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7600000002

第2章 结群英名闻长安

禹锡读书日积月累,渐渐竟至无可计数,待禹锡感觉自己需要从书海之中抬起头来之时,已是贞元六年(790)。禹锡正及弱冠,心存高远。刘绪亦改官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桥。当年权德舆曾言,禹锡不过一纪必中高策,如此算来,也只还有两年时间。刘绪春秋渐高,格外思念洛阳故土,常叹先人冢茔无人照料,又思禹锡经年苦读,在江南成名已久,理应在帝国的中心赢得应有的位置。禹锡亦感羽翼渐丰,正应是雏凤清鸣之时,祖居之地洛阳和帝国都畿长安才是属于他的舞台。恰逢乡邻父老与父母官皆推禹锡参加将于贞元九年(793)在长安举行的科举考试,长安之行,理所当然。

行程既定,禹锡弱冠之礼便一切从简,仅由父母及部分亲友见证。典礼既成,依照风俗,刘绪应为禹锡赐字,禹锡才正式成为一名成年男子。

刘绪心中已然有了主张,谓禹锡:“我儿取名‘禹锡’,乃取‘禹锡玄圭,告厥成功’之意,今取字,亦应与此意相合。按《孝经.钩命决》所云,‘命星贯昴,修纪梦接生禹’乃定‘梦得’二字。今汝得字,已是铮铮男儿,即日北上,一则祭祀祖先,二则往长安拜会贤达,以备科考。”

禹锡生于江南,长于江南,虽常在江湖走动,却不远行千里。刘绪为父,自然搜肠刮肚,与自己多年来所结交的在京好友一一修书相托,纵不能得遇伯乐,亦可令禹锡在远方有所依靠。

对于年方二十的刘禹锡而言,初次出远门便要奔赴长安,心中当然激动不已。长安,大唐帝国的核心,禹锡脚下的终点。往昔刘绪调度钱粮转运,禹锡往往随他同往漕运码头,送船队启程。从第一次望着漕船远去的白帆时,刘禹锡就已向往长安的风土人情,更向往施展才能的舞台。在他所能看到的任何一本书中,凡是提到长安,必然会用无数炫目缤纷的溢美之词加以描述,仿佛那是人间之外的胜境,那里有巍峨宏伟的宫殿,有昼夜喧闹的青楼教坊,有万国商人汇聚的商栈集市,还有威严圣明的天子,有天下撷萃的文武精英,甚至在街上随便找一个人,就能讲出个汉唐神采来。总而言之,那是一座梦幻之城,也是一座寻梦与圆梦之城!禹锡常这么认为,并且十分肯定。他想,眼前那些川流不息的漕船所满载的金银、粮食、绸帛等等的美好事物,都堆在了长安城里,铺满街巷,如果长安不是天堂,还能是什么呢?

怀着对天堂般长安的憧憬,年轻的刘禹锡踏上了进京扬名的旅程。因其母卢氏素来不喜江南水土,此次禹锡北游,她便一路同行,回归洛阳祖居。有母亲相伴,禹锡离家远行之情稍慰,但是没有走出数日,他就已对长安的状况发生了怀疑。

大运河显然是很久没有得到有效的整修与疏浚了。河岸残破,泥沙淤积,漕船数日不得前进。无奈之中,刘禹锡弃船登岸,转走陆路。但他更加怀疑,书中那沃野千里的中原怎么会是眼前这片荆棘横生的荒野?那些仓满廪实的村庄呢?那些载歌载舞的百姓呢?安史之乱结束已经二纪有余,纵使当年战祸惨烈,果真能祸及三代?渐渐地,一些他在父亲的邸报旮旯里瞥见过的消息,慢慢浮出脑海……

