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
粤自神农尝百草而药性乃传,轩帝着《内经》而病源始出,此固开天之神智,亦即救世之苦心也。
越及汉季,有张仲景先师出,着有《伤寒》、《金匮》各编,理精法密,辞古义深,探石室之秘藏,发兰台之奥蕴,洵为医林中特出之书也。乃前人著作极精,而后世注疏多谬,致使良苗杂于稂莠之间,而是非莫辨;嘉粟埋于 糠之内,而真伪谁分;此有心人所同慨也!今有黄氏《伤寒》书出,辨伪订讹,悉复篇章之旧;钩深致远,独探撰述之原;譬如淘尽荒沙而黄金始得呈其色,剖开顽石而白壁乃能显其光,自古注《伤寒》者,未有如黄氏之盛者也。然,未经名人指授,终不敢自信赏识之非诬矣。兹闻庆云阁先生,素日博览医书,迄今己涉猎三十余载矣,谅必于群书淆乱之中,独衷一是。
因倩世仁甫先生为介绍,只求先生引而进之,得闻此道之指归素愿足矣。乃蒙不弃,即延入讲堂,当而指明,古今医书精纯者绝少,惟《伤寒》、《金匮》之书,独得《灵》、《素》真传,医学家群当奉为圭臬也。注疏不下数百家,惟黄氏注疏独合圣经之旨,直可与仲景之书并传不朽矣。其余各书,瑕瑜互见,实不敢赞一词焉。(镛)敬聆之下,如获南针之指示,向往弥殷;益望北斗之光华,仰瞻倍切。退归后,即照黄氏成规,将伤寒杂病,各证各方,俱编为歌括,以便披吟。书成录出,即呈先生笔削,不料适值先生亦作《证方歌括》,以授及门。遂检阅镛稿中有精粹可取者,即摘录先生书内,以排印行世。(镛)以迂疏之作,叨附末光,是亦生平大幸事也。爰为叙。
民国四年旧十一月初八日后学郭振镛谨叙
自叙
粤自轩岐着《内经》,遂为万世医书之祖。然仅立言而未立法,尚未得视为全书也。越及汉季,有南阳张仲景先生出,着有《伤寒》、《金匮》各书,论证出方,俱臻完备。其书辞古而意深,理精而法密,括天人之奥蕴,得《灵》、《素》之真传,洵为医学家之至宝矣。惟《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而此义后人绝无解者,所以注《伤寒》者不下数百家,往往立言不合经旨,更兼篇章次第紊乱,沿谬承讹,无人考正。
是以著作愈多,其旨愈不明于天下也。今有黄氏伤寒书出,悉本六气之理,以发明此书之旨,语必透宗,言皆有本,去伪存真,辞华悉臻纯粹;提纲挈领,条理益见详明;自古注《伤寒》者,未有如黄氏之尽美尽善者也!尤可取者,以编残简断之书,悉复缕晰条分之旧,脉络既已分明,篇章无不吻合,以后学之心思,揣前人之志意,虽隔形骸于千载,恍聆绪论于一堂,得先圣之薪传,开后人之茅塞,其书之有裨于人也,岂止于一时一世已哉。余即遵黄氏成规,将各证、各方均编为歌括,以便学人披吟。书已告竣,适有友人郭桂五,登门造访,手持《证方歌括》一书求正。余细阅之,见书中意旨,与余所作者,大致相同。余即摘其书之精纯可取者,纂入余书内,合为一编,以便排印行世。惟望有心向学人,得是书以为入道之门,庶不难升堂入室,将来可为吾道之传人也,岂非吾人所浓望也哉!爰为叙。
民国四年旧历九月二十四日庆恕自识
太阳本病
桂枝证
(中风) 中邪先入太阳宫,发热头疼更恶风,有汗脉浮惟在表,解肌总是桂枝功。
桂枝汤有汗中风用桂姜,再将芍药治营伤,补脾大枣兼甘草,啜粥生津并养阳。
麻黄证
(伤寒) 浮紧居然脉象呈,恶寒发热呕旋生,头疼体痛终无汗,证属麻黄表病成。
麻黄汤伤寒无汗用麻黄,桂杏兼施辅佐良,甘草补脾中气固,皮毛直达是神方。
桂枝麻黄各半证
(风寒两感) 疟状二三度发时,面呈热色解无期,未经小汗身痒作,汤用桂麻各半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合用麻黄并桂枝,杏仁芍药佐偏宜,生姜大枣兼甘草,两感风寒取效奇。
