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天亮时分,李隆基已经完全控制了宫闱之地。他严令羽林万骑兵将士,紧闭宫城、皇城、京城各门,下面要做的就是关门打狗,群扑诸韦。韦后的哥哥韦温被杀东市之北,中书令宗楚客狼狈地穿上一件破衣衫,骑着一头小毛驴准备蒙混出城,结果在通化门被万骑兵将士认出,和他的弟弟宗晋卿一并被斩。时年已经八十岁的韦巨源在街市被乱兵所杀。侍中纪处讷、吏部尚书张嘉福分别在逃往华州和怀州之后,收监被斩。崔日用为了立功赎罪,他领兵将韦氏宗族在京城长安的老老小小全部杀尽,连婴儿都没放过一个。同时,取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的头和韦后的尸首放在一起,在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游街过市。
局面稳定之后,李隆基立刻派十道信使带着玺书到均州去宣慰二皇子谯王李重福,向他告知在京城长安发生的除奸捷报。
李隆基在李唐王朝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尽诛韦氏群贼,为李唐王朝的顺利延续,功不可没。
然而,韦氏群奸被杀之后,国家何去何从?难道就让李重茂这个年仅十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帝来振兴刚刚从一场浩劫中走出来的大唐王朝?他有这个能力吗?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心里都各有打算。现在最有资格做皇帝的显然不是被韦后视作儿皇帝的李重茂,现在最有资格做皇帝的当然只有尚在均州的二皇子谯王李重福。可是,李重福远在均州,对这次铲除韦氏奸党没有任何作为,让他做皇上,李隆基能够答应吗?可是让李隆基做皇上,他显然又还没有这样的资格。大唐王朝在走过了一段泥泞之后,等在前面的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
经过朝廷宰辅重臣和皇亲国戚们的反复权衡,大家最后决定让皇上李显的弟弟、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接手皇权。相王李旦听说之后,不做任何推辞,便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少帝李重茂在太极殿,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刘幽求一些权臣,一同到太极殿来见李重茂。太平公主先是和颜悦色地对李重茂说:“皇上,你现在把你的皇位让给你的叔父,可以吗?”
刘幽求见李重茂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就对他说:“国家多灾多难,皇帝仁孝,愿将国家交由相王代之重任,你真的是个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的明君,相王他以后会待你更加慈爱的。”刘幽求对李重茂说完,就当众宣读起李重茂根本连看都没看到过的让位诏书。诏书上说,李重茂自愿将皇位让给自己的皇叔——相王李旦。
这明明演的就是一场逼宫戏。李重茂气得铁青着脸,坐在自己的御座上一动不动。太平公主一看势头不对,她走上去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里已经不是你坐的地方了。”她一边说着,一边一把将李重茂从御座上给强拉了下来。
唐殇帝李重茂,这位仅仅做了不足一个月的皇帝、年仅十六岁的少年,被强拉硬拽地撵下了皇位。
相王李旦继位之后,史称唐睿宗,立三皇子李隆基为太子。
为了防止国家再生内乱,睿宗李旦下令将温王李重茂软禁于内宅,同时下旨将谯王李重福自均州刺史调迁集州(今四川省南江县)刺史。
李旦登基问政之后,下旨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把这两个祸国殃民的罪人从地下刨出来,剖棺暴尸,平其墓地。这两个罪恶之臣在他们死后,同样得到了罪有应得的下场。
七月,以兵部侍郎崔日用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同时,追封故太子李重俊为节愍太子,宣告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王无罪,追复王爵。同时宣告五王与李多祚、成王李千里等为复国功臣,享受追封官爵,世袭荫庇子孙。
日月昭昭,山河朗明。
一代名臣张柬之,在蒙冤含恨死去了接近四年之后,终于沉冤昭雪。
随着国事稍定,为了缓和矛盾,集聚朝野同心,从而安定天下,皇上李旦下令大赦天下,韦氏诸党入狱未刑者,一并赦免。天下纪年改元景云。
在经历了一阵腥风血雨的洗礼之后,大唐王朝的皇权,终于在睿宗李旦的手里,慢慢地稳定了下来。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六月,二皇子谯王李重福在均州得知父皇李显驾崩的消息,已经是李显在神龙殿被韦后、安乐公主及其爪牙毒死的几天之后,他悲恸欲绝。说起与父皇的感情,虽然自他出生之日起,就有韦后从中作祟,李重福与父皇李显总是聚少离多,但是,小时候父皇对自己的慈爱和教诲,却深深地刻在了李重福的脑际。毕竟是血浓于水,父子情深呀!
