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凝络肝逆胃痛呕)川楝子 川连 干姜 桂枝 当归 川椒 生白芍 乌梅又 少腹疝瘕多年。冲起散漫。胃脘两胁痛甚欲呕。年前用安胃泄肝颇效。但下焦至阴。足跗发瘰裂水。久留湿热瘀留。经脉络中交病。若非宣通气血壅遏。恐非至理。
桃仁 柏子仁 川芎 当归 小茴 小香附 茯苓 山栀(姜汁炒)为末。用青葱管百茎。加水一杯。取汁法丸。
某(五十) 数年左胁聚瘕。发作必呕吐涎沫。酸苦浊水。寤不成寐。便闭忽泻。始于悒郁。病由肝失畅达。木必传土。胃气受侮。病久入络。气血兼有。缓图为宜。急攻必变胀病。
生牡蛎 川楝子肉 延胡 桃仁 半夏 茯苓橘红 白芥子 川连 吴萸 香附汁姜汁法丸。
赵 脉小。身不发热。非时气也。凡经水之至。必由冲脉而始下。此脉胃经所管。医药消导寒凉。
不能中病。反伤胃口。致冲脉上冲。犯胃为呕。攻胸痞塞。升巅则昏厥。经言冲脉为病。男子内疝。女子瘕聚。今小腹有形。兼有动气。其病显然。夫曰结曰聚。皆奇经中不司宣畅流通之义。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肝逆犯胃奇络虚滞)鹿角霜 淡苁蓉 炒当归 炒小茴 生杜仲 茯苓 用紫石英一两煎汤。煎药。
蒋(四七) 天癸将止之年。小腹厥阴部位起瘕。动则满腹胀痛。形坚。或时脊巅掣痛。必有秽痰血筋吐出。此起于郁伤。久则液枯气结。内风阳气烦蒸。则心热痞结咽阻。已属痼疾。治必无效。倘腹大中满则剧矣。(郁伤液涸阳升痛胀)牡蛎 生地 阿胶 小胡麻 茯苓 豆皮沈(四十) 肢冷腹痛。有形为瘕。久泻。(厥阴寒滞呕泻)当归(炒黑) 小茴(炒黑) 上肉桂 山楂(炒黑) 茯苓又 冷利有瘕。遇冷则呕。
吴萸 炒小茴 延胡 茯苓 川楝子 生香附某 脘中瘕聚。(肝郁犯胃)川楝子(一钱) 延胡(一钱) 吴萸(五分) 青皮(七分) 良姜(一钱) 茯苓(三钱)林 脉左弦涩。少腹攻逆。痛即大便。肝气不疏。厥阴滞积。
香附(一钱半) 鸡肫皮(炙一钱半) 茯苓(一钱半) 麦芽(一钱) 香橼皮(八分) 青皮(五分) 炒楂肉(二钱) 砂仁壳(五分)又 少腹瘕聚攻逆。身热。或噫。或浊气下泄。则诸恙悉舒。恼怒病发。厥阴肝木郁遏不疏。显露一斑。
川楝子(一钱) 小茴(五分) 生牡蛎(三钱) 桂枝木(五分) 生白芍(一钱) 青皮(一钱)程 聚气疝瘕。大便不爽。必腹中 痛。当通腑经气分。
葱白丸二钱五分。红枣汤送。
又 仿朱南阳意。以浊攻浊。
韭白根(去须五钱) 两头尖(一百粒) 炒香橘核(一钱半) 小茴香(七分) 金铃子肉(一钱半)又 瘕聚已解。用八珍丸。加香附小茴白花益母膏丸。
某 瘕聚在左胁中。肝病。
桃仁 川楝子 延胡 当归 橘红 香附王(四一) 瘕聚季胁。渐加烦倦减食。入夏土旺气泄。用泄少阳。补太阴方。(胆克脾暑伤气)人参 茯苓 炙草 当归 丹皮 生地 鳖甲 泽兰膏周 痛久在络。凝聚成形。仍属经病。议用河间法。(痰气凝结)川楝子 栝蒌皮 香附汁 延胡 生牡蛎又 理气豁痰。痛止思食。仍以前法参用。
半夏 栝蒌皮 香附汁 生牡蛎 橘红 香豉葛(四一) 用丹溪小温中丸。胀利自减。知肠胃湿热。皆阻腑阳之流畅。水谷之气。不主游溢。瘕属气聚。 为血结。由无形酿为有形。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气乏。恐胀病必至矣。俗有痞散成蛊之说。可为治此病之戒律。(湿热结 )老韭根(生晒一两) 桃仁(一两) 生香附(一两) 炒楂肉(一两) 当归须(一两) 山甲片(一两)小茴香(三钱) 桂枝木(三钱)胡(二十) 少腹聚瘕。能食便不爽。腹微胀。(湿热腹胀) 小温中丸。
