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67800000004

第4章

幽谿沙門傳燈註

楞嚴比丘靈耀較

二明圓融三觀二初結前生後。

今就能觀論乎三觀所觀即是三諦。

上之所論圓融三諦約三因言性中有修修中有性則知修性本自圓成但此心印未傳一切眾生終日在性亦終日起修以其迷故不覺不知今佛如來出興於世開而示之使之悟入既悟之後即稱性而觀絕待而照於無能所中不妨立乎能觀所觀葢就一性之中所具正因三千即中本有所觀玅境者立乎三諦所具了因三千即空名為能觀玅觀者立乎三觀觀成惑破之後三千即假者名為果上解脫大用也。

二正明三觀四初約不次而次明三觀三初空觀。

言三觀者以即空故破染礙情一相不立顯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彌合故如眾珠咸趣一珠畢竟清淨非斷無空。

言以即空故破染礙清等者且指何境為即空耶須知今家三觀所觀之境最寬有佛法焉眾生法焉心法焉大師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觀心則易故前引摩訶止觀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於三科揀却界入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今云以即空故破染礙情者正指現前日用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第六識心此之識心名為人心雖是人心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故前約此論乎三千即空假中大師於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性者見此三千即空假中之性也成佛者成此三千即空假中佛也若異此而求早又曲之了矣今文所指即空葢約次第且就一隅而說言即空者葢此一念三千即是真諦泯一切法方其觀此真諦之時猶如杲日當天無幽不燭亦如紅爐點雪觸着銷鎔誠能如此照了則向之能隨染緣造九法界者豁然消殞故即空故破染礙情葢眾生理即之佛法爾如斯大師云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之謂也世人若欲自了生死成無相佛只須於此一觀截斷更不必又談假中世間稱為空宗末必能了不過即以此而當之可也下去又云一相不立等空觀顯發空觀中微玅義理亦釋以明之葢既以立不為主則空現而三千隱故一相不立而云一性即非若斷無秪顯此三千同一相故而三千一一即性方能同居一念亦秪一念為空既一切即一豈不即之派之三千者彌散彌合因立喻云故如因陀羅網之眾珠以一珠當情而眾珠之光咸趣一珠此謂之一淨一切淨畢竟清淨豈與夫尋常之言以歸於斷滅之空者為空同日而語哉。

二假觀。

以即假故互具互攝諸相宛然顯此三千不失自體一即一切雖復同居一念即之彌分故如一珠影入眾珠不可思議非賴緣假。

亦且即以一念識心為所觀境觀此一念性具諸法以法法互具互攝非直十界百如亦乃百界千如亦乃千界萬如非直十界三百如亦乃百界三千如亦乃千界三萬如充而橫之不能枚舉既是一一互具亦乃一一互攝不以具攝故混然無緒而一一諸相界界分明如如不昧葢假觀者能立一切法顯此三千不失自體元一念中法乃一即一切是故雖復同居一念而即之彌分故如一珠之光影入眾珠之中如此玅法惟獨自明了眾人所不見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豈別教賴眾緣所成之假可企及哉。

三中觀。

以即中故顯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雙遮二邊無有二相雙照二諦空假宛然豈同但中不具諸法。

亦即且以一念識心為所觀境觀此一念性是中道顯此性具三千非一念非三千非一念故非一非三千故非一切非一念則遮空非三千則遮假空假雙遮則無有二相然而中非但中故又能雙照二諦空假宛然如此之中稱萬法之都為法性之王統御自在無量甚深豈與別教但中如雲外月逈出二邊不具諸法者可比議哉。

二約次而不次明三觀。

一空一切空三觀皆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三觀皆假總假觀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

前明三觀既約不次而次以明則此三觀一一皆可稱總惟隨其所用處不同謂之空謂之假謂之中故用空觀時不獨但能破情亦復而能立法統法言一空一切空三觀皆空總空觀者如以空觀空真諦時則見思染礙情破空俗諦時則塵沙染礙情破空中諦時則無明染礙情破見思破而真諦理顯塵沙破而俗諦理顯無明破而中道理顯是為一空一切空總名空觀也一假一切假三觀皆假總假觀者如以假觀觀真諦理時而見思染礙情空假觀觀俗諦理時而塵沙染礙情破假觀立中道時而無明染礙情破是名一假一切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者如以中觀統真諦時不惟中諦能統法稱王即真諦亦復稱王方其見思染情空則遮有真諦理空則遮空真諦理顯則照空三千明淨則照俗以中觀觀俗諦時塵沙染情破是為遮俗三千理顯是為遮空即遮俗時而即照空即遮空時而即照有以中觀觀中諦雙遮雙照自在稱王自不必言是名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也。

三約雙即破立明三觀。

是則終日破相諸法皆成終日立法纖塵必盡終日絕待二邊熾然是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說雖次第行在一時。

