暖。则循行经络。干姜与甘草并相之功也。或用炙草四钱。干姜炮黑二钱。三味子二钱煎服。亦妙。

引火归源。用八味丸。自薛立斋张景岳以后。皆奉为枕中之秘。其实治标之法。不可常服。

余每见久服滋阴之剂。发热日甚。后医翻前医之案。谓热药固不可用。而以地黄滋阴之品。

倍用以制其毒。则能引火归源。其热气退。投以八味地黄汤等。初服一二剂如神。再服一二剂。不甚见效。再服三四剂。虚症大作。其热如焚。病家或疑桂附之误。而更医。或信任不疑。而归咎于附子之制法不佳。其肉桂之产非道地。视二药如鸩。遂以滋阴者枉其归阴。所以然之故。千古无一人悟。及余谓一一明之。盖阴气居于阳位。邪火因而窃动。忽得桂附扶胸中之阳。则邪火自然退听而不敢动。故初服而效。至三四服而不效者。习以为常也。至五六服而发热更甚者。桂附阳药之少。不敌地黄一派阴药之多也。或曰数方中阴药数倍于阳药。阳药固掣肘而不尽其量。宜其不效。何以前效而后不效欤。余曰。此问正不可少。个中机关。必须识破。然后可以得病情。凡阴药性柔而行缓。缓则相续而不绝。阳药性刚而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也。胃如分金之炉。一柔缓而逡巡不进。一刚急而捷足先登。入咽之后。

但见桂附之扶阳。若忘地黄之滋阴。故初服而效。至于数服。桂附虽烈。无如前日之地黄等药。缓行未了。又得新入之地黄以助之。势可相敌。故三四服不甚见效。乃服至五六剂而大发者奈何。盖以每日所服之桂附。如火一发而无余。而同剂中之地黄等药。如水之渐注。

不骤之积日多。些少之桂附。安能与之为敌。宜其服之增热也。天地间两可之见。最为误事。

不可不知。

八味地黄汤。(十五)全真一气汤。(三十一)十味地黄丸。(十九)痨症愈后。不可无调养之法。丸剂优于汤药。宜八味地黄丸。(十四)天王补心丹。(十三)龟鹿二仙膏。(十七)还少丹。(十七)全鹿丸。(二十五)八味地黄丸。(十五)加味虎潜丸。(二十四)

附录慎柔五书

凡久病服寒凉。气伐过多。以至三阳气衰。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阳气一动。则少阳先升。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与阳明并则热。适成寒热疟状。非真疟也。其太阳气达。遂有伤风之状。鼻塞恶风寒之症见矣。阳明气达。则有作泻之症。此时正当调脾补元。分头施治。则旧病尽脱矣。

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用四君。加黄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

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三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煎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

愚按。煎去头煎不用。黄履素(讳承昊)折眩漫录。亦云神妙秘法。

又按。以淡补脾之说。余一时亦不能会悟。后得徐灵胎书。谓五味各有所属。味甘属土。

然土实无味也。故洪范论五行之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于土则曰稼穑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无味也。无味即为淡。淡者。五味之所从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属于土。如茯苓山药石斛之类是也。五脏皆受气于脾。故脾为五脏之本。五味皆托始于淡。故淡为五味之本。慎柔黄履素煎去头煎。

取无味之味以补脾。诚秘法也。

同类推荐
  • 剪灯余话

    剪灯余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珠花簃词话

    珠花簃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曹仁伯医案论

    曹仁伯医案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道德真经取善集

    道德真经取善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康记

    南康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她们的爱情,是灯火阑珊中的惊鸿一现,忽闪忽灭;她们的爱情,是清寂禅寺里的钟声,惊心动魄,使人无法忘怀;她们的爱情,是响在窗外的铃声,岁月只是匆匆过客;她们的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欲说还休。究竟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是悲是喜,是欢是愁,是鲜花,还是沼泽?
  • 花季少年路

    花季少年路

    时间逼迫着人们,走上了只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书叙述的是几个少年,他们都走上自己的道路,做着岔路口的选择,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有为生存所做的拼搏!新人不代表书写不好,我会努力,请大家给点力!新人、新书,看的起的,给点点击、推荐、收藏啥的。
  • 圣元帝尊

    圣元帝尊

    【本书永久免费,请放心观看】长歌踏天道,挥剑斩轮回,金鳞化龙,一飞冲天!
  • 壬归

    壬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时空主宰:风流大神

    时空主宰:风流大神

    一个梦,让他成为了一个可以控制时空的人,他的命运就此改变。他不禁获得了宅男梦寐以求的梦想,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尊严。看他如何成为一个独霸时空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时空之神。
  • 画清秋

    画清秋

    唐代末年,天下纷乱,为襄扶天下文治,文曲星降文、画两名护使携神笔降世。文神笔逢盛世而临,画神笔遇乱世而降,寻觅天命之人执掌神笔,涤扫天下浊秽。凡人马良命途多舛,然天赋机缘,寻父之旅肇启未久,便意外担上除邪之责,步步惊心,他的宿命与使命越来越不分明了。
  • 婚不由己:高冷男神强势追妻

    婚不由己:高冷男神强势追妻

    (暂停,我要修文。非常不满意这本,重新写,故事主题不变,其他全部换掉。)
  • 妖仙传世

    妖仙传世

    神州大陆经历太古,上古和远古三个时代之后,如今的神州大陆,神族,魔族,人族和妖族并立,更有太古五神器的传说,我们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 红颜劫之刹那芳华

    红颜劫之刹那芳华

    提前声明此小说越到后面毒性越大!想要飘飘欲仙的朋友收藏养肥看个够吧。由于本小说人物庞杂,所以先大致先介绍下,亲们尽管收藏看吧,你们要的甜食,文学,此文一应俱全。一、赵林芝(女主)和郭允亮,陈伟斌,韩伟忠三人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二、郭彧(男主)(女主的小儿子),和郭志海(性别男)有甜如蜜糖,惊世骇俗的爱情。三、其他经典配角亲们自己看着挖掘吧。小文艺解说:那一年的邂邂相逢,他与她坠入情海,那一年的奰气任发,她与他走至尽头。他为了她,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他又为了她,舍身为爱,遇刺而亡转眼一瞬,十几稔载,如今伉俪终离散,鹄立抬眼望星空,已是生死两茫茫。她是一个女人,更是一位母亲,用尽浑身解数,残存一丝气息,为的只不过,是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的类似爱情,她祝福,儿子的美满婚姻,她守护。苍天无眼,命运弄人,她的爱情始终无果,她的亲情支离破碎,他死了,她活着,他去了,她还活着,他亦亡了,她仍活着。一个女人的世海沉浮,到头来,不过是为了,爱。
  • 君倾天下:废材小姐太难追

    君倾天下:废材小姐太难追

    他们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一场误会,错过了彼此三万年。她,是服过绝情丹的金牌杀手。他是神秘冷酷的魔尊。命中注定的相遇,结局!会被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