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凡一)
詣波羅奈國。有馬鳴大士。迎祖作禮。問云。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云。汝欲識佛。不識者是。云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云。既不識佛。焉知不是。云此是鋸義。祖云。彼是木義。祖復問。鋸義者何。云與師平出。馬鳴却問。木義者何。祖云。汝被我解。馬鳴豁然大悟。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凡一)
得法之後。於華氏國。有迦毗摩羅者。三千眷屬。有大神力。祖問云。汝盡神力。變化若為。云我化巨海。極為小事。祖云。汝化性海得否。云何謂性海。我未甞知。祖云。性海者。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迦毗摩羅。聞是語已。契自本心。與三千徒。投祖出家。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了悟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凡一)
本習外道。歸心佛乘。游西印度。至一深山。有龍樹尊者。出迎。問祖云。深山孤寂。虵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云。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云。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祖云。汝雖心語。吾己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悔謝。祖與剃度。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凡一)
具大知見。無所不通。游西印度。彼國人。多信福業。聞尊者為說妙法。各相謂言。人之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覩之。祖云。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眾云。佛性大小。祖云。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悟無生忍。
有迦那提婆者。謁祖。祖知是智人。先令侍者。盛滿鉢水。置于座前。彼以一針。進而投之。忻然契會。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凡一)
愽識辨慧。名聞諸國。後游巴連弗城。聞諸外道。欲障佛法。計之已久。祖執長幡。入彼眾中。彼云。汝何不前。祖云。汝何不後。彼云。汝似賊人。祖云。汝似良人。云汝解何法。祖云。汝百不會。云我欲得佛。祖云。我酌然得佛。云汝不合得。祖云。元道我得。汝實不得。云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云。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故。我自當得。
彼既詞屈。乃問云。汝名何等。祖云。我名迦那提婆。彼眾中。有上首羅睺羅多。聞語悔過。心即開悟。
祖付法眼。而說偈云。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凡一)
得法之後。隨處利生。至室羅筏城。金水河源。見僧伽難提入定。祖俟之七日。方從定起。祖問之云。汝身定耶。心定耶。云身心俱定。祖云。身心俱定。有何出入。云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如金出井。世相去來。金體常寂。祖云。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動靜。何有出入。云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動靜。祖云。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云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祖云。此義不然。云彼理非著。祖云。此義當墮。云彼義不成。祖云。彼義不成。我義成矣。云我義雖成。法非我故。祖云。我義已成。我無我故。云我無我故。復成何義。祖云。我無我故。故成汝義。云仁者師誰。得是無我。祖云。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僧伽難提以偈贊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者。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祖答以偈云。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難提當下豁然。即求剃度。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凡一)
寶莊嚴王之子也。因到山舍。見一童子手提圓鑑。直造祖前。祖問汝幾歲耶。云我今百歲。祖云。汝年尚幼。何言百歲。非其理也。云我不會理。正百歲爾。祖云。汝善機耶。云佛言。若人生百歲。不善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祖云。汝手中物。當何所表。云諸佛大圓鑑。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遂投祖出家。名伽耶舍多。俾令給侍。
一日風吹殿角鈴鳴。祖問。風鳴耶。鈴鳴耶。云非風鈴鳴。我心鳴耳。祖云。心復誰乎。云俱寂靜故。祖云。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
即付法眼。而說偈云。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凡一)
得法之後。徧游諸國。至大月氏國。見一婆羅門舍。祖將入門。舍主鳩摩羅多問。是何徒眾。祖云。是佛徒眾。彼聞佛名。心神悚然。即閉其戶。祖良久敲門。彼云。此舍無人。祖云。答無者誰。彼聞語異。開門延接。投誠出家。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凡一)
為自在天。繼祖時至。降生人間。得法之後。至中天竺國。有闍夜多者。問云。我家素向三寶。常縈疾苦。隣舍旃陀。所作如意。彼何幸。而我何辜。祖云。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無因果。虗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百千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得聞是語。頓釋所疑。復告之云。汝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彼於言下。頓悟無生。
後付法眼。說偈云。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决不决。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凡一)
祖於羅閱城。廣興佛事。敷演頓教法門。