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三觀皆空總空觀是以終日破相而諸法皆成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三觀皆假總假觀是以終日立法而纖塵必盡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總中觀是以終日絕待而二邊熾然是故謂之即破時即立即立時即破非破非立時而破而立此約三觀有三觀破立之功圓融說之如此若以遮代破以照代立亦可名為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寄言說之不無次第至於圓修空有同時遮照一念實無如此次第也夫觀因諦立諦由觀顯是故非圓融之三諦莫成圓融之三觀圓頓至教法爾如此他宗聞之多有不信以其創自天台故也不知此旨遠承之於釋迦親稟之於龍樹若三智實一心中得秪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猶言義宏略或難取信惟有佛頂尊經金口親宣聖言娓娓如曰我以玅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玅覺明圓照法界乃至而如來藏玅明元心非色聲香味觸法乃至非如來三號常樂我淨此正一真一切真無俗無中而不真總真諦與空觀也又曰而如來藏元明心玅即心即空即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即如來三號四德此正一假一切假無真無中而不假總假諦與假觀也又曰而如來藏玅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正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總中諦與中觀也故知天台所立深得佛心以此而為傳佛心印真所謂超過眾說抗折百家者也。

四約立是揀非明三觀。

若爾無理不立無情不破豈與斷無之空賴緣之假出二邊中同日而語耶。

無理不立者三觀皆能立法也無情不破者三觀皆能破惑也空觀破三惑而三千三諦顯非斷無之空假觀立三諦而百界實相彰非賴緣之假中觀雙遮雙照而法性之玅境現非出二邊之中又復應知法門大體在立法而不在破法有破法者皆不得已而為之也立法猶如宣文破法猶如用武如仁王王世志在宣文國亂民離又須先武如三觀皆有破立之功至於三惑破而三千之理顯則身為玅色身土為寂光土惟佛與佛究盡諸法能事方畢也。

三明惟佛與佛能知。

故曰惟佛與佛乃能究盡稻麻二乘恒沙菩薩竝不能知斯義少分。

法華經云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云云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應知諸佛所究盡諸法實相正今家所傳心印三觀所觀十界三諦之境能究盡者正今家所傳心印能觀之一心三觀此之三觀在因總名一心派之在六根圓通在果名為佛之知見然有開示悟入四位之不同若欲究盡惟在諸佛故曰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又曰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此言聲聞之智若舍利弗者既惟得一偏空之智以灰身滅智為究竟於一心三觀一空一切空者了無交涉故不能知少分也又曰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此亦以偏空之智雖正習俱斷勝於聲聞亦於一心三觀一空一切空者了無交涉故曰稻麻二乘不知斯義也又曰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界一心以玅智於恒沙沙劫咸皆共思惟不能知佛智此言新發意菩薩以出假之智了達義趣善說法要雖勝二乘既不能了達三觀之智一假一切假故不能知一心三觀權實相即之佛智也又曰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此以別教菩薩修但中之智雖登三種不退之位既不能知圓融三觀舉一即三言三即一一中一切中無真無假而不中之旨故雖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也此皆約心之勝劣知與不知為言初不以地位高下為論譬如朝廷設官分職則諸生但步後塵至於戰勝棘圍則宿仕亦謙先輩所以圓人初心佛讚以為頻伽在鷇聲逾眾鳥太子處胎貴壓羣臣者益得悟乎此也。

四明此旨的在法華。

如此三千通依諸部的在法華葢由昔經一有兼帶之過二有隔偏之失今經非但純一無雜復能開麤即玅題稱玅法良在茲焉。

通依諸部者如前所說在諸大乘立名不同一依華嚴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方界二依法華諸法實相三依涅槃闡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惡三因一依請觀音單名毒害通依雖然如此若論正意則的在法華葢由昔經所談雖玅奈何墮於二偏即有一兼帶之過二有隔偏之失正以華嚴不惟有兼別教三觀以明圓頓三觀之過兼之圓頓永與別教相隔之失方等諸經則對偏觀以明圓觀般若諸經則帶偏觀以明圓觀如是二時亦莫不圓與偏隔具在維摩等諸經中說茲不繁引今經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三乘同會一佛乘九界咸歸一佛界無前兼帶過失復能開前三乘九界兼帶之麤令成一乘幽微之玅猶如神仙九轉還丹非惟服之使人還元復本兼能使人蛻骨昇仙故經題稱為玅法者具茲二玅一相待玅即無復前兼帶之麤二絕待玅即開前諸麤悉皆成玅如舍利弗尊者之領解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言得分者即以自證偏空之智而能了悟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雖無不空乃即分之空故曰得佛法分也此領即相待為絕待之玅也迦葉等四大尊者亦云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待者皆已得之此領即絕待為相待之玅也。

五約譬喻顯觀微玅。

是知用此絕待玅法為觀體者方譬日光不與暗共。

絕待玅法為觀體者如前文明三觀理體通依諸部的在法華三千三諦性善惡三因三德皆絕待之觀體也何則益他宗雖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故是則要須待九界之修惡顯佛界之修善以觀三諦成乎三觀或偏修空假中如此修之名為以相待之玅而為觀體安如今家觀九界修惡緣了即性惡緣了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是為絕待觀體無可形待故曰猶如日光不與暗共此引大師法華玄義教相文中演華嚴三譬以為五譬華嚴三譬即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三照平地大師演平地之譬以為三共譬五時一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華嚴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淨名方等次照禺中此如大品廣如彼說次日輪停午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側影不縮不盈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具如今經故曰譬如日光不與暗共。