王(二一) 初病寒热。半年经水不来。少腹已有瘕形。食又减半。当此年犯干血劳虑。(寒热食减干血劳)焦术 茯苓 广皮 香附 当归 南山楂 白芍夫 者征也。血食凝阻。有形可征。一定而不移。瘕者假也。脏气结聚。无形成假。推之而可动。昔有七 八瘕之说。终属强分名目。不若有形无形之辨为明的也。二 病在肝脾。而胃与八脉亦与有责。治之之法。即从诸经。再究其气血之偏胜。气虚则补中以行气。气滞则开郁以宣通。血衰则养营以通络。血瘀则入络以攻痹。此治 瘕之大略。古方甚多。而葱白丸。乌鸡煎丸。尤为神效。 瘕之外。更有 癖肠覃石瘕内疝等症。古人论之已详。兹不必赘。今参先生方案。如营伤气阻者。于益营之中。佐通泄其气。如络虚则胀。气阻则痛者。以辛香苦温入络通降。又如肝胃两病者。以泄肝救胃。肝胃脾同病者。则扶土制木。肝脏之气独郁不宣者。辛香专治于气。血痹络迸失和者。辛香专理其血。病由冲任扰及肝胃之逆乱者。仍从肝胃两经主治。以疏降温通。凡此悉灵机法眼。药不妄投。总之治 瘕之要。用攻法。宜缓宜曲。用补法。忌涩忌呆。上逆则想肝脏冲病之源头。下垂则究中气阴邪之衰旺。吞酸吐水。必兼刚药。液枯肠结。当祖滋营。再辨脉象之神力。形色之枯泽。致病之因由。则治法自然无误矣。(龚商年)徐评 案中方论。平正清切。又极和润。无刚燥克削等弊。但有形之疾。多有凝结而不可破者。
古人膏丸蒸熨等法。必不可少。此则全未见及。恐沉痼之疾。断不能除也。
热入血室
沈(氏) 温邪初发。经水即至。寒热耳聋。干呕。烦渴饮。见症已属热入血室。前医见咳嗽脉数舌白。
为温邪在肺。用辛凉轻剂。而烦渴愈甚。拙见热深十三日不解。不独气分受病。况体质素虚。
面色黯惨。恐其邪陷痉厥。三日前已经发痉。五液暗耗。内风掀旋。岂得视为渺小之恙。议用玉女煎两清气血邪热。仍有救阴之能。(热邪内陷液伤发痉)玉女煎加竹叶心。武火煎五分。
又 脉数。色黯。舌上转红。寒热消渴俱缓。前主两清气血。伏邪已得效验。大凡体质素虚。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腹痛便溏。和阴是急。
白芍 炙草 人参 炒麦冬 炒生地又 脉右数左虚。临晚微寒热。复脉汤去姜桂。
吴(氏) 热病十七日。脉右长左沉。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经来三日患病。血舍内之热气。乘空内陷。当以瘀热在里论病。但病已至危。从蓄血如狂例。(蓄血)细生地 丹皮 制大黄 炒桃仁 泽兰 人中白考热入血室。金匮有五法。第一条主小柴胡。因寒热而用。虽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
勿令下陷为最。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已现昼明夜剧。谵语妄见。恐人误认阳明实病。故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症。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人知针力比药力尤捷。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热入血室。亦刺期门。汗出而愈。仲景无非推展其义。教人当知通变。第五条。明其一症。而有别因为害。如痰潮上脘。昏冒不知。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等语。所谓急者先除也。乃今人一遇是症。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遽与小柴胡汤。贻害必多。要之热甚而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及山甲归尾之属。血舍空而热陷者。用犀角地黄汤。加丹参木通之属。表邪未尽。而表症仍兼者。当合乎和解。热轻而清药过投。气机致钝者。不妨借温通为使。血结胸有桂枝红花汤。参入海蛤桃仁之治。昏狂甚。进牛黄膏。调入清气化结之煎。再观案中。有两解气血燔蒸之玉女法。热甚阴伤。有育阴养气之复脉法。又有护阴涤热之缓攻法。先圣后贤。其治总条分缕析。学人审症制方。慎毋拘乎柴胡一法也。(邵新甫)徐评 向时阅此老亲笔医案。每多假借偏造之谈。而文理亦有不贯串处。今所刻诸案不但文理通达。兼之笔力简净明达。近日时文家亦不能望其万一。不知原文本来如是。抑编辑之人为之笔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