彼有學眾。唯尚辯論。有上首名婆修盤頭。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尊。祖欲度之。問彼眾云。此徧行頭陀。勤修梵行。可得佛乎。彼眾云。我師精進如是。何故不得。祖云。汝師與道遠矣。設行苦行。經於塵劫。皆虗妄之本。彼眾云。尊者蘊何德業。而譏我師。祖云。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徧行聞是語已。發無漏智。祖須臾却問云。適吾對眾挫仁者。得無惱乎。云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飲無上甘露。返生熱惱耶。惟願大士。誨以妙道。祖云。汝久植德本。當繼吾宗。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理事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凡一)
在胎遇記。必為世燈。生長苦行。而證道果。至那提國。國王有子摩拏羅。投祖出家。得大神力。頓悟心宗。當紹祖位。
即付法眼。而說偈云。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凡一)
捨王宮樂。出家證道。往月氏國。有鶴勒那者。問云。龍子何聰。鶴眾何惑。祖告其宿因。心即開悟。復云。我今當修何業。令此鶴眾。轉得人身。祖云。佛有無上法寶。展轉相傳。今付於汝。廣度有情。鶴眾因此而得解脫。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凡一)
生時天花散彩。地布金錢。收養王宮。廣現神變。後至中印度。有師子比丘。問云。我欲求道。當何用心。祖云。汝欲求道。無所用心。云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云。汝若用心。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云。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之。頓入佛慧。
祖付法眼。而說偈云。認得心地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凡三)
祖至罽賓國。問禪定達磨達云。仁者習定。當何來此。既至于此。胡云習定。云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云。仁者既來。其定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云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來此。其定常習。祖云。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云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祖云。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云珠既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淨。祖云。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不動搖。此定不是淨。彼聞此語。心地朗然。
祖一日。遇一長者。引其子。而問云。此子名婆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雖長大。而未能舒。願尊者。示其宿因。祖熟視之。即索云。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拳。奉珠。眾皆驚異。祖云。吾前報為僧。赴西海龍王齋。受襯珠。付此童子婆舍斯多。今還吾珠。理固然矣。
長者捨其子。出家得度。
祖將償宿債。預付心法。而說偈云。正說知見時。知見即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于今。
罽賓有二外道。學諸幻術。偽為釋子。盜入王宮。事跡既敗。罽賓王怒。破毀伽藍。仍自秉劒。謂祖云。師得蘊空否。祖云。已得蘊空。云離生死否。祖云。已離生死。云可施我頭。祖云。身非我有。豈況於頭。王即揮刃。白乳涌丈餘。王之右臂。尋亦墮地。七日而終。
玄沙云。大小師子尊者。頭也不會作得主。雪竇云。作家君王。天然有在。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凡二)
母夢神劒。覺而有孕。既誕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傳心印。適南天竺國中印度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有外道號無我。為王敬重。深嫉祖來。乃於王前。謂祖云。我與默論。不假言說。祖云。孰知勝負。云不爭勝負。但取其義。祖云。汝以何為義。云以無心為義。祖云。汝既無心。安得其義。云我說無心。當名非義。祖云。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義非名。云當義非名。誰能辯義。祖云。汝名非義。此名何名。云為辯非義。是名無名。祖云。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辯者是誰。當辯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外道杜口信伏。
芭蕉云。譬如象馬儱戾難調。加諸楚毒。至于徹骨。方乃調伏 大陽延云。蚌鷸相持。死在漁人之手 妙喜云。尊者何用繁詞。待他道請師默論。不假言說。便云。義墮了也。
祖因南天竺國太子。不如密多。投祖出家。祖云。汝求出家。當為何事。云我求出家。當為佛事。祖嘆云。太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跡。即垂納受。削髮具戒。
付法眼藏。而說偈云。聖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凡一)
捨太子位。傳法度生。至東印度。有婆羅門子。街巷游行。初無定止。祖問之云。汝行何速。云師行何緩。祖云。汝今何姓。云與師同姓。祖云。汝憶往事否。云我念遠劫。與師同居。祖云。共為何事。云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祖云。今日所談。深契宿因。汝乃大勢至菩薩也。即度出家。名般若多羅。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凡二)
既得法已。適南印度。香志國王。崇奉佛乘。尊重供養。於祖施以無價寶珠。王有三子。祖以所受珠。問三王子云。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皆云。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矣。第三王子。菩提多羅云。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而辯於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要假智珠。以辯世珠。寶不自寶。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自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嘆其辯慧。無能及矣。
祖復問。於諸物中。何物無相。云於諸物中。不起無相。祖云。於諸物中。何物最高。云於諸物中。人我最高。祖云。於諸物中。何物最大。云於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器。因受出家具戒。
付正法眼。而說偈云。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