六約極談結成心印。

此乃終窮究竟極說是為佛祖正傳心印。

終窮竟究極說者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言欲令眾生者十法界眾生也若有一界不成佛道則謂之不暢如來本懷如華嚴雖曰先照高山不從漸來然但令菩薩成乎佛道終不能令聲聞在座如聾如啞者成乎佛道此乃始說亦是分說不足以當終窮究竟極說佛祖正傳心印又如何含十二年純說乎小無足以當自不必言又如方等八年雖對小明大對偏明圓然而示土有淨穢現身有巨細說法隨解神力不共是故見有淨穢聞有褒貶嗅有薝蔔不簷蔔華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乃漸中亦是分說不足以當終窮究竟極說佛祖正傳心印又如般若雖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然而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亦不足以當終窮究竟極說佛祖正傳心印惟至法華既經向之多方調停根性既純可傳心印權實二種智慧會歸一體十界一切諸法究竟實相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世間諸相無非常住昔之芽焦種敗者莫不皆萌道芽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者一一授佛蓮華身子受華光王佛之記於先迦葉受光明佛之記於次故曰此乃終窮究竟極說是為佛祖正傳心印也。

二明傳佛心印之迹二初明自行之迹四初正明祖承二初明金口祖承五初傳迦葉。

佛以是傳之於迦葉。

佛傳迦葉有通有別通則法華別則涅槃通則法華者世尊於法華會上告舍利弗如是玅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時舍利弗於此法說領解世尊授記未來作佛號曰華光復告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遂說有一大宅歘然火起長者方便誘諭諸子以羊鹿牛三車玩好之具引之令出然後等賜高廣大白牛車如來亦復如是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時大迦葉等四大聲聞於此領解遂說窮子之譬謂如窮子捨父逃逝五十餘年後雖遇會志意下劣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以後心相體信結會父子正領家業自言我等昔來但樂小法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今我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於是世尊復告迦葉說藥艸喻述成其解而語之曰汝於未來當得作佛名曰光明別則涅槃者經云佛告諸比丘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是則迦葉得悟的傳已在法華涅槃會上不過為如來所化機緣將滅迦葉之緣當興別付囑之令四眾知機緣有在也葢法華諸法實相即涅槃三德玅心是知傳佛心印不獨一人法華會上同受記者人人皆得也若論三根則舍利弗最居其上然而所悟之法相同所授之記不異豈因悟之先後令法而有差殊耶。

二歷代相承。

迦葉以是傳之於阿難。

此中亦有通別通則同在法華故法華經云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別則在於迦葉故付法傳云迦葉埀入滅時以最勝法付囑阿難而作是言云云是則約通途付法而言而阿難不妨以兄視迦葉而迦葉以弟畜阿難約別途付法而言而阿難不妨以師事迦葉而迦葉亦不妨以子畜阿難正以公在付法而不必顧於行列也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雨甘露現五百法門法付優波毱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壇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付佛駄難提提付佛駄密多多授王三歸降伏算者法付脇比丘比丘出胎髮白手放光取經法付富那夜奢奢論勝馬鳴剃髮為弟子鳴造賴吒和羅妓妓音演無常苦空聞者悟道法付迦毗摩羅羅造無我論論所向處邪見消滅法付龍樹龍樹生生身龍生法身造大悲方便論五千偈大莊嚴論五千偈大無畏論十萬偈優婆提舍論十萬偈法付迦那提婆婆鑿天眼施萬肉眼法付羅睺羅多多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難提提說偈試羅漢法付僧佉耶奢奢遊海見城說偈法付鳩摩羅馱馱見萬騎記馬色得人名分別衣法付闍夜多多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坑成池罪滅法付婆修盤馱馱付摩拏羅羅分恒河為二分自化一分法付鶴勒夜那。

三傳止師子。

乃至二十四代傳之於師子比丘。

鶴勒夜那法付師子師子為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竝是聖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廐於寺立廐於屠況好世值聖寧無益耶又婆羅門貨髑髏孔達者半者不者達者起墖供養得生天聞法之要功德若此佛為此益付法藏也(摩訶止觀)。

四指所憑據。

師子遇難不得其傳焉是為金口祖承皆見而知之者出付法傳。

付法藏因緣經云復有比丘名曰師子於罽賓國大作佛事時彼國王名彌羅堀邪見熾盛心無正信於罽賓國毀壞墖寺殺害眾僧即以利劍用斬師子頭頭中無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是則虗溪大師所說原有憑據故非杜撰之言見而知之者謂親目所覩師弟授受者也若從經論所悟則名聞而知之者又若從耳提面命亦可名為聞而知之若從紙墨傳授亦可名為見而知之事在人用初無定在也。

