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世經云。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天王天所居宮殿。此即六欲界之初天也。楞嚴云。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增一阿含經云。須彌山半。有四種天。在彼居止。初生乃自然化現。在天膝上自然寶器盛天百味。食已長大。與餘天等入池浴訖。詣香樹下。香樹曲躬取香塗身。復詣吉具衣樹取種種衣著。復詣莊嚴樹鬘樹器樹果樹樂樹隨意受用。視東忘西。視西忘東。無量快樂。身長半里。衣重半兩。壽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以人間一萬八千年為一歲。如是滿五百歲。俱舍云。住欲界初天。依妙高山。四面第四層級去地萬踰繕那。四面背山。日月星辰皆是所部封邑。其王有四。光明經內。毗沙門天王主北方也。提頭賴吒天王主東方也。毗留勒叉天王主南方也。毗留愽叉天王主西方也。佛言。過去已曾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說於正法。修行正法。以法治世。為人天王。若有人王能供養恭敬金光明經及說法者。隨是經典所流布處而作擁護。令無留難。亦護國王及其人民。除其患難悉令安穩。他方怨賊立使退散。乃至日月星宿不失常度。風雨隨時無諸災殃。人民豐實自足於財。心無貪吝亦無嫉妬。等行十善。其人壽終。多生天上。又云。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及無量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王。佛與四王。對揚文廣。略舉一二矣。毗婆沙論云。佛初下生。四天王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几。逾城之時。四天王捧馬四足。本行經云。佛初成道。欲受食故。四天王各献其鉢。佛總受之。按令成一。四楞如舊。西域記。有寺多寶物収藏。以修其寺宇。塑四天王以護之。有突厥王貪其寶。故率眾來取。夢見天王以戟刺心。其心大痛至明而卒。于闐國王無子。求於天王。志誠無怠。感於自額裂而生一子。地生其乳。王収養之。高僧傳。杯度持一葦圌至其齋家當路而放。主人嫌之。數人舉之不動。乃見四小兒在內。問之。答曰。四天王也。食畢杯度自舉而去。其輕如毛。分陀利經。海濟婆羅門欲供養佛。時四天王令諸藥叉取旃檀為薪。及諸上味助營七日之供。洎乎諸經弘護。其文非一。然四王所統。或云各統八部。或云各主二部。四天王經云。有三十二輔臣靈威。要略云。四王共有三十二將。孔雀經中。四王各領二十八將。金光明經乃云。我等四王各各自有五百鬼神。又云。及諸眷屬有無量百千鬼神擁護四方。令無灾禍。是知鬼神部類開合有殊。皆四王所統。於四方崇善之所。悉來守護。令其安穩。暴惡之所。悉皆遠離。由遠離故。致興灾害。其於賞善罰惡護國利民。可謂至矣力。觀其意。專在護法。欲說聽流布。盖由居民若不安。正教難敷闡。自非大權。安能若示。至乎献如來鉢於成道之後。持杯度圌於齋主之家。敗突厥之貪。生于闐之子。助營佛供。持護法門。則四王之功可謂大矣。故晉唐已來立像崇奉。良可尚也。讚曰。
我佛成道受食時 四王取鉢爭献持 是時一鉢化為四 各各將奉釋迦師 我佛手按還成一 令其所願各無違 此天住在須彌半 第四層中分四圍 生者化形來膝上 自然香樹及泉池 身相脩長各半里 輕鮮半兩以為衣 人世百年為兩日 積之五百壽希奇 日月星辰皆所統 四方護世闡靈威 二十八部皆統領 咸令降福免灾危 可使國民常富樂 流通正法布祥禧 突厥懷貪心忽痛 于闐無嗣額生兒 高僧圌內形雖小 海濟家中供倍滋 爰自晉唐咸俯仰 每彰靈應赴虔祈
此分此四天王壽量身品及靈迹護法之功。不可分故。先總錄之。今乃各列其事而為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