桂枝二麻黄一证
(风寒两感方见上) 脉呈洪大汗频生,仍服桂枝未可更,如再发时形似疟,轻宣卫气重宣营。
桂枝二越婢一证
(中风而内有火郁) 发热恶寒表病彰,渴而谵语火邪伤,脉浮汗出偏能解,营卫轻宣用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外寒未解热旋生,草枣和中芍泄营,发表桂麻姜并入,石膏治里火能清。
大青龙证
(中风而内有火郁) 发热身疼更恶寒,躁烦无汗未能安,中风脉象浮而紧,方用青龙治不难。
大青龙汤桂麻发表散邪风,再入生姜助有功,独用石膏清里热,杏仁草枣补兼攻。
小青龙证
(伤寒而内有水郁) 表邪未解水停时,呕咳兼生病甚危,小便不通还作渴,满居少腹喘非宜。
小青龙汤表寒里水病非轻,桂芍麻甘用药精,半夏更兼姜细味,管教内外患全平。
白虎证
(表已解而里有热) 伤寒脉滑厥旋生,表解方知里热成,白虎煎汤真可用,胸中邪火一时清。
白虎汤石膏去火十分强,知母兼施倍觉凉,粳米煎汤甘草入,驱邪消热此方良。
白虎加人参证
(表已解而里有热) 伤寒表解尚难安,燥渴心烦背恶寒,白虎加参汤可用,生津助气是神丹。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知母善清金,草米煎汤益助阴,补用人参加更妙,仙方能解躁烦心。
五苓证
(表未解而里有水) 发热过经不解烦,中风表里证犹存,渴惟思饮入旋吐,水逆为名是病源。
五苓散外寒未去水旋停,术泽同煎合二苓,解表不须多用药,桂枝一味妙通灵。
茯苓甘草汤(证附 表未解而里有水) 汗多不渴未伤津,苓桂姜甘立法新,病减只将轻药用,宣通表里效如神。
文蛤白散证
病在阳经汗失宜,肉中粟起益烦时,纵思饮水原非渴,文蛤不瘥白散施。
文蛤散先将文蛤细研时,须用热汤调服宜,病若不瘥仍有法,五苓白散酌裁之。
白散贝母须兼桔梗施,清金散郁用相宜,温行巴豆真神妙,寒热交攻立法奇。
桃仁承气证
(表退而热结血分) 蓄血病成势若狂,因知热结在膀胱,表邪解后方宜下,须用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小腹瘀凝宜急攻,桃仁破血有奇功,硝黄荡秽专清热,桂草舒肝更补中。
抵当汤证
(表退而热结血分) 表邪内入解无从,脉象微沉不结胸,热在下焦当硬满,腹中瘀血断难容。
抵当丸证
(表退而热结血分) 伤寒身热未能安,少腹满应小便难,今反利时因有血,须将汤药合成丸。
抵当汤丸虻蛭桃仁合大黄,汤丸随证用偏良,破开瘀血沉 起,从此其人不发狂。
太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证
(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 表热不用桂枝汤,外散内清另有方。汗出喘生无大热,麻甘杏石治偏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发表泄皮毛,里热宜清用石膏,甘草杏仁还并入,和中降逆法弥高。
人参白虎证
(表解而里有热方见太阳正病) 伤寒已服桂枝汤,汗出烦生渴饮浆,脉象更兼洪且大,人参白虎是良方。
调胃承气证
(表解而里有热) 此证已经汗出初,恶寒乃是属阳虚,若还恶热原为实,胃气调和病自除。
调胃承气汤汗后须将胃气调,大黄甘草合芒硝,津伤阳实全能治,热满胸中一概消。
【入太阴去路】
五苓散证
(表未解而里有水 方见) 燥生汗后不眠时,和胃除烦少饮宜,小便维艰浮脉见,热微消渴五苓施。
甘草干姜证
(误汗而里阳虚) 心烦便数汗弥漫,两脚拘挛更恶寒,汤用桂枝温反误,亡阳厥逆觉咽干。