妙喜云。說得道理好。歸依佛法僧。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凡十三)
南天竺國王第三子也。因珠辯義。眾所驚伏。
本國有二師。一名佛大勝。一名佛大光。號二甘露門。大勝之徒。分為六宗。一曰有相。二曰無相。三曰定慧。四曰戒行。五曰無得。六曰寂靜。各封已解。傳化多眾。
祖問有相宗云。一切諸法。何名實相。眾中有上首。名薩婆羅。答云。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祖云。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耶。云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祖云。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云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云。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云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祖云。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云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祖云。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師玄解潛達。以手指空云。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知此身。得似此否。祖云。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如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已。心意朗然。
祖問無相宗云。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有波羅提者。答云。我明無相。心不現故。祖云。汝心不現。當何明之。云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云。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云。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祖云。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云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祖云。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
祖問定慧宗云。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有婆蘭陀。答云。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云。既非一二。何名定慧。云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非二。祖云。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云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祖云。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已。心疑頓釋。
祖問戒行宗云。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有賢者。答云。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名為戒行。祖云。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云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云。俱是俱非。何名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伏。
祖問無得宗云。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眾有寶靜者。答云。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祖云。既得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云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祖云。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所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祖問寂靜宗云。何名寂靜。於諸法中。誰靜誰寂。彼有導者。答云。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祖云。本心不動。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云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祖云。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導者聞祖指誨。豁然開悟。
既而六眾咸歸。化被南天。度無量眾。
於是祖念緣熟。行化時至。俗姪異見王。具大舟。實以眾寶。送至海壖。祖汎重溟三周寒暑。達于南海。抵廣州。實梁普通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也。刺史蕭昂延接。具表奏武帝。帝遣使詔。十月一日到金陵。帝問。朕自即位而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祖云。並無功德。帝云。何得無功德。祖云。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云。如何是真功德。祖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
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云。廓然無聖。帝云。對朕者誰。祖云。不識。帝不領旨。
祖於是月十九日。潛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二日。屆于洛陽。當後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嵩山少林。終日面壁而坐。人謂之壁觀婆羅門。
有僧神光者。來參禮。莫聞誨勵。光自惟曰。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初九日夜。天大雪。光立庭下。遲明雪積過膝。師憫而問之曰。汝立雪中。當何所求。光垂淚云。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云。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能行難行。能忍難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繼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語。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云。諸佛求道。為法忘軀。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遂與易名。曰慧可。仍與說法。告之曰。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乃可入道。慧可種種說心說性。曾未契理。
