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小的时候,家里做的是钱庄和布匹生意,祖上是山东出了名的大户。当地的人留传过一个笑话:说是当年黄河泛滥,有一个乞丐,就是逃荒要饭的,路过我爷爷家门口,想进来讨碗饭吃,这家伙不懂事的很,擤了把鼻涕就顺手往朱漆大门边上这么一抹。被我爷爷的妈妈,就是我的太奶奶看在眼里,硬是拿个扫帚将那乞丐给撵出去了。
乞丐站在门口好一顿骂街,惹的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过来看热闹,后来有一个年长一些的老人看不下去了,就对那乞丐说:“你快走吧,你骂她,她也掉不了两斤肉。得饶人处且饶人,骂到天黑肚子又饿了不还得继续要饭吗?”这乞丐听了决定有理,但突觉的肚子疼,刚想在村头上的玉米地里行个方便,转而又一想“娘的,老子有屎也不肥了你家这片地。”就憋着提着裤子走啊走,从清早走到了傍晚,才在路边的一片高粱地解决了。
出来时见有个路人,上前便问道:“小哥,这是哪个庄了啊?”
路人答道:“大刘庄!”
“嘿嘿!那这片地是你们庄上的吧?”
“后面老孙庄上的,这都是他家的地。”路人说的老孙庄,就是我爷爷的庄,爷爷叫孙广贤。而这片地,却还是我爷爷家的地。这一下气的这乞丐就提着裤子跳着高的骂,末了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唱:“哎呀!我地天啊!这家人不积德啊!老天你也不长眼啊!咋偏偏叫我肥了他家的地啊?!”
当然这是大家茶余饭后的戏谑调侃的笑话,多少带着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味道,但实际上我家的人并非如此。
爷爷从小喜欢读书,尤其是神怪一类的书:《搜神记》、《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等,能看的全都看了,不能看的他也看了。凡是小孩都有一个共性,模仿能力特别强。爷爷看着看着就学起书里的人物,比如说哪吒,爷爷就腰里系着条红绸子(反正家里是做布匹生意的,偷着拿两匹都没人知道)就当“混天绫”了,脖子上戴着个长命锁(银质的,在咱们中国不管南北都有这讲究,希望小孩戴上它长命百岁的意思)就当是乾坤圈了,觉得不像就再戴上个炉圈子……手拿一条破木棍,成天就在院子里舞来舞去的。不知道那时候他的“风火轮”怎么解决?反正后来我小的时候听爷爷这么说,我就觉得很遗憾。我给爷爷说,听说有个东西叫旱冰鞋,如果那个时候你有这玩意儿,把它穿在脚上,洒上些汽油,拿火柴一点不就更像哪吒了吗?每次我一提这个建议,爷爷就朝我吹胡子瞪眼,但我在懂事之前却一直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
爷爷十六岁那一年,看书看的入了迷,放着好好的家里的生意不做,哭着闹着要上崂山去当道士。比我还惨,每次他提出这个自己觉得很不错的主意的时候,招来的就是他爷爷的一顿数落,再不就是他爸爸的一顿打。可这个想法并没有因为每次被打过之后眼泪的蒸发而蒸发,而是历久愈坚,促使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逃家。
据他回忆,他逃家的那天是个大晴天。他头一天晚上就收拾好了行李,将行李偷偷地藏在了去家里开的钱庄必经之路旁边的玉米地里,第二天去钱庄的路上就拿着行李飞也似地逃了。
他走了几十里的路,又乘了一段马车,过了一天一夜,终于到了自己仰慕的崂山脚下。崂山是胶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古话道:“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至于他为什么偏偏选择崂山,我想第一就是崂山离他家近,这第二看过《聊斋志异》里《崂山道士》这个故事的都知道的。崂山自古以来就是咱们国家的佛教名山,相传秦皇、汉武都曾到这求仙,山上有“太清宫”,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也是在这得道成仙的。这山上最盛时还有过“九宫八观七十庵”,那时山上的道士多的数不清,张三丰就曾在这里修炼过。当然来的不一定都是皇帝,就像我爷爷;在此的也不一定都是神仙,就像他拜的这个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