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27000000001

第1章

黄帝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

【注 阳明之脉荣于面,故其衰也面焦。夫气为阳,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而男子先衰于气也。】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

【注 三阳之脉尽上于头,三阳脉衰,故面皆焦。】

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注 平脉篇曰:寸口脉迟而缓,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阳气衰,故颜色焦。】

六节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

【注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脉,故其华在面也。】

脉要精微论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知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注 此古色生于气,气生于脏,欲其气华于色而不欲脏象之见于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鹅羽,青如苍璧,黄如罗裹雄黄,黑如重漆,乃五脏之气章华于色也。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黑如地苍,此五脏之精象见于外也。夫脏者藏也。如五脏之真色见而不藏,则其寿不久矣。明者五脏之神明,言五色之发乎五脏之精气神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注 五脏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后能视万物,审短长。如精微象见于外,则精气内衰,视物昏瞶,而寿不久矣。此反结上文之义而言,视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资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注 肝主血而主色,脉盛而色不见者,血蓄于下也。当病坠伤,或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喘逆。盖肝脉贯膈上注肺,血积于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其不及而色泽者,当病溢饮。】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注 足阳明之脉,从气冲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伤,故脉盛而色赤也。饮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气不足,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注 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其不及当病足胫肿。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注 腰者肾之腑,腰伤故肾脉盛也。伤于骨者,其色赤黄,则外应于肌肉间也。其不及,当病少血。盖肾为牝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复上入心而为血,精虚至令不复化赤而为血也。】

五脏生成篇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注 奇脉,奇经冲任之脉色也。冲任为经血之海。五脏之血,皆归于肝,故外荣于目。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见面黄者,五脏之阴而俱得胃脘之阳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注经云:人无胃气者死,面无黄色,无胃土之阳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脏邪乘阳,纯阴无阳,故皆死也。】

玉版论要篇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注 五经之脉见于色,气血衰则面色脱而夭然不泽,故至百日五脏之气尽而已矣。】

诊要经终论

少阴终者面黑。

【注 心之华在面,面黑者,火气灭而水气脱矣。】

刺热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注 肝属木而位居东方,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注 肺属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

【注 腮下谓之颐,肾属水而位居北方,故颐先赤。】

咳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注 水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咳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气上乘,故面浮肿而气逆也。】

风论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注 风邪干于肾,则水气上升,故面庬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

【注 头乃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面之皮腠疏而阳气弛,故多汗恶风也。】

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注 癞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其脉循腹属胃络脾,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经,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脉解篇

少阴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血也。

【注 秋时阴气正出,则内夺其所藏之阴,阴气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针解篇

人齿面目应星。

【注 人面有七窍,以应七星。】

骨空论

数髓空在面侠鼻。

【注 言面之侠鼻间,而有数处之髓空也。】

气交变大论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

【注 六癸之岁,水运不及,土乃胜之,若辛丑、辛未岁司天之气,上临太阴湿土,则太阳寒水在泉,水弱土胜,木后复之,阳明属土主面,故面色时变。】

六元正纪大论

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注 此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如庚子庚午岁。太商金运,而上临少阴;庚寅庚申岁,太商金运,而相火司天;乙巳乙亥岁,少商金运,而相火在泉;乙卯乙酉岁,少商金运,而君火在泉,则金气皆郁矣。咳逆嗌干肺病也。《灵枢经》曰:足少阳是动病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又曰:肝是动则病腰痛嗌干,面尘脱色,盖金气复而肝木病也。】

至真要大论

帝曰: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痊痈。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帝曰: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注 阳明司天,卯酉之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肝血伤而面尘,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太冲,肝经之俞穴脉也。肝气已绝,故死不治。苦温能胜清,金辛能润燥,燥必内结,故以酸苦泄之。】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盖金胜而肝胆病也。】

岐伯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衂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淡淡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帝曰: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注 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故面赤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

【注 此湿淫于上也。】

灵枢经

本输篇

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

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注 气血皆上于面,天热甚寒,不能胜之,谓阴阳寒暑之气皆从下而上也。】

面热者足阳明病。

【注 卫气之悍热太过,而上行于面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邪中于面则下阳明,邪中于颊则下少阳。

【注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者,精阳之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

终始篇

少阴终者,面黑。太阴终者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

【注 面黑者气色外脱也。】

经脉篇

足少阴之脉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手厥阴之脉动,则病心中热,面赤目黄。

足少阳之脉动,则病口苦,甚则面微有尘。

足厥阴之脉动,甚则面尘脱色。

手少阴气绝,其面黑如漆柴。

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上颈贯颊。

足阳明之脉,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循颈上颊,又支者别颊上(出页),病则颊肿。

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又支者过客主人前交颊,是病则颊肿。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加颊车下颈。