五他宗加唱。

或有前加六佛後添四祖說偈付法拈華微笑唱為教外別傳經論無憑人皆不許。

余箋註至此為其停筆者久之或有不甘此說從傍問之曰虎溪師作傳佛心印記以弘天台之道足矣何必吹毛求疵妄生是非抑至於是乎吾師既為之作註何不為其融通兩家以成後世無諍三昧乎余對曰唯唯否否或又曰何為其然乎余曰拈華微笑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禪宗之碩談佛法之篤旨正天台觀心實相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之玅旨也復何殊異於其間哉益既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尚何文字之有既無文字尚何教之有是則天台之所云聞教自合觀心離指方能識月亦即稱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可也矧禪宗乎第天台之不立文字又未甞以無說為是有說為非如維摩所云無離文字說解脫相是則今宗以之論教謂之大教正傳可也以之論觀謂之教外別傳亦可也何獨天台即達磨云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即以稱之為大教正傳可也是以禪宗五六葉皆尚般若至於永明又則廣引佛祖誠言創為宗鏡一錄以是言之則教之不可廢明矣即禪之不可廢亦明矣此則虎溪師之說誠然太過第經論無憑人皆不許之說亦難言之也何耶正以師子之後禪家援禪經立為二十八代復斥付法傳止於師子謂之為訛其間碩諍不獨今日益當時嵩明教禪師據禪經作定祖圖以付法傳斥為可焚而吳興普照大師曾作祖說以救之又三年嵩師知禪經有不通輙云傳寫有誤普照師復作止訛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據禪經熒惑天下斥付法藏為謬書此由唐智炬作寶林傳因禪經有九人其第八名達摩多羅第九名般若密多羅故智炬見達摩兩字乃移居於般若多羅之後又取他處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繼二十四人總之為二十八炬妄陳於前嵩繆附於後凟亂正教瑕玷禪宗余嘗面折之而嵩莫知愧又據僧祐三藏記傳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後名達摩多羅而智炬取為梁朝達摩殊不知僧祐所記乃載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禪祖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為之祖耶況禪經且無二十八祖之名與三藏記竝明聲聞小乘禪耳炬嵩既無教眼纔見禪字認為己宗是則反販梁朝達摩但傳小乘禪法原誣先聖其過非小(佛祖統記)以是而知則經論無憑人皆不許之言過在後人非關達摩也故昔四明志磐法師甞為之說曰佛所得宿命記未來成道雖累億劫必能前知豈今記祖止二十四竊原佛意當用二義一者以師子遭命難為傳持之一厄二者此後諸祖雖有其繼恐非四依大聖之比以故金口齊此而言非謂無繼祖也世或謂師子遭難不傳法者癡人之言耳吾宗謂祖承止師子而禪林加四人於是競相是非連代不息試以大意決之則無所為礙謂師子雖遭命難非無弟子可以傳法特不在金口預記之數耳然則加以四人至於達摩而始為東土之來謂之二十八人斯亦為害但言四人相承傳之達摩則可矣今乃妄引禪經之證適足以自取其不實也嵩明教作定祖圖謂禪經具載二十八祖今撿經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普照昉師作止訛以斥之宜矣。

二明天台祖傳二初正明祖傳四初大法東傳。

洎漢明夜夢佛法流東。

統記云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羣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乃遣中即將等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訪求佛道十年蔡愔等於中天竺大月氏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達雒陽騰蘭以沙門服謁見館於鴻臚寺十一年勑雒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藏梵本於蘭臺石室圖佛像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此為東土有三寶之始自西漢至東漢迨乎魏晉六朝西天求法者代不乏人東土譯經者世有其德晉安帝鳩摩羅什在姚秦譯玅法蓮華經遺教經維摩經大智度論此之數譯皆為天台悟入之本。

二北齊橫宗三初明宗由。

至北齊之間有慧文師因探釋論悟一心三智橫宗龍樹。

師夙稟圓乘天真獨悟因閱大智度論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說欲令眾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復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中有三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是師依此文以修心觀論中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故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無生忍位師又因讀中論至四諦品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師既一依釋論是知遠承龍樹也(統記)。

二明遡源。

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師。

三結聞知。

文師則聞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

三列祖正傳二初正明五初南嶽祖承。

南嶽克證法華三昧獲六根清淨傳之於天台。

師因讀玅勝定經見讚美禪定乃徧親禪德學摩訶衍常居林野經行修禪後謁文師咨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晝則驅馳僧事夜則坐禪達旦始三七日初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轉復勇猛禪障忽起四肢緩弱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遂動八觸發根本禪因見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吾今虗受法歲內媿深矣將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三昧自是之後所未聞經不疑自解(統記)。

二天台祖承。

天台靈嶽親承大蘇玅悟持因靜發證不由他故用法華玅旨結成三千絕待玅觀傳之於章安。

師於陳文帝天嘉元年時思禪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頂拜思師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昏曉苦倒如教研心切栢代香栢盡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燎之以松經二七日誦經至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暉之臨幽谷達諸法相如長風之遊太虗將證白師南岳更為開演凡自心所悟及從師咨受四夜加進功逾百年南岳歎曰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羣萬眾汝之辨才不可窮矣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統記)。

三章安祖承。

章安結集法藏傳之於二威。

師七歲入攝靜寺依慧極日記萬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忘陳至德初謁智者於修禪寺稟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為侍者隨所住處所說法門悉能領解禎明元年隨智者止金陵光宅聽講法華隋開皇十三年夏受法華玄義於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圓頓止觀于玉泉至于餘處講說聽受之次悉與結集大小部袟百有餘卷傳諸未聞皆師之功也故贊者曰昔在智者為佛所使以靈山親聞法華之旨惠我震且乃開八教用三觀四辨宣說以被當機可也至於末代傳弘之寄則章安侍右以一徧記之才筆為論疏埀之將來殆與慶喜結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絕聞于今日矣(統記)。

