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91800000001

第1章

黄帝素问

至真要大论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

【注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泄注赤白,热盛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腹痛溺赤,甚则血便。

【注 少阳在泉,巳亥岁也。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甚则血出于小便也。】

厥阴之胜,少腹痛,注下赤白。

【注 此风之伤人也。】

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注 腹满溏泄,阴寒在下也。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

少阳之胜,少腹痛,下沃赤白。

【注 此热淫于下也。】

气厥论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治。

【注 太阴湿土主气,不能制水,而反受湿热相乘,脾气虚伤,则不能磨运水谷,而为肠澼下利,谷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

着至教论

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

【注 至阳谓阳之至盛而无极,有如天之疾风,若礔礰之雷火骤至,阳盛则为惊也。九窍为水注之器,九窍之水气皆竭,而阳气溢于窍中。夫肺肾上下交通,阳独盛而水液竭,故嗌干喉塞也。并于阴则使阴气上下无常,薄于阴液则为肠澼下痢。】

阴阳别论

阴阳虚,肠澼死。

【注 荣卫气血,皆水谷之所生,胃为受纳之腑,肠为传导之官,阴阳两虚,又失所生之本,故死。】

通评虚实论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日: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曰:滑大者曰生,悬濇者曰死。以脏期之。

【注 肠澼者,邪僻积于肠间,而为便利也。肠澼便血者,阴络之血溢也。白沫乃肠外之寒汁沫,脓血乃汁沫与血相搏,并合而下也。便血乃阴泄于内,发热为阳脱于外。本经曰:阴阳虚,肠澼死。下白沫者,阴液下注,故脉沉者为顺。如脉浮乃经气下泄,脉气上浮,经脉相离,故为死证。悬绝者,足少阴之阴液绝也。滑大者,足少阴之生气盛也。身不热者,阳不外脱也。脉不悬绝,阴不下脱也。悬濇者,阳明之生气已脱,故死。夫胃气绝,则真脏之脉见,故当以脏期之。肝至悬絶,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悬绝者,绝无阳明之胃气,而真脏孤悬也。】

大奇论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注 脾为阴脏,位居中央,受三阳阳盛之气,迫而上行,则其脉外鼓,搏而下沉,则为肠澼下痢。然脾为阴中之至阴,虽受阳热之气,久而自已。若阳热之气,干薄脏阴,致肝脏之血气,下泄而虚,则其脉小缓。然肝主藏血,虽受阳邪,尚为易治。肾主藏精,为精血之原,阳热之气,下薄于肾,故为肠澼下血。阴血伤,故脉小。热干于肾,故沉而搏也。夫阴阳相和则生,偏害则死。血受热伤,故血温也。身热者,三阳盛而三阴之气绝也,故死。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心肝二脏,受阳盛之气而为肠澼者,亦下血。如二脏同病,则阴血盛而可以对待阳邪,故尚为可治之证。如脉小沉滞,为阳薄所伤也。其身热者,阳盛而阴绝也。七日死者,六脏之阴气终矣。此系奇恒之病,三阳之气,直并于阴,阴气受伤,是以脉小沉濇。初起之时,里证即急,或禁口腹痛,或下重痢甚,或发惊昏沉,或嗌干喉塞,身虽热而热微,外证轻而里急,当急用抑阳养阴之药以救援。若见身有微热而用表散之轻剂,因脉小濇而用和调之缓方,三日之后,即成不救矣。】

脉要精微论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注 阳热在经,故脉数动。热伤血分,故便脓血。经血下泄,故一代也。】

太阴阳明篇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注 入五脏者,谓太阴之行气于三阴,太阴病则五脏之气皆为之病矣。脾气逆则胀满,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为飧泄,久则为肠澼矣。】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民病注下赤白。

【注 加临之气乃厥阴风木,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风湿交争。注下赤白者,湿热之交感也。】

灵枢经

经脉篇

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肠澼。

【注 气逆于下所为也。】

扁鹊难经

滞下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滞下脓血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痢,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圊脓血。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

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胀,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

脾者土也,虚则多癖,喜吞酸,利不已。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下利也。

肠癖转筋,脉极数者,死。肠癖下白脓者,死。肠癖下脓血,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肠癖下脓血,身有寒,脉绝者,死。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热冷疳蚀诸痢论

