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順下出現至有十義等者。彼疏云。一隨類音。(一無聲不至。二無根不聞。經云眾生隨類各得解。是也)帖遍降種種喻。(婆竭羅龍王所興雲電雷風雨。四洲六天隨類不同故)二隨樂欲音。(前多類音各隨欲樂。說種種法。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是也。又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滿。通證上二也)帖降注滋榮喻。(阿那婆達多龍王。遍閻浮提。普注甘雨。百穀苗稼。皆得生長等)三隨根解音。(隨前樂欲所說一法。大小各聞寶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是也)帖天女妙聲喻。(善日天女。出一妙音。與百千種樂相應。)四隨時音。(即上大小之法令聞不聞皆自在故。云不失時。亦兼隨聞一法令欣憂不同。寶積云。或有恐畏或歡笑是也)帖梵聲及眾喻。(宮中出聲。梵眾皆聞。各謂我語。不出眾外。)上四多約即體之用。是圓音義。後六多約即用之體。顯一音義。五外隨緣招我無生滅。(應根感而談有始終。稱法性而言亡起盡)帖谷響隨緣喻。六內集緣成何有主宰。(就相有而修幻緣約體空而無實我)帖劫盡唱聲喻。(三災將壞雖無主我。次第有聲。聲初禪等。安樂殊勝。聞已進修。即生上界)七甚深。(欲言其一萬類殊應。欲言其異。一體無二雖多差別。皆於甚深法界之所流出)帖降雨難思喻。(大莊嚴龍王。不思議力。能降無邊。莊嚴雨等。)八純稱法界。(但隨生有差別韻。約體元無邪曲音。)帖眾水一味喻。(逐器分成異本體未曾差。)九橫入無斷。(遍入法界化生無斷。)帖天鼓開覺喻。(無心出聲覺悟諸天。捨放逸等。)十堅歸一極。(聲無變易。至於究竟。始漸成就。終令圓益。)帖漸降成一喻。(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先興大雲。凝〔復〕七日待作務已。乃降微細之雨)。
又言六句者。一莫窮其邊故非量。二隨根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三多緣集故非有主。四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五當體無生故無能示。六巧顯義理故非無示。
言各得圓音一義者。菩提留支得第三隨根解音。羅什法師得第七純稱法界音也。
言齊楚俱失者。出文選第四子虗賦。
言並應奪之者。奪開教也。而與之耳者。縱合教也。言然並為教本下又都奪耳者。奪歸開教也。此意。佛音但是教本。非是其教。今辨判教。何關其本。二師談本。豈相愜當。故鈔云。又都集耳。
鈔華嚴梵網等者。即師所立。唯華嚴經。名平道教。刊定錯認。將謂梵網亦為平道。由見梵網亦居蓮藏舍那說故。
言皆是稱性善巧者。揀異隨宜方便也。
言一時頓演者。揀異前後漸說也。
言說於世尊餘處隨根等者。如法華云。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亦是指鹿苑所說。非是自說靈山法華會也。
言或有國土唯說三乘者。此顯不說法華也。同此國土中。為說華嚴。為不說耶。若說華嚴。云何唯說三乘。華嚴之經是一乘故。若不說華嚴。何云祕不見有一佛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明是平道。答若就德相常遍。說其華嚴。今從業用。云唯說三乘。若爾就德相。法華亦常遍說故。何云法華亦有不說。若就業用。云有不說者。其華嚴經。就業用門。亦有不說故。鈔云。或有國土。唯說三乘故。今謂。通云。若就德相。唯是華嚴。更無餘經。但就業用。曲巧隨根。華嚴經中。分出餘經。是故餘經德相乃無。業用方有。說業用門。有說不說。華嚴之經。約德相門常說遍說。又解法華經唯是一乘。解深密經唯是三乘。其華嚴經非一非三。能一能三。語深名一乘。語廣名無量乘。深即廣故非一乘。廣即深故非三乘。今云或有國土唯說三乘。但見不說法華唯一乘故。不遮華嚴非一乘故。是故華嚴無不說故。
鈔釋迦為主但是三身中化身遮那為主十身具顯者。問若準餘教。釋迦唯化。遮那唯真。故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若準此經名號品云。或名釋迦牟尼。或名毗盧遮那。云何偏言釋迦唯化遮那十身。答釋迦唯化。約餘教說。遮那十身約此經說。
