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02400000062

第62章

矫世惑脉辨

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脉之中,卫行脉之外。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或者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迭见矣。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洪为火,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此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若论其变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乎脉者矣。试举一二言之:如张仲景云:脉浮大,邪在表,可汗。若脉浮大心下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又曰: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也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汗之,此又非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证,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寿者多矣。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证,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诊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而倾心付托,其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矣!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固无足怪。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虑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及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者必尝究心于此矣。先正又言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谓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凡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忠厚,发言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庶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证,或有少差,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若以此而遂弃之,所谓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数十余病。假使诊得浮脉,彼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谓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于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脉与病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噫!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者乎?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致于误也,安得为医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此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曰: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而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窃观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意,不过托此以为僥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辨其非者。又或为之语曰:太素云者,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然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则主一病,贫贱富贵何从而察之哉?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则是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与身之气血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必不能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是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风捉影,仿佛形容,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乎望闻问,况能知其他乎?且脉兆于岐黄,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言及此者,非隐之也,殆有必不可诬者耳。巢氏曰:太素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又有善伺察者,以言餂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妄,是又下此一等,无足论也。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财,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禀之浊者血气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不清,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悔,某时破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此谓浊中之清,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者可以类推。是则吾之所谓知人者,一本于理而已矣,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太素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析,又从而延誉于人,纵使其言有谬,又必阴与之委曲影射,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终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其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叮咛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吴昆论《太素》可采之句

《太素》之说,固为不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濇,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此为清中之浊,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此为浊中之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失意处少也。若清不甚清,浊不甚浊,其得失相半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然亦不能外乎《风鉴》,故业《太素》者,不必师《太素》,但师《风鉴》,《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隐行怪,无所不至,是又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正士岂为之哉!

述古

经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坚盛者伤于食。此本以阳明太阴之脉,分言表里。而王叔和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因致后人每以左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而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

详《内经》三部九候篇,独小独大等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今见诸家言脉,悉以六部浮沉凿分虚实,顾不知病本何在,既无独见,焉得确真!故宝命全形论曰: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诚察病之秘旨,必知此义,方可言诊。

按玉机真脏篇病在中在外,中外二字乃指邪正为言也。盖邪气来于外,元气见于中。邪气之来皆有余,故太过,则病在外;元气之伤惟不足,故不及,则病在中也。又凡脾家有病,必有形见,故恶者可见。若其无病,则阴行灌濡,五脏攸赖,而莫知其然。故善者不可得见,是即所谓胃气也。

详代脉之义,本以更代为言。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者,谓胃气随时而更。此四时之代也。根结篇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谓五脏受气之盛衰。此至数之代也。平人气象篇曰但代无胃曰死者,谓代无真脏不死也。由此观之,则凡见忽大忽小、乍迟乍数,倏而更变不常者,均谓之代。自王叔和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脉代者死。自后以此相传,遂失代之真义。

凡肝脉但弦,肾脉但石,名为真脏者,以其无胃气也。若肝当弦而不弦,肾当石而不石,总由谷气不至,亦以其无胃气也。此举肝肾而言,则五脏皆然。

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多血二字,乃传写之误也。观本篇下文曰:刺濇者无令其血出。其为少血可知。仲景曰:濇者营气不足,是亦少血之谓。

详五色篇论人迎气口,盖人迎本足阳明之经,脉在结喉两旁;气口乃手太阴之经,脉在两手寸口。人迎为腑脉,所以候表;气口为脏脉,所以候里。故曰气口独为五脏主,此《内经》之旨也。所以后世但诊气口不诊人迎。盖以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而肺朝百脉,故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决死生,而凡在表在里之病,但于寸口诸部皆可察也。自王叔和误以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且云左以候表,右以候里,岂左无里而右无表乎?讹传至今,其误甚矣。

按至真要大论云:脉至而从者,如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而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认为阳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