余立身以来,三遭热痢,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其困笃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寻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纵性之徒,率情骄倨,良药苦口,不能克己早饵,朝遇暮过,望其自瘥,疾势日增,胃气渐弱,心力俱微,食饮与药皆不能进。既不得愈,便称痢病难治,斯皆自误也。学者须深达斯旨。然此病随宜服一物,皆得差之。惟须力意苦己服食,以瘥为限,则无不愈也。又大须慎口味,重者瘥瘥 原缺,据《千金》卷十五热痢补。后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常哀 原作「当衰」,按《千金》卷十五热痢改。]骄恣者,不能自慎,兴言及此,以为至慨矣。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虽然,宏之在人也。何则?陟厘丸、乌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温脾汤、建脾丸,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濇;蛊则纯痢瘀血。热则多益黄连,去其干姜;冷则加以热药;疳则以药吹灌下部;蛊毒则以蛊法治之。药既主对相当,痢者复自勉励服饵,焉有不愈者也?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

下利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而讝语者,腹内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三部皆平 【一作浮,】 按其心下坚者,急下之。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风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一作浮。】 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下利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而肠鸣,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身躯疼痛,急救里,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辈。

下利大孔痛者,当温暖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热[胸中热 《千金》卷十五热痢作「胸中实」。],下不止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不温者,死。

凡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细寻取之,万不失一。下病体略例如此耳。

《素问》曰:春伤于风,夏为脓血。凡下,多滞下也。夏伤于风,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者,以大黄汤下之。强人勿过两剂,皆消息五六日,更进一剂。其补濇汤不效者,三两日可进一剂。

旧治痢,于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

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无食肥浓煮饼,此时以不利人也。养生者,宜深戒之。不尔,多患疳湿耳。

仁斋直指方 【宋 杨登父】

痢病证治

凡泄痢无已,变作白脓,点滴而下,为之温脾不愈,法当温肾。盖肾主骨髓,白脓者,骨髓之异名也。其证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见肾虚,当用破故纸、当归、木香、干姜、肉桂之属。又宜以阿胶珠、当归、青皮、赤茯苓、黄连作剂,入乌梅、白蜜同煎,最能荡涤恶秽,积滞既去,则遍数自疏矣。

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故下坠里急,乍起乍出,日夜凡百余度,不论色之赤白,脉之大小,皆通利之,以无积不成痢也。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痢疾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盖尝推原其故: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荣卫充焉。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大凡伤热则为赤,伤冷则为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羹汁,冷热交并则赤白兼下。或饮冷酒物,恣情房室,劳伤精血,而成久毒痢者。虽可因证辨治,然常叹世人初感此病,往往用罂粟壳、石榴皮、诃子、肉豆蔻辈以止濇之。殊不知痢疾多因饮食停滞于肠胃所致,倘不先以巴豆等剂,推其积滞,逐其邪秽,鲜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羸弱者。余每遇此证,必先导涤肠胃,次正根本,然后辨其风冷暑湿而为治法。故伤热而赤者清之,伤冷而白者温之,伤风而纯下清血者祛逐之,伤湿而下如豆羹汁者分利之。又如冷热交并者则温凉以调之,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之。夫如是药无不应,而疾无不愈者。然又当观脉之虚实如何。如下利脉微小者生,脉浮洪者难治。肠澼频下脓血者,脉宜滑大;若弦急者必死。又身寒则生,身热则死。苟临病之际,由此验治,万不失一矣。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滞下

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速而能燥物也。

肠胃隔绝,传化失常而为滞下。

夫痢者,五脏窘毒,解而不散,或感冷物,或冒寒暑,失饥不能开发,又伤冷热等食,或服暖药过极,郁化成痢。古人以白痢为寒,赤痢乃热,误也。今人疮疖初发,刺开乃血,多日成脓,何为先热而后寒也?

