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87400000016

第16章

因辨涅槃被接可否例(十一)

論曰。被接本教道之說。法華之後。宜無所施也。故曰今前六重。仍存教道。於法華前。逗彼權機。大經既同部類。而被接之義。猶見於二文何耶。一如輔行所引三十六文末。即今所類是也。二如玄籤所指七二諦之文。謂接則妨乎部旨。謂不接則如文相。何因得以論之。曰涅槃部教。既異常途。被接之義。有可有否。夫惟異於常途。則雖談四教。而與方等不同。雖顯圓常。而與法華有異。以其四教。皆知常住。則餘三接。自爾殊途。以其用偏助圓。則不可謂有正無接。況涅槃所說。莫非追說結撮前事。故使七種二諦四正三接。獨見斯經。而與前文。亦同亦異。有可有否。此其大旨爾。而又須論文相焉。按疏初文。本無被接之言。直云三乘同觀第一義諦。智解不同。有若被接。故輔行因之。且取一生實相。二生法界之文。故曰云云。乃約義用文。作被接釋也。然法界實相。本一圓理。同出異名。而文分二理者。曰理固無殊。名言似異。故取其破一品者。為接入別。破二品。為接入圓。以別證道。但有破一品無明之義。二地已去。仍是教道。故今二品即屬圓。住此二理。所以分也。其次文七二諦者。按記者釋。謂是接行。不接解也。而評者以異常途。約解論接非之。故多所不取。今謂記亦未甚失。且有得於文焉。如釋籤曰。涅槃解即。而行不即。豈非政以解。即知常故不須接。由行不即故。亦得論之。但不與常途。對明同異。為未盡善。今為圓其說。夫由向大旨言之。既有可否。則固已異於餘之接正。然言行接。而亦不違約解論接之義。何則。葢解通淺深。接則從深。夫解通淺深。則雖行證。亦可言之。故不違也。但對知常約解義便。故偏言爾。夫接則從深。故待證真方論點示。若直聞解之位。何接之有。如必約解者。試以解行證三位考之。則得失可知。今於記者之說。可謂死生而骨肉也。不猶愈於習非而勝是乎。凡於先德之義。可取則取。何必務為己說之勝。或有所否者。蓋不得已。非矯異也。

兼出被接餘義例(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九)

論曰。凡諸文義。有專指者。有不專指者。如八地聞中七種二諦等。則專於被接。不可作餘義釋之。其不專者。如三種意生十地如佛通教彈呵等。雖不專被接。而亦得約接義釋之。以其徧通諸教諸位故也。故今明被接。而有涉意生義。其義如下四土委明。今直言通位三種意生。若接入別。則隨位接入。名十住等。而並云地者。仍本為名。兼不接者言爾。準此以明。意生之說。既通諸教釋義。若約被接。亦不止於別接通。而已。今約止觀。從別說耳。所以如佛之義。言被接者蓋通教地位。若準常途。第十名佛地。而大品十地。又皆菩薩地。故十地者。即如佛也。所以如佛者二義。一約別為菩薩。立忍名者。則當教菩薩。如當教之佛。而曰佛地邊有菩薩位者。此約同位言之。非邊際之邊也。彼不知此。遂多曲說。若取被接者。則八地門中。九地修。十地證。既破無明。即是後教地住。能八相化。還如本教之佛。而曰十地者。亦仍本言之。但取八相是同。不問能所勝劣也。又如淨名料揀通呵之文。該於接義者。是亦機教理所當然。有正必有接故。通釋不妨別也。且曰。今存三釋。為順接入。圓接別教者。盖自偏入圓。圓接前教。亦部旨然也。苟不於通先存接義。何以得有圓接別乎。而又曰。此文前後。少明接義者。則又言當文不正明接義所以也。惟其文少明之。且得含容而說。據此以言。通相雖通被接。而不得正。以接義申者。由此故也。孤山盖失此意(云云)。

