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清的涪江水,像一条美丽的绸带,从远处高高的岷山雪岭流来,由北而南,弯弯曲曲地横穿西蜀绵州昌明县境,给两岸造成了大块的冲积平原。这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一年稻麦两熟。竹篱茅舍的农家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平原各处。农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然平静的生活。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9年)的夏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从空中向大地释放着烈焰。气候十分炎热。水稻与范谷的叶子都被晒得卷了起来。树上的知了吱——吱地叫个不停,好像是热得受不了似的,拼命地用鸣叫来散发心头的热量。这时,一群十来个学馆的蒙童,从学馆里放了午学。他们像是笼中放飞的鸟儿一样获得了自由,高兴得又蹦又跳地向着回家的田间小路上奔跑。他们来在了涪江岸的拉纤小道上,眼看着江中的大小船只往来穿梭,不时地用衣襟擦拭着额上的汗珠,纷纷叫嚷着:
嘿,这太阳太毒了,热得人头都发疼。
对,热得很,地皮都发烫了!
唉,下午我真想逃学不来,找个凉快的地方躲一躲。
走在头里的一个高个子男孩,名叫李白,年方十岁,长圆脸,广额高鼻,一双浓眉又黑又亮,满口牙齿整齐洁白。他不停地摇着手中的青竹扇子说:我们下河去洗澡吧?一到河里就像鱼儿入水一样安逸得不热了。
不行,不行!一个大名叫盂学轲,外号叫小孟子的十一岁的男孩摇了摇头说:杨老师说了,不准我们下河洗澡。谁不听话,就要挨手板心呀!
一提杨老师,小李白脑海中就出现了一个瘦脸鸵背,花白胡须的老人形象。杨老师读了几十年书,青壮年时热心科场,考了好几场都名落孙山,到老来才死心,靠教十来个蒙童为生。杨老师教书极为认真,遵循严师出高徒的信条,对学生管教极严。入夏以来,他最担心的是学生们下河洗澡;水火不容情,万一淹死了哪个学生,他就无法向其家长交待。所以,天天都像老和尚念经似地向学生们下达严令:你们听着,谁也不许下河洗澡,谁犯了这条学规,我就要他吃笋子炒肉!(用竹板打手心或屁股)一面是老师的严令,一面是酷热难当的气候,怎么办呢?从来就好动不好静,像初生牛犊一样胆大包天的孩子头小李白说话了:同学们别怕,杨老师是吓唬我们的。他放了午学吃了午饭就要午睡。我们偷偷地在河里洗个澡,他哪能知晓呢?小孟子摇了摇头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万一叫杨老师知晓了呢?
小李白瞪了小孟子一眼说:你就是胆小怕事!树叶掉下来都怕打破了脑壳!
我们赌咒发誓,拉钩,谁也不准去告密!说这话的人是个外号叫王小胖的同学。他因为胖得肚皮凸鼓,像佛寺里的弥勒佛一样,从来最怕热,所以最爱下河洗澡消热了。
好,王小胖说得对!小李白当即点头表示赞同:我们拉钩赌咒,谁去告密,我们就一齐揍他!来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这——小孟子迟疑了,用右手搔着头皮,似乎他成了告密者的怀疑对象,急忙又说道:我们除了怕老师还要怕家长。我爹对我说过,不准下河,如果下河淹死了,回家去后还要挨一顿好打!
不要紧,人都淹死了,再挨打,也不知道疼了!王小胖十分天真地说。
人都死了,哪还能挨打呢?真是笑话!小李白扑哧一声笑了,露出了满嘴的白牙。
来,别管它,我们来赌咒拉钩!
小李白头高,学习好,又最讲友情,平时有啥好食物都要分给大家吃,有谁受了人欺负,都要挺身去打抱不平,所以孩子们都不约而同把他认作孩子头,遇事都爱跟着他走。大家听他的话,一齐伸出右手的食指,互相拉钩。小李白领头大家齐齐刷刷地跪在地上,抬头向蔚青天赌开了咒:我们向天老爷赌咒发誓:谁把下河洗澡的事说了出去,谁就叫天打雷轰,不得好死!
孩子们接着就鹦鹉学舌地重复了一遍。
啊!下河啦!下河啦!
大家高兴地大声吼着向着河边大步奔跑。小李白一马当先跑在了最前面。他们来到一个回水湾的地方,找了一个柳阴处,几下把衣服脱了扔在了白沙滩上,就赤条条地扑通扑通地跳进了浅水里。这儿水流较缓。清清的河水浸泡了全身,丝丝凉意袭来,使得炎夏的酷暑顿时全都消失。大家都从心里叫喊着:安逸!安逸!痛快!痛快!