疏略云四異異實有多者。鈔列十門。而與賢首教義十異。理亦相參。彼云。一時異。(此經念劫相收餘經年月尅定。)二處異。(本末相融。唯在娑婆。)三主異。(具足十身。唯是化身。)四眾異。(同異一乘眾權小三乘。眾)五所依異。(侮印炳現後智流出)六說異。(主伴通方。有說不說。)七位異。(因果交徹賢聖歷別。)八行異。(稱性圓修。隨相分齊。)九法門異。(略舉十種。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二彼有六通。此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四彼有八解脫。此有十解脫。五彼有四無畏。此有十無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有三世。此有十世。八彼有四諦。此有十諦。九彼有四辯。此有十辯。十彼有十八不共法。此有十不共法。餘門無量。餘如經說。)十事異。(觸類之事即法門故。依坐等事但表法故)應知刊定不唯破彼即公。抑又彈於本師清涼扶昔。故伸敘釋。
鈔五說教時分異者。問與前教門儀式中一時頓演。有何異耶。答彼得時而顯儀。此正論時。或彼據一時。此兼十重。故不同也。
疏偏方不定教者。一云方者法也。即偏為一類非漸非頓根。說大乘法。故名偏方。二云方者處也。通途時處。正弘於小。偏於一處。而說大乘。故名偏方。言不定者。漸頓不攝。故名不定。
疏或但分為二者即是半滿者。問此言半滿。與前牟讖立二教中半滿何殊。答前唯據法。此兼約時。故鈔云。既破五時。四三二時。皆已破竟也。
疏實義即空者。法空也。若云我空。無殊俱舍故。學者應悉。
鈔理絕百非者。所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成四句也。非有非無亦非有亦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成八句也。一異同前。又成八句。共有十六句。隨三世開。共成四十八。斷常各具。即有九十六。并本四句。乃成百非。
言故智度論云一切實等者。如次配真諦俗諦雙表中道雙遮中道也。或有空俱非。四句皆實。故云一切實。有空俱非。四句皆非實。有空俱非。四句皆亦實非實。空有俱非。四句皆非實非非實。又準大鈔。有四重四句。初單四句。如向已明。二復四句者。一有有有無。(即是幻有門中所攝幻有真空)二無有無無。(真空為門所攝幻有真空)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雙照門中還攝有無故)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雙遮門中亦攝有無)而言復者。四句之中。皆說有無故。第三具足四句者。四句之中。皆具四句故。第一有句具四句者。謂一有有。二有無。三有亦有亦無。四有非有非無。(即是幻有為門攝餘三句故也)第二無句中四句者。一無有。二無無。三無亦有亦無。四無非有非無。(有空為門攝餘三句故)第三亦有亦無具四句者。一亦有亦無有。二亦有亦無無。三亦有亦無亦有無。四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表句為門攝餘三句故)第四非有非無具四者。一非有非無有。二非有非無無。三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非有非無。(遮句為門攝餘三句故)上四四一十六句。為具足四句。第四絕言四句者。一單四句外一絕言。二復四句外一絕言。三具足四句外一絕言。有三絕言。前三重四句。乃屬因門。第四絕言四句沒同果海。又前三四句即是教道。絕言四句即是證道也。
言是知失意則四句便成四謗。得旨則四句即是四德也。故下鈔(十八上半)云。謂定有者。增益謗。若定無者。是損滅謗。亦有亦無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一真如是有義。以迷悟依故。不空義故。不可壞故。二真性是空。以離相故。隨緣義故。對染說故。三真如亦有亦空。以具德故。逆順自在故。體融鎔故。四真性非有非空。以二不二故。定取不可得故。餘之四句。前已略明。又皆即有之空。方為具德之空。即空之有。方為具德之有。是則非有之有。非空之空。為具德耳。又盡有之空。盡空之有。方為具德。又隨一句必具餘三。若言亡慮絕。方為具德耳。如次證上謗德可知。
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者。言有但有因性。言無但無果性。
言伽毗羅城空者。各歸四大故。大涅槃空者。各歸三事故。
言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者。故彼經云。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虗空。何以故。世間虗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如虗空。佛性雖無。不同兔角。何以故。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雖無。不同兔角。