足厥阴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经别篇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液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注 手少阴之正,上出于面,亦与足太阳相合于目内眦之睛明,水火上下之相交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目外眦。

【注 按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头面而下,行于足跗。少阳之别绕髀上行,至目锐眦而合于少阳之经,是经脉与经别,交相逆顺而行者也。】

厥论

厥头痛,面若肿。

【注 阳明之气上出于面,厥气上逆于头,故为头痛面肿。】

杂病篇

厥胸满面肿。

【注 本经曰:中于面则下阳明,盖中于面之皮肤则面肿。】

海论

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

【注 气上逆,故面赤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小头长面。火形之人广(月引)锐面。土形之人圆面大头。金形之人方面白色。水形之人面不平。

【注 面长者木之体长也。面锐者火之炎上锐且小也。面圆者土之体圆也。面方者金之体方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

足太阳之上,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

【注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循两眉而上额交巅,血少气多则面多肉,气之所以肥腠理也。血气和者,谓经脉皮肤之血气和调,则颜色鲜美也。】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注 手太阳之脉,其上行者,循于颧颊耳鼻目眦之间,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色恶,太阳为诸阳主气也。】

扁鹊难经

面色

十三难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

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

二十四难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面色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死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衂,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面赤如醉者,此为胃热上熏也。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衰,濇者荣血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血不足则面色青。又曰: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主之,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衂;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

面赤色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发汗则愈。

下利渍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面瘦面肿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肺痈,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伤寒论 【汉 张机】

愧怖之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问曰:人病恐布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中藏经 【汉 华佗】

五色脉论

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死者矣。

脏腑虚实寒热见于面色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

心脉大,甚则胸中满而烦,淡淡面赤目黄也。

凡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反黑着,水克火,死不可治也。

凡赤黑色入口必死,面目赤黄亦死,赤如血亦死。

又忧愁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又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若痛,言语颤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衂,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脾病则面色萎黄。

又云: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节,半岁而死;色如枳实者,一月死。脾正热,则面黄目赤胁满。

胃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

胃脉坚而长,其色黄赤,病折腰。

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濇,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又云:面白目青,此谓经乱也。

又云:面黄色白者可治。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缓当沉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其翕翕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脉迟可治。

又云:肾病其色青黄,连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上焦,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上焦……头面肿也 原作「上焦实则食己虚虚则还出膨膨而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头面肿也」,据《中藏经》补。]。

察面色形证决死法

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

面目直视者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无光,牙齿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黄即时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面黑直视者死。

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黑色出于天中天庭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黄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

面色苍黑卒肿者死。

脉诀 【晋 王叔和】

五脏察色歌

心脏歌曰: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注 鸡冠色赤,瘀血赤而黑者,赤乃本色为顺,黑则水来克火为凶。】

心脉歌曰: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注 心脉大实,盖心家热则生风,故面赤而身有风也。有风有热,故燥痛,面色与心色同,赤之甚也。】

肝脏歌曰: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注 肝木色青,翠羽青而红,枯草青而白,红属心火,白属肺金,木生火故吉,金克,木故殃。】

肾脏歌曰: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注 肾水色黑,乌羽黑而青,是水生木,故吉。炭煤黑而黄,是士克水,故危。】

肺脏歌曰:猪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注 肺金色白而光泽,白者金也,光泽者水也,金能生水,故吉。枯骨之色白而不泽,白者金也,不泽者内失其水,火就燥也,火来克金,故命难全。】

脾脏歌曰: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注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致发黄疸,饮食不消,肌肤黄瘦。】

杂病生死歌

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鱼口气粗难得瘥,面赤如妆不久居。

【注 中风口噤脉迟浮,乃病脉相应,故吉。急实大数乃风热之极,故三魂孤。口如鱼口之张,脾气绝也。气粗,肺气绝而呼出气骤也。面赤如妆火盛也。】

病人头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注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

察色观病生死歌

面黄目青酒乱频,邪风在胃衮其身。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日死来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进之如黑卒难当。面赤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亡。

面赤目青众恶伤,荣卫不通立须亡。黄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灾殃。

面青目黄中时死,余候须看两日强。目无精光齿龈黑,面白目黑亦灾殃。

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妄语错乱及不语,尸臭元知寿不高。

人中尽满兼唇青,三日须知命必倾。两颊颧赤人病久,口张气直命难停。

五脏死色歌

肝脏歌曰: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

心脏歌曰: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文斑。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内到冥间。

脾脏歌曰:脐趺肿满面浮黄,泄痢不觉污衣裳。肌肉粗濇兼唇反,十二时内定灾殃。

肺脏歌曰: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文黑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灾。