叔和云: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愚医不悟三口黄者乃热,青痢是寒。《太素》曰:五泄有溏泄、鹜泄、飧泄、濡泄、滑泄,此乃五泄。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赤者,受心火之气,其色赤。白者,得西方金肺之气,其色白。黄者脾土之色。苍者士气之下,水位承之,其色苍也。若下利热极,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者,须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闭积滞,而使气液宣行。宜逐之,兼宣利积热。

脏腑泻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而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阳,久泻非阴。论曰:春宜缓形,形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火独居,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利脓血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泄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为之轻剂,是实则泻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微满身重,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泻之。法云:宜补,宜和,宜止。假令和则芍药汤是也,止则诃子汤是也。久则防变而为脓血。脾经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湿,天行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泻。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为难治,宜麻黄、小续命汗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愈。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劫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则愈。鹜溏为痢,当温之。又云: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濇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凡病泄而恶风寒,是太阴传少阴,木来克土也。用除湿白朮,茯苓安脾,芍药、桂、黄连破血也。火邪不能胜水也。太阴经不能传少阴,而火邪上乘肺经,而痢必白脓也,加黄连、当归之类。又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是有物结坠也。若脉浮大甚不宜下,虽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者,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养而自愈。里急后重闭者,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木香、槟榔宣通其气。如痢或泄而呕者,胃中气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姜、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药、当归、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轻热,甚以重热药。大便虚秘,濇久不愈,恐太阴传少阴,多传变为痢。太阴是为贼邪,先以枳实厚朴汤以防其变。若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饮食减,宜调胃去湿,白朮、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湿;芍药之酸濇,除胃中之湿热;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湿。此三味泄痢须用此。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加黄芩为主;如未见脓而恶寒,乃太阴欲传少阴,加黄连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如见血加黄连为主,桂枝、当归佐之;如躁烦,或先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恶寒脉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黄连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而阳无所收也。凡阴阳不和,惟可以分阴阳药治之。又云:暴泄非阳,久泄非阴。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热。热者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疾,身不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微,此阴也,姜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朮附阳主之。

诸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经病,故不可离于芍药。若不受湿,不能下痢,故须用白朮。是以圣人立法,若四时下痢,于芍药、白朮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更详外证寒热处之,如里急后重,须加大黄;如身困倦,须加白朮;如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之;如或后重,脓血稠粘,虽在盛冬,于湿药内,亦加大黄。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神效越桃散。

治寒积痢,男子、小儿、妇人皆不问赤白,或清利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经云:澄澈清冷皆属寒。皆为虚寒中有积,宜附子、巴豆之类下之。见利则愈,空心服。

泄而便脓血者,大肠泄也。脉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脉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蘗皮丸。四季通用,宜加减平胃散、七宣丸之类。后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四时以胃气为本,久下血痢,则脾虚损,而血不流于四肢,入于胃中为血,宜滋养脾胃则愈。

夫五泄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证各异也。胃泄者,饮食不化,多黄,承气汤下之。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建中及理中汤。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干姜及附子汤。小肠泄者,溲便脓血,小腹痛,承气汤。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阴是也,茎中痛,小便不利,此五泄之病也。胃、小肠、大瘕之证,皆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后厥阴少阴二证,另有治法。厥阴证加甘草,谓主茎中痛,是肝也。《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少阴经证,多里急后重,故加大黄,令急推过,物去则轻矣。又曰:因其重而减之。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阴阳明二经证,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阴证不能食,当先补而后泻之,乃进药法也。先煎厚朴半两,俱依本方加制水一盏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两服后未已,为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三两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止住药。如泄未止,为肠胃有久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尽则愈矣。

泻白为寒,青、黄、赤、黑皆为热也。盖泻白者,肺之色,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金肺自甚,故色白,如浊水凝冰则自然清莹而明白也。青者肝木之色,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或言利色青为寒者,误也。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及夫小儿热甚急惊,利色多青,为热明矣。利色黄者,由火盛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红为热者,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如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难治。诸痢同法。然辨痢色以明寒热者,更当审其饮食药物之色。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为寒,当以脉证别之。大法,泻痢小便清白不濇为寒,赤色者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濇,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濇者,热证也。凡谷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由寒则不能消化谷也。或火主疾速而热甚,则传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热不杀谷。然热而得湿,则飧泄也。或言下痢白为寒,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化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肉果菜,湿热甚则自然腐烂溃发,化为浊水。故食于腹中,感人湿热邪气,则自然溃发,化为脓血也。其热为赤,热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湿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也。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王冰曰:郁奔迫气之为用,金气用之。然诸泻利皆兼于湿,今反言气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生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欤?由其在皮肤之分属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脉之分属心火,故为血疖也;在肌肉属脾土,故作黄脓;在筋部属肝木,故其色带苍;深至骨属肾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谓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濇,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或曰:白痢既为热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耶?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凡治热甚吐泻亦然。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故治诸痢者,黄连、黄蘗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湿热之病。乃若世传辛热,金石毒药,治诸吐泻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开郁结故也。然虽亦有验者,或不中效,反更加毒。凡用大毒之药必是善药不能取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幸有善药,虽不能取效,但有益而无损者,何必用大毒之药,而谩劳巇崄也?经曰:宁小与其大,宁善与其毒。此之谓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论痢