忽一日契悟。走告祖云。我已息諸緣耳。祖云。莫成斷滅否。可云不斷滅。祖云。以何為驗。可云。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祖云。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
祖有安心法門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癡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已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虗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爐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期城大守楊衒之。竭誠參扣。乞示宗旨。師說偈云。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勸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祖將西返。乃命門人云。時將至矣。汝等各言所得。道副云。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云。汝得吾皮。尼總持云。我之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云。汝得吾肉。道育云。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實無一法可當情。祖云。汝得吾骨。慧可禮三拜。依位而立。祖云。汝得吾髓。
天衣懷云。祖師與麼說話。無計較中。飜成計較。無途轍中。却成途轍。若教伊踏著德山臨濟門下。免見九年冷坐。被人喚作壁觀胡僧。直饒如是。也未免殃及兒孫 大陽延云。且道。更有一人出來。得箇甚麼。乃云。不得不得。
翠岩芝云。二祖被他當面搽糊。莫道髓。皮也不曾摸著。因甚却紹祖位。
祖顧慧可。而告之云。昔如來以正法眼。分付摩訶大迦葉。展轉付囑。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可云。請師指陳。祖云。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二百年。止而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
聽吾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祖於後魏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初五日。端坐而逝。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後三年。宋雲使西域歸。遇祖于葱嶺。手携隻履。飄飄獨行。雲問。師今何往。祖云。西天去。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雲茫然東邁。暨復命。明帝已登遐矣。孝莊即位。雲具表。奏其事。旨令發壙。惟空棺隻履存焉。
東土祖師
二祖慧可大師(凡三)
師問達磨。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磨云。諸佛法印。不從人得。師云。我心未寧。乞師安心。磨云。將心來。與汝安。師沉吟。須臾云。覔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
芭蕉云。金剛與泥人揩背。
白雲端頌云。終始覔心不可得。寥寥不見少林人。滿庭舊雪重知泠。鼻孔依前搭上唇。
師適北齊。有一居士。年逾四十。詣前作禮云。弟子身纏風恙。請師懺罪。師云。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云。覔罪性。了不可得。師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云。今見和尚。已知是僧。何名佛法。師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不二。僧寶亦然。居士云。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師深器之。
瑯琊云。猶欠作云何梵在。
師即授出家剃落。易名僧璨。
付法說偈云。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
後於開皇十三年癸丑。三月十六日。示寂。壽一百七歲。
三祖僧璨大師(凡二)
因沙彌道信來。作禮云。願和尚乞與解脫法門。師云。誰縛汝。云無人縛。師云。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勤九載。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師於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為四眾。宣演法要訖。於大樹下。合掌立終。塔于本山。
四祖道信禪師(凡一)
河內司馬氏子也。師問三祖。如何是古佛心。祖云。汝今是甚麼心。師云。我今無心。祖云。汝既無心。諸佛豈有耶。師言下。頓息疑情。
自茲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六十年。
一日於蘄州黃梅縣。逢一童子。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師問之云。子何姓。云姓即有。不是常姓。師云。是何姓。云是佛性。師云。汝無姓耶。云姓空故。師默器之。即受出家落髮。俾令給侍。
後付法眼。而說偈云。花種有生地。因地花生生。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師於高宗永徽辛亥歲。九月四日。安坐示寂。壽七十二。塔于本山。
五祖弘忍大師(凡一)
蘄州黃梅人。無父。從母姓周氏。得法之後。居破頭山。有居士盧惠能。來參。師問。汝自何來。云嶺南。師云。欲求何事。云唯求作佛。師云。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云人有南北。佛性豈然。祖默異之。乃呵云。著槽廠去。能入碓坊。腰石舂米。供眾。
師將付法。命門人呈偈。見性者付焉。有上首神秀大師。作一偈。書于廊壁間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惹塵埃。師嘆云。若依此修行。亦得勝果。眾皆誦之。能聞。乃問云。誦者是何章句。同學具述其事。能云。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呵云。庸流何知。發此狂言。能云。若不信。願以一偈和之。同學相顧而笑。能至深夜。自執燭。倩一童子。於秀偈之側。書一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師知是能作。心已默之。乃謂眾云。此偈亦未見性。