餘論下

論曰。被接出於含中。其義不可不悉。略明如上。然有一二餘疑論之。或問。文云後之五意。義已含三。此雖約合言含。然亦關於接義。而云但觀名中空。合在何諦。斯言何也。曰言名中空者。即上三名中之空也。但觀此空。或合在俗。則成別教空有。併名為俗。所謂複俗是也。或合入真。則是別圓接通。真中自合。併名為真是也。餘當可了。或問。別非含中。而亦被接何邪。曰別既知中。故無含中之說。但於教道。隨發圓解。則受接耳。然則與得意人。於三十心。能破無明。成十地位者。何以異邪。曰不同也。得意不須點示。彼接則猶須故也。故知根性不可槩論。或問。通既接真不接俗。而曰一俗隨三真轉何也。曰接通既云待證真已。方論點示。豈非接真乎。但此教機緣。同觀幻有之俗。而契真各異。故有接不接殊。此一俗所以隨三真轉也。既隨真轉。俗亦不同。玄文所謂三人入真不同。複局照俗亦異是也。或問。別接通人。升進入者。為以圓中點示。為但中乎。二皆有妨。曰必也但中方名別接。由根猛利。故破無明。然能破惑。至於初地。而不以圓者。無它。亦機宜而已。宿種而已矣。或問。玄明感應妙一接之文。與止觀一接何別。曰得向通別之意。義甚易明。必欲言者。同其別意。不同其通意。所以別意者。玄文為明四教感應。則二麤二妙。若別接通。則教道為麤。證道為妙。有此進否。故明一接。正如止觀。明四教上觀權實。若約正論。則三權一實。以別接通。亦教證有異。故籤釋云。不云接別者。意如止觀。正會此等別文意也。或者不曉。遂致差殊。或問。止觀明別接通。不以地住。不以妙覺。而特以破一品無明八相之果。為能接何邪。況此適自所接中來。何以便為能接。此皆文義不可曉者。曰作此疑者。是猶以教。難其理證。不本止觀接之所以。然則止觀。既約理證。續接之接。故以十地八相為果。用接前教二觀之因。若論此果。在別名因。仍舊名果。以在別故。名為別接。以名果故。得接於因。亦可以空中異故。方自此分。以因果便故。還從此接。是故不可全同常接為難也。或問。約理可爾。若約教論別接通者。為何教佛而點示邪。曰既云別接。還是別佛爾。然則別教果頭。有教無人何邪。曰非此之意也。所以有教無人者。此據無行人實證云爾。若以佛垂三迹。豈無迹佛。而說別乎。或問。文云接別地前。自用圓教妙覺之果。或用別教妙覺之果等。且用圓果可爾。而復用別。何無定準邪。曰據圓接別。實是圓果。而或指別佛者。盖顯不離當教果佛。而以圓接。豈別有圓佛。來為點示。例此以明。如圓接通等。亦應可見。或問。四念處三通之義。以初炎焦炷言之。位在乾慧性地。的屬何通。謂屬初義。此本利根。何以反鈍。謂屬次義。曾未被接。況據教門。未聞初地而受接者。固非第三。此何通邪。曰若據初地。雖非接位。然以此人既利於真。豈不利中。是亦義當被接句攝。況初因果俱通。教道雖有。據理實無。縱至下根亦須受接。故知唯屬次義可也。或曰。焦炷在前。接不接在後者。此猶存兩可之說。但得一邊耳。或問。通別通圓。即所謂藉通開導是也。此於三教。為始終在通。為自歸別圓。據昔說者。始藉通法。終歸別圓。而拾遺記曰。以別圓觀。同於二乘。歷乾慧等十地何邪。曰據舊說雖爾。蓋是相傳。唯四明之言。始為定論。意謂通教自具三通。故有因果俱通。乃至通別通圓者。所以第三義。同歷十地。但觀智不同耳。然則輔行有謂。但成別圓因果人者。此亦不相違。既是始終用別圓觀。故雖在通。謂之別圓因果可也。或問。玄文既曰接非會義。輔行又曰名會為接。二乘在昔。本無接義。何以又曰彈斥洮汰。此意正當別理接之。又復法華。祇應論會。止觀何以又言於接。此皆接會多途。進否莫辨何邪。曰文各有意。義有通別。所謂接義非會義者。別義也。又曰。名會為接。接不妨會者。通義也。又亦不出二意。謂交際之接名接。則一向在昔。接引之接名會。則義通今昔。正唯在今。究而言之。理歸一致。前異後同。良有以也。以此會文。可以意得。(云云)或問。文明接位。或自四地以去。以對三根。則八九為下。(如輔行)或自三地以去。則七八為下。(如四教儀)既同接位。而進否不齊何邪。曰通位進否。不止一途。祇由斷見。義涉兩楹。故使諸文言之或異。抑輔行為取經從下根者說。故自四地以去。四教為順當途斷見之位。故以三四為上耳。