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抑而成此疾也。冤一作客,犹寄也。遗客热于少腹,久不去,从金化而为白。设若赤白痢,赤者新积,从心火;白者旧积,从肺金。故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热,止可分新旧而治之。假如痈疖,始赤血,次溃白脓,又岂为寒者哉?而病者未信也。此刘河间常言之。皆云:寒多则白,以干姜、赤石脂。桃花丸治痢虽愈,后必生血疾。如白带下病,径以白芍药、干姜,白带虽愈,则小溲必不利。治泻痢与治带下,皆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若燥之则内水涸,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溲不利,小溲不利则足肿而浮,渐至不治。

夫肠澼下血,可用调胃承气汤加当归,泻讫;次用芍药蘗皮丸、黄连解毒汤、五苓、益元各停,调下五七钱服之。《内经》曰:肠澼便血何如?答曰:澼者,肠间积水也。身热则死,寒则生。热为血气败,故死;寒为荣气在,则生。七日而死者,死于火之成数也。

夫下利脓血,腹痛不止,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生姜枣煎,更下,藏用七八十丸,量虚实加减泻讫。次用长流水,调五苓散五七钱,或加灯心煎,或调益元散五七钱亦可。大忌油腻一切热物,则愈矣。

夫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宜寒剂夺之,淡剂甘剂分之。

夫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或茎中痛亦用。

肠澼大小便脓血,宜不二丸、地榆散、驻车丸,及车前子等药;次宜淡剂甘剂分剂之类。

凡下利脓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诸痛痒皆属于心火,可用通解丸,量其虚实加减泻之;次用消湿散加生姜、大枣、芍药,泻讫,又用新水调五苓散服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肠澼下血论

太阴阳明论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夫肠澼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涌出也。时值长夏,湿热大盛,正当客气胜而主气弱,故肠澼之病甚,以凉血地黄汤主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痢病

痢赤属血,白属气,有身热后重,腹痛下血。身热挟外感,小柴胡汤去人参。后重乃积与气坠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槟榔丸之类。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黄连、枳壳;若大肠风盛,可作丸服之。保和丸亦治因积作后重者。五日后不可下,盖脾胃虚故也。后重窘迫者,当和气,木香、槟榔之属。腹痛者,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如实者以刘氏之法下之,虚则以苦梗开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有热用黄芩、芍药之类,无热腹痛,或用温药姜、桂之属。下血以四物为主。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用(石卜)硝者。又青六丸,治血痢效。

痢疾初得一二日间,以利为法,切不可便用止濇之剂。若实者调胃承气、大小承气、三一承气下之。有热先退热,然后看其气病血病,加减用药,不可便用参、朮。然气虚者可用,胃虚者亦用之。

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汤为主。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又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

下痢大孔痛者,因热流于下也。以木香、槟榔、黄连、黄芩、炒干姜。

噤口痢者,胃口热甚故也。大虚大热,用香连丸、莲肉各一半,共为末,米汤调下。又方:人参二分,姜汁炒黄连一分,为末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人不知此,多用温热甘味药,此以火济火,以滞益滞。

封脐引热下行,用田螺肉捣入麝香少许盦脐内。不治之证: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下如屋漏水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赤白带浊同法。

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木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清热。

《内经》所谓身热则死、寒则生者,此是大概言,必兼证详之方可,今岂无身热而生寒而死者?