肾脏歌曰: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濡却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面发毒

此证多起于房劳太过,乘虚风入经络,阳明经虚,发于面也;或面生疖(疒畾)。患者欲求速愈,而以毒药敷点,或以艾火灸之,或以针刀刺之,或犯尻神恶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风霜雪寒露暴戾之气,或服金石草木诸物,恶毒相攻相反之剂,以致病证日剧。殊不知面为诸阳之首,禁火禁刀禁毒,况耳目口鼻之官,总系一处,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难生,何也?面为阳,火气入之,熏蒸肌肉。刀针刺之,即伤经络;毒药点之,暴剥皮肉。转转为患,继之以风邪入之,则头面虚肿,目鼻肿胀,患处日腐,其臭秽难闻,脾胃日削,寒热交作,痛楚万状,难以尽言。若有五善而无七恶,外敷清凉拔毒之药,内服参朮内托之剂,每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积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则难生。

痄腮毒

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是风毒证。先用清肝流气饮,后用托里流气饮治之。

发颐毒 【一名流注】

伤寒后余毒不散,汗发不透,故发此疽。在耳后一寸三分,或在心窝两肋。在身者可治;在耳后相连咽喉,毒气内攻,难进饮食药饵。鼻流清脓,两耳闭塞者死;无即生。用二十四味流气饮,热服出汗;次服千金内托散。患上用铁箍散,将姜汁好酢加蜜少许和匀,火上熬热,调药搽四向空中,出毒时用余汁温润之。

穿腮

一名骨槽风,一名穿珠,一名附骨,一名穿喉,一名牙槽风。此毒因忧思惊虑,太阳受证,结于大肠之间,邪毒交生,灌于经络之内,初起生于耳下及项间,隐隐皮肤之内,略有小核,渐长如李子之状,便觉红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牙关口噤不开,急用鹅毛搅出风痰,即服驱风破毒散,立愈。此证小儿亦生者,其故何也?禀气虚弱,感风寒暑热相结成疳,或恣食肥甘生冷甜物,余秽积成于牙缝,不能涤洗去垢,渐烂至臭脓血淋漓,日久则气血凝滞,结成多骨而出,甚至烂漫穿腮,急用珍珠冰片散搽之。

颏痈

此毒生于颏上,不为风颏,下要成漏疮,不可轻易,当用败毒流气饮,再用内托清肝饮。

面风毒

此毒气血壅上,结聚成毒,当用鬓疽药治之。先用败毒流气饮,后用清肝流气饮治之,外用围药敷之。

颊疽

此毒生于颊车之上,多者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渐銼其骨,久后必致成漏,终不能痊。治用内托散,加羌活、独活水煎服;次用十奇散,加川椒、细辛、桔梗、青皮,外用围药搽之。

鸦啖疮

鸦啖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陷,日久将来损伤难治。小儿同前。其治法用阴蚀疮之药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胃疸面黄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终,心火上行,心憎烦,面黄小便赤濇,茯苓加减汤主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面黄肿

凡病面黄身热肌瘦,寒热往来如疟,更加涎嗽不止,喘满面肿,或身体俱热,自汗。经云:病名伤寒,夹劳之证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后切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参黄芪散,当归饮子加减小柴胡,择而用之。经谓男女之证皆同类,用其治法也。依此调治,无不取效。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面赤

诸病面赤,虽伏火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之。经曰:火郁则发之是也,疮疡亦然。

面肿

虚风麻木,牙关紧急,目内蠕动,胃中有风,独面肿,宜升麻胃风汤。

面热

面热者胃病也。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如火上行,独燎其面。

面色

肝病面青,脉弦。皮急多青,则痛。形盛,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以上是形盛,当和之以小柴胡汤也。如形衰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此乃膝筋,治之以羌活汤。《本草》云:羌活为君也。疟证取以少阳。如久者发为痹疟,宜以镵针刺绝骨穴,复以小柴胡汤治之。

心病面赤脉洪身热。赤多则热。暴病壮热恶寒。麻黄加知母石膏黄芩汤主之。此证如不发汗,久不愈为疟也。淹疾(出页)肿,面赤身热,脉洪紧而消瘦,妇人则亡血,男子则失精。

脾病面黄,脉缓皮肤亦缓,黄多则热,气胜形也。《伤寒论》是为湿温,其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湿温自汗,白虎汤加苍朮主之。如久不愈,为温疟重暍,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食少无力,故曰热消肌肉,宜以养血凉药。《内经》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濇,脉亦濇,多白则寒,暴病濇痒气虚,麻黄加桂枝,令少汗出也。《伤寒论》曰:夏伤于暑,汗不得出为痒。若久不痊,为风疟,形衰面白,脉濇皮肤亦濇,形羸气弱,形淹,卫气不足。