十二个孩子,有十一个下了河,只有小孟子一人在岸上迟疑观望,还是不敢相从。小李白生气地把眼一瞪说:小孟子,快下河来呀!你一个人在岸上多孤单呀!
我,我怕!
你怕啥嘛?我们十一个人都不怕哩?
你,你们洗吧,我在树阴下等你们。
不行!小李白从水边抓了一把发黑的河泥,背藏在身后,走近小孟子身边,猛地往他脸上和脖子上涂抹。小孟子躲闪不及,立即成了个大花脸,乐得河中的小伙伴们直是发笑。小孟子这下不下河是不行了,只好半推半就地脱光了衣服,下河去溶进了小小的集体里。
俗话说,近水识鱼性,在山知鸟音。在水边生长的男孩子们天天与江河打交道,从小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游水。他们一进河里,就像是鱼儿进了大江大海,个个都像个浪里白条一样游来游去,十分悠闲自得。
来!我们打水仗!小李白出点子说。
行!大家一齐响应。
孩子们分成了六人一队。小李白叫了声开始!只见两队人排成了两个一字形阵势,互相瞅准对象捉对相打——是用狗刨沙姿式,用前胸掀起水浪推向对方,企图将对方淹没,造成灭顶之灾。二是用剪刀差的姿势双脚打水作动力,双手左右开弓打水向对方头上猛灌。小李白的游技最高。他的攻击对象是王小胖。他左右开弓地不断地灌水,王小胖人胖手笨不是敌手,开始还能还击几下,很快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他满眼满耳都是水,只好高举双手服输:我投降!我投降!
好!优待俘虏!小李白这一队一齐获得胜利后,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玩法:来,我们捉水鸭子!
好!
要得嘛!
孩子们齐声响应。
小李白自告奋勇,第一个当水鸭子。孩子们把他团团围在深水中央。他用踩水的姿势高喊一声:开始!
抓住他!孩子们便分进合击地向他游近,慢慢地缩小着包围圈,要抓他的俘虏。
小李白不慌不忙地应战。眼看包围圈愈来愈小,已无处可逃时,他深吸了一口气,头朝下来了个深潜人水,像一只水鸭子一样,从对手们的肚皮底下突出重围,在远处浮出水面举手高喊:笨蛋!笨蛋!我在这儿哩!
孩子们见小李白漏了网,又一齐向他游去成扇形展开,形成了新的包围圈。接着,小李白又如法炮制地重新突围。然后以胜利者的身份宣布由王小胖当水鸭子。王小胖动作迟缓,在包围圈中刚要潜水逃跑,就被小李白从水中抓着了胳膊,又一次当了俘虏!孩子们高兴得夸奖他说:李白,你真行!我们服了你啦!
红日开始偏西,蓝天里有几只雄鹰盘旋觅食,农舍屋顶上的炊烟四起,像是摇动着手臂,在召唤着人们归家。小孟子感到肚子饿了,便提议说:我们该回家吃饭了!
不行!不行!这下轮到你当水鸭子。小李白佘兴未尽地说。
小孟说:就算我输了,我服了你还不行吗?
对!下午还要上学哩。我们各自回家吧!王小胖给小盂子打了圆场。
小李白虽然还想尽兴地再玩下去,考虑到时间已经不早了,便顺水推舟地说:好吧,明天中午再来!
孩子们迅速上岸,脚踩着发烫的白沙滩,几下就穿好了衣服,又顶着头上的炎炎烈日,向着各自的家中分散走去。
小李白的家住在离涪江岸不远的青莲乡,一个有着高大门楼人称陇西院的大院子里。乡邻们为何称其为陇西院?这是因为小李白五岁时,由父亲李客和母亲白氏携家来此建院而居。李客是一个大商人,经营着大宗的盐茶生意。他在县城里有一个大货栈,雇有账房和伙计十多人;因嫌城里嘈杂,特意在乡间建造了一个四合大院:青瓦粉墙,一砖到顶。高大的门楼正中浮雕着一只展翅凌空,俯视着足下千山万水的大鹏金翅鸟。院子正中一棵李树是刚来时栽的,春来开出白花,这就寓意着李白的姓名。此时,枝头上已结满了累累果实,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吃了。李家在城里有商号,乡间还种有十几亩地,雇有一个长工叫老田头。这种富庶之家就与周围竹篱茅舍的普通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家虽是外来的客籍人,但是李客夫妇知书识理,待人和气,仗义疏财,谁家有了难处,都慷慨地给予帮扶,遵循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吃亏是福的中华古训,与邻里们频繁往来,关系十分融洽。
小李白饥肠辘辘,推开了虚掩着的红漆双扇大门,穿过院坝,走过李树的浓阴,进到堂屋时,李妈已经做好饭菜在等待儿子归来了。
妈!小李白一声呼喊。
哎!李妈从厨房里应声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一大碗绿豆汤。她抚摸着儿子滴汗的前额,慈爱地说:看把我娃热的,来,先喝碗绿豆汤,消消暑,解解渴。
小李白接过来喝了一大口,甜甜的,凉凉的,可口极了。他边喝边问:爹爹回来没有?