甘草干姜汤桂枝误服竟亡阳,厥逆心烦病象彰,同气相招真善法,补宜甘草热宜姜。
芍药甘草汤(证附 误汗而里阴虚) 误汗伤阴厥逆生,拘挛两脚步难行,只须芍药兼甘草,补血舒筋治效呈。
四逆桂枝证
(表未解而里寒桂枝汤见上) 身疼下利要亡阳,救急先煎四逆汤。清便自调无里证,桂枝解表是良方。
四逆汤急当救里要驱寒,药用温中治不难。附子干姜甘草入,挽回阳气是神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附 表未解而里虚) 身疼汗后脉沉迟,甘枣和中桂解肌,姜芍倍加参并用,补虚散郁法兼施。
葛根黄芩黄连证
(表里俱热) 证属桂枝反下之,利因不止病形危,脉呈促象表仍在,汗出喘生内热时。
葛根黄芩黄连汤表里双清治法全,葛根甘草合芩连,热邪退尽收奇效,喘汗能除利亦痊。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附 表里俱寒)脉促旋惊腹满时,姜甘桂枣立方奇,恶寒附子加尤妙,表里阳虚总可医。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证附 表里俱实)下后旋惊微喘生,表寒未解病非轻,桂姜枣芍兼甘草,朴杏加时治效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
(表解而里有水) 汤服桂枝或下之,依然头痛项强时,热多无汗兼心满,小便不通要速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姜甘枣芍不须移,苓术新加去桂枝,表病已除惟利水,方经裁取总相宜。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附 表虚里实) 汗后腹中胀满时,姜甘朴夏治偏宜,表虚惟用人参妙,攻补兼施法更奇。
栀子浓朴汤(证附 里实而宜吐五栀子汤同) 下后中虚卧不安,心烦腹满属伤寒,攻宜枳朴同煎妙,吐用山栀效可观。
栀子干姜汤(证附) 伤寒误用药丸攻,身热微烦瘀在中,栀子除邪兼吐浊,干姜降逆有奇功。
栀子香豉汤(证附) 发汗复经下失宜,旋惊烦热乍生时,胃阴上逆填胸窒,吐浊调中用豉栀。
栀子香豉证
虚因汗吐下相连,反复心烦不得眠,颠倒懊 情更急,山栀香豉妙方传。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山栀香豉效争夸,少气须将甘草加,若用生姜惟治呕,补虚吐实两方嘉。
【入少阴去路】
桂枝加附子证
(表虚汗漏) 亡阳汗漏恶风寒,表气虚时总不安,小便维艰津液少,四肢微急屈伸难。
桂枝加附子汤欲要通经用桂姜,助营芍药有专长,枣甘和胃还加附,固表无非补肾阳。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附 里虚恶寒) 汗后恶寒虚病成,温清两法补弥精,和中甘草终当用,附子扶阳芍助营。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证
(里寒有湿) 吐下翻将逆满招,冲胸气上总难消,起应头眩脉沉紧,发汗动经身振摇。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补中甘草最相宜,达郁升阳用桂枝,白术燥脾苓泄水,湿邪内动总堪医。
真武证
(里寒有水) 汗出寒仍不解时,其人发热力难支,头旋身动兼心悸,振振偏思擗地宜。
真武汤生姜附子可温中,镇水扶阳大有功,白术茯苓专去湿,再兼芍药善清风。