肾病面黑,身凉脉沉而滑,多黑则痹,暴病形冷恶寒,三焦伤也。治之以姜附汤或四逆汤。久不愈为疟。暴气冲上吐食夜发,俗呼谓之夜疟。太阳经桂枝证,形衰淹疾,黑瘅羸瘦,风痹痿厥,不能行也。

又云:肺寒则面白生痰,喘咳唾嚏。

又云:肺病面白而不泽,则为脱气、脱血、脱津,脱液、脱精、脱神。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面寒

面寒者,胃虚也。

面熟

面热因郁热。

面鼻得冷则黑

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额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须用融化滞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以运化,病乃可愈。予为酒制四物汤,加炒片芩、茯苓、陈皮、生甘草、酒红花、生姜煎调五灵脂末饮之,气弱者加黄芪,无有不应者。

面部凶证

人有病,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面热

如人患面热,脉洪大而有力,此乃阳明经,多血多气,因膏粱积热而致。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加黄连三钱,犀角一钱,疏下三两行;次以升麻黄连汤治之而愈。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面风

两颊赤肿,其状如痱,名头面风。酒调消风散,食后服,仍以杏仁去壳揩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面寒

胃中有寒湿,则面不能耐寒,先以附子理中汤,次用升麻附子汤。

面戴阳证

面戴阳者,浮火所冲也。又曰面戴阳者,面虽赤而不红活,乃下虚也。医者不察,误用凉药,则气消而成大病矣。

面上杂病

凡风刺、粉刺、(黑干)(黑曾)、痤痱、酒皶、肺风诸疮,皆属面上之病。

风客皮肤,痰渍脏腑则面生(黑干)(黑曾),脾肺风湿搏热则生疮,红紫或肿,升麻胃风汤加减用之。

搭腮肿

腮肿亦名痄腮,因风热或膏粱积热而作,宜升麻黄连汤,或升麻胃风汤,或荆防败毒散。肿久不消,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腮颊齿牙唇口俱肿出血者,宜清胃散加石膏。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面病专属胃

手足六阳之经,虽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頞中,入齿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维络于面上,故面病专属于胃。其或风热乘之,则令人面肿,或面鼻色紫,或风刺瘾疹,或面热,或面寒,随其经证而治之。

若面唇紫黑,宜升麻白芷汤。

薛氏医案 【明 薛己】

时毒

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目,焮赤肿痛,重则咽喉颈项亦肿,或漫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恍惚不宁,咽喉闭塞。医人不识,谓之伤寒,便服解热之剂,一二日间肿势益增,始知药误。原夫此疾,古无方论,初发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若能延至十日之外,不治自愈也。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益肿,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无功矣。然此疾有阳有阴,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不识,但云热毒,祇用寒凉之药,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从,不可不审也。

脉浮数者,邪在表也,葛根牛蒡子汤、解毒升麻汤、升麻牛蒡子散之类以发之。脉沉实而便秘者,邪气在里也,宜栀子仁汤。脉沉濇者,邪气入深也,宜漏芦汤、大黄汤。

表实而不解者,散之以芩连败毒散。

里实而不利者,下之以五利大黄汤。

表里俱实而不解者,宜解表攻里并施,以通圣消毒散。

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饮。

肿甚焮痛者,砭去恶血,更用消毒,以普济消毒饮,次用七神散。

头面耳项赤肿作痛,咽干发热,脉浮数,以黄连败毒散,次以劫瘴消毒散、七神散。

若肿痛发热作渴,而脉实便秘者,先以五利大黄汤,次以追疔夺命汤,又次以水边嫩柏根水煎,入酒和服。

肿痛发热,脉浮数,以芩连败毒散,次以退热消毒饮,又次以七神散。

焮肿胀痛作渴,寒热便秘,脉数,按之紧实,以通圣消毒散,次以芩连消毒散,又次以七神散。

肿势已盛,大热脉实者,先宜砭去恶血,次以洗瘴散洗之,消肿散刷之,却以蛇不见根同白梅捣,敷牙龂,含去涎;初服追疔夺命汤,次服七神散,万病解毒丸。

表邪已解,肿尚不退,脉滑而数,乃瘀血欲作脓也,以托里消毒溃之。若脉浮数或洪数者,不可托之,只宜消之,以乌苞子根水煎服,又以谷藤根水煎服,及用袪瘴散服之。又宜于鼻内(口畜)以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如(口畜)药不作嚏者,不可治之证也。如嚏出脓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嚏药(口畜)之,必不传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

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犹宜和解之,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芪散。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面热面寒