刘禹锡陪伴母亲历时月余,自江南回到中原故土。一路之上,觉得自己如同穿越大唐的历史。禹锡携母回到荥阳短暂停留,专一前往檀山原祭拜祖茔。

刘家祖茔原在洛阳。七世祖刘亮曾在北魏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刘亮带领全家追随孝文帝入洛,定居洛阳都昌里,并定姓“刘”。刘亮辞世后,安葬在洛阳北邙山。北邙山是历代官贵逝后争相殡葬的风水宝地,尺土寸金。刘家数代入葬北邙,以至难有卧牛之地,只好在荥阳的檀山原开辟新的茔地。刘禹锡的曾祖父刘凯官至博州刺史,自刘凯起,刘氏家人逝后,皆安葬在荥阳。墓地的坟茔排布有序,左尊右卑,序列分明。望着先祖的墓碑,如同沐着先祖期待的目光,禹锡心中暗含弘扬家风之志。

禹锡携母在荥阳檀山原祭拜了祖茔,又将母亲安顿在洛阳的卢氏旧居,便独自带着对大唐历史的疑问继续西行长安。直到长安萧瑟青灰的城墙出现在傍晚的薄暮中时,刘禹锡终于将藏在那些熠熠生辉的邸报中的一连串墨点,连缀成一幅焦黑的图卷……

经过唐肃宗与唐代宗两代人的努力,安史之乱的贼酋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相继伏诛,但朝廷为了迅速平叛,对贼酋的部将采取分化瓦解、封官拉拢之策,对平叛将帅,更是姑息纵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策略的恶果在唐代宗后期渐渐显现了出来:魏博军节度使田悦,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李惟岳父子,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李纳父子,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诸如此类的藩镇豪强自恃骄兵悍将,父终子袭、兄亡弟绍之事往往有之,甚至牙军废立、暗杀篡夺之事亦不鲜见。至于相互攻伐,则时时不绝。

德宗继位之初,曾下定决心剪除藩镇。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病故,其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传袭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同向朝廷上表,请求允许李惟岳继承父位,以此试探朝廷态度。德宗果然不允,李、田便知朝廷确有削藩之意,于是勾结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等阴谋起兵反唐。后李正己未反先亡,其子李纳以承袭父位为条件与朝廷谈判,被德宗拒绝,李纳终于下定决心与田悦、李惟岳等沆瀣一气,同日称王,将战事日益扩大。

建中四年(783)正月,割据淮西的李希烈起兵谋反,进攻襄城。德宗派哥舒曜讨伐,却被叛军击败并围困,德宗又调泾原兵去解围。泾原本与朝廷有隙,大军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周,三军乱卒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将长安洗劫一空。姚令言毕竟根基浅薄,泾原乱兵又请出朱泚主持大局。朱泚曾兼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因其弟朱滔意图谋反而被软禁在长安。变乱发生之后,德宗逃往奉天,朱泚被叛军迎出。此番游龙入海,朱泚立即自称大秦皇帝,后改称大汉皇帝,史称“泾卒之变”。

朱泚妄图将李唐宗室一举歼灭,亲率大军进攻奉天。所幸李怀光率朝廷援兵勤王,大败朱泚,迫使叛军退守长安。孰料李怀光为奸人所谗害,几近于不保。旦夕之间,救驾功臣反戈一击,竟与朱泚联合,进击奉天,德宗被迫逃往梁州。兴元元年(784)五月,唐将领李晟等攻克长安,七月迎德宗回朝。后朱泚被部下所杀,朱滔病死,李怀光兵败自缢,战乱方息。

经过这种种战乱,旧的藩镇割据势力不但未能扫平,其他藩镇见朝廷可欺,纷纷蠢蠢欲动,各地局势越发紧张。而在朝廷内部,德宗皇帝居然总结出一条奇怪的“教训”:文武官吏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只有他身边的人——宦官。显然,德宗皇帝已经忘记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把持、祸乱朝政的这些前车之鉴。其结果是,外乱未平,内患丛生。渐渐地,德宗皇帝失去了甫登大宝时的锐气,变得刚愎而多疑,进一步恶化了大唐的局势。

长安城经过安史之乱和泾卒之变两场滔天巨祸,早已不复天宝承平之时的绝代风华,所遗不过淡淡几丝当年的风韵,却也飘荡在烟灰和血腥之中。若无刘禹锡从小所见的漕船转运之钱粮物资,和朝廷坚守长安龙脉的决心,恐怕那座曾经令禹锡神往的、饱经沧桑的古都早已沦为荒草丛中的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而已……