脉沉小留连或微者,易治。洪大数者,难治也。脉宜滑大,不宜弦急。

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表解,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还分易治、难治、不治之证,至为详密。但与泻同,立论不分,学者当辨之。

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脉沉小者,宜温;暴病身热,脉浮洪者,宜清宜补。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

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下。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之。

先水泻,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传脾,微邪易愈。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胃 原作「肾」,据文意改。]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五色之相杂,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如虚者亦宜审之。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如伤冷物者,或可用,宜谨。

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却宜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治法

其或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用苍朮、木通、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三片煎。

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证。宜和中疏气,用炒枳壳、制厚朴,芍药、陈皮、滑石、甘草煎。

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证。法当用擂碎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挟热,即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烫,是名挟寒,即加干姜。

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气滞证,宜于前药加槟榔一枚。

其或在下则缠坠,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证。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参朮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

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挟虚证,宜加白朮、当归。身虚甚者加人参。又十分重者,止用参一味,加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

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芍药、生地、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其或缠坠退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当以炒芍药、炒白朮、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三十粒。然固肠丸性燥,恐有滞气未尽行者,但单饮此汤,固肠丸未宜遽用。盖固肠丸有去湿实肠之功。

其或利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毋恐,当以白朮、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

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濇之,可用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濇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枢、气海。

右方用厚朴专泻滞凝之气,然厚朴性大温而散气,久服大能虚人,滞气稍行即去之。余滞未尽,则用炒枳壳、陈皮。然枳壳亦能耗气,比厚朴稍缓,比陈皮稍重,滞气稍退当去之,只用陈皮以和众药。然陈皮去白有补泻之功,若为参、朮之佐,亦纯作补药用。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朮为佐。恶寒痛者加桂,恶热痛者加黄蘗。达者更能参以岁气时令用药,则万举万全,岂在乎执方而已哉?

痢有气虚兼寒热,有食积,有风邪,有热,有湿,有阳气下陷,而感受不一,当分治。泻轻痢重。诸有积,以肚热缠痛推之;诸有气,以肚如蟹渤验之。究其受病之源,决之对病之药。大要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诃子、白朮辈,以补住寒邪;不可投粟壳、龙骨辈,以闭濇肠胃。邪得补而愈盛,故证变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

若升散者,以胃风汤、防风芍药汤、神朮散、苍朮防风汤、败毒散,皆可汗之。

攻里,若有湿者,用导水丸;兼郁,承气汤、和中丸。若积滞,用圣饼子、脾积丸;冷积,用局方苏感丸。若湿热甚者,宜宣明元青膏。若后重窘迫,用木香槟榔丸。色白者属气,赤白者属气血受病,赤黑相兼属湿热,青绿杂色是风与火湿。

