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3800000001

第1章 总序

“世纪之门文艺时评”丛书是一套当代文艺评论丛书。它关注世纪之交时中国文艺现象的演变与转型,以时下活跃于评论界的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评论家为支点,推出他们的最新思维成果,展示他们的群体精神和个人魅力,并力图为时代文艺提供犀利的思想武器和博大的精神栖息地。

20世纪90年代的文艺丛书集中在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等领域,评论成为被冷落的荒原;然而中国90年代的文艺转型却相当剧烈,评论随之也具有最切近的先锋性。在新世纪之初,社会开始加强对评论工作的关注,人们也在呼吁建立权威公正的评论机制。我以为,我们精心选择的这批艺术批评家的作品之推出,或许会惹动一个热点,引起社会较广泛的关注。

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是有距离的。虽然艺术品作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回应着人类的普遍属性,但,每一个人都只能从中读出他自己关注的侧面。有多少种艺术作品就有多步种对于生命形式的解释,有多少人观赏艺术品就有多少种解读。

即使按照形式、材质、手段和目的可以对艺术品作出清晰的归类,即使按照各种敦科书所提供的操作方法可以对艺术品进行似乎是条分缕析的解剖,由艺术个性决定的同类艺术品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艺术个体及人们对它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因而,观赏者面对作品有着千万条理解上奠衷一是的岔路口。人们也往往会以传统的和历史的习惯来对待艺术作品,他们常常拿出既成作品的范例来衡量新出现在面前的作品。然而,似乎所有创新都是以破格和反常为特征的。所以,人们需要广博的有关艺术知识和方法的援助才能接受艺术作品,而批评家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难是在这种需求中有了用武之地。

批评家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作为一名普通观赏者进入艺术品的观赏过程,尽力使白己的艺术感觉接近作者的原始意图;另一方面,他又必须调动一个批评家所具有的理论修养和知识积累,动用他所掌握的艺术理论范畴和方法,对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形态进行抽象概括,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对对象意义和价值的判断,转化为概念和术语,对公众作出阐释和评价。批评家在理解艺术家的创造的同时还得超越他们,因为他不仅要感受、容纳一个艺术家的创造,而且要感受、容纳许多艺术家的创造。但是他的价值判断并非完全凭借自己的好恶,他必须将个人生活和兴趣制约的那部分因素加以小心地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艺术品多样和复杂的含义,以避免自身的狭隘和偏见。他同时还要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这种阐释和评价是有道理的。

当然,他对艺术作品所下的结论还将面临挑战。有时,这个结论就某些传统观众或读者而言可能是清晰而准确的,但却不符合时尚的口味;有时,结论顺应了流行的观赏趣味,但又脱离了其他人的欣赏习惯和接受方式。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特别是那些历久而弥新的杰作。谁能说希腊神话已不再需要评论?又有谁能断言,莎士比亚戏剧的意蕴已经被穷尽?而对《红楼梦》的阐释至今仍鞭策着数以百计的研究者,在中国与国际学界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艺术创作作为人类精神的直接映射,和体现于自然科学的人类物质成果不同。当后者被新起的发明、发现和创新替代之后,其价值也就随即被超越和取代;而人类精神的任何艺术式迸发,都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对于这些魅力,绝不仅仅依靠逻辑推理、理性分析、科学实验所能够解析,其意蕴的朦胧、深邃与浑然一体,召唤着读者、观众的心灵感应,召唤着评论者生命的贴近。批评家永远无法用同样的短语来对作品说“好”或说“坏”,他必须小心地运用多种标准和方法,区别和把握作品中的每一个清楚的意向和大量的模糊空间,运用复杂细致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鉴别、定位和阐释。

这样,他才能成为离艺术作品最近的发言人,为观赏者所接受。

作为批评者的基本素质——审美感受能力,在本丛书作者身上都有着较强的体现。长期地、持续不断地对各种优秀作品进行阅读、观摩、聆听等感性接触,并反复进行心灵的咀嚼、感知和体验,是他们的共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作品的感性丰富性,不仅充实了他们记忆的仓库,而且不同程度地优化了他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机能,使他们能够充分调动主体的审美活动经验,以及感觉、认知、联想等审美活动能力,使他们得以整合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文化积累,从而对艺术作品发生鲜活,生动、有力的感性反应,并且,由感受而发现、而创造,从感性层面进入理性辨析,由是其评论得以充分建构在对对象的具体把握和整体笼括之上。

敏锐的感受能力,使他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甚至形式美感有着特殊的敏感,使他们善于在整体关系的严格制约下去敏锐地捕捉语言、音符、情节、光影、色彩、结构张力的微妙变化,对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特殊节奏、韵律、秩序与社会运行的深层结构之间、与人类深层情感模式之间的对应和同构进行准确的梳理,领会各种形式不同、结构不同、意义不同的艺术语汇中暗含的特殊意味,从而对作品作出精微而贴近的阐释。