因在荥阳和洛阳耽搁时日较多,且刘禹锡一路之上特意走访乡野民情,来到长安时,已是贞元七年(791)初春时节,正值当年科考放榜之时,整个长安城都在传诵一件足令天下士子们兴奋不已的故事。刘禹锡往吏部交纳省卷之时,恰见一群人在门口议论。

贞元七年,黄门侍郎杜黄裳知贡举。杜黄裳早年为郭子仪从事,耿直清正,功在社稷,为典守者之楷模,主持贡举乃时意所归。当时裴延龄为宰相,其人一意媚上,深得皇帝宠信,朝野内外无不避让。恰其子裴操这一年参加科考,应鸿词科,延龄为人之父,必然为之奔走。考官阅卷将毕,裴延龄早早便在吏部贡院外等候,一见杜黄裳出来,立刻迎上去探问情形。因自武后朝起,考生试卷均需糊名,裴延龄于是问道:“请教杜黄门,今次鸿词科得中之文章中,可有以‘是冲仙人’为赋头者?”

“是冲仙人”正是裴操答卷文章的赋头。

杜黄裳面无异色,问同行的苗给事:“君可记得有此文章得中?”

苗给事不假思索地答道:“应该没有!”

说罢,两人不待裴延龄说话,大步流星而去。裴延龄垂首顿足,仰头大呼“不得!不得!”悻悻而归。及敕书下达,裴操果然榜上无名。时议以为,裴延龄正当圣前恩宠方炽,呼风唤雨无不遂愿,杜黄裳依然能秉中守正,抵制其请托,坚持以文章优劣选拔贤才,而裴延龄亦无可奈何,可见朝廷重视科场纪律,天下贤才,无论寒门庶子或是朱门高第,均得同竞科名,岂非鼓舞人心之事?

刘禹锡听说此事,格外高兴。虽然眼前的长安并非早年梦中所想,但只要朝廷能令如杜黄裳之人执掌科考,选拔天下英才充实庙堂,那么弭平灾祸、再造盛世,又有何难?以自己的才学,他日得中高第乃探囊取物一般。高兴之余,禹锡见人群中述事者形貌伟岸,气质高贵,虽然同为布衣学子,但他言谈之间毕露一派领袖风采,身边众人无不有钦服状。待人群散去,刘禹锡方上前相拜。

“这位兄台,适才听你说杜黄门秉公拒延龄之事,在下深受鼓舞。又见兄台神采飞扬,出口成章,想来必有满腹文章。小弟姓刘名禹锡,字梦得,方抵京师,请教兄台高姓大名?”

那人一听是刘禹锡,十分惊喜,连忙纳礼:“贤弟竟是澈上人弟子刘梦得,愚兄闻名已久,不意今日偶遇,实乃幸事!不才赞皇李绛,字深之。”

刘禹锡见对方知晓自己是澈上人弟子,实出意外。李绛见他满脸惊讶,大笑释疑:“澈上人前年奉诏来长安讲禅,愚兄仰慕上人,曾与上人纵论诗歌。闻上人言,其有弟子名禹锡,江南之才子也,久怀报国之志,日后将与不才同登庙堂,为国效力。今日偶遇,贤弟果然一表人才,心中慰甚!”

原来李绛也是澈上人故交,刘禹锡顿觉亲切。见刘禹锡初到京城,人生地陌,李绛又约三五好友,为禹锡洗尘,顺便为禹锡讲解京城风物,时事人情,以助禹锡投纳行卷。傍晚时分,诸位才子纷纷而至,众人便于客栈中置一桌薄酒,共叙佳话。

长安虽饱经战火摧残,但毕竟贵为一国之都,天下才子云集,谁都无法预料,自己今日所交之人,哪一日便可飞黄腾达,因此,年轻士子往往爱好聚会,相互酬赠唱和,始终兴盛。尤其是负有时望者所邀之会,更是令人趋之若鹜。