深夜潛召能入室。囑之云。吾以無上微妙正法。并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護持。傳付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能跪受衣法云。法既受已。衣付何人。師云。達磨初來。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之實。今信心已熟。衣乃諍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
師付法後又四載。上元二年。告眾云。吾今事畢。時可行矣。遂安坐而寂。俗壽七十有四。塔于黃梅之東山。
六祖惠能大師(凡八)
辛州盧氏子。得法之後。晦跡于南海法性寺。偶風颺剎幡。有二僧對論。一云風動。一云幡動。往復曾未契理。師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僧悚然。
雪峯云。祖師龍頭虵尾。好與二十棒。太原孚侍立。不覺咬齒。峯云。我恁麼道。也好與二十棒。
巴陵鑒云。祖師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既不是。風幡向甚麼處著。有人與祖師作主。出來與巴陵相見 雪竇云。風動幡動。既是風幡。向甚麼處著。有人與巴陵作主。出來與雪竇相見。
保寧勇頌云。蕩蕩一條官驛路。晨昏曾不禁人行。渾家不是不進步。無柰當門荊棘生。
示眾云。諸善知識。汝等各各靜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不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虗融澹薄。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示眾云。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麼。
時荷澤神會。出云。是諸法之本源。乃神會之佛性。師打一棒云。這饒舌沙彌。我喚作一物尚不中。豈況本源佛性。此子向後。設有把茆盖頭。也只成得箇知解宗徒。
法眼云。古人受記人。終是不錯。如今立知解為宗。即荷澤也。
唐中宗。遣內侍薛簡詔祖。祖辭疾不赴。簡云。京師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如何。師云。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云。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和尚指示心要。傳奏聖人。及京城道學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簡云。明論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云。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云。如何是大乘見解。師云。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云。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云。外道所說。不生不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還闕。奏師語。詔賜袈裟絹帛寶鉢。以謝。
僧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得否。師云。我不得。僧云。和尚為甚麼不得。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於先天元年。告眾云。吾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說。汝等性根純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云。心地含諸種。溥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復云。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
師於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云。吾欲歸辛州。汝等速理舟楫。時大眾哀慕。乞師且住。師云。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固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云。師從此去。早晚却回。師云。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法雲秀云。非但來時無口。去時亦無鼻孔。
眾復問。師之法眼。何人傳授。師云。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遂歸辛州國恩寺。沐浴跏趺順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俗壽七十六。歸塔于韶州寶林。勑諡大鑑禪師。
四祖道信大師旁出法嗣
金陵牛頭山法融禪師(凡二)
四祖遠觀氣象。躬自尋訪。見師端坐自若。祖問。儞在此。作甚麼。師云。觀心。祖云。觀者何人。心是何物。師不能加答。祖於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悚然。不敢坐。祖問。只這裏。別有住處。師云。後有小菴子。遂引祖至菴前。唯有虎狼異獸。祖以手指。作怕勢。師云。猶有這箇在。祖云。這箇是甚麼。師於言下有省。乃稽首。請說真要。祖云。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今汝已得。更無少欠。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云。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云。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云。既不作觀行。於境起時。如何對治。祖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授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後有五人。紹汝玄化。
邑宰蕭元善問。恰恰用心時。若為安穩好。師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煩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欲識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牛頭第二世
金陵牛頭山法融禪師法嗣
金陵牛頭智巖禪師(凡一)
曲阿華氏子。初為隋郎將。累有戰功。後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為弟子。甞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漲。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
有昔同軍者二人。訪師。既相見。謂師云。郎將狂邪。何為住此。師云。我狂欲惺。君狂正發。嗜色淫聲。貪榮冒寵。流轉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而去。
師後謁融禪師。發明大事。融謂師云。吾授信大師真訣。所得俱忘。設有一法。過於涅槃。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此見。吾復何云。
牛頭三世四世無機緣。