四三師祖承。

威傳左溪左溪傳之於荊溪。

法華尊者投章安為師受具之後咨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唐上元元年至軒轅煉丹山晝講夜禪手寫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華既而學者子來習禪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眾常分為九處安居師與天宮同時行化若橫論秪成八世竪分則有九代也(統記)天宮尊者總角之歲祝髮受具聞法華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業晝夜惟勤三觀法門頓獲開悟時人見其深入威師之室遂以小威師稱之歸止東陽深居山谷自法華入滅之後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之的惟左溪耳左溪尊者九歲肄業清泰寺受經日過七紙落髮得戒聞天宮盛弘止觀即往求學未幾一家宗趣解悟無遺常以十八種物行頭陀行依憑巖穴不立招提面列翠峯左縈碧澗因自號曰左溪誨人無倦講不待眾一鬱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食無重味居必偏廈非因討尋經論不虗然一燈非因瞻禮聖容不虗行一步未甞因利說一句法未甞因法受一毫財遂得遠域龍象鄰境耆耋爭趨以前填門擁室若冬陽夏陰弗召而自至也(統記)。

五荊溪祖承。

荊溪廣作傳記輔翼大義昭如日星。

師年十七訪道浙右遇金華方巖授以止觀之法開元十八年始從學左溪溪與之語知為道器甞謂師曰汝曾何夢答曰疇昔之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中溪曰嘻豈當以止觀之法度羣生於生死之淵乎遂以處士服受教觀之道天寶七載始解縫掖著僧伽黎尋詣會稽一律師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觀於吳門開元左溪既沒師挈密藏獨運東南謂門弟子曰道久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甞靜以觀其復動以應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中庸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於是大啟玅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著為記文凡數十萬言使一家圓頓之教悉歸於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後百餘年間學佛之士莫不自謂雙弘定慧圓照一乘初無單輪隻翼之弊而自唐以來傳衣鉢者起千庾嶺談法界闡名相者盛於長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犖名播九重為帝王師範故得侈大其學自名一家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講華嚴者唯尊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師追援其說辨而論之曰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闢楊墨之辭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沉矣。

二結見知。

復推而下之皆見而知之者。

四二祖正宗二初螺溪祖承二初宗由。

一家教觀光被四海始則安史作難中因會昌廢除後因五代兵火教藏滅絕幾至不傳。

二訪聞。

螺溪訪夫舊聞網羅天下錢王遣使高麗日本教觀復還再行江淛。

師幼白二親求出家乃入開元依師誦法華[其/日]月而徹年十九祝髮具戒詣會稽學律深達持犯乃造天台學止觀于竦法師其所領解猶河南一徧照也甞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欄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手却行馬(即又欄)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音體合為一自是之後樂說無盡初天台教迹遠自安史挺亂近因會昌焚毀殘編斷簡傳者無憑師每痛念力網羅之先干金華古藏僅得淨名一疏吳越忠懿王因覽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之語以問韶國師韶曰此是教義可問天台寂師王即召師出金門建講以問前義師曰此出智者玅玄自唐末喪亂教籍散壞故此諸文多在海外於是吳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國求取教典既回王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賜號淨光法師一家教學鬱而復興師之力也。

二四明祖承二初明祖承。

傳至於四明荊溪未記者記之四三昧難行者悉行之中興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師之父以枝嗣未生與妻禱佛夢神僧携童子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七歲曰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師十五具戒專揬律部太平興國四年從寶雲教觀居一月自講心經聽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夢師跪於寶雲之前雲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圓頓之旨一受即了專務講懺所著記鈔懺儀三十餘卷章問數十條稟法領徒者三十人入室四百八十人升堂千人贊者曰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資說飾暨宋龍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之士氣習未移故恩清兼業於前昭圓異議於後齊潤以他黨而外侮淨覺以吾子而內畔皆足以混亂法門壅塞祖道四明法智以上聖之才當中興之運東征西伐爾清教海功業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陰觀妄別理隨緣究竟蛣蜣理毒性惡唯色唯心之旨觀心觀佛之談三雙之論佛身即具之論經體十不二門之指要十種三法之觀心判實判權說修說性凡章安荊溪未暇結顯諸深法門悉表而出之以為駕御羣雄之策付託諸子之計自荊溪而來九世二百年矣弘法傳道何世無之備眾體而集大成闢異端而隆正統唯法智一師耳是宜陪位列祖稱為中興用見後學歸宗之意今淛河東西號為教黌者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視山外諸師固已無噍類矣然則法運無窮之繫其有在於是乎此文所記跨節省文若具記則荊溪傳興道興道傳至行至行傳正定正定傳玅說玅說傳高論高論傳螺溪螺溪傳寶雲寶雲傳四明共十七世也。

二結聞知。

此亦聞而知之者。

二賢者讚美。

故翰林梁敬之謂之抗折百家超過諸說員外柳子厚謂之去聖逾遠異端竝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二賢者豈虗美而謟附之耶。