李重福正准备自均州启程,前往京城长安吊唁父皇,可是人还没有动身,宫廷内侍薛思简便带着五百羽林军来到均州,他代表韦后以朝廷的口吻劝诫李重福,要他在国事未定之际,不得擅自离开均州。
父皇驾崩,自己这个做儿子的却被韦后下令不准入京吊唁,这韦后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李重福心里很快就明白了。
李重福渐渐从父皇驾崩的悲痛中清醒过来,看来韦后是要开始动手夺权了。于是,谯王李重福与远在长安的郑愔秘密联络,然后在均州厉兵秣马,准备与他们里应外合,共同瓦解韦氏,群诛韦后奸党。
然而,事情的变化出人意料。正当李重福和他的一帮谋士紧锣密鼓地筹划着自均州起兵时,突然接到李隆基自长安发来的十道宣抚玺书,告知他京城发生的一切。李隆基力挽狂澜,韦氏宗党尽诛,李唐江山转危为安。
李重福得知消息,自然是欣喜若狂,可是,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准备动身前往京城长安,欲与皇室宗亲们一起共定国计之时,却得知叔叔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串通一气,已经将皇阿弟李重茂赶下了皇位,由皇叔李旦称帝做了皇上,李重福的心一下子从山巅跌入到了谷底。
就在这时,李重福又接到睿宗李旦自长安发来的,把他自均州刺史调迁集州刺史的圣旨。
李重福的心腹谋士张灵均给李重福献计,说李重福居嫡长,应当做天子,相王李旦虽然有功,但不应当继统皇权,所以,李重福应该据东都洛阳称帝。
于是,李重福让郑愔先期潜入洛阳,住在妹夫驸马都尉裴巽的府上,为李重福称帝做先期准备。郑愔等人拟订的计划是,立李重福为帝,纪年改元为中元克复,同时尊李旦为皇季叔,尊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弟,郑愔为左丞相,张灵均为右丞相。
八月,李重福和张灵均诈称带着先帝李显的遗旨,来到东都洛阳。皇上李旦昔日对洛州长史崔日知有知遇之恩,于是,崔日知闻知消息,便带兵前往裴巽府上讨伐李重福,李重福情急之下,带领义士数百人前去夺取洛阳皇城,攻打驻守洛阳皇城的羽林兵屯营。由于提前走漏了消息,驻守洛阳皇城的羽林兵早就做好了准备,李重福带领的义士们还没靠近屯营,就被射倒射死了一大片。
李重福于是带人攻打皇城左掖门,结果羽林兵从屯营里冲出来,一下子就把李重福麾下的人马杀得溃不成军,李重福逃到洛阳城东的一片深山里。东都留守调派大军搜山,结果,李重福掉入洛阳城东的漕渠,溺水而亡。
郑愔躲进路边的一辆马车里,穿上女人的服饰,企图躲过搜捕,结果被羽林军将士认出,和张灵均一起被抓了起来。
李重福在洛阳进行的称帝活动,以其惨败而告终。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六月,李显驾崩神龙殿之后,随着谯王李重福在均州厉兵秣马,准备开始计划中的诛韦行动,孟浩然、王迥诸学子也秘密奔走在襄阳的官员士庶间,为拥立谯王而呼。
孟浩然的弟弟孟洗然欲往南楚之地而游,临行前,来鹿门山看望浩然,二人促膝长谈。洗然劝浩然离开鹿门山回涧南园的家里去,而浩然告诉洗然,自己在鹿门山,寻幽逸趣、赋诗弹琴其实只是偶尔之事,而不惧患难、报效国家才是自己的一腔夙愿。
弟弟孟洗然没有从鹿门山劝回浩然,于是,在鹿门山与浩然告别。回到涧南园后不久,他便离开襄阳,前往南楚之地游赏而去。
七月里的鹿门山,秋意渐凉。然而,七月里政情国是,却如风云变幻。正当孟浩然、王迥、张子容在襄阳为谯王李重福起兵诛韦而呼时,却传来了临淄王李隆基在长安起兵、尽诛韦氏奸党的消息,孟浩然诸学子欣喜不已,然而,事后不久,却又传来了相王李旦把少帝李重茂撵下皇位、然后在长安称帝的消息。这让一向视大义如生死的孟浩然感到很是愤怒。
在孟浩然的眼里,他觉得家事乃国事,国事亦家事。这明明不该是自己的东西,相王李旦却偏要抢在手里说是自己的东西,这与韦后篡权夺位有什么两样?君能如此,如若民皆效仿,岂不就变得世无常理、人无常伦了吗?在孟浩然的心里,他对相王李旦登基称帝这种有违孔孟的恃强凌弱之举,感到不能接受。
正当孟浩然为相王李旦登基称帝之事忧心忡忡的时候,又传来了朝廷为张柬之丞相昭雪平反、追复王爵的好消息。到了八月,当李重福前往洛阳诈旨称帝失败,郑愔、张灵均被收监入狱的消息从洛阳传到襄阳时,孟浩然、王迥诸学子大为惊惧。他们都没想到,事情的变化是这样快。他们也没想到,事情变化的结果,竟会是这样一种结局。
由于谯王李重福称帝身死,郑愔、张灵均被抓,这让曾经为谯王在襄阳奔走而呼的孟浩然、王迥诸学子,一下子都陷入到了随时可能会遭到官府抓捕的境地。
对于可能随时面临的抓捕,孟浩然毫不畏惧。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他觉得,自己为谯王起兵诛韦而呼,此为大义之举。如果朝廷要对自己刑狱加身,死不足惧。
然而,自己若是待在襄阳不走,那襄阳城里好多曾经追随谯王的官员士庶,或许都会因为自己而被无辜地牵连出来。为了他们,自己必须离开襄阳。
可是,离开襄阳,自己又能往哪里去呢?
郢州是绝对不能去的。浩然本来就在心里对妻子襄客和儿子仪甫充满了歉疚,如今自己已是羁危之身,去那里反而会让他们母子蒙受牵连。
就在浩然百思无计时,好友参寥子建议浩然前往蜀地的峨眉山去,因为那里不仅地势偏远,与襄阳相隔万里,而且在峨眉山一带的好多道观里,都有他的道中好友,有他们的帮助,会让浩然在那里容易隐蔽。
在好友参寥子的建议下,孟浩然带上参寥子写给蜀地好友的书信,匆匆离开襄阳,一路风尘仆仆地前往峨眉山避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