教證論第八

總篇上

論曰。從聞入道之謂教。修成自得之謂證。行也者進此者也。說也者示此者也。是則教證為別名。說行為通義。總之則四。別則各二焉。但教有淺深。證有權實。故一家四教。莫不具乎教證等義。而有權實進否異矣。故曰前之兩教。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皆是實。別教教權證實。故人多迷之。且教必有證。證必教所詮理。宜無異途。何獨至於別教。教權而證實乎。此別教證。所以難也。又約行常定。約說或不同。蓋以位次。則有地向通局。以文相。則有三四缺具。以所說。則有圓融隔別。此約說。所以為教證尤難者。至於初心知中。十行橫學。十向圓修。六種性習之說。此皆涉於教證。圓但之義。位次同異之旨。自昔雖有辨者。皆未能革舊難。以直其說。唯相沿襲區區文相之論。而欲夷教門梗塞者難矣。非敢抑彼先達。誠有見其弊焉耳。是紛紛者。何足與議得失之正乎。今直以教旨論之而已。

別例中

右教證類文總四十。通言教證大體者十二。別明別教四種教證者五。言初心知中者三。言別向圓修附橫學者八。言六種性習涉教證者一。散出諸文明教證餘義者十一。凡六例。

教證大體例(一。十一。八。九。十九。二十。廿三。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三十三)

論曰。夫教證者。聖人設化之始終也。故化物莫先乎教。入理莫近乎證。言教證。則聖人能事畢矣。抑教以化它。則為權。證以自行。則為實。為權故。非聖人。無以極其用。為實故。非如來。無以臻其體。是故語教證之極者唯佛。由教證之道者在機。此教證之義。所以大有所關而不一途者也。如曰前之兩教。教證俱權等。是教證之該乎四教也。又曰。今前六重。仍存教道。於法花前。逗彼權機。是教證之攝乎五時也。故玄文。以地持所謂地相地。實證權實部者。良有以也。但約五時竪論。則前四時。雖有教證。並屬教道。今法華唯實。則屬於證。若約四教橫論。則隨教權實不同。故通則四教俱論。別則正唯別圓。以實證唯中故也。雖通別圓。正約別教。以四種義備故。故曰本在別教。今則通用是也。又文或兼行言者。開合之異也。如前三教果佛。有教無人者。以證而奪教也。言融不融。而有先後者。別圓地位。於是所以見也。抑言之有相反者。隨文旨別也。故證融而教行不融者。正取登地證道言也。教融而行證不融者。約同詮義。且與融名。其實不同證融之融。故雖證融。從教道義。略不言耳。而文又言。教與果皆不融者。教從所因。次第為拙故。與上同詮義異。故曰雖說中道。因於通門。而成兩智。故不融也。此教說果。因果隔越。義當不融。是則若果與因。皆教道義。故曰教門之所說也。至於約教證。以言斷不斷者。於此應知。有通論形對之義。若約通論。則教道言斷。證道不言斷。此固理所當然。亦可約教道。則言有斷不斷。證道為言。尚不當不斷。況言必斷乎。如文例小乘方便論斷。證真不論斷不斷者。即其義也。然則教證既通別圓。故斷不斷。亦各有之。但約別圓對說。別既證道同圓。故從地前。教道唯斷。圓若對別。本唯證道。今約真似以論故。圓具二義。雖通教證。並皆圓實。故判權實。與別不同也。若約德障相即。兼六即義。以論斷不斷者。此自一途。置之可也。(云云)又復約別自論。教權證實。而與教權理實異者。不唯兩實義殊。而亦教權稍別。所以兩實義殊者。理實則唯中。通於一教。不分圓但。證實則登地。唯局圓中。抑證實之教權。唯三十心位。理實之教權。通一教始終。所以亦異也。苟得此意。不特同異義明。抑亦教旨斯顯。若夫所以教權理實之說。則隨緣類己論之矣。大體略爾。豈曰盡之。