李绛正是当时众望所归之人。以其学识声望,来年高中必然水到渠成。得其邀请者,亦非泛泛之辈,皆有进士之望。待众人到齐,李绛先引禹锡与大家相识:“诸位秀才,某今日邀集群贤,乃为江南刘秀才禹锡接风洗尘之故。诸位应闻吴兴妙喜寺诗僧澈上人之大名,梦得贤弟为澈上人入室弟子,深得传承,在江南负名已久。今日到京待考,实是幸事!我等早到长安,谬有薄名,高门高邸寻常出入,当为梦得指引,他日同登朝堂,共佐圣主!”

座中诸人多识澈上人,因而对刘禹锡的态度格外热情,一一起身行礼,互通姓名。第一人老成持重,自谓昌黎韩愈,字退之,以散文见长,时人重之;第二人为陇西李观,字元宾,家于江东,与韩退之相要好,文章功力在伯仲之间,世人正望二人于科场之上一决雌雄;第三人与禹锡同甲子,姓崔名群,字敦诗,行大,贝州武城人,为人温文儒雅,近仁复礼,时有雅望;第四人为太原王涯,字广津,博学广识,工于属文;另有四人乃从兄弟,禹锡在江南时已有耳闻,为婺州东阳“孝冯家”四子——冯宿、冯定、冯审、冯宽,冯家乃江南望族,家学显赫,时人瞩目。

引见完毕,众人推杯换盏,互以行卷相示,争相品读点评,诸君子心意诚恳,言之由衷,无为相忤者。谈笑间,李绛翻阅刘禹锡的行卷,不无惋惜地感叹:“梦得贤弟,今日聚会尚有缺憾!”

刘禹锡不明就里,以为自己文章有疵,因而问道:“今日群贤毕至,相谈甚欢,小弟荣幸非常,兄长何言有憾?莫非小弟文章……”

李绛发觉刘禹锡面有尴尬,忙答道:“非也非也!贤弟文章出众,无可挑剔。长安有河东柳氏,家有宝驹,名宗元,字子厚,少贤弟一岁,自幼为京城神童,文章学问早已为关内传颂。只因其父贞元初年在外为官,柳子厚随亲同往,不在京城。今日观贤弟诗文,竟与柳子厚旨趣相近,诗力相当,不免有怀旧友。”

刘禹锡听说柳宗元之文章与自己风格相类,志趣相投,却无缘得见,心中果有同感:“既然柳子厚学业已有所成,想必亦应回长安备考,相见之时,岂非不远?”

李绛笑道:“前月得子厚来书,说克日将归长安,以备来年科举。待到那时,才真可谓‘群贤毕至’!”

说起柳宗元之事,刘禹锡亦想起一人,谓之同为天下英才,却不能同聚长安,亦深以为惜,不禁长叹,自言道:“可惜白二十二郎竟不在此!”

刘禹锡提及“乐天”,其余众人无不知晓,皆恍然道:“果如梦得所叹,白乐天成名甚早,为何独不见人影?”

白居易与刘禹锡两家大略同时从北方南迁,白父白季庚与刘父刘绪二人宦况踪迹略同,白、刘二人同为江南闻名之神童才子,亦同甲子,早已相互往来,并引以为友。白居易十多岁时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后刘禹锡读之,自以为不如,遂越发与居易为善。贞元三年(787)时,白居易以十六岁之幼龄往长安拜谒顾况,又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名噪京城,妇孺皆知“赋得佳句,白居犹易”。此后,白居易在京城踟蹰三年,不得进退,只好回乡。正所谓雁过留声,白居易归乡年余,长安仍流传着他的才名佳声,座中诸才子亦有曾与白居易唱和者,深深为白居易早早回乡而觉意犹未尽。而可令诸人稍为宽慰者,乃本朝科举纲纪严明,历年时望所重者往往得中,不过早晚之事。

