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实而强者,盈实而如循长竿也。不实而微者,无端长之体也。此言五脏之神气由中而外,环转不息。如气盛强,乃外出之太过;如气不足,则衰微而在中。太过不及,皆脏真之气不得其和平而为病也。】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注夫五脏之脉,行气于其所生,受气于所生之母。若肝则行气于心而受气于肾也,然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而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金匮要略》曰:胸痛引背,阳虚而阴弦故也。盖春木之阳生于肾水之阴,阴气虚寒以致生阳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胁胠乃肝肾之部分,生气虚而不能外达,故逆满于中也。】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注心脉通于夏,气如火之发焰,如物之盛长,其气惟外出,故脉来盛而去悠,有如钩象,其本有力而肥,其环转则秒而微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来盛者,盛长之本气也。去亦盛者,太过于外也。来不盛者,盛长之气衰于内也。去反盛者,根本虚而末反盛也。】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注身热肤痛者,心火太过而淫气于外也。浸淫,肤受之疮火热盛也。其不及,则反逆于内,上熏肺,为咳唾,下走腹而为气泄矣。夫心气逆则为噫,虚逆之气不上出而为噫,则下行而为气泄。气泄者,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注秋气降收,外虚内实。内实,故脉来急;外虚,故浮而散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如榆荚而两旁虚中央实,此肺之平脉,坚则为太过矣。毛而微,是中央两旁皆虚,此所生之母气不足,而致肺气更衰微也。】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注肺主周身之气,太过则反逆于外而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经曰:气并于肺则忧;其不及则令人气虚而喘,呼吸少气而咳。虚气上逆,则血随而上行;虚气下逆,则闻呻吟之病音。盖肺主气而司呼吸开阖,其太过则盛逆于外,其不及则虚逆于内也。】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注营,居也。言冬气之安居于内,如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沉而搏者,沉而有石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如弹石者,石而强也。肾为生气之原,数则为虚,生气不足也。】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注肾为生气之原,而主闭藏,太过则气外泄而根本反伤,故为懈惰。少气,生阳之气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发原于肾,根气伤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不能交济,故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胁骨之(月少),当两肾之处。肾之生阳不足,故(月少)中冷也。肾合膀胱,肾虚而不能施化,故小便变而少腹满也。】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注此总结上文而言也。盖脏真之气,合于四时,有升降浮沉之序,如逆其顺序和平之气,则有变异之病矣。然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独何所主乎?】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注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寄王于四季,月各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而灌溉四脏。四脏受脾之气而各见其善,是脾之善在四脏而不自见其善耳。】
帝曰:恶者如何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为不及,病在中。
【注如水之流者,灌溉太过也。如乌之喙者,黔喙之属,艮止而不行也。】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注经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为湿土,主气湿行,太过,故令人四肢不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脾气不足,则五脏之气皆不和矣。夫胃为阳土而气强,脾为阴土而气弱,脾弱而不得禀水谷之气,则胃气益强,故名曰重强。盖言脾气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胃强脾弱,脏腑之刚柔不和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注至数者,五脉之至数也。盖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曰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一者,五脏之神,转而不回。如逆回则失其旋转之机矣。五脏相通,阴阳并合,脉之至数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者,有格有序也。藏之脏腑者,阴阳雌雄之相应也。每旦读之者,血气未乱也。名曰玉机者,如璇玑玉衡也。以上论真脏之神,五脏相通,外内环转,如太过不及,则病若回而不转,乃失其机而死矣。】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注气血发原于肾,生于胃,而输于脾,回则不转,而无相生之机,是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而令人有大病也。大骨,两臂两腿之骨。大肉,即两臂两腿之肉。盖肾主骨而脾胃主肌肉四肢也。夫胃气之资养于五脏者,宗气也。宗气积于胸中,从虚里之大络,贯于十二经脉,经脉逆行,是以胸中气满。阳明气厥,故喘息不便。其气动形者,心病而欲传之于肺,肺主气,故气盛而呼吸动形也。期以六月死者,今心始传之肺,肺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而后死,故有六月之久也。