经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面寒者为胃寒。阳明胃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况其人素食膏粱,积热于胃,阳明经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目,故面热之病生矣。

面肿面浮

面肿属肝风胃火,面浮属脾土肺金,面肿与浮,最宜分别。肿则为实,因风火上炎,红肿而热,或按而痛,此邪有余,脉必急躁紧实。面浮则为虚,因脾伤劳役,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度,故面虚浮,眼下如卧蚕之状,或有气喘,皆其候也,此正气不足,脉必虚弱或浮而无力。

面色

久病人面色转黄,此欲愈也。

病人面红难愈。

不病人面色红,有肺火。

瘦人面红,血虚有火。

瘦人面白色如枯骨,此血虚气弱,当防痰火病作,亦难治。

面黄者乃脾胃湿热病,黄而兼青色者,为木克土,主死不治。

不病人面色如灰尘,眼下青黑,即有病至,不能治。

病应愈,面色如煤不开者,终必死。

女人面两颧颊红色,名曰带红花。此肺金燥火所乘,心火克肺,大肠膀胱无荫,故多淫而无子。

女人面色青者,性恶多怒。

痄腮

痄腮,牙病而及于腮颊,俱肿是也。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面戴阳证

伤寒少阴证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宜通脉四逆汤,加葱白九茎煎服。

面赤色,为阳气怫郁在表,故用葱白以通阳气也。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面部所属

面统属诸阳。

【注 《灵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又属足阳明胃经。

【注 《素问》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垂颁白。《灵枢》曰: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藏经》曰:胃热,则面赤如醉人。《素问》又曰: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注:胃阳明之脉行于面故耳。】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

【注 《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多气少,则面多小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肥而不泽。血气和则美色。俱有余,则肥泽。俱不足,则瘦而无泽。】

又统属手少阴心经。

【注 《素问》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又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又以五色候五脏,故面青属肝。

【注 《素问》曰:生于肝,如以缟裹绀,故青欲知苍璧之泽,不欲知蓝。注:缟,缯之精白者;绀,深青扬赤色。又曰:青如翠羽者生,如草兹者死。注:兹,滋也,如草初生之色也。】

赤属心。

【注 《素问》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故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注:赭,赤土也。又曰:赤如鸡冠者生,如衃血者死。注:衃血,凝血也。】

黄属脾。

【注 《素问》曰:生于脾,如以缟裹(艹舌)蒌实,故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又曰: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白属肺。

【注 《素问》曰:生于肺,如以缟裹红,故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又曰: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黑属肾。

【注 《素问》曰:生于肾 ,如以缟裹紫,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又曰:黑如乌羽者生,如炲者死。注:炲,煤也。又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或曰:升麻加黄连汤治面热,升麻加附子汤治面寒,有何依据?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伤寒论》中辨葛根汤云:尺寸脉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阳明经受病也。始于鼻交頞中,从头至足,行身之前,为表之里。阳明经标热本实,从标脉浮而长,从本脉沉而实。阳明为病,主蒸蒸而热不恶寒,身热为标病。阳明本实者,胃中燥鼻干目疼为本病。阳明为肌肉之本,禁不可发汗,在本者不禁下,发之则变黄证。太阳主表,荣卫是也,荣卫之下,肌肉属阳明,二阳并病,葛根汤主之。卫者桂枝,荣者麻黄,荣卫之中,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荣卫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汤主之,又名解肌汤。故阳明为肌肉之本,非专于发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黄两方互并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汤,故荣卫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止汗,麻黄、桂枝、生姜、甘草发汗,葛根味薄,独加一味者,非发汗止汗也,从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汤。钱仲阳制升麻汤治伤寒、瘟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用葛根为君,升麻为佐,甘草、芍药安其中气。朱奉议作《活人书》,将升麻汤列作阳明经解药。予诊杨氏妇,阳明经标本俱实,先攻其里,后泻经络中风热,故用升麻汤加黄连,以寒治热也。尼长老阳明经标本俱虚,先实其里,次行经络,故用升麻汤加附子,以热治寒也。仲景乃羣方之祖,信哉!

