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朱是第一次出远门,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特别新鲜。他坐在船舷,用手捧起一捧江水说:公子,这坐船就是比骑马走路安逸得很呀!我们这次要坐好久呀?西蜀的江河很多,为人们提供了舟楫之便。我们从锦江入岷江,再入长江,一一直入夔门,出三峡,下江陵,一直都不让你走路,让你把船坐个够,坐个安逸!
太好了!太安逸了!丹朱拍手欢呼起来。他这才明白公子为何要在昨天卖掉从青莲乡骑来的白马了。如果是走陆路,出剑门,过栈道,骑马不知要颠簸多少天?那该有多累多芮呀?如今,人在船上可坐可卧,还可读书写字,可真足安逸得很哟!
放眼西蜀平联,两岸是菜花金黄,麦苗葱绿,蚕豆结荚。丛丛竹林,笼罩着星星点点的农家小院,不时传来鸡鸣狗吠之声。江中大小船只往来穿梭。号干声声雄壮有力。水中不时有鱼儿跳跃,跳碎了蓝人与白石的倒影。李白看景看得乏了,就坐进带篷的船仓中翻开了《诸葛亮集》嵬读了起来。丹朱无事可作,就去帮助艄公扳桨。这个活儿,他在涪江上就会。艄公利用闲暇,就在船犀升火做饭。很快香气扑鼻的午饭就做好了。三个人不分彼此地围坐在一起进餐,听任船儿随波逐流。
李白叫丹朱取来在成都买来的一坛美酒,打开后斟满了酒杯,首先敬与艄公:老人家,辛苦了,让小生敬你一杯!艄公见这位读书人没有一点架子,如此地尊重自己,不觉喜上眉梢地说:多谢李公子!
然后碰杯后一饮而尽。丹朱不会喝酒、只顾埋头吃饭,并不时地与二人斟酒。船仓里洋溢着一种友好祥和的气氛。
傍晚,小船停靠在眉州的地名叫王家渡的码头过夜。李甶与丹朱上岸去坐了一会儿茶馆,品尝了当地价廉物美的河水豆花,巡夜的老更夫用梆子敲起了二更时,才囡到小船上,头枕着波涛,听任小船像摇篮一样随波荡漾着而安然入睡。
第二天晨起,仍是一个大晴天。小船又顺流而下穿行在平原的南缘。午时开始远处有了高高的山影出现。李白一打听,艄公告知他是峨眉山影。这就勾起了他的游兴。峨眉天下秀早就闻名遐迩,岂有失之交臂而不去一游之理?为了加快船速,李白也加人了摇桨,从而使小船在黄昏时就到达了嘉州(今乐山市)码头。
嘉州乃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汇流之处。水量到此陡然增大,河床也比前宽阔。李白告别了老艄公后,舍舟登岸,随便找了个客栈安顿下来。
晚饭桌上,中年的女店主如数家珍地说客官,你是初来嘉州,江对岸的凌云山正在修大佛哩!你可以去看一看。李白说:大佛何处没有?有何稀奇呢?
女店主说:这尊大佛呀!从开元元年开始动工,上万人参加,到今年已经十三年了,才修起了一个佛头,你看稀奇不稀奇?
啊?李白闻言吃了一惊:这大佛究竟有多大?
大到和凌云山一样高哩!简直是世间没有的呀!接着女店主还向李白讲说了一个故事:凌云寺的住持海通禅师为了修建大佛,四处化缘,八方求助,好不容易积攒了大批银两。有个爱财如命的贪官竟然到寺里去进行勒索。海通禅师费尽口舌无法躲过,便回禅房去剜出双目,摸索着用盘子装上交与贪官说:要钱没有,要眼睛有一双!眼见着盘中血淋淋的一双眼珠,贪官吓得张口结舌,狼狈地逃跑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打佛财的主意了。
哟!竟有这等事?李白又吃了一惊,决定明天一定去造佛现场瞻仰一番。
第二天,天气晴和,早饭后李白引丹朱乘渡船过江到凌云山脚,登岸后,就见无数的石匠手举捶錾正叮叮当当地开山不止。李白打听到,这是要把一座山建成一座佛,一座佛也就是—座山。佛像正对滚滚而来的三江合流后的激流。造佛的目的是为了镇水,使其不能如以往一样掀翻船只,淹死人命。用无神论者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迷信,但也不无作用:艄公与乘客在激流中见到佛像,感到有佛保佑心头就有了安全感。掌舵扳桨时,就没有了惊慌失措。这也就减少了翻船事故。事实也是这样,当巨佛的头像成形之后,船翻人亡的事就很少发生了。
李白在禅堂见着了海通禅师,只见他年迈古稀,双目深陷,已经全盲,但精神仍很健旺。李白捐上百两银子说:久慕禅师开山造佛盛举,为此而献出双目,小生不胜钦佩之至。现特献上区区薄银,聊表寸心!
海通禅师说:阿弥陀佛,凿山修佛虽为老衲首倡,似工程浩大,费资颇巨,全靠众多善男信女慷慨解囊,此乃众人拾柴火焰高也!