梁公之文載智者大師傳論柳公之文載無姓和尚碑。

二諸宗不知四初指失二初通指。

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若論九界唯云性起縱有說云圓家以性具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故雖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鳥空有言無旨必須翻九界須惡證佛界性善。

諸宗者通指天台宗教之外一切諸宗也。

二別指二初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二引證二初一人。

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

二又人。

又有人云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虎溪師出文雖明指禪宗而引人言為證不明指者不欲直斥其諱也據下文直引圭峰則知此中多是禪源詮中之語葢禪宗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未甞見其有真心妄心之分如二祖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為安初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三祖僧璨問二祖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師曰將罪來與汝懺璨曰覓罪不可得師曰與汝懺罪竟四祖道信問三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信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五祖至四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六祖呈五祖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對永嘉真覺禪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如此直截指示何甞分真分妄故知皆是知解宗徒穿鑒之過非關古人事也。

二判教。

此乃獨標清淨法身以為教外別傳之宗揀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若解通報化即滯染汙緣非護念不能頓見法身。

據其揀去報化二身云非真佛又復揀去說法應身雖亦知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此皆高推以為果地聖境初心絕非其分益初心之人解通報化即滯染汙必須護念方能頓見清淨法身正因不知九界修惡緣了即是佛界正因故也。

三結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義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豈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惡言之偏屬性善十界言之偏屬佛界真妄言之偏屬於真九識言之偏屬真常淨識四教言之偏屬別教陰等十境言之屬菩薩境。

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者此斥他宗雖然成但中之之見只知竪論三修未知本教橫具三因一是法身二是報應況復知性具九界具足三身乎故圓人迷則俱迷佛界三身俱隱悟則俱悟九界三身俱顯。

四通斥二初正斥。

未離三障四魔何名圓頓心印。

三障四魔已如前判。

二重判。

故知諸師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則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也既非即陰而示又無修發之相徧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別教緣理斷九推與何耶。

大凡教之所以稱圓頓者貴在即愚而智即縛而脫即生而佛即凡而聖是以淨名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寶篋云眾生即佛維摩云一切皆如悉此意也諸宗不知此意乃指真即真豈非菩提即菩提等耶。

三斥闇主謬破二初出計三初出所闇之本。

又復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煩惱心生死色皆無佛性。

二出所計之宗二初相宗。

煩惱心無佛性故相宗謂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

二性宗。

生死色無佛性故彼性宗謂墻壁瓦礫不成佛。

三出所計之旨三初出。

須破九界煩惱生死修惡顯佛界性善佛性。

二破。

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

三示。

若爾非但無情無性有情亦無何者須約真如心說唯心則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說唯色則成寂光有佛性何關有情煩惱心無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說。

相宗之人立五性宗一聲聞性三緣覺性三闡提性此三種人永不成佛故曰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惟許不定性菩薩性成佛謂之三無二有性宗雖勝於相又言無情惟許有法性無有佛性故云墻壁瓦礫不成佛具如荊溪大師金剛錍中說。

二謬破二初引他人謬破問。

問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玅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禪八定諸禪行相唯達摩所傳頓同佛體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此即圭峯禪師禪源詮都序語。

二以今宗正旨答五初斥彼謬破。

答良由他人見今家立第六識為所觀陰境乃謂權教所詮觀第九識方同佛體如斯指斥謬之甚矣。

圭峰言今家門戶次第者門戶是指今宗初心所觀之境即第六識心次第是今家所歷之位此圭峰但據天台三種止觀之一種便爾謬破不知今家有三種止觀一圓頓止觀即摩訶止觀是也二漸次止觀即禪波羅蜜是也三不定止觀即六玅門禪是也若依禪門且如所云圓頓止觀彼未夢見也此三止觀所觀事境皆依六識今記文所答一往約境而言故以六識而破之也。

二示今正義。

前雖已辨今更評之若論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識心以為所觀之境知玅三識未甞暫離一見一思雖唯一識未甞不以三識為觀未甞不以三識為境。

眾生在迷故惟尚近要故止觀道者即其近要而頓示之益知七八九三種玅識未甞暫離六識見思如善求水者必即波以汲不善者則離波以求是故今家雖以六識而觀未甞不觀乎三識也。

三反破他說二初破他。

若直以此心緣於佛界實相理者如用藕絲懸山徒增分別絕念無由。

佛界境勝猶如須彌現前六識喻如藕絲。

二顯今。

何者此第六識既是見思熏起能起忻厭分別作善惡因即是修惡體此修惡即是性惡是為能觀觀法復是所顯法門。

此之六識雖是修惡之極以今家有微玅三觀體此修惡全性惡起當體即是性惡豈不即以此而為能觀玅觀即以此而為所顯法門。

四引祖誥證二初引。

故荊溪云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二釋。

以由修惡即性惡故三觀十乘無惑可破無理可顯方名無作玅行乃至果上普現色身垂形九界遊戲六道全性惡起得名無謀而應。

修惡既即性惡故無惑可破修惡既即性惡故無理可顯如此修之方名無作玅行之玅因方名無謀而應之玅果。

五復斥於彼。

若也翻惡為善斷惡證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異外道如此稱為頓同佛體三認魚目作明珠指山雞為鸞鳳雖三尺童子亦知其謬。