感受是连接作品和观赏者之问的桥梁,感受是批评的前提,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雅的文化心态,而卫是观赏者能够正常感受的前提记得哪一位哲人蜕过,评论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让我感动的是这些评论中所蕴涵的使命感一那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感。很难想象,一种忧心忡忡的人或绝望者,视金钱如生命的拜金者,能够正确理解纯美的事物。只有那些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人,才能真正发现审美对象中的生命意义和激情。当批评家们为艺术作品所感动时,当他们为其中的某些情节、某些形式、某些意蕴所刺激,引起心灵的颤动,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心灵感受需要倾诉时,真正的批评才能发生。

这些批评家是以人文学者身份介入艺术批评领域的,这赋予他们以较强的理性解析和话语阐释能力。专业性的功底积累和自觉的思辨意识是他们共同的课业,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修养和各类专门知识,以及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学术眼光,是他们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前提;而以极大的容受力,对传统和西方近现代批评话语进行交叉选择和运用,也是他们的长处之一。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不断重新解读,除了其自身的丰富性外,也与批评者不断变换观赏角度和解读方法密切相关,方法、工具的更换,常常导致人们对作品内在秩序的颠覆与重构,新的意义便由此而产生。发现什么样的意义常常取决于人们使用什么样的理论工具。20年来,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符号学、神话一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理论命题和研究方法,在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提出强硬挑战的同时也消解着自身,它们共同为艺术阐释学和批评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途径,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积极意义。全球性文化交流促使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而纯粹东方和西方的理论话语都无法准确阐释中国当代文化现象,因而,在反思、批判中西方现有思想局限性的同时,建立与中西方现成的理论架构均有所区别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方式,就成为一种社会期待。本丛书的学者们从小同领域、不同角度对这些方面都有所思考,有所积累,有所探讨。

重要的是,批评家对作品的理论和阐释必须具有审美的性质,而审美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脱离日常思维的轨道,脱离科学归类的轨道,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判断标准——以自己体验和理解到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进行判断的标准。只有按照这种标准来衡量,月亮才不再是没有氧气的无机球体,而是一个生活着吴刚、桂树、嫦娥、玉兔的神话世界,兰花才不再被归并于植物的哪一属哪一科,而成为典雅高贵的化身。这种以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为特征的理解,这种以事物外在形式的情感表现性为原则的理解,经由判断者情感的中介作用,才能够将对事物的认识从理性世界转移到情感交融的世界里来,才能够赋予无生命的事物对象以生命的意味,才能够将日常生活中毫不相干的东西不可思议地连结在一起,将荒诞变成合理,将模糊变为清晰、具体。这种审美理解能力构成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力和情感把握;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靠现代教育中的数理化知识,也不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它靠的是对事物完彩的感性把握力,靠的是对人生各种情趣意味的细腻体验。在这方面,本丛书的几位批评家恰恰展现出他们的长处。

当代基点也是他们艺术批评的特色之一。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对生活作出的丰富、生动、独到、深邃的阐释。而要准确地捕捉、把握作品的这些内蕴,则需要批评家站在当代最新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高度之上,运用这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想象和推断能力等,穿越作品中那些由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外在部分的“衣服”叠成的障壁,剔除作品内容和形式中随着过去的时代而消逝了的那部分因素,把埋在作品深层的,能够沟通现实、充实当代并指向未来的血脉接续起来,从而给观赏者提供现实的引导和启发。如果批评家不具备当代意识,或者停留在较肤浅的进深,或者吲于旧有的理论成见,那么,当他面对茫茫的又是鲜活的,淹没在无数细节、人物和场面中的作品时,他既无法透视作品的时代潜意识,更无法在作品意蕴与时代精神的隔阂、沟通和联系之间设置坐标系,从而建立起对作品准确的理解与阐释。

批评者构设当代基点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当代所关注的并足以引起灵魂震颤的视角。时代情绪的流露,千万人日常心态的刻画,观众、听众、读者心灵和智力的欲求……只有那些体现当代社会精神和内在法则,扣动时代脉搏,撞击大众心态的批评,才是站在当代基点卜的批评。当然,当代基点指的不是对描写当代生活作品的评论。以周围新近发生的事件和人物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可以是观念陈旧的老物,而多少年前发生的往事或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构建成极其富有当代感的艺术篇章,批评者不能为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所左右。当代基点也不体现为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的外在包装,在科技革命引发的各个领域内的革新浪潮日趋澎湃的今天,只是求得以某种词汇装饰和形式点缀为表面特征的批评,不足以体现批评者的当代思维方式和情感内涵。一句话,只从外部面貌对艺术品进行考察,或只停留于镶嵌外在装饰品,都不能构成批评的当代基点。