下血者,当凉血,当归、生地。赤者属血,《保命集》四物汤加槐花、黄连、粟壳酢炒。

下利脉沉弱而腹痛,用姜附汤,加对五苓、理中,又《机要》浆水散。若青色者寒兼风。

若阳气下陷者,以升阳益胃汤加桔梗、酢沃南星,用梅叶外贴眉攒,极效,起泡便止。

下痢若湿甚胜湿者,以平胃散对五苓散最可;或曲芎丸。

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为脾泄,《机要》白朮芍药汤,湿胜仙朮炒用。

若阴阳不分,当渗泄,以五苓之类,或单用芣苡实炒为末,米饮调二钱。

若血气俱虚神弱者,以人参、白朮、当归、芍药、炒茯苓,少加黄连服之,或钱氏白朮散,又或十补汤佳。

若暑痢而脉虚者,香薷饮,或清暑益气;又或六和汤、藿香正气,各加木香半钱,名木香交加散。

若白痢下如冻胶或鼻涕,此属冷痢,宜除湿汤加木香一钱。虚弱者,亦与十补汤。

赤痢发热者,以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

下痢小便不通者,黄连阿胶丸为最。

平治荟萃 【元 朱震亨】

滞下辨论

滞下之病,尝见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热,妄用兜濇燥剂止之;或言积滞,而行巴硇丸药攻之;或指湿热,而与淡渗之剂利之。一偏之误,可不明辨乎?按《原病式》所论赤白同于一理,反复陈喻,但不熟察耳。果肠胃积滞不行,法当辛苦寒凉药,推陈致新,荡涤而去,不宜巴硇毒热下之,否则郁结转甚,而病变危者有之矣。若泻利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谷,湿之象,滞下者,垢瘀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岐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便泄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行积可乎?其下痢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肾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下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泻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当原其本,皆由肠胃日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瘀,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畜积,而滞下之证作矣。以其积滞之滞行,故名之曰滞下。其湿热瘀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气弱不运,脾积不磨,陈积脱滑下凝,犹若鱼脑,甚则肠胃空虚,关司失守,浊液并流,色非一类,错杂混下注出,状如豆汁矣。若脾气下陷,虚坐努责,便出色如白脓矣。其热伤血深,湿毒相瘀,粘结紫色则紫黑矣。其污浊积而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至圊而不能便,总频并亦少,乍止乍起而不安,此皆大肠经有所壅遏,窒碍气液,不得宣通故也。众言难据,何法则可求之?长沙论云:利之可下者,悉用大黄之剂;可温者,悉用姜附之类。何尝以巴硇热毒下之,紧濇酸敛兜之?又观河间立言: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宜温,脉弦则去风,脓血粘稠以重药劫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鹜溏为痢当温之,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濇者分利之。用药轻重之别,又加详载。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治实治虚之要论,而大虚大寒,证载治验。观此诸法,岂可胶柱而鼓瑟?又有胃弱而闭不食,此言禁口痢病,七方未有详论者。以内大法推之,内格呕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则胃虚木火乘之,是土败木贼也,见此多成危候。

局方发挥 【元 朱震亨】

滞下辨论

或曰:河间之言滞下,似无挟虚挟寒者,然乎否乎?曰:泄痢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混,虽有痛、不痛、大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考之于经,察之于证,似乎皆热证、实证也。余近年涉历,亦有大虚大寒者,不可不知。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论治法

《内经》曰:脓血稠粘,皆属于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脓血也。然青白为寒,赤黄为热,宜须两番。治热以坚中丸、豆蔻香连丸;治寒以白胶香散。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濇,宜养脏汤。病气大退,正气未服,当补。

且如泻痢止,脾胃虚,难任饮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若补养其脾气,气足自然能饮食,宜钱氏方中异功散。若或喜嗜饮食太过,有伤脾胃,而心腹痞满,呕逆恶心,则不拘此例,当权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饮食调节无伤,则胃气和平矣。

协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芩汤。

热毒入胃,下利脓血,治用仲景黄连阿胶汤。

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赤黑、或有清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总论

《内经》曰:溲而便脓血,和气行而血止也。愚按经文溲字下,必缺一濇字。溲,即尿也。溲濇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盖血因气滞,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间阐明其说,所谓和气则后重自除,而用木香、槟榔、枳壳等药以和之,即此意也。

河间曰: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劫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束宜汗之,鹜溏为痢宜温之。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濇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夫古方以泻、痢滚同论治,朱紫混淆,殊不知泻属脾而痢属肾也。丹溪曰:先水泻而后脓血者,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此肾传脾,微邪易愈。是皆先哲之格言,以为后学之绳墨,医者其可不详究乎?

仲景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汤加减下之。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硇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重滞,积气已行,而毒气未消,犹暴贼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顾于堂奥之间,纵有愈病之功,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可温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濇药为佐,用之于下利清白者犹可。其里急后重,经所谓下迫者,皆属火热所为,加以濇热之剂,非杀而何?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论治法

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久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谓无饱死痢病也。

痢疾不问赤白,而知为寒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先用粟壳饮,调五苓散,进感应丸;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用暖剂,须当识此。

凡痢初发,不论赤白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既起而腹内复急,宜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吞感应丸,或苏合香丸吞感应丸。

赤痢血色鲜红,或如蛇虫形而间有鲜血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钱、粟米少许,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热甚,服上项药未效,宜白头翁汤。若赤痢发热者,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

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去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各半钱。

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肠内攻刺,小便不通,瘀血频并,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佐以五苓散白汤调服,不愈则用蜜水调。

感暑成痢,疼甚而食不进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贴,名木香交加散。

白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此属冷痢,先宜多饮除湿汤加木香一钱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亦有下如魫色或如腊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药。

赤白杂者,宜胃苓饮加仓米一撮煎吞驻车丸。

凡治痢须先逐去积滞。去已多,三五日后,自可兜濇。不问赤白,俱宜水煮木香丸,或水煮木香饮、真人养脏汤,或断下丸。如白痢久而虚甚者,养脏汤加熟附;赤痢加黑豆一小撮;白痢加干姜一钱;赤痢亦可加黄连一钱。新下者不必加,此在人活法。