牛頭第五世
金陵牛頭法威禪師法嗣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凡一)
本郡延陵馬氏子。
有僧敲門。師云。誰。僧云。是僧。師云。莫道是僧。佛來也不著。僧云。為甚麼不著。師云。無棲泊處。
鼓山永云。鶴林只解把定封疆。不能隨高就下。山僧即不然。方丈門八字打開了也。僧來佛來。了無罣礙。何故如此。家無小使。不成君子。
宣州安國玄挺禪師(凡二)
初參五祖忍禪師。侍立次。有講華嚴僧。問五祖。真性緣起。其義云何。祖默然。師遽云。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緣起。其僧。言下大悟。
妙喜云。未興一念問時。不可無緣起也。時有僧云。未興一念問時。喚甚麼。作緣起。妙喜云。我也只要儞恁麼道。
僧問。南宗自何而立。師云。正宗無南北。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凡二)
彭州陳氏子。
僧問。達磨未來此土。還有佛法也無。師云。未來即且致。即今事作麼生。云某甲不會。乞師指示。師云。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又云會麼。云不會。師云。自己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生。他家大似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纔生吉凶。盡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時有僧問。如何是解卜底人。師云。汝纔出門時。便不中也。
僧問。如何是天柱家風。師云。時有白雲來閉戶。更無風月四山流。
問宗門中事。請師舉唱。師云。石牛長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山。
金陵牛頭第六世
金陵牛頭慧忠禪師法嗣
天台佛窟岩惟則禪師(凡二)
京兆孫氏子。
示眾云。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然未甞無物。斯則聖人如影。百年如夢。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獨照。能為萬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知之乎。
僧問。如是那羅延箭。師云。中的也。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法嗣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凡五)
蘇州崑山朱氏子。
唐代宗詔師。至闕下。親加禮敬。
一日師在大內。見帝來。乃起立。帝云。師何以起。師云。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也。
馬大師。令人送書到。師開緘。見一圓相。索筆。就圓相中。著一點。却封回。
後。忠國師聞云。欽師猶被馬祖惑。
雪竇云。徑山被惑。且置。若呈似忠國師。別作箇甚麼伎倆。免被惑去。
有老宿云。當時坐却便休。
又有道。但與劃破。
若恁麼。只是不識羞。敢謂天下老師。各具金剛眼睛。廣作神通變化。還免得麼。雪竇見處。也要諸方共知。只這馬師畫出。早自惑了也。
馬大師。令智藏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云。待汝回去時有信。藏云。只今便回去。師云。傳語馬大師。却須問取曹谿。
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於是有省。
僧問。如何是道。師云。山上有鯉魚。水裏有蓬塵。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汝問不當。云如何得當去。師云。待吾滅後。向汝道。
金陵牛頭第七世
天台佛窟岩惟則禪師法嗣
天台雲居 智禪師(凡一)
有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云。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見性成佛。僧云。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師云。見無所見。僧云。既無所見。何更有見。師云。見處亦無。僧云。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云。無有能見者。僧云。究竟其理如何。師云。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而未甞見。求其見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僧云。此性徧一切處否。師云。無處不徧。僧云。凡夫具否。師云。尚言無處不徧。豈有凡夫而不具乎。僧云。因何諸佛菩薩。不被所拘。凡夫獨縈於苦。何曾得徧。師云。凡夫於染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僧云。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師云。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僧云。至理如何。師云。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
又云。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是大病。作不棲止解。亦是大病。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繼宗得聞是語。踊躍作禮而謝。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法嗣
杭州鵲巢道林禪師(凡三)
福州福清。翁氏子。卜居錢增西湖。
有宮使會通者。因韜光禪師。勉令謁師。通云。弟子素持齋戒。不願為官。志慕出家。願和尚。受與僧相。師云。今時為僧。鮮能精苦。行多浮濫。通云。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師云。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求。汝當為在家菩薩。施戒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通云。然雖如此。於事何益。儻垂攝受。誓遵師教。師遂與剃度。
會通一日取辭。師問。汝欲何往。通云。某甲為佛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往諸方。學佛法去。師云。若是佛法。老僧此間。亦有少許。通云。如何是和尚此間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於是有省。
大溈秀云。可惜這僧。認地口頭聲色。殊不知。自己光明。盖天盖地。
妙喜云。大溈恁麼批判。也未夢見鳥窠在。
白侍郎居易。守杭。謁師問云。禪師住處甚危嶮。師云。太守危嶮尤甚。白云。弟子。位鎮江山。何危嶮之有。師云。薪火交煎。性識不停。得非嶮乎。
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云。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云。三藏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而謝。
五祖弘忍大師旁出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