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20500000012

第12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东周时代,政治的重心,既然不在天子而在列国,则欲知其时的政治,非兼知其时列国的情形不可。而欲知列国的情形,又非先知古代的封建制度不可。

封建制度,当分两层说。古代交通不便,一水一山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当此之时,即有强大的部落,亦不过能征服他部落;使之服从于我,来朝或进贡而已。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前期。后来强大之国更强大了,交通亦渐方便,征服他国后,可以废其酋长,而改封我的子弟、亲戚、功臣、故旧。则所谓共主的权力更强;而各国之间,关系亦日密。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后期。从前期到后期,亦是政治的一个进化。“众建亲戚,以为屏藩”的制度,莫盛于周代。要明白周代的封建制度,又不可不先明白其宗法。

社会的组织,本是起于女系的。所以在文字上,女生两字,合成一个姓字。后来女权渐次坠落,男权日益伸张。权力财产,都以男子为主体,有表明其系统的必要。于是乎姓之外又有所谓氏。所以姓是起于女系,氏是起于男系的。再后来,婚姻的关系,亦论男系而不论女系,于是姓亦改而从男。一族的始祖的姓,即为其子孙的姓,百世而不改。如后稷姓姬,凡后稷的子孙都姓姬之类。是之谓正姓。氏则可随时改变,如鲁桓公系鲁国之君,即以鲁为氏,而其三个儿子,则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类。是之谓庶姓。正姓所以表示系统,庶姓则表示这系统内的分支。

宗法与封建,是相辅而行的。凡受封的人,除其嫡长子世袭其位外,其次子以下,都别为大宗,大宗的嫡长子为大宗宗子。其次子以下,则别为小宗,小宗宗子直接受大宗宗子的统辖,小宗宗人,则直接受小宗宗子的统辖,间接受大宗宗子的统辖;凡受统辖的人,同时亦得蒙其收恤。小宗宗人,受小宗宗子的统辖和收恤,都以五世为限。大宗宗子则不然,凡同出一祖之后,无不当受其统辖,可蒙其收恤。所以有一大宗宗子,即同出一祖的人,都能团结而不涣散。故其组织极为坚强而悠久。

此制为什么必与封建并行呢?因为必如此,然后大宗宗子都是有土之君,才有力量以收恤其族人;而一族中人都与宗子共生息于此封土之上,自必同心翼卫其宗子。而各受封之人之间,亦借此以保存其联络。因为受封的人,在其所封之地固为大宗,若回到其本国,则仍为小宗。如季氏在其封地为大宗,对于鲁国的君,则为小宗;周公在鲁为大宗,对周朝则为小宗。所以《诗经》说:“君之宗之。”而公山不狃称鲁国为宗国。这可见君臣之间,仍有宗族的关系。

不论宗或族的组织,都由古代亲亲之情,限于血统相同或血统上有关系的人之故。而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一族的人分据各处,则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这种精神,要算周代发挥得最为充足。武王克商,封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还有齐楚等国,或是亲戚,或是功臣故旧。当初原是一族的人,分据各方,以对抗异族,以压制被征服之人。然而数传之后,各国之君,相互之间的关系,已渐疏远;更数传,即同于路人了。而各国的权利,又不能无冲突。于是争斗遂起于国与国之间。这还是说始封之君,彼此本有关系的,若其并无关系,则其争斗的剧烈,自更无待于言了。所以封建制度不废,兵争终无由而息。但是封建制度之废,亦必要待到一定的机运的。

区别诸侯尊卑的是爵,而封地之大小,即因爵而异。《白虎通义》说:周爵五等,殷爵三等,而地则同为三等。地的大小,今文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古文说: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大约今文家所说,是西周以前的旧制。古文家所说,则东周以后,列国都扩大了,立说者乃斟酌其时势以立言。但无论立说定制如何,实行之时,总未必能如此整齐划一;即使能够,后来的开拓和削弱也是不能一定的。所以列国的大小强弱就不一致了。就大概言之,则沿边之国强,而内地之国弱;沿边之国大,而内地之国小。大约由沿边诸国,与戎狄为邻,有竞争磨砺;而又地多荒僻,易于占领开拓之故。

列国的互相并兼,非一朝一夕之故。向来说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这固然是“设法”或“约计”之词,未必是实数。然而国之由多而少,则是不诬的。以一强遇众弱,可以恣意并吞。若两强相遇,或以一强遇次强,则并吞非旦夕间事,于是互争雄长,而有所谓霸主。小国都被并吞,或仅保存其名号,而实际则等于属地。次国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的情形,便是如此。到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遂渐趋于统一了。

同类推荐
  • 三国志(上)