真脏脉见,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予之期日者,当死于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注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内痛者,肺受其伤。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项也。肝病而已传及于所胜之脏,故当期以本月之内而死也。真脏脉见,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当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注此言肺病至心而死。肺病,故痛引肩背;传及于心,故身热也。夫心主血而生于肾脏之精,血气盛则充肤热肉,心肾伤而精血衰,故曰脱肉破(月囷)。破(月囷),脱肉也。(月囷),肉之标也。真脏脉见大而虚,如羽毛中人肤。病传于心,故期以十日之内死。盖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予原作与,据《素问》玉机真脏论改。]之期日。
【注此言脾病而终于一岁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液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膸。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内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会于脑,是以项骨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肢,脾病则四肢懈惰,故动作益衰。真脏来见者,如水之流,如乌之喙,脾土旺于四时,脾气灌于四脏,故虽有真脏来见,尚期有一岁之久,盖以四时五脏之气终而后死也。期死之月[月疑作日。],见其真脏之乍数乍疏,乃与之期日,谓当死于甲乙之昧旦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注此肾病而死于脾也。本经曰:肾病者,大小腹痛。肾传之心,故心中不便。心传之肺,肺传之肝,故肩项身热。肝传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脏脉见,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如目不见人,肾之精气已绝,故立死。其见人者,余气未尽,至所不胜之时而死,谓当死于日昃也。夫肾为生气之原,生气绝于下,故死之更速也。】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注此言卒发者,莫治其传也。夫邪气盛则精气虚,风寒之邪,卒中于身,精气一时虚夺,故急虚也。此病三阴三阳之气而不病于有形,故五脏之气,一时绝闭,脉道一时不通,而气不往来。譬若堕溺,乃仓卒一时之病,而生死亦在于时日之间。与风寒之病形脏勿治而为肺痹,勿治而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肾传之心,期以三岁六岁死者不相同也,故不可以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注此复言仓卒之病,非但不可为期,并不待形肉脱而真脏见也。脉绝不来,生气绝于内也。一息五六至,邪气盛于外也。此邪气盛而正气绝,不必真脏见而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注此审别真脏之脉象乃可与之期日也。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肝木之象也。如薏苡子,如弹石,心肾之象也。皆坚劲之极而无柔和之气。乍数乍疏,欲灌不能,脾气欲绝之象也。如羽毛中人肤,肺气虚散之象也。盖坚劲虚散皆不得胃气之中和,人无胃气则死矣。色青白不泽,赤黑不泽,皆兼克贼所胜之色,色生于血,脉气将绝,故不泽也。夫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而后行气于脏腑,是脏腑之气欲絶而毛必折焦也。《灵枢经》曰: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又曰:经脉空虚,血气枯弱,肠胃(亻聂)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皮毛夭折者,血气先绝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帝曰:善。
【注五脏之气,皆胃腑水谷之所资生,故胃为五脏之本。手太阴者,两脉口也。脏气者,五脏之精气也。五脏之气必因于胃,乃至于手太阴,又非惟微和之为胃气也,即五脏之弦、钩、毛、石各以其时,自为其象而至于手太阴者,皆胃气之所资生。故邪气胜者,五脏之精气已衰而不能为弦、钩、毛、石之象矣。如令人有大病而病甚者,胃气绝而真脏见。真脏见者,病气胜而脏气绝也。】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注帝以伯所言之五脏乘传有浅有深,而胃气不资有虚有绝,故当察其形气色脉。治病者宜急治之,无后其时,而致于死不治也。】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注形气相得,病之新也。色泽以浮,乘逆浅也。脉从四时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脉弱以滑者,胃气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也。察此四易,当急治之,而无后其时。取之以时者,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也。】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注形气相失,病之久也。色夭不泽,乘传深也。脉实以坚,无胃气也。脉逆四时,克贼胜也。】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濇者,命曰逆四时。
【注春得肺脉、夏得肾脉者,脏精衰而不胜乘之也。其至皆悬絶沉濇者,无胃气之资生也。】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注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者,脏真之神气也。如无弦、钩、毛、石之象,而升降浮沉之气不可逆,盖气顺则脉顺,气逆则脉逆,脉随气行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注脉病不相应者,病胜脏也,故皆为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