运气面尘。面尘有二:一曰燥金制肝。经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嗌干面尘。又云:金郁之发,嗌干面尘。宜治以湿剂是也。二曰火。经云:少阳之复,厥气上行,面如浮尘,目乃瞤瘈。治以寒剂是也。

运气面赤皆属寒。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目黄,治以热剂是也。

脉紧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恶,皆寒也。以羌活、防风、甘草、槁本四味泻足太阳,少加附子以通其脉;面色恶,悲恐者,更加桂、附。

面痛皆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而心,君火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

腮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经之会,又属手少阴心经。

【注 《灵枢》曰:心病者颧赤。乔岳曰:心绝则虚阳上发,面赤如脂。按如脂者,如女人以粉敷面,以丹敷颧也。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发明谓之火克金,是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其病不治。故《脉诀》云:面赤如妆不久居也。】

又属足少阴肾经。

【注 《灵枢》曰:肾病者,颧与颜黑。】

颊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经之会。

【注 《素问》曰: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注:足少阳部在颊,色赤色也。前,当依《甲乙经》作筋。《灵枢》曰:邪气中于颊,则下少阳。又曰:少阳气至则嚙颊。又曰: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又曰:上部地两颊之动脉。注:在鼻孔下两旁近于巨髎穴之分,动应于手足,阳明脉气之所行也。巨髎直两目瞳子。】

又属足厥阴肝经。

【注 《素问》曰:肝病气逆则颊肿。】

颧疡

或问:颧骨内卒然而痛,经宿而痛甚,寒热大作,何如?曰:此颧骨肉疽也,属上焦与阳明经郁火所致,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干葛,水酒煎服;仍与乌金散夺命丹,汗之可消。按经曰:心病者颧赤。又曰: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颊疡

或问:颊腮生疮,何如?曰:此名金腮疮。初如米粒,渐大如豆,久而不治,溃蚀透颊,属阳明经,初宜胜金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消毒散,选用。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治不得法,溃烂不敛,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痄腮

或问:腮脸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颔发。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痄腮,俱属阳明风热所致,急服活命饮加元参、芩、连,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

痄腮属足阳明胃经,或外因风热所乘,或内因积热所致。若肿痛寒热者,白芷胃风汤;内热肿痛者,升麻黄连汤;外肿作痛,内热口干者,犀角升麻汤;内伤寒凉不能消溃者,补中益气汤;发热作渴,大便秘结者,加味清凉饮;表里俱解而仍肿痛者,欲作脓也,托里散。若饮食少思胃气虚弱也,六君子汤;肢体倦怠,阳气虚弱也,补中益气汤。脓毒既溃,肿痛不减,热毒不解也,托里消毒散;脓出反痛,气血虚也,人参内托散。发热晡热,阴血虚也,八珍汤;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肿焮痛连耳下者,属手足少阳经,当清肝火。若连颐及耳后者,属足少阴经虚火,当补肾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风热,执用克伐之药耳。

发颐

或问: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何如?曰:此名发颐,古云不治之证,属阳明经,热毒上攻,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水酒煎服;紫金丹、夺命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黄芪内托散、人参养荣汤。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

按经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治成脓,则费手矣。若又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即穿口穿喉而死。

面游风

或问:面游风毒何如?曰: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属阳明经。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则成疮,痛楚难禁,宜服黄连消毒散去人参加薄荷、栀子及活命饮加桔梗、升麻、紫金丹、乌金散,选用。外用袪风润肌之剂数之。

牙叉发

《鬼遗》云:左右牙叉骨接处发痈疽,胀攻骨及牙关,张口不得。因诸风热上攻,或多食烧炙之物所为,或因患牙痈,即从牙缝中破出脓血。切忌外风水触犯。

按此系阳明经郁热,治宜清胃散、甘露饮、防风通圣、凉膈之属,量虚实表里用之。若服寒凉过多,火不归源者,服理中之剂,佐以姜附始安。

承浆痈

或问: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颏痈,属阳明胃经积热所致。用白芷升麻汤、活命饮,加升麻、桔梗;更服紫金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肺风粉刺酒皶鼻

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皶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雀斑

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当以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丸早晚搽洗渐愈。

白屑风

白屑风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迭迭而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

治当消风散;面以玉肌散搽洗,次以当归膏润之。发中作痒有脂水者,宜翠云散搽之自愈。

发颐

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肿深不退欲作脓者,托里消毒散;已溃气血虚弱食少者,补中益气汤。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溃,已溃者敛,亦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稳。

黑子

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污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凡人生此,终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宜细铜管将痣套入孔内,捻六七转,令痣入管,一拔便去。有病浮浅不能拔者,用针挑损,痣上搽冰蛳散少许,糊纸盖之,三日自脱;或灰米膏点之亦可。落后珍珠散干掺,生皮而愈。忌酱酢无斑。

痄腮

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顺清凉饮利之。表里俱解,肿仍不消,必欲作脓,托里消毒散。脓成者即针之,体虚人兼服补托自愈。

女人面生黧黑斑

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渐退。兼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件。但此生于夫主不利,疑事不决者常有之。

