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3400000005

第5章

鈔(下一)引薩婆多云。欲現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外道無此三名。為異外道故。分則功德論。為三時故制有三衣冬則著重。夏則著輕。春則著中。亦為諸蟲故。智論云。佛聖弟子。住於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身無耻白衣多貪重著也。十誦為異外道故。便以刀截知是慚愧人衣。雜含經云。修四無量者。並剃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也。準此而名。則慈悲者之服。華嚴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等。四分云。懷抱於結使。不應著袈裟。薩婆多五意制三衣也。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故。二不能有慚愧。三不中入聚落。四乃至道行不生善。五威儀不清淨。故制令畜三。便具上義。僧祇云。三衣者。賢聖沙門標幟。鉢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為。應執持三衣瓦鉢。即是少欲少事等。當宗外部。多為寒故制三。四分又云。三世如來。並著如是衣。故業疏云如律中說。如來因諸比丘畜長不自節約。是以初夜著一衣。乃至後夜著第三。明旦因制。如衣法初。

引示功能

又引大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汙沙門行。形是沙門。披著袈裟者。於彌勒乃至樓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餘。悲華經云。如來於寶藏佛所。發願成佛。時我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見等四眾。於一念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者若眾生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若在兵陣。持此小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若我袈裟。無此五力。則欺十方諸佛。濟緣(四上)引賢愚經云。佛告阿難。古昔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於山林中。有一師子。名[跳-兆+茶]迦羅毗(秦言堅誓)。軀體金色。光相明顯。時獵師剃頭著袈裟。內佩弓箭。以毒箭射之。師子驚覺即欲馳害。見著袈裟。念言此人不久必得解脫。所以者何。此染衣者。三世聖人標相。我若害之。則為惡心。向三世聖賢。

制斷蚕帛緣起

鈔(中二)引四分云。因比丘至養蚕家。乞未成已成緜作三衣。便待看暴繭作聲。因訶制云。若純作。若雜以毳劫貝。若麻及餘縷雜作成者。若斤斧細剉。和泥塗壁及埵。乃至僧祇云。紐揲經緯穿雜者。一切捨墮。受用得越。

又大教永斷之文

鈔又引央掘經。繒綿皮物。若展轉來。離殺者手。施持戒人。不應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不破戒。涅槃云皮革履屣。憍奢耶衣。如是衣服。悉皆不畜。是正經律。今有一方禪眾皆著艾布豈非順教。

記云。已前律制。但據蚕家。大教轉來。不許受用。乃知聲聞行劣但取離非。菩薩慈深。遠推來處。雖離。

非殺來足踏(坐具)身披(三衣)皆沾業分。非大士可忍。豈此丘所宜。請考經文。少懷信仰。廣敘利害。見章服儀。離殺手者。非蚕家故。不受應法。大小俱順故。受者非悲。違大順小故。小從大出。望制雖順。約義還違。故知持戒行慈。方符聖旨。縱情受用。全乖道儀。故章服儀云。且自行悲之語。終為永斷之言。據此為論。頗彰深切。次引涅槃。乃終窮囑累決了正教。明文制斷。何得遲疑。

舉現事以斥妄行

記云。據僧傳中所敘。南嶽道休二師。不衣綿帛。並服艾絮。故祖師云。佛法東漸幾六百載。唯斯衡嶽。慈行可歸。今時禪講。自謂大乘。不拘事相。綾羅闘美紫碧爭鮮。肆恣貪情背違聖教。豈不聞衡嶽但服艾絮。以御風霜。天台四十餘年。唯披一衲。永嘉食不耕鋤。衣不蚕口。荊谿大布而衣。一床而居。良由深解大乘。方乃專崇苦行。請觀祖德勿染邪風。則稟教修身真佛子矣。