按玉机真脏论篇之义,如前篇言病在中脉虚者为难治,后篇言病在中脉实坚者为难治;前言病在外脉濇坚者为难治,后言病在外脉不实坚者为难治。前后若乎相反,何也?盖实邪在中者,脉不宜虚,虚邪在中者,脉不宜实也。阳邪在表者,宜滑而软,不宜濇而坚;外邪方盛者,宜实而大,不宜虚而小也。此中各有精义或者以其为误,是不达耳。

按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绝,此即死生之大本也。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所谓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也,故曰死。

身经通考【清李潆】

看脉之时

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可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衰盛,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是以人醉莫与诊视,自醉莫诊视他人。或乘车走马,必待宁息,方与诊视。终不及平旦为佳也。

六气分合六部图说

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此六气至理。如左关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蛰边有风热之证,盖弦主风、大主热也。如右尺沉分脉独缓滞而实大,已知芒种后夏至边有湿热之病,盖缓滞主湿实大主热也。若缓滞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

内经之脉

以《内经》九候考之,人身分三才之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江州王九达云:上部天以候头角,脉在额两旁瞳子髎、听会等处,足少阳胆经脉气所行也;地以候口齿,脉在鼻孔下两旁,近于巨髎之分,足阳明胃经脉气所行也;人以候耳目,脉在耳前陷中丝竹空、和髎等处,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行也。中部天,手太阴肺经,脉在掌后寸口中,是名经渠,即手太阴肺经脉气所行也;地,手阳明大肠经,脉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合谷之分,即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行也;人,手少阴心经,脉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即手少阴心经脉气所行也。下部天,足厥阴肝经,脉在气冲下三寸五厘之分,女子取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即足厥阴肝经脉气所行也;地,足少阴肾经,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即足少阴肾经脉气所行也;人,足太阴脾经,脉在鱼腹上越两筋之间箕门之分,即足太阴脾经脉气所行也。三而三之,谓之九候。上古诊法精详,故兼取十二经动脉;后世诊法简约,故独取寸口。《内经》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气口既可以决死生,则余经之动脉可以弗诊矣。况女子取太冲,如何可行?此今古之异也。

从证不从脉

凡病有从证而不从脉者。如久病无脉,是气将绝也,主必死。若不系久病,或暴病无脉,或伤寒痛风,或痰积经闭,或忧惊折伤,或气运不应,一时无脉,不可便以死断。当听其五音,察其五色,问其所欲所苦,或寒或热,看病参详治之。又如伤寒六七日不大便,目中不了了,无表证,脉虽浮亦有可下者;如大便不难,不可轻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脉虽沉亦有可汗者,谓身热而表犹未解也,故用麻黄细辛汤之类微取其汗;如身不发热,不可轻汗。东垣云:形质、肌肉、颜色似不病者,此心病也,不形于脉。又大去血后勿以脉诊,脉虽数为假热,独参汤救之,血脱则补气也。五脏之轮至也,肺在一与六,心在二与七,脾在三与八,肝在四与九,肾在五与十。肺心在上属阳,主呼;肝肾在下属阴,主吸;脾居中间,阴中有阳,主呼吸之间。代止之脉在何脏何腑,以此断生死之期。

石室秘箓【清陈士铎】

论脉诀

脉诀,《内经》已畅言矣,王叔和又发明之,予又何言!虽然,尚有未备者,不可不一论之。脉诀大约言愈多则旨益晦,吾独尚简要以切脉,不必纷纷于七表八里也。切脉之最要者在浮沉,其次则迟数,又其次则大小,又其次则虚实,又其次则滑濇而已。知此十法,则凡人之病不能出其范围。至于死脉尤易观也,不过鱼虾之游,禽鸟之啄,屋漏弹石,劈索水流之异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变,又何难知人之疾病哉?《灵枢》之形容脉象,不可为法也。