    三国志(上)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清朝十大奇案

    清朝十大奇案

    本书讲述了发生在清朝时期的十个离奇案件,分别是麻城涂氏杀妻案、嘉禾三换主犯案、怀宁张家三命案、山阳查赈毒杀案、丽山村连环案、五台山和尚断头案、七涧桥凶杀案、张汶祥刺马案、杨月楼婚姻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每个案件均附有插图。这些案子不但情节真实、曲折,描写生动,可读性强,能够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而且都是轰动当时朝野的大案。有些案件由于皇帝亲自过问,更因办案人员各怀鬼胎,以至于案中人物的表演真假难辨,使本来五光十色的案情更具神秘色彩。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梨花雪

    梨花雪

    我和阿黄逛罢街市,刚从院墙上跳下来,落进后院,我的贴身小丫头安雅就气急败坏的跑过来,向我打出一个安静的手势。看看身后的高墙,我得意洋洋的拍了拍阿黄的脑袋,算是对它功夫提高的称赞。一人多高的围墙它现在轻轻一跃就跳了进来,再不用我费力的抱它出去了。而且这家伙越长越威猛帅气了,整个洛阳城还没有它的敌手哩!这不,我才带着它看完斗狗回来,让它进一步学习搏斗技巧。
  • 日不落华夏

    日不落华夏

    十九世纪中期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日益走向了巅峰,将会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可是,一个华人海盗小头目却迎着海风大喊:“我要让华人春天在大西洋旅游,夏天在太平洋洗澡,秋天在印度洋垂钓,冬天在北冰洋打雪仗。”多年后,英国一个大学华语教师对英国学生们用非常标准的华语喊道:“你们给我听着,目前华语是全世界最大的通用语,你们必须要给我学好华语。如果考不过华语四级,你们统统别想获得毕业证,明白了吗?”
  • 历史典故(上)(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历史典故(上)(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则历史典故都是寓意深长的教育篇章,从历史典故中你能知道如何做事,你能知道如何做人,你能知道很多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特别是从那千锤百炼中反映出来的诗人作家、有识之士的高风亮节、学子们的刻苦学习精神等。
热门推荐
  • 遥远到触手可及

    遥远到触手可及

    她爱他,他爱她。她却不是她,她确不爱他。她不是丑小鸭不会变公主。你暗恋过谁吗?是不是也只是深藏在心里,默默无闻,不问不答,不温不火。
  • 异草奇花

    异草奇花

    现代版聊斋志异。 光怪陆离的奇花异草,匪夷所思的人性欲望! 每颗种子都有自己奇异独特的能力,用于复制人的“傀茴”,可以交换灵魂的“蛾冠”,恐怖骇人的“多齿”,为爱寻路的“花眼”……当普通小人物遭遇异草奇花,他们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 世界的尽头你爱谁

    世界的尽头你爱谁

    想品尝一抹绿,无奈,落叶成黄。想品尝一轮光华,那夜,却亮起了星光。想你,那时,转身!从此我的生命里,只有寂寞可以品尝。如果,那一刻,世界的尽头来到,你,会爱谁?
  • 玄青变

    玄青变

    混沌之始,道生青莲。莲中盘古,开天辟地。天玄地黄,宇宙洪荒。余有青气,化作千万。作为二十一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青年,万青从来不敬鬼神,不信佛仙。但因一个暴雨之夜,万青的人生开始颠覆,从而逐步揭开了埋藏在岁月中的神话传说之谜,走上了一条多舛的不归路。这一切,终究是命?还是运?
  • 复仇的蔷薇之花

    复仇的蔷薇之花

    父亲抛弃她,母亲离开她,朋友背叛她......她要复仇,她和她唯一的闺蜜,开始了复仇计划.........
  • 付于岁月不予歌

    付于岁月不予歌

    她把自己的爱给了那么一个眉眼中流光溢彩的少年,可惜她从来都不知道少年,也不想知道,少年最终竟不是她的。最后的她,坐在教堂的长椅上,看着另一个眉眼里尽是星星的少女,走向他,与他地老天荒。而她,只有自己默默流尽自己一生的眼泪。
  • 穿书的人生你不懂

    穿书的人生你不懂

    作为一无所事事又生无可恋的宅男纪延平日里不多的兴趣就是看小说!还是去盗文网看!还特别喜欢去给作者提意见!妈了个蛋!于是某开了金手指的作者发飙了!所以——纪延穿书了!我擦擦擦!你以为穿越只是去家楼下买瓶酱油吗?!!!!小帽子尽情洒狗血的小文……不过狗血的中心纪延可就水深火热了!吼吼吼!!!!
  • 乱舞乾坤

    乱舞乾坤

    炼灵一途,乃转灵武,窃正邪,聚玄丹,悟三道,凝九灵,化混沌,成圣灵,灵至极,则转乾坤,毁七星,破五行,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 遇上总裁爱上我

    遇上总裁爱上我

    平凡女仆紫晨稀遇上公司两大霸道总裁,心机女凌倩儿妒忌处处陷害,但最终平凡女仆还是会得到幸福的。
  • 阴阳显报水鬼升城隍全传鬼神传

    阴阳显报水鬼升城隍全传鬼神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