宴罢,众人各自为禹锡指点了几位相熟的长安名士,并写下荐书,方才散去。此后数月,刘禹锡先向朝廷上书,虽未得德宗垂恩,却引起当朝大儒注意。随后,禹锡又纳行卷于陆贽、董晋、郑珣瑜、顾少连等重臣,又拜访钱徽、李夷简等名士,皆因其文章工整而得礼遇甚隆。短短一年之中,刘禹锡便已扬名长安,为士林瞩目。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从韩信的幼年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在中国军事史上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极富传奇而又悲剧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常胜将军所具备的杰出军事才能和用兵艺术,并从中汲取他那种执著、勇敢、忠义的精神,同时也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辨证的评价。
  • 十大华人企业家财富传奇

    十大华人企业家财富传奇

    本书通过介绍“爱国侨领”陈嘉庚、“亚洲糖王”郭鹤年、“银行界翘楚“郑鸿标、“农牧巨子”谢国民、“金融大王”陈弼臣等十位海外企业家的创业史、奋斗史、商业史,向读者展示了海外华商的经营智慧、商业战略。
  •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他是家喻户晓的反面典型,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第一部秦桧传记,讲述他如何由一个不为人知的乡村教师,凭借权谋、运气、才气,在南宋末年的战乱中浮沉,一步一步迈向权力的巅峰。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 改革斗士:商鞅

    改革斗士:商鞅

    《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斗士商鞅》为丛书之一,刻画了商鞅入秦,施行商鞅变法的全过程。《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斗士商鞅》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玄风庆会录

    玄风庆会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斩天魔王

    斩天魔王

    莽莽乾坤,仙魔纵横,一代魔神,横空出世,灭仙,灭神,灭地,灭天,天若负我,我必逆天,斩灭苍穹。
  • 逆袭女神:美男入怀

    逆袭女神:美男入怀

    作者目前还是个学生,更新时间并不固定,因为作者是寄宿制学校,每十天放三天,还望大家见谅
  • 圣装学院

    圣装学院

    本部小说采用日漫独特的青春校园日常生活,男主拥有超强机甲,还有未来不可限量的,后宫......以及清晰易懂的战斗路线。可能看过日漫的人都知道,每个故事里面至少都有好几处搞笑的地方。对吧!~保证让你觉得这是一部与其他二次元作品不一样的风格!可能有些人对于二次元不怎么理解,但希望你能把这本书带入生活中看看!毕竟里面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都是很懂的!~本人自创撩妹手册《绅士的的养成一百条须知》值得借鉴!~
  • 鬼缜

    鬼缜

    天远处,一孤峰,竟似剑指天。地势曲,万雄卒,宛若龙游涧。铁蹄声声,长剑染血,昊天不悯苍生。既通天无门,那便掘地三万尺,我为鬼神!重塑仙凡。
  • 神的语言

    神的语言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这个世界中人们使用储存了神的语言的记忆体,化身三千,遨游天际。
  • 一念为凰:绝世无双卿王妃

    一念为凰:绝世无双卿王妃

    她,地球顶尖杀手,却在别人的重重算计中步入迷途,步步沦陷。她,异世界人人称白痴废物的傻小姐,在亲人的阴谋险招中命陨魂逝。阴差阳错,宿命交织,她成了她,从此开启一条逆天的不归路。金色测灵石的闪烁,七色微芒夺目,见证一个废物的逆袭。从此,红绫宫三小姐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废物小姐!“血溅九霄,刃染赤红,为你一世安好。”东酒QQ,3527359344.欢迎闲聊询问。
  • 航行世纪

    航行世纪

    一个热血臭屁的宅男驾驶着一艘古代大福船航行各个世界
  • 都市神奇少年

    都市神奇少年

    俺的老爹屠过神,我却连个妹子都打不过...
  • TFBOYS:微风轻轻

    TFBOYS:微风轻轻

    我,只是千万粉丝中的一个。你,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我唯一特别的是你的同学。在慵懒的午后,校园里的香樟树下,你总会躺在那午睡,我只会站在教学楼上偷偷的看你,如此小心翼翼,如此胆小,我有时会怨恨自己的胆小,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女生一样大胆的去向你表白,告诉你我自己的想法。【独家/每周五更新,作者安若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