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纯客观解读,批评主体心理结构中的敏感区域,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能够与之相符合、相对应的价值取向,希国产生双向感应与发现,从而能够重新检验并体认自我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向度,实现自身的价值张扬。在此基础上,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深层价值始得被屡屡而非重复性地发现。读这些批评文集,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其批评文字所构成的形象,并不像导游、导购那样依附于作品本身,并不呈现为种附着或亦步亦趋地紧紧跟随创作的状态,而是突出地展示出自己独有的个性、思想和才华。一篇篇评论显露的是批评者自身精神和心灵的魅力。仿佛所有的戏剧都是为他们而演出的,仿佛所有的绘画都是为他们而画的,仿佛所有的小说和诗歌都是为他们而写的。批评的过程,也即批评者的主体能力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使批评者得以整合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世界的过程,有融合,也斥拒,而在批评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欣商和理性把握的过程中,其主体心灵将赋予批评以一定的形式结构和情感内容,以满足自身的审美诉求和解析诉求。通过理论的应用和总结过程转换出来的,则是一个经由逻辑重构的属于批评者的新世纪。

本丛书分门类选择一批时而活跃而有代表性的艺术评论家,集中其有特色的文章,立足当代,从深厚的历史感出发,放眼东西方文化交流,纵观一门艺术的整体趋势,解剖具体麻雀,一般都文风鲜活生动、文笔犀利、逻辑严谨缜密,有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思想发现。我们力图不负时代和不负读者,以期对时代批评起到一点推波助谰的作用。设能如此,也就了却了白己的心愿。

是为序。

同类推荐
  • 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文学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多元发展,作家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迅速分化,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本书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主要探讨“文革”后中国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间的复杂纠结联系,即作家的不同文化立场如何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审美选择与叙事艺术,其叙事艺术又以何种方式、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化立场的表达。通过对中国当代不同作家创作群体和代表性作家的研究,本书勾勒出了“文革”后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理清了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的整体形貌与个体差异,并就有争议的当代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了及时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

    本书选取了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在各个方面大力纠“左”、批判极左思潮的不懈努力和艰难历程。围绕这一主线,全面地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和历史贡献。
  • 女人心经

    女人心经

    《女人心经》是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殷谦所创作的关于女人心灵感悟的随笔集。它是《人经》三部曲的子集,以充满激情的语言阐述人性、情感以及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中体味生命的真实感动。
  •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本书收集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品多以写人为主。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
  • 山中杂记

    山中杂记

    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是散文,她的散文常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母爱和童真的内容占重要地位,她的散文文笔清倩灵活,清新隽丽。《山中杂记》就是用孩子般的天真、固执、极端的语气,谈“海”与“山”的比较,从颜色,从动静,从视野,从透视力,力争“海比山强得多”,甚至诅咒发誓:“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而对于诸如颜色的感受与思索却又是成熟的,在颜色的议论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的、历史的,甚至心理学的内容,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完全是现代的,文中描写“海”的文字,最能显示冰心的散文艺术个性。
热门推荐
  • 鹿晗时光再荏苒也凝成琥珀

    鹿晗时光再荏苒也凝成琥珀

    牵着你的手,抓住你给的温柔,揽一段岁月永固,让我此世逗留,告诉自己不再付出,但是泪水却一直的为你而流。说什么流泪,却说不出心中的滋味。by程言溪有些事也许已经是过去,可是,有些话,有些短信,总是让人忍不住收藏,因为那是在收藏一种幸福,一种曾经拥有过,享受过的幸福。喜欢那种被岁月沉淀后的沉静和忧郁。by鹿晗
  • 瞳中翼

    瞳中翼

    穿过群龙之瞳,抖落无尽之羽。不属于一切的脚印,踏遍刹那与永恒。回首处,伫然一线,岿然一人。
  • 类边长安志

    类边长安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烟雨梦此生情

    烟雨梦此生情

    风云变化的当今世界,华夏国的大地上,谁才是真正的王者?身怀绝技却行事低调的秦飛烟,在阴谋诡计、权利争夺中逐渐成长,演绎出激情、爱情、友情。高贵冷艳的司马晓雨,又将何去何从?将尽力展现人性的“真善美”和“丑恶乱”。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祖传玉佩里有个大宋

    祖传玉佩里有个大宋

    平庸懦弱的赵杰,意外开启了祖传玉佩的秘密。“踢足球?我高俅在行!”“书法?就这些猫爪似的字也敢与朕的瘦金体相比?”“什么,你要和我比美术?”张择瑞冷冷一笑。从此以后,赵杰纵横都市,美食,古诗词鉴赏,艺术,各行各业都能看到那颗璀璨的叫做赵杰的星。
  • 我望眼欲穿看我看不到的你

    我望眼欲穿看我看不到的你

    主吴世勋。可能写的一般般;但,还是希望你能来看。每周2-3更。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快穿之时兮命兮

    快穿之时兮命兮

    她划破虚空,飘荡尘世,只为一人之命,却不想命运来得太巧,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从此,三千世界,被迫流离,只为找寻失去的记忆,找寻失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