四以圓更示四初約善惡極論。

若以性惡對乎性善約十界次第迭論者六界為惡二乘為善八界為惡菩薩為善九界為惡佛界為善此之九一乃是惡之際善之極故今所辨益就極論。

今家論十界善惡有傳論極論今以九界為惡佛界為善乃就極論莫不直指九界之人若三惡若三善若二乘若菩薩所有修惡即是性惡性惡融通見性成佛而已。

二以圓別對明。

圓人性具善惡故如君子不器善惡俱能體用不二別人不具性惡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惡為無明所牽方能造惡也。

君子不器文出論語子曰君子不器註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一才一藝而已今之取喻則以其君子能文能武以竝夫真如具善具惡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非如別教但中佛性如淳善人但能善而不能惡被惡人逼勉強作惡也。

三引經論證成二初釋論二初正引論文。

釋論云婬欲即是道癡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二釋修即性。

婬欲癡恚修惡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惡也。

二法華二初正引經文。

又經曰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成佛。

二釋修即性。

彈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四以力用結歸二初正明力用。

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復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謂能如上約修性善惡而論得悟乎此則何有無情而不即佛又何有有情修之而不成佛。

二用之傳心。

故得山林之下艸澤之士精究佛乘弘宣聖化或於師門耳提面命見而知之或於經疏研幾索隱聞而知之見聞之間兩心相照玄領默契名之為傳我心本具不從他得名為不傳心雖本具點示方知是為傳此不傳之玅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玅解行此者名玅行證此者名玅果如此則能事畢矣。

二明化他三初重明自行二初承上轉下。

如上所論旦在自行未涉化他。

二釋成自行四初初祖。

何者迦葉於譬說中一聞即悟不假修持具領五時施化故曰說法據此故施開自在遂蒙如來述成授記故知迦葉傳此心印的在法華聞譬者玅解也悟入者玅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二餘人。

迦葉既爾餘可例然。

三金口。

金口既然。

四今師。

今師亦爾北齊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證天台二七方克故知從聞而思思修而證根性不同證有遲速。

二正明化他二初標通別。

若論化他名為付託亦名囑累仍有通別通該四眾別在迦葉。

二釋通別二初通該四眾。

如歡持讀誦囑累流通乃至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聲聞則具有八千菩薩則無量無數。

二釋別在初祖二初總標。

別則唯在迦葉付囑不局一處。

二別明二初明兩處付囑二初涅槃經。

故涅槃中雖不在會欲令四眾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以付摩訶迦葉。

二付法傳。

又付法傳云化緣將畢垂當滅度告大弟子摩訶迦葉如我今者將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囑累汝汝當於後敬順我意廣宣流布無令斷絕若爾經必有文不盡度耳。

三明佛有三意三初標。

所以獨付迦葉者有三意故。

二釋。

一者如來緣謝迦葉緣興二者迦葉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付於小果化導易行例如淨明德佛付囑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廣令流布是也。

三結。

葢由緣不在彼是以付託於斯豈傳佛心印獨在迦葉餘皆不了耶。

三斥他不知。

世人昧此誣罔聖賢妄生戲論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傳之旨也。

三總結心印之玅四初正讚其玅二初法。

嗚呼是為一家古今絕唱佛祖正傳。

二喻。

但白雪陽春唱高和寡耳。

客有歌於郢中者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其後為陽春白雪屬而和之者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和之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則其和彌寡。

二謙光自鄙。

則幸逢嘉運不辭鄙陋輒憑紙墨以廣見聞。

三效古流通。

效法華若田若里涅槃若樹若石。

若田若里者法華經云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若樹若石者涅槃經云佛昔為婆羅門於雪山修行有羅剎唱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聞已欲求全偈羅剎饑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為說因得後半偈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遂徧書樹石乃以身施之也。

四為下強毒二初法。

或生謗毀庶幾強毒。

強毒者譬喻也譬如色聲香味觸五塵中皆有毒見之聞之嗅之甞之觸之皆能致死色如毒龍之目見之即死聲如塗毒之鼓聞之即亡香如毒龍之氣嗅之即喪味如砒霜鴆毒甞之即傷觸如毒蛇之口螫之即斃經中多約聲味以明如云塗毒之鼓聞其聲者隨其勢力死有延速置毒五味亦復如是此皆反喻以佛之大法喻之如毒人得聞之使無明生死斷有遠近謂之為死又謂之強毒者眾生躭湎五欲貪著小道孰肯聞性具之宗修圓頓之道今虎溪大師作心印記使之見聞雖即未信他日必因之而悟入也。

二喻。

如獸渡河豈敢顧於濡尾者也。

易曰小狐汔濟濡其尾厲葢言狐之涉水濡尾則不能濟豈敢顧於濡尾者良以謗毀之人亦與下強毒種子遑恤其他故曰如獸渡河豈敢顧於濡尾者也足徵記主之意但欲佛之心印傳於天下萬世不顧人之謗毀也所謂將此深心奉塵剎虎溪大師其人歟。