李白在凌云寺和紧邻的乌龙寺游览了一天,饱览了嘉州的山水风光,次日雇了一辆马车向着远处的峨眉山麓驰去。
马蹄得得,车轮滚滚。傍晚时分到达了峨眉山脚的报国寺。这儿是进山的第一大寺,也是峨眉山的大门。李白与丹朱住进了寺中客房,吃上了素洁的斋饭。饭后,听着满耳的松涛声与山泉声安然入睡。
第二天早晨,山间起了白雾,像轻纱,似稀乳一样,把全山罩得严严实实的。李白在僧众早课的钟磬声中举目向山中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众多的庙宇都若隐若现,如同海中的岛屿,越发给人以迷离、空灵与神秘之感。
早斋后,浓雾渐渐散去,露出了一轮红日。李白与丹朱步行向着山上攀登。
峨眉山乃普贤菩萨的道场,与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合称佛教四大名山。其山于西蜀盆地南缘拔地而起,其山形似美女的蛾眉故而得名。峨眉人下秀独具特色。山中森林密布,溪水众多。从山脚到山顶二十里路,全是曲折陡峭的崎岖山路。丹朱提出雇一乘滑竿代步。李白摇头说:爬山的乐趣全在步行,边行边看风景,要不就索然无味了。
主仆二人于路边各夹了一根龙头拐杖,拄着前行,这样就多了一条腿,畨了不少力。他们边走边看,走走停停,遇亭即息,逢庙即进,见佛就拜,傍晚时节方走广―十里,住宿于万年寺。
万年寺的住持和尚是广浚禅师,身披袈裟项挂佛珠,五十开外,红光满面长有一对长寿眉。李白取出了广慧师父的亲笔信交与了他。广浚看后说:阿弥陀佛,师兄高徒至此,寒寺有幸相迎,请多住几日李白纳头便拜:师叔在上,清受李白大礼参拜!
请起!请起!广浚躬身扶起李白说:一路登山辛苦,请到斋堂用斋后去客舍安息,有话明天再讲。
遵命!李白作了一揖。
山寺的夜异常清静,四野一片漆黑。李白带着登山的疲劳,在客舍中安然人睡。半夜里,忽然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琴卢,惊醒了李白。他想:这是何人所弹呢?明日必去寻访此人。
次日早斋毕,李白向广浚询问咋夜的弹琴人。广浚微笑着说:你要问弹琴人吗?等会老衲带你去找嘛?
广浚做向导,引着李白和丹朱游览全寺。李白对雄伟的大雄宝殿兴致不算大。因为天下所有的佛寺皆有,而且格局大同小异。他最感兴趣的足一座尤梁殿。中间供奉的是一尊铜质的普贤菩萨,身骑着白象。佛像高近屋顶,有一丈多高。造形逼真,栩栩如生。李白惊叹其铸工的精细美观。广浚不无骄傲地说:这是我大唐各地独一无二的。朝山人都特意要到此参李白当即向菩萨行了跪拜大礼,接着又去他处参观。眼看即将完毕时,李由又提起了昨晚的弹琴人。广浚用手往近处的一个水池中一指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李白向水池里面一希,只见池中很多水草浮萍,众多青蚌让游戏其中,哪来的弹琴人?李白脸上露出了困惑。
广浚手指一只绿背白肚的青蛙说:看,就是它!
它?它不是人,是青蛙!
是青蛙,它却会弹琴?
青蛙也会弹琴?
别的青蛙不会,此蛙名为弹琴蛙,所以会。
弹琴蛙?
对,昨夜你听到的琴声就是由它所弹的。
真的?
不信,你就再听听。
广浚当即叫小沙弥抱来一把绿漪琴放在石桌上。他盘膝而坐地弹奏起来,曲名叫《高山流水》。池中青蛙听到了这悦耳的琴声,如遇挑逗似地一个个相继张嘴鼓腹地发出了如弹琴似的乐音。李白侧耳细听,其声清脆、响亮、悠扬而动听,果然和昨晚听见的一样,不觉连声称奇叫绝,感叹上世间之大,无奇不有。
广浚乃是一个高僧,除了佛经外,对儒家的经、史、子、集都无所不览。他一来看在师兄广慧的推荐份上,二来见李白谈吐不凡,求知若渴,便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后生。他留李白在寺里住了五天,天天与其谈占说经,吟诗弹琴。他还愿当向导,提出陪李白登山。李白连连摇头说:不敢当,不敢当,弟子乃一毛头小伙,何德何能,敢于劳烦师叔大驾!
广泼说:阿弥陀佛,你就不必推辞了吧!老衲当尽地主之谊嘛。
李白见师叔的话出自内心,就求之不得地说:恭敬不如从命,弟子就当面致谢了。
第六天早起,用过了斋饭,广浚手拄禅杖,引导着李白主仆二人,在浓浓的晨雾中向着山顶进发。李白见广浚随身斜挂的布袋里装有面饼和炒黄豆,以为是途中干粮,便命丹朱代为背负。三个人走了一段时间,便迎来了一轮火红的朝阳。山路上同时走着许多朝山的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憎有俗。
山路愈走愈窄,愈走愈陡,拐过去拐过来地呈现了之字形。广浚说;此地名叫九十九道拐,走起来可是挺费劲呀!