时毒

夫时毒者,天行时气之病也。春当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凉,秋当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此四时不正之气感于人发成斯疾也。自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治。初起与风寒相类,惟头面耳项发肿为真。其患既得,寒热交作,体强头眩,脉浮紧数者为邪在表,以荆防败毒散,或万灵丹发汗以散之。如两目鼻面渐次传肿者,乃正阳明受病,其患焮肿发热,便秘口干,多热少寒,脉数有力,为邪在里,五利大黄汤、四顺清凉饮下之。又头角两耳,前后结肿者,乃手少阳经受之。其患耳鸣筋痛,寒热呕吐,口苦咽干,烦躁时甚,当以知母石膏汤、小柴胡汤和之,通用防风通圣散加牛蒡、元参解毒攻里。劳役凶荒,沿门阖巷传染者,普济消毒饮、藿香正气散以安之。表里俱解,肿尚不消、宜砭去恶血;肿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微热不红坚硬者,冲和膏选而用之。自后仍不消者,必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针托之。已溃,体倦食少者,补中益气汤;脓秽脾虚,食而呕吐者,香砂六君子汤;溃而不敛者,十全大补汤。又有毒中三阳,自项之以上俱发肿者,光如水色,双目合缝,唇似猪形,口角流涎,肿不消溃,声音不出,饮食不入,咽喉肿闭,牙关难开,破流臭水,秽气连绵不绝者,犯此俱为不治。

时毒看法

初起,寒热交作,头面一处作肿,红赤发热疼痛者易。已成,高肿发热疼痛,有时语声清朗,汤药易入者轻。已溃,脓稠,坚肿渐消,疼痛渐减,饮食渐进,身温者吉。溃后,脓水渐止,肿退肌宽,神彩精宁,睡卧安稳者顺。初起,多寒少热,头面耳项俱肿,光如水晶,不热者险。已成,漫肿无头,牙关紧闭,汤水不入,声音不出者逆。已溃,脓水清稀,气味败臭,肿痛不除,如尸发胖者死。溃后,臭水淋漓,肿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谵言者死。

时毒治法

寒热交作,头眩体痛,六脉浮紧,邪在表也,宜汗散之。头面赤肿作痛,口燥咽干,大便秘实,邪在里也,下之。外有寒热,内亦口干,脉弦有力,表里俱实,发表攻里。表里俱解,肿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滞,宜砭去恶血;砭血之后,肿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脓,宜托里健脾。肿痛日多而胀痛者,已有脓,急针之,更兼补托脾胃,溃后肿痛不减,脓清腥秽,脾胃弱也,更宜温中健脾。饥年时毒流行传染者,忌用攻发,当和解,宜养正气。

骨槽风

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此得于郁怒伤肝致筋骨紧急,思虑伤脾致肌肉腐烂,膏粱厚味致脓多臭秽。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初宜艾灸肿顶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壮;膏贴以泄内毒,真君妙贴散敷肿上。牙关内肿,用线针刺去恶血,冰硼散搽之,使内外毒气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热消肿之剂。溃后当托里药中加麦冬、五味,外腐者玉红膏,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又有外腐不合,虚热不退,坚肿不消,形焦体削者死。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辨色总论

形者气之质,色者神之华,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变,则凡虚实寒热、凶吉死生之兆,已可得其七八,而再证以脉,再察以因,则病无遁情矣。凡医之所贵者,在必能无差,欲能无差,在确有真见。使不有独见之明,则何以隔垣能观而通神明之理?经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见,口弗能言,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又曰:粗守形,上守神,故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是可见形中之色无难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学者于此必能以神会神,斯云神矣。又安能以笔楮尽哉!

面色

面色之辨,经言已详,诸所未尽,犹当兼察也。

病人面赤,本皆属火。若满面微红而气盛者,此火证无疑也。

病人两颧鲜赤,如脂如缕,而余地不赤者,此阴虚也。仲景曰: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妇人尤多见之。

病人面红不退者,邪盛病进,为难愈。

病人面白色者,气虚也。或白兼淡黄而气不足者,必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气俱败也。若证有痰火,则尤为难治。

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阳虚阴胜之病。

久病人面转黄苍,此欲愈也。

病人面黄润而微赤者,必主湿热。

病人面黄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苍者,多主疼痛。

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强脾弱,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

面肿有虚实辨

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虚浮在气者,虽曰气虚,然亦有虚实之异,不可执也。盖虚而浮者多因于脾,此或以劳倦,或以色欲,或以泻痢,或以中寒,而脉必微弱,气必虚馁者是也。实而肿者多因于胃,或木火炽盛而湿热上浮,或纵酒纵食而阳明壅滞,此其脉必滑数,证必多热是也。然此证虽浮而不痛不肿,自与前证有异。虚实既辨,则或补或泻,或利或清,所当详酌而为之治也。

面虚浮

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或加减八味丸。

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朮散、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乘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朮散。

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或温胃饮。

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或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