李妈回答:你爹爹生意忙,要晚上才回来。
长有一脸络腮胡子的中年长工老田头从田间働草归来。他摘掉头上的草帽,扑打着满身的尘土。李妈忙把早斡准备好的铜盆里的热水与面巾递了过去。老田头站在屋檐下接过来说:有劳了,我自己来吧!
李家的农活主要靠老田头长年操劳。李妈和小李白有时去搭个帮手。主仆关系十分融洽。小李白也很喜欢这个勤劳憨厚,两手长满厚茧的老田叔。在田间的守望号棚和晚间的长工屋中,小李白老要闹着老田叔给他讲总也讲不完的故事,和总也唱不完的民歌。少年李白从民间的口头文学中汲取了养料,队而开启了他的文学的大门。老田头是一个不识字的民间文学家。他永远也回答不完小李白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一连串的为啥为啥?老田头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后,小李白就凝望着夜空中闪烁着星光的银河说:牛郎织女还在天上吗?他们的一双儿女早就长大了吧?老田头讲完了孟姜女的故事后,小李白流着眼泪发问:万里长城在哪里?秦始皇为什么那么坏?我能去看一看长城吗?老田头为小李白唱民歌:高高山上—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儿时开。小李白觉得很好听,就又发问:那个女儿为啥要望郎来?她为啥要对娘扯谎说白?老田头裂开大嘴微笑着回答:你还小,这些事儿等你长大后就明白了。小李白因此就希望自己快快地长大成人,然后就去探寻民歌中的秘密。
三个人在堂屋里,围着一张八仙桌吃中饭。主食是自产的大米,副食是塘里日养的大鲤鱼和自种的大青菜。小李白不停地给妈妈和老田叔夹鱼肉,自己却尽量多吃大青菜。
老田头说:少爷,你咋不吃鱼肉呀?
小李白说:我怕鱼刺卡着了。
老田头摇了摇头说:你怕是在学孔融让梨吧?
小李白心想:我就是要学孔融让梨。老田叔咋知晓我的心思呢?嘴上却说:老田叔你天天下地干重活太辛苦了,应该多吃点鱼肉才有力气犁田打耙。
耳听着儿子真诚谦让的话,李妈十分高兴。她觉得儿子慢慢地懂事了,再不是一个贪玩逃学的小顽童了。她不由得想起了那个铁棒磨针的故事,便又启示道:白儿,你还记得去年夏天,你在小溪边碰到的那个磨铁棒的老婆婆吗?
记得,记得!小李白皱起了浓眉,思绪回到了去年前那些个逃学偷懒的日子……
小李白从小天资聪慧,记忆力特强,但却贪玩,不好学。他认为一家四口人(他把老田叔也当作了家里人)只他一个人上学,太不公平了。书本上那些子曰诗云天天读,天天背,太单调太乏味了,哪个字认不好讲不来还要挨杨老师的打,太不划算了。书本那么厚那么多,啥时候才读得完背诵得完呀?真是太难太难了。因此就隔三差五地逃学,一个人跑到河边去钓鱼,上树去掏鸟窝,挨到放学时才间家。父母发现后,狠狠地教训他,他也不听。有一天,他又一次逃学,一个人悠哉游哉地闲逛到一条小溪边上。他发现溪边有不少鲜艳的野花,溪里有不少可爱的小蝌蚪,便一会儿采花,一会儿捉蝌蚪地玩耍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了一阵霍霍的响声。抬头一望,只见小溪上游有一个白发的老婆婆在那里磨着什么。
他便好奇地沿着溪边的小路走了过去。只见老婆婆手拿一根长长的铁棒,沾着溪水在脚边的一个磨刀石上认真地磨砺。霍霍的磨擦声不断响起。小李白见老婆婆有些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便好奇地发问:老婆婆,你磨它作啥呀?老婆婆望了小李白一眼后缓慢地回答:阿弥陀佛,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使用呢。小李白把浓眉一皱,舌头一伸,很不理解地说:哟!那要用多少功夫?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笑了笑说:不要紧,我今天磨,明天磨,后天磨,天天长磨不断,功到自然成:铁棒就会由粗变细,由长变短。这就叫,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嘛!啊!小李白脑中猛然一个闪亮,像是开了一扇天窗,突然悟出了什么。相比之下,自己读书怕难,甚至逃学,这就远远不如这个白发婆婆了。他十分敬重地又看了一眼老婆婆,当即心事重重地向学馆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