示衣財體如非

業疏(四上)云。但以邪心。有涉貪染。為利賣法。禮佛讀經斷食諸業。所獲贓賄。皆曰邪命物。正乖佛化。故特制也。如經中說。比丘持糞掃衣就河所洗。諸天取汁。用洗自身不辭穢也。外道持淨氎。次後將洗。諸天遙遮勿污池也。由邪命得。體不淨故。以此文證。心清淨者。是正本也。雖求清淨。財體應法。綾羅錦繡。俱不合故。世多用絹紬者。以體由害命特須制約。今五天及諸胡僧。俱無用絹作袈裟者。親問彼云。以衣為梵服。行四無量。審知行殺。而故服之。義不應也。以法衣順道。錦色班綺。耀動心神。青黃五綵。真紫上色。流俗所貪。故齊削也。資持(下一)云。感通傳中天人云。佛法東傳。六七百載。南北律師。曾無此意。安用殺生之財。而為慈悲之服。師何獨拔此意。祖師答曰。余因讀智論。見佛着麤布伽棃因懷在心。何得乖此。及聽律後。便見蚕衣臥具。縱得已成。並斬壞塗埵。由此重增景仰。又云復見西來梵僧。咸著布[疊*毛]。具問答云。五天笁國。無著蚕衣。由此興念著章服儀等義淨三藏內法傳中。反加毀誹。彼學小乘有部。故多偏執。今宗大乘了義。非彼所知。

示敬護法

事鈔又云。十誦護三衣如自皮。鉢如眼目。乃至云。所行之處。與衣鉢俱。無所顧戀。猶如飛鳥。若不持三衣。入聚落俗人處犯罪。僧祇亦云。比丘三衣一鉢。須常隨身。違者出界結罪除病。當敬三衣如塔想。五分三衣謹護。如身薄皮常須隨身。如鳥毛羽飛走相隨。四分。行則知時。非時不行。所行之處與衣鉢俱。猶如飛鳥羽翮相隨。諸部並制隨身。今時但護離宿。不應教矣。記云。今時希有護宿。何況常隨。多有畢生身無法服。是則末世護宿猶為勝矣。但內無淨信。慢法輕衣。真出家兒。願遵聖制。業疏云。所以衣鉢常隨身者。由出家人。虗懷為本無有住着。有益便停。故制隨身。若任留者。更增餘習。於彼道分。曾無思擇。故有由也。

示開制本緣

資持云。象鼻者。即犯眾學不齊整戒。文注顯然。今皆垂肘豈知步步越儀犯吉。今準感通傳天人所示凡經四制。世多迷執略為引之。彼云。元佛初度五人。爰及迦葉兄弟。並制袈裟左臂。坐具在袈裟下。西土王臣。皆披白氎搭左肩上。故佛制衣角居臂異俗(此一制也)後徒侶漸多。年少比丘。儀容端美。入城乞食。多為。女愛由是制衣角在肩。後為風飄。聽以尼師壇鎮之(此二制也)後有比丘。為外道難言。袈裟。既為可貴。有大威靈豈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不能答。以事白佛。由此佛制。還以衣角居于左臂坐具還在衣下(此三制也)於後比丘著衣不齊整。外道譏言。狀如媱女。猶如象鼻。由此始制上安鈎紐。令以衣角。達於左臂(達即至也)置於腋下。不得令垂。如上過也。

(今須準此乍可挑着左肩。若垂臂肘。定判非法。步步結罪。舊云。今在左臂為正。但不得垂尖角者。非也)。

鉢制意

事鈔(下二)引僧祇云。鉢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宜。十誦云。鉢是恒沙諸佛標誌。不得惡用。善見云。三乘聖人皆執瓦鉢。乞食資生。四海以為家居。故名比丘。中阿含云。鉢者或名應器。言體者。律云。大要有二。泥及鐵也。五分律云。有用白銅鉢者佛言此外道法。若畜得罪。佛自作鉢坯。以為後式。十誦律云。畜金銀木石等鉢。非法得罪。言色者。四分云。應熏作黑色赤色。律文廣有熏法。素瓦白鐵油塗者。並為非法。言量者。四分云。大受三斗。小受斗半。中品可知。此律姚秦時譯。彼國用姬周之斗。若準唐斗。上鉢受一斗。下者五升。乃至云。然則諸部定量。雖無一指。然多以三斗斗半為限。但此器名應器。須依教立。律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已。言通增減。必準正教。