凡风热肿痛,此必痄腮时毒痈疡之证,当察治之,甚者防风通圣散主之。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粉刺

粉刺之证,乃肺热而风吹之,要亦气血不和,多成此疵。虽无关大病,然书生娇女,若生此病,亦欠丰致。我有一方为之添容,方用轻粉、黄芩、白芷、白附子、防风各一钱,各为细末,蜜调为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遍;临睡之时,又重洗面而擦之,不须三日自然消痕灭瘢矣。

面上冻疮

面上冻疮,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肤冻死,忽遇火气,乃成冻疮,方用黄犬屎露天久者,变成白色,用炭火煅过为末,陈石灰各等分,以麻油调敷,虽成疮而烂,敷上即止痛生肌。若虽冻而不成疮者,不必用此药,止消荆芥煎汤洗之,三日愈。

面疮

明治法者,明示人之病证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疮毒于面颊间是也。有疮,俱照疮毒之法消之,但不可如发背肺痈重证而治之也。今有治小疮毒神方,金银花、当归、蒲公英各一两,生甘草三钱,荆芥、连翘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消,三剂愈。此明治之妙法也。然头面上切不可用升药,盖下病宜升而上病不宜升,宜用降火之药。

同类推荐
  •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he State of Gree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HUCYDIDES, an Athenian, wrote the history of the war between the Peloponnesians and the Athenians, beginning at the moment that it broke out
  •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真居士年谱

    清真居士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吕祖金华宗旨阐幽问答

    吕祖金华宗旨阐幽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面门

    面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我的完美人生

    重生之我的完美人生

    悲惨的结局,结束自己生命的青年,在命运之神的补偿下,回到了那一切都还美好的过去,守护自己所守护的一切,最美的过去,也要成为自己最完美的未来!
  • 逆凰传

    逆凰传

    宣国先帝突然驾崩,未立储君,引得朝野上下一片违和,六子相争,明争暗斗,不断上演。正当皇家争储时,民间大放传言,得凰者得天下,神秘凰者诡异万分,据传说,她所及之地,寸草不生,百兽齐鸣,她能腾云驾雾,亦能御兽训鸟她一声号令,山河倒流,百花不开
  • 改变中世纪

    改变中世纪

    假如你来到古代,你会怎么办?我觉得,站在众人之上,一定挺有趣的!
  • 咒怨诗

    咒怨诗

    站在荒野上遥望这片土地,我已经死了......
  • 番神

    番神

    乱世之中,平凡的他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成为了“番神”.....
  • 痕隙

    痕隙

    世界分化——形成四个不同的灵界:幻之天界、凡之原界、虚之冥界、罪之魔界。权利、欲望,弥漫在人心之中,世界开始晦暗不堪,而他们,有着谜一般的身世,开始书写了一场充满硝烟的爱恨诗史,正当一切结束之时,却发现那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他们开始去往世界的根源,揭露了世界的巅峰的罪行,最后,只不过是一切归零的根基罢了,旷世之战,一场为了世界与荣耀的战役,终将展开。
  • 腹黑医女:将军快快来暖床

    腹黑医女:将军快快来暖床

    医术绝世的她与那穷小子第一次见面就被欺负,第二次就发生了大战,最后居然还被诱拐了……还好后来那穷小子成了将军……“将军快来给本大神医暖床……”“昨晚还没给你暖热……”“不够热呀,快来再给我暖暖……。”“看我不让你热火燃身……”“你说的,可不要半途而废哦……”“胆敢小看本将,看我不让你血液沸腾……”
  • 许你一段良辰美意

    许你一段良辰美意

    洞房花烛夜,他紧握着她的小手“我们之间有太多的坎坷,但现在,我会紧握着你的手,说‘许你一段良辰美意’。”烛光下的她幸福的笑了。
  • 阴阳继承者

    阴阳继承者

    《阴阳继承者》写的是一个叫萧云风的少年,意外的找到了当年用禁术封印九尾而被不死神明封印的安倍晴明的封印之地,并且阴差阳错的解开了封印。从此,他便继承了晴明的阴阳之术。言灵吟诵丶式神操演丶驱邪缚魅丶阴阳符咒丶结印解印丶封印之术.......萧云风家里出事了,百鬼围家。萧云风闯荡社会,带着一身的阴阳术,驱邪缚魅....重庆红衣男孩事件,蓝可儿事件等奇异事件,看萧云风如何解决?!
  • 微夏时光

    微夏时光

    刚入大学,遇见禁欲学长,捡了一只猫。可是,你怎么不告诉我,这是学长的猫。好了现在摊上了一只猫,一只猫就算了。为什么还有个学长。“学长,我养不起你”“没关系,我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