同类推荐
  • 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乘造像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葬书

    葬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昌言

    昌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祐山杂说

    祐山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婚婚恋恋:总裁的失忆前妻

    婚婚恋恋:总裁的失忆前妻

    带着爱情嫁进来,带着伤痛离出去,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不改本心的她重新去追求她心中的一见钟情,却失去了半生的记忆,成了霸权总裁的失忆前妻,又重新陷在了前夫的追妻宠溺中。“瑜儿,我爱你,这辈子我就只爱过你一个人。”“爱我?那我怎么会变成你的前妻了?”“小傻瓜,这还不明白,这是老天爷知道我特别爱你,重新给你一次享受我追你一次的幸福啊。“”可我不想享受。““老妈,他是我的老爸,你就原谅他吧。”“可我不认识他。“”老妈,不认识他,那我怎么来地?“
  • 唏嘘相见恨晚

    唏嘘相见恨晚

    咒骂人生太短唏嘘相见恨晚让女人把妆哭花了也不管遗憾我们从未成熟还没能晓得就已经老了尽力却仍不明白身边的年轻人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向情爱的挑逗命运的左右不自量力地还手直至死方休
  • 在鹿晗手下

    在鹿晗手下

    一个多才多艺的女生(文清),因参加鹿晗工作室的选拔而从此褪去平凡,走向一条星光熠熠的明星路。这一路很辉煌却也不乏坎坷;有爱情也有友情。来这里,看她与鹿晗的生活,看她一步步成为最璀璨明星背后的精彩经历,看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我希望我可以竭尽所能,带给你们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你,是否愿意从始至终地看完这条明星之路的所有风景?
  • 夺心契约,恶魔老公太磨人

    夺心契约,恶魔老公太磨人

    她上辈子一定是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情,所以这辈子碰到了这个恶魔。不仅被他从家里欺负到公司,还要忍受他的恶劣、倨傲、不可一世。自恋、傲娇、经常犯病。她又不是医生,不仅要照顾他的胃,还要照顾他的失眠症,没事在夜晚还要做他的导盲犬!所以她想逃!但恶魔总是会出现,恶狠狠地说道:“女人,你好大的胆子,没有我的命令,你竟然敢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校草太霸道:小姐别走

    校草太霸道:小姐别走

    【霸道宠文,宠到没节操】初次见面,她们被当成花痴,某三男直接无视而过。肿么可以这样,她们好歹也是倾国又倾城的大美女啊。此后,某三男领悟过来,开启猛追狂打,死不要脸,她们从此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掉。终于有一天,你喜欢我那点,我改还不行吗/我喜欢你不喜欢我,有本事你喜欢我啊。。。。
  • 红警末世行

    红警末世行

    地球异变,末世来临,齐皓在红警系统的帮助下迎难而上,重建地球秩序。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心语心愿:重回十八岁

    心语心愿:重回十八岁

    真想重回十八岁,找回当初的天真、当初的快乐。要是真的可以重来,我想一直快快乐乐的活着,一切都是正确的,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 误惹妖孽王爷:皇妃太妖娆

    误惹妖孽王爷:皇妃太妖娆

    她,30世纪顶尖服装设计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一世。误打误撞进入时空隧道,穿越帝国太子妃,成为一名任人欺负的寡妇他,帝国齐王殿下,常年征战,战果累累,被称为“千年一见”的妖孽。太子的劲敌,被皇子们视为“眼中钉”一次宫宴,她与他相见,从此一眼倾心定万年。
  • 血色染尾

    血色染尾

    淡淡血迹,点点班痕,素色的鱼尾,摇曳出怎样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