桂枝甘草汤(证附 里虚亡阳) 发汗过多手冒心,居然悸动势难禁,桂枝疏木扶阳气,甘草和中且益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附 里虚欲作奔豚) 汗后悸生脐下时,奔豚欲作病弥危,桂苓益火兼除湿,草枣和中善补脾。
桂枝加桂证
(里虚欲作奔豚) 烧针核起被寒伤,发作奔豚势莫当,逆气冲心从少腹,桂枝加桂治偏良。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倍欲扶阳,再用生姜辅佐良,芍药补营能缓急,和中草枣有专长。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证
(里虚亡阳惊狂) 火劫亡阳惊且狂,居然起卧不安康,桂枝加减偏能治,收敛神魂此法良。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枣姜甘系本汤,惟将芍药去偏良,再加蜀漆兼龙牡,用治惊狂是妙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附 里虚亡阳烦躁) 火逆烧针烦躁生,桂甘龙牡立方精,阴阳交媾收奇效,气扰神魂顷刻清。
茯苓四逆汤(证附 表解而里阳虚) 汗下躁烦治有方,茯苓祛湿是专长,补培元气资参草,扶助真阳用附姜。
干姜附子汤(证附 表解而里阳虚) 汗下失宜病不痊,昼多烦躁夜安眠,表邪已解身无热,姜附回阳是妙煎。
结胸证
大陷胸证
(表阳内陷结胸) 短气躁烦更懊 ,心疼石硬满难容,脉沉而紧生潮热,此证统名大陷胸。
大陷胸汤除邪荡秽用硝黄,驱水争夸甘遂良,病得陷胸宜此药,退消实热是神方。
大陷胸丸(证附 表阳内陷结胸) 须识结胸项亦强,状如柔痉下无妨,合成丸药惟从缓,葶苈芒硝与杏黄。
小陷胸汤(证附 结胸浅证) 痞结胸中近逼心,按之始觉痛难禁,夏能降逆连清热,更用栝蒌润肺金。
痞证
桂枝人参汤(证附 表未解而里虚) 外证未除数下之,里虚热利痞成时,参姜术桂兼甘草,补正攻邪妙法施。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 表解里实上有热) 汗下亡阳病象彰,恶寒仍服桂枝汤,嗣经表解方攻痞,渍用黄连与大黄。
附子泻心汤(证附 表解里实下有寒) 心下痞生辨要详,恶寒汗出是亡阳,重煎附子专温里,轻渍芩连合大黄。
十枣证
(表解而里有水) 表解旋惊里未和,内停水饮病偏多,头疼胁痛兼干呕,心下痞成总不瘥。
十枣汤表寒解后水邪伤,开痞先煎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入,消除积饮此方良。
生姜泻心证
(表解而里有痞) 痞气凌心硬不移,胃生干噫食消迟,水停胁下成留饮,腹作雷鸣泄利时。
生姜泻心汤半夏生姜降浊阴,欲清心胆用连芩,汗伤中气宜温补,甘草干姜枣合参。
甘草泻心证
(表解而里有痞) 下利日经数十行,腹停水谷作雷鸣,心烦干呕复攻痞,因致胃虚客气生。
甘草泻心汤补脾草枣有专长,降逆温寒用夏姜,再入芩连清上热,胃虚痞甚力能匡。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附 里湿而便滑) 已服泻心与理中,谁知治利尚无功,下焦滑脱宜收涩,赤石余粮力独雄。
五苓证
(里湿而水停 方见) 下后水停是病根,泻心已服痞犹存,更兼小便难通利,口渴胸中复躁烦。
旋复代赭石证
(表解而里郁) 伤寒汗吐下之余,痞硬旋生噫不除,浊气已将清道塞,治宜降逆补中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