同类推荐
  • The three Musketeers

    The three Muskete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自闲觉禅师语录

    自闲觉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岁华纪丽谱

    岁华纪丽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陀罗尼门诸部要目

    陀罗尼门诸部要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樵香小记

    樵香小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势力交锋

    势力交锋

    一位天才少年回归都市,建立风云帮派,却意外收到神秘邮件,故事从此开始,不介绍此物,自己看。谢谢
  • 漫漫锦年,澈水长随

    漫漫锦年,澈水长随

    唐臻易,韩锦拾这辈子注定要纠缠在一起了。从暗恋到表白,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看见光芒,他们的一生注定跌宕起伏,永远纠缠不清……唐臻易“猫~,我们生个包子吧”韩锦拾“你说什么?我看不见”唐臻易在韩锦拾耳边轻声说到“看不见是吗?”说要翻身越上韩锦拾已泪崩
  • 异乡

    异乡

    《异乡》缘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二战前夕,遭纳粹德国迫害的将军安德鲁·海华德将军为了女儿汉娜·海华德免遭纳粹的毒手,将女儿海华德托付给友人带至中国湖南岳阳。从此,这位无依无靠的美丽德国少女开始了她在中国的生活。在岳阳城,海华德在这里的天主教堂当教会学校老师,与这里的人民共同生活。海华德在这里经历了她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参与了与当地人民共同抗击日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故事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岳阳小城的历史事件、风土人情为背景,塑造了一位善良、正直、勇敢的德国少女从青年到老年的工作、生活与爱情,描写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德人民的深厚友谊与情感。
  • 遥梦吟

    遥梦吟

    人这一生,不过是南柯一梦,为何要执着于生离与死别?终于,我在这未知的迷途中,我寻到了答案,亦寻到了你,本以为此生无憾,谁料,我们竟割舍不下太多.....异世大陆,风云四起,我之手翻云覆雨,却不曾想过活的意义,回忆那段琴瑟合奏,却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其实,纵是我们武功盖世,我们却都是这尘世间的痴儿,愿有来世,我们再续今生......
  • 第七预言

    第七预言

    玛雅人的预言到底隐藏着怎么样的秘密?当末日降临,究竟地球人何去何从?当整个地球都是被遗弃被封印的宇宙的瑕疵,幸存的地球人如何自处?追杀,围捕,地球上最后一群人,为了心中的信念,经历着怎样的磨难?他们越发强大,越发知道一点一滴的关于地球,关于宇宙的秘密······
  • 开天帝国

    开天帝国

    我愿则天地可改,日月交替,历史变迁,我不愿则天地破碎,日月无光,历史止步,不能随心所欲,哪怕长生不死也是遗憾,这是一部发生在大西国史前的故事。他从这里而来,也在这里结束
  • 《我看世界,世界笑我》

    《我看世界,世界笑我》

    一只蚂蚁由于与大部队走散来到了大城市中,它在这,见证了世界的虚伪。
  • 灵师神域

    灵师神域

    一群年轻的人,有梦想却从不放弃,可爱却不失霸气,善良却不失腹黑,被权力包围下却不失自由,朝着大陆最强者的方向前进着,未来称霸的不只是四古国,而是整个世界。
  • 绝世毒医:腹黑六小姐

    绝世毒医:腹黑六小姐

    世人只听说咖蓝帝国的紫家的紫芊墨从小娇纵蛮横,灵武废材,却不知在十五岁那年以后异魂入体。灵武双修,修为步步高升,灵器,神器一箩筐,四大神兽任我驱使。哈哈哈哈!就让我这个二十一世纪的毒医,绝世杀手教你知道什么叫狂傲的资本,什么叫装逼,什么才叫无耻!偷看美男沐浴,痛骂白莲花,绿茶婊。紫灵墨一双素手搅乱天下。人人对她都是退避三舍,可就是有个腹黑男一直对她紧追不舍,甩都甩不掉。
  • 夜笼孤城

    夜笼孤城

    孤城默语守边关,幽雨漫天江水寒青冥灯下谁低语,半壶浊酒笑平生夜笼孤城子不许,无人解其泪中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