李白说:师叔年过半百都不怕,弟子与丹朱血气方刚,也不在话下。
三个人边走边说话,走一阵歇一阵,过了九老洞后,红日当顶,时近中午。广浚说:注意,猴子要出来拦路讨饭了!
丹朱一听说有猴子,又喜又怕地说:啊,猴子好玩吧?它伤不伤人?
广泼说:你只要不打它们就没事。它们是因为肚子饿了才出来的。
李白说:我们可没带啥吃的呀!
广浚说:没带也没关系,猴子是通灵性的。你只要把衣兜翻过来给它们看,示意是空的,就可通行。再说,老衲早就为此做了准备哩!
广浚从丹朱背负的布袋中取出一些面饼和炒黄豆分与李白主仆。李白这才明白,师叔带干粮主要是为猴子准备的。
小歇一阵,喝足了清甜可口的泉水后,三人又上路了。此时,鱼贯而行的还有十多个游人。峰回路转,临近遇仙寺时,突然迎面的山路当中,蹲坐着一只大青猴。它眨着双眼,摊开毛茸茸的双手向人索要食物。丹朱猛然看见,吓了一跳,仿佛是遇到了拦路的强人似的,连连后退。广浚连忙抢前一步,用身子挡着了丹朱,并慈祥地给大青猴手掌上放上了一块面饼。大青猴接过面饼并不吃,它侧身向树丛中一招手。这时,李白才发现,路旁的杂树枝上爬满了红嘴红屁股的小猴子,大约有二十多只。它们杳的在爬树,有的在吊着树枝打秋千;有的趴在伙伴背上抓痒痒,捉虱子。一个个挤眉弄眼,搔首弄姿的,真是又调皮又可爱,活像一群小孩子在做游戏。
小猴们见大青猴——猴王在招手,就闻令时动,快捷地蹦跳着来到其周围。广浚一一分给它们食物。它们接过来并不吃,眼望着大青猴,得到允许后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是互相并不争夺,摄得很是和睦。
丹朱这时完全忘掉了害怕。他拿着一把炒黄豆递给了一只小猴子。小猴子接过来点了点头,好像是在说:谢谢,而且还抓过丹朱背负的酒葫芦,揭开盖子就像喝水一样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
别翻,别翻,都给你们。一只小猴子爬到了一朝山老人背上,用爪子去翻老人布袋。老人像面对自己的小孙子一样,慈祥地抚摸着小猴子毛鸾茸的头顶,然后把布袋内装的糕点水果一一分给了猴群。小猴们既不吵闹,又不拥挤,气氛很是和气。
哎呀!我的拐杖!一个中年农妇模样的人,惊叫广起来。只见一只小猴子正把拐杖拄在手中,直着身子,摇头晃脑地学着人走路的样子,逗得游人们哈哈大笑。
哎哟,我的凉帽!另一个少女游人又惊叫起来。只见另一只小猴子正把一顶白布凉帽戴在头上,直朝游人挤眉弄眼。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了起来。李白更是笑得直淌泪水。
快,取东西。广浚叫了一声,只见那两只调皮的小猴子玩够了,分别把拐杖与凉帽挂在了两棵树枝上。农妇和少女迟疑着不敢去取。李白当即爬上树去取回了拐杖和凉帽,分别还给了原主。
醉了!醉了!只见刚才那只喝酒的小猴子走路摇摇晃晃地显出了一副醉态。眼界就要跌倒。一只大猴子友好地跑去扶起了小伙伴。
哇哇哇——作为猴王的大青猴见群猴吃饱了玩够了,就一声呼哨,干达了开路的命令。群猴遵令飞快地跑进密林深处,转眼间就无踪无影了。
李白心想:峨眉山的猴子天真善良,充满了人的情趣。它们给名山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风光。这是在城市间领略不到的。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独享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有的情趣。
傍晚,山风四起。三人住宿于山腰的洗象池。这是一个仅有五间屋宇的小庙,座落在险峰处的一块小平地上。背靠山脊,三面临万丈悬崖。庙前有一个大水池。李白询问寺名的由来。广浚说:此乃普贤菩萨巡游归山洗濯座骑白象之池,故名洗象池。
李白问:就是贵寺万年寺无梁殿中的那头白象吗?
广浚答:就是敝寺的那头。
李白又问:菩萨为何不在别处洗象,偏要在此洗象呢?
广浚又答: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此水广纳天地之精华,清澈透明,一尘不染,非他处之水可比呀!
李白随即绕水池一周,想象着一头白象正在池中洗浴的情景。此时,夕阳走完了它一天的路程,坠于山脚,渐渐地隐去。山风呼啸,把满山的森林撼动,发出了千军万马般的啸声。夜幕渐渐降临,夜色遮没了一切。李白感到周身寒冷,好像已进人了降冬季节。广浚向寺僧借来了三件僧袍,让三人問时披上。吃斋洗濯后,丹朱即在僧房中呼呼人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