是書刻於天台高明寺久而蠧蝕矣(耀)應住楞嚴經房之明年因緇白慕樂記註之慇乃細加較閱白之護法少抽藏經之資刻於經房永遠流通。

庚申端日比丘 靈耀 謹識

天台教觀比丘靈耀管理經房之明年用羨餘刻此

康熙十九年六月   日識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山海悍刀行

    山海悍刀行

    天道之下,皆为凡。世间三种超脱法,斩凡者最为天妒,妄图以凡人之身,与天地穹高。穿越到了修真界的齐轩,得到了一枚神奇的戒指。里面原本有个老头,有头牛,后来多了只猴子。齐轩的斩凡之路就从这里开始。PS:厚颜无耻求收藏。PS2:嗯,在厚颜无耻求收藏。
  • 废材变天才:师兄请吃药

    废材变天才:师兄请吃药

    夜千寻经历一场车祸穿越成废材小姐,一朝崛起拥有上古召唤书。顺带了两只可爱的小召唤兽,居然还是凤凰后代。上了一趟圣灵阁,硬是被阁主收为徒弟,身后跟着一个比自己还小的师兄。“小师兄,你一定要跟我打一场吗?”夜千寻严肃地看着面前这个笑得灿烂的玉雕小宝宝。“对滴,师妹。”话毕,夜千寻就已经倒在地上然后被蹂躏。“真不要脸,欺负小师妹。”二师兄狡猾地笑着说道。小师兄眉毛一扬,嚣张道:“就欺负,怎么样,有本事来和我打啊!”二师兄灰溜溜地逃走。靠!她一定要回现代,不带这样的。一朝变化,比自己小四岁小师兄变回真实身份,不仅比自己大了六岁而且还是自己师傅的师弟,之前隐姓埋名成为自己师兄,被哄骗着上了师兄的床……
  • 绯徒

    绯徒

    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来到荒野生下了该隐和亚伯。在一次献祭中,该隐因不满亚伯趁畜牧之便奉献给上帝肉食夺得上帝垂青,而害死了亚伯。之后该隐被下了诅咒成为血族,而亚伯并没有真正死去,上帝给了他重获新生的力量,亚伯以此力量,创造出了热爱和平的绯族。在现代都市中,血族和绯族早已变成了蛰伏在黑暗中的种族,人类陈寒无意中成为了东方绯族少女的使徒,一切羁绊从此开始,似主仆又似情人的关系,让陈寒无法割舍,面对虎视眈眈的血族以及各方势力,他要做的便是让这个绯族少女登上王位,成为黑暗的主宰,而他将成为王的使徒。
  • 巫世志异

    巫世志异

    从巫师世界流传到地球上的诡异冥想法,造就了无数的传奇,也造就了他们的死亡,被冥想法带回巫师世界的强者们在找回自己记忆后又将如何从头开始自己的人生?异武、忍术,谁能抢占先机?魔法、道术,何者更胜一筹?各有所长的穿越者究竟如何才能在危机重重的巫世里异军突起?穿越的黑幕正一点点在众人面前掀开···乔伊:为什么还是这么黑?···
  • 天荒古命

    天荒古命

    天降大任,必先饿其体肤。世事无常,却又像是命中注定,你相信永恒的传说吗?
  • 再见微光

    再见微光

    那一年,田子唱离开了简小感。那一年,简小感爱上了叶凛。那一年,米芯和简小感的友情破裂。可不管再怎样落魄,再怎么样狼狈,再怎样破败不堪不得回收。都是你无法忘却的那一年。那是属于他们抹不去的那些年。是这些年就算回到那个空间也回不去的那些时间。年少的我们就像顽皮的兔子。在时光的旋窝里一直转啊转不肯停下...
  • 那个少年不一样

    那个少年不一样

    豪华的别墅里,一个长相妖孽的男子,细品着手中的红酒,懒散的躺在若大的床上,看到出现在眼前的人儿,嘴角勾起一抹邪魅的笑容,拍了拍一旁的空位置;“宝贝儿,过来,睡觉。”
  • 探墓高手

    探墓高手

    这是一个关于盗墓贼的传奇功法金钱他说劳资统统要.
  • 繁星下

    繁星下

    多希望一睁眼,阳光在,明媚在,爱情在,你在,林麒,也许看起来就是天之骄子,但却深埋于心的感情,苏小繁,小心翼翼的藏着一个人,有着一段不知的记忆,有一天记忆纷至而来,所有的真相被掀开,该怎么取舍。其实多有的一切在很早以前就埋下了种子,阴谋还是苦衷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抵不过感情。海誓山盟无需太多,陪伴,就是最好的承诺。无论发生过什么,将发生什么,你只是你,我只是那个爱你的我。
  • 柴米油盐下的爱情

    柴米油盐下的爱情

    一对苦恋的人儿因为生活压力所迫,在自以为为对方考虑而做出的种种无奈、荒唐但却真正伤害着心爱的人的事,但他们血泪心酸谁能理解,他们的所谓付出又值得吗?女孩因所谓的付出却与另三个女孩误入陷阱,她们能逃离虎口吗?她们各自的命运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