坐具教意

又鈔(下一)引四分。為身為衣為臥具。故制長佛二搩(吒筆)。手廣一搩手半。廣長更增半搩手諸部論搩不定。今依五分。佛一搩手長二尺。準唐尺則一尺六寸七分強此用二尺為搩手準姬周。尺也。十誦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伽論亦同。鼻奈耶云。新尼師壇。故者緣四邊以亂其色。若作者應安緣五分須揲四角。不揲則已四分云。若減量作若疊作兩重並得。十誦不應受單尼師壇離宿吉羅。摩得伽云。離宿不須捨墮非佛制故。亦不應離宿。記云。為身者。恐坐地上。有所損故。次為衣者。恐無所藉。三衣易壞故。為臥具者。恐身不淨汙僧床榻故。

漉囊教意

又鈔(下一)云。物雖輕小。所為極大。出家慈濟。厥意在此。今上品高行。尚飲蟲水。況諸不肖焉可言哉。故律中。為重蟲命。偏制飲用二戒。由事常現有。用者多數故也。記云。出家之人。修慈為本。慈名與樂。無殺為先。物類雖微。保命無異。此乃行慈之具。濟物之緣。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茲而尅。同儔負識。勿以為輕。

衣藥受淨總意

業疏(四上)云。上明受戒法儀。攝法在己義須將護。前境通漫未可隨彰。故約形有用收行相然身口之累。在生為重。受納將攝多隨妄心。隨妄染神。未卒清蕩。是以大聖設法防之。欲使形備法儀。心存正觀。折剉我慢。祛遣鄙雜。衣藥設致。大意如此。事鈔(下一)云。夫形居世累必假威儀。障蔽塵染。勿過衣服。若受用有方形不生[名*卜]戾。必領納乖式。便自陷深愆。乃至云。何名為制。三衣六物。佛制令畜。通諸一化。並制服用。有違結罪。何名為聽。謂百一衣財。隨報開許。逆順無過。通道濟乏也。又(下二)云。報命支持。勿過於藥。藥名乃通。要分為四。言時藥者。從旦至中聖教聽服。事順法應。不生罪累。非時藥者。諸雜漿等對病而設。時外開服限分無違。七日藥者。約能就法。盡其分齊。從以日限。用療深益盡壽藥者。勢分既微。故聽久服。方能除患。

衣藥說淨教意

又引薩婆多問曰。此淨施法。真耶假耶。答。一切九十六種外道。無淨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淨施。是方便施。非真實施也。令諸弟子。得畜長財。而不犯戒。問。佛何以不直令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制令不畜。而眾生根性不同。悟入各異。如昔一時。開七寶房舍。比丘入中。便證聖道。所以隨其機報。先制後開。何故開十日。答。佛知法相。不緩不急正開十日。使籌量施人。縫治作衣。及說淨法。

引大教說淨以斥倚濫

資持(下一)引地持論云。菩薩先於一切所畜資具。為非淨故。以清淨心。捨與十方諸佛菩薩。如比丘將現前衣物。捨與和尚闍黎等。涅槃云。雖聽受畜。要須淨施篤信檀越是也。今時講學專務利名。不恥五邪。多畜八穢。但隨浮俗。豈念聖言。自下壇場。經多夏臘。至於淨法。一未沾身。寧知日用所資。無非穢物。箱囊所積。並是犯財。慢法欺心。自貽伊戚。學律者知而故犯。餘宗者固不足言。誰知報逐心成。豈信果由種結。現見袈裟離體。當來鍼葉纏身。為人則生處貧窮。衣裳垢穢。為畜則墮於不淨。毛羽腥臊。況大小兩乘。通名淨法。儻懷深信。豈憚奉行。故荊谿禪師輔行記云。有人言。凡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說淨何為今問等非己財。何不任於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兩田(悲敬二田)而閉之深房。封於囊篋。實懷他想。用必招愆(犯盜)忽謂己財。仍違說淨。說淨而施。於理何妨。任己執心。後生倣傚(已上彼文)。故知不說淨人。深乖佛意。兩乘不攝。三根不收。若此出家豈非虗喪。嗚呼。

