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繁文缛节形式的减少,使领导干部彻底摆脱了许多困扰,轻装上阵。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各级领导轻装上阵后,将“腾出来”的时间,用于跑项目、搞招商、下基层、抓落实。
各级干部轻装上阵后,将“退出来”的精力,用于经济调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
一时间,从上到下,谋发展惠民生的好做法不断涌现,务实进取的精神蔚然成风,各级政府的效能明显增强。
创新无极限。在其之下,宁夏积极推行行政首长督办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等制度。
首先,自治区政府完善了工作规则和议事制度,主动接受“三个监督”。即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
其次,全面清理各类政府规章和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削减领导小组200多个。
这样,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大步提升。
督察,是妙方。深刻剖析了原因,找准了病根,就必须对症下药;狠下猛药,就必须强化督察,才能刹住机关庸、懒、散、慢、拖的不良风气,才能刹住一切违纪行为。
鉴于此,自治区政府全面实施效能目标管理。即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出台《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组建自治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查处、纠正效能失范行为近千件,效能问责和责任追究800多人次。
2008年7月,在自治区政府效能建设座谈会上,各位主管副主席手持一份效能监察暗访的详细清单。
谈到根治机关“顽症”的决心时,王正伟十分激昂地说:“如果以为政府效能建设只是一阵风、走过场,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要求相关部门“一把手”从深层次上思考这些问题,敢于碰硬,下猛药根治,绝不能表面应付。
敢于动真碰硬,才能杜绝置若罔闻的行为,才能切中时弊、有的放矢,才能刹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恶劣作风。
问责风暴席卷全区,有效革除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作风”,极大震慑了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极大警示了满足于占位子、混日子的干部。当然,更有“杀一儆百”的作用。
“效能革命”,带来了宁夏全区干部作风的转变,效能建设带来了宁夏全区干部执政理念的转变,更点燃了宁夏人的事业激情。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自治区各厅局、各市县围绕落实,开展了一场争分夺秒的闪电战。各厅局由厅局长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夜以继日调研、编制项目规划、与国家部委进行衔接,他们频繁往返于宁夏与北京之间。
在他们疲惫而匆忙的脚步中,国家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的配套政策纷纷出台,一个又一个佳音从京城传到“塞上江南”。
仅2008年,宁夏编制上报国家争取的项目就达398个,争取到国家新增投资近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58亿元,同比增长38%,增幅居全国第二。
效能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宁夏效能建设引起了全国关注。2009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央领导批示:总结推广宁夏效能建设的经验。
宁夏的一名干部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效能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必须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宁夏要努力做中西部服务最优、效率最高省区。
作为一个地方的执政者,特别是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一把手官员,唯有务实决策,唯有务实为民,才能造福一方。
那届宁夏政府的最得意之作就是成功打造了“黄河金岸”。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这是大诗人李白的两句名诗。但在一千多年之后,如果将它赠给今天宁夏“黄河金岸”的策划者与建设者,似乎别有一番深意。
作为“黄河金岸”的战略的构思者,王正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已有十几年。他曾经在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了近十年时间。对人生中这一段重要的“智囊”经历,他非常珍惜。那时,他潜下心来,读书学习,深入调查,足迹遍及宁夏的山川大地,对宁夏的区情民情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与思考。著述颇丰,富有战略眼光,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心忧天下,情系黎庶,则高瞻远瞩。
2001年5月。王正伟就任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
刚刚到任,心中就萌发了一个奇特的构想:大银川。
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谁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谁就能高人一筹,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何谓“大银川”?就是要把银川放在整个西部进行审视。西部大开发,不只是物质上的开发,关键是要开发西部人的观念,开发西部人的思想。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与历任领导交谈交流,归纳银川建设的实践与经验,他大胆提出了“大银川”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
这一思考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同志的支持,陈建国对于城市建设有独到的思考,他从西部大开发和宁夏“塞上江南”的特殊优势这两个角度给“大银川”战略做了一次理论提升。很快,这一战略成为当时的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以大银川带动宁夏经济腾飞的重大举措。
同年,银川市委、市政府向人民发出建设“大银川”的总动员令:
把银川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500公里、带动1000多万人口;
把银川建设成为西部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辐射源;
把银川建设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大银川”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
在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将原银川市重新划分兴庆、金凤、西夏三个区,将灵武市揽入怀中,国家级和自治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归入移交银川市管理。
就这样,一个“一市两翼三区”的“大银川”,呼之欲出。
随后,世界著名城市运营商——南非拉普斯置业入驻凤城,开发建设了180公顷的银川森林公园。
如今,这个现代都市公园荟萃了中西创意,人造景观与人工运河相得益彰,连绵山体和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已成为银川的“绿色心脏”,成为“大银川”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大银川”成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003年,“大银川”城市大框架、大格局基本形成,多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跃居西部省会城市前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如今,湖城银川,天蓝、水清、地绿、城净、居安,成为西部“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城市,成为周边省区人们“购物、居住、旅游、受教育”的首选城市。
借“大银川”的浩荡东风,宁夏的会展经济势如破竹。
每年秋季逢宁夏节会高峰,国内外客商会聚湖城,人流如海,商机无限,酒店供不应求,景区游人如织。
“大银川”自2001年起跑至今,刷新了一项又一项宁夏乃至西部城市快速成长的图标。银川市城区面积迅速扩大:由当初的37平方公里扩展至目前的110平方公里。
在百舸争流的城市化角逐赛中,银川独树一帜!一个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正在中国西部迅速崛起。
今日“大银川”之大,足可以担当沿黄城市带(群)建设的龙头。
宁夏深居内陆,一不沿边,二不靠海。
宁夏对外开放,出口在哪里?通道在哪里?
如何打破这一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
这是宁夏历任各级领导一直努力探索的难题与焦点。
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流经塞上大地,昼夜不息。
为何不充分发挥母亲河的天然优势?为何不打造“黄河金岸”?
“黄河金岸”战略构想,正好是“大银川”这块跳板上的智慧。
“大银川”一鸣惊人,“黄河金岸”一跃惊人。
这些战略,是建立在宁夏区情之上的大手笔,是为民务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