鈔逆順入出等者。於色界四無色四滅定一九次第定。自下向上。名順出入。從上向下。名逆出入。或順或逆。皆有全超半超。以表自在故。此據小乘。若大乘所見。與此稍異。故涅槃經大眾問品云。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天人雜類。異口同音。唱如是言。奇哉純陀。成大福德。能令如來受取最後無上供養。而我等輩。無福所致。所設供具。則為唐捐。爾時世尊欲令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是諸世尊及無量眾生。皆示現受其供養。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者。爾時純陀所持粳粮米成熟之食。摩訶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悉皆充足一切大會。爾時純陀。見是事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一切大眾。亦復如是等。斯則一處見異。大小竝彰矣。
鈔四大本淨等者。悟彼性空舉體全真。故云本淨。
言不(無)起(生)法忍者。七八九三地也。言柔順忍者。四五六地也。言須陀洹果。此云預流。乃是初果。
疏揀去不定者。謂與所立教各相返者。皆名不定也。
鈔於中漸約不具者。(談有時不談其空。云空時。不云其有。故名不具。)。
頓約具說者。(空有俱陳故)。
言不同延公大小相望成漸頓也者。(延公大由小起名漸。大不由小起名頓。約根性。以〔刺〕漸頓。此師空有具陳名頓。空有隨闕名漸。約化儀以〔刺〕漸頓。故不同也)又此頓漸而有多門。準下大鈔。通有四句。文云。一頓悟漸修。如頓見九會之臺。要須躡階而漸昇。法亦如是。頓了心性。即心即佛。無法不具。而須積功遍修萬行。此約解悟。(扶桑赫日頓然出芳草嚴霜漸爾消)二者頓修漸悟。即如頓遍磨鏡色漸明淨。萬行頓修。悟則漸勝。此約證悟。(習射初心期中的調弓時久近華心)三者頓悟頓修。如利劒斬絲千葉莖齊斷。亦如染絲一時齊染一時成色故。萬行齊修一時朗悟。(仙藥一丸纔點處。頑銅千兩頓成金。)四漸修漸悟。猶如斬竹節節不同。(如臨浡澥前前淺。似瑩泥珠後後明。)又大鈔引楞伽經。有四漸四頓。俱以喻。顯一如菴蘿菓。漸熟非頓。(此喻十信)二如陶家作器。漸成非頓。(此喻十住)三如大地漸生非頓。(此喻十行)四如習藝漸就非頓。(此喻十向)二四頓者。一明鏡頓現喻。(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頓照喻。(此喻八地已上)三藏識頓知喻。(此喻報佛)四佛光頓照喻。(亦喻法報。前喻報成。此喻頓照。)又禪詮都序云。諸家有云。先因漸修功成。而豁然頓悟。(猶如伐木片片漸斷。一時頓倒。亦如遠詣都城。步步漸行。一日頓到。)有云。因頓修而漸悟。(如人學射。此說運心。頓修不言。功行頓畢)有云。因漸修而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漸遠故。有人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皆說證悟也。有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者。此約解悟也。(如孩子頓生功業漸成)故華嚴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然後三賢十聖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稱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故。彼經說。若未聞此法。多劫修六度行。畢竟不證真也。)有云。頓悟頓修者。此說上上智根性。(根勝故悟)樂欲(欲勝故修)俱勝。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障如斬絲。萬條頓斷。修行如染絲。萬條頓色。也。荷澤云。見無念體。不逐物生。又云。一念與本性相應。便具恒沙功德。八萬四千波羅蜜門。一時齊用也)此人三業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及。(金剛三昧經云。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法華亦說。父母所生眼。徹見三千界等也。)且就事跡而言之。如牛頭融大師之類也。此門有二意。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然上界只約今生而論。若遠推宿世。則唯漸無頓。今頓見者。已是多生