結界教意

羯磨經云。界別有三。攝僧界。攝人以同處。令無別眾罪。攝衣界。攝衣以屬人。令無離宿罪。攝食界。攝食以障僧令無宿煑罪。宗意如此。

業疏(二上)云。言制意者。夫羯磨說戒正法住持。由僧弘演方能遠被。義須通遵。理無限隔。但以事雜據緣(緣興不一故云事雜)界約通濫。縱有同和。影赴難尅。徒損正業。不被前緣。上聖知機。開隨境局。作法分域。一開已後。凡有作業。非界不成。故致崇和。益在茲矣。先開後制意可見也又(三上十一帋)。云。以界收人。同遣我倒。咸遵一法。成無礙行。事鈔(上二)云。結界元始。本欲秉法。由羯磨僧宗綱要。匡救佛法。像運住持。功歸於此。理宜十方同遵許無乖隔。但為剡浮洲境。彌亘既寬。每一僧集。期要難尅。加以損功癈道。恒事奔馳。大聖愍其頓極。故開隨處局結。作法分隔。同界崇遵。功成事遂。總意如此。資持云。問。至此凡經幾開耶。答。初明統通。即本制也(律令結說戒堂猶是統通一界即同本制)次分六相。即初開也。復令局結第二開也。又作法中。復有二開。數集結場難事結小。若望法食二同。法同食別。二種大界。亦是第開。然莫非大界。故所不論。

開結淨地意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武道行歌

    武道行歌

    神衍大陆,天圆地阔,无边无际,至今已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岁月。在这方大陆之上,又分为五大领域:北域、东土、南荒、西疆,以及中州。五大领域,相距甚远,其中宗族林立,势力错杂;又因人口磅礴,鱼龙混杂,英杰之辈,野心之士频频浮现,神衍大陆风起云涌,难以平静......
  • 元朝典故编年考

    元朝典故编年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卑微人的思想

    卑微人的思想

    在出入校园大门,踏进社会中,不少人由于不擅长和人交流慢慢脱离人群,思想也就和正常人有人区别,就和我走进他怎么沦落到卑微人的思想。
  • 落幕不散场

    落幕不散场

    不学无术,只会逞凶斗狠的莫念,被强势的老妈扔进了三中,此学校被誉为军事化管理,封闭式教学的D市第三监狱。少爷病重症患者莫念,被迫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并开始了人生的新征途,当然,也遇见了他的小小爱情。对于莫念来说,这应该是他的一段奋斗史,不过对于卫东辰来说,这大概是一个扮老虎吃猪的故事。只不过他吃这个猪,代价有点大。总的来说,这就是两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爱情旅程。
  • 枫月亭

    枫月亭

    历史只有一种可能,历史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当我身处在那条道路的岔口时,我不知道如何继续前行。有人告诉我,失去一件东西总会的得到另外一件东西,我深以为然,并给他点了一个赞。但是我想鱼和熊掌兼得之,怎么办?岳小枫只说了两个字。凉拌!
  • 最高之塔

    最高之塔

    这是一个关于少年少女们围绕着名为【世界之巅】的塔相遇而发生的故事(其实我不知道该写什么)。
  • 邪魅杀手

    邪魅杀手

    杀手帝王强势回归都市、看看他是怎样盗其少女的芳心、读者们快来支持“邪魅杀手”吧
  • 无良警察

    无良警察

    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反正秦吴志就是那么的无良。从高高在上的特种兵,一次特殊任务的执行之后,最终落魄成了一个小片警。人生就是那么的是变化无常。本来以为自己就此浑浑噩噩终生的秦吴志,却在一次案件侦查时,意外就那么悄无声息的再次发生了。不一样的人生大门,向着秦吴志缓缓打开。
  • 一顾留影二顾留心

    一顾留影二顾留心

    和惠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未成姻缘空留恨。厚厚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相濡以沫满承福
  • 逆行飞仙

    逆行飞仙

    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大学生的异世之旅,是崛起还是沉沦,是美女亦或是血腥相伴,让我们一起见证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