禁口痢者,有得病即不能进食者,或因冷药并药过多不食者,却不可拘于赤痢难用热药之说,当以温中进食为先,宜治中汤加木香半钱,或缩砂一钱。

休息痢,因兜住太早,积不尽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调理,以致时止时作,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木香半钱,吞驻车丸。只缘兜住积滞,遂成休息,再投去积,却用兜剂。

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恶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各半钱。

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于痢,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柱饮为稳,或可冀其万一。

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脚酸软,若痛若痹,遂成风痢。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风汤,或多以生樟即骨碎补俗呼为楜狲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草薢,煎汤熏洗。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运气为病

运气下白皆属火。经云:少阳司天,客胜甚则下白溺血是也。

运气下赤白有三:其一属火。经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又云: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少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其二属风。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其三属风湿。经云: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民病注下赤白是也。

运气里急后重有二:其一湿助脾盛而重。经云:太阴之胜,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是也。

其二风攻脾虚而重。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溏泄瘕水闭是也。瘕谓后重也。

痢有风邪缩于内者,其证下痢不止,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脓血,为难治,宜麻黄升麻汤,或小续命汤以发之。法曰:表邪缩于内,当散邪于四肢,布于脉络,外无其邪,脏腑安矣。有食积者,加枳实五钱。如酒入而泄泻,此热也,加黄芩五钱。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豪门庶女修仙记

    豪门庶女修仙记

    出生在豪门的大小姐夏云因一次坐飞机去旅游,飞机因管理人员的失误而没油了,而飞机下坠,她本以为她会被摔死,结果她穿越了,想看豪门修仙女的修仙道路,就来看她的传奇人生吧!
  • 一念星空

    一念星空

    星空——是一个男孩的羁绊;青春——是一群少年的疯狂;灵魂——是一生坚定的信仰;成长——是我所经历的辉煌!当我抬起头的时候,众生都不敢视我的目光;当我挥挥手的时候,星河应该为我梳妆;但当我开始想你的时候,你又在何方?纵使手握无尽权势,身怀无穷的力量,但你不在我身旁,我又何妨…………
  • 1914及其他诗选

    1914及其他诗选

    《1914及其他诗选》汇集了一战时期几位著名诗人关于战争的诗歌。有的诗人一开始满腔热血参军,一心想报效国家,却终于在腥风血雨的修罗场看破了虚无的荣耀,体会了生命的可贵。
  • 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有人说,控制世界的是美国,而控制美国的则是犹太人。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一半以上,在美国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则三居其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有18名是犹太人。在犹太人历史上,则更是出现了若干世界级的金融巨头、实业家、银行家。超级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华尔街的奇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罗思柴尔德家族,享誉欧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家族;格林斯潘,曾掌管美国经济命脉的美联储前主席;布林,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 古兵器、乐器(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古兵器、乐器(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包括金戈铁戟、射及其他、笛、管、笙、琴、唢、呐、口弦、编钟等鉴赏和收藏。
  • 重生道医济世

    重生道医济世

    上辈子她把爱情当寄托,一味付出、没有自我,至死都在被利用;上辈子她把懦弱当善良,豺狼当亲人,至死都在奢望别人挽救;愚弄、背叛、利用...窝囊的结束生命!这辈子她要为自己活,要自强自立、不依靠任何人;要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千金翼方》在手,符、咒、诀、禁、气、法、术,万法归宗、形神兼治...且看她在滚滚红尘中、坚守本心、道医济世、梦想爱情双丰收....
  • 天师征途

    天师征途

    天元大陆六国争锋,强国争霸弱国奋起。落入凡间的皇族,欺压不断。看顽强少年逆境崛起,成就一段永不言弃的天师征途!
  •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复仇之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复仇之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上一世,她被最宠爱的妹妹亲手推下深渊,这一世,小三带着她的女儿还想虐她无度?笑话!看她怎么花样百出地虐回去!明明很有主见,为嘛碰上他这个外表一幅翩翩君子骨子是个无赖的人就头痛?
  • 叫我懿先生

    叫我懿先生

    阴阳化气阴阳通,阴阳原本是相同。莫向身外寻秘术,万法自然在心中。聚念风水皆力量,起意草木手下兵。生灭繁简归真处,梦幻无形造有形。他不是人,他来世间只为传道!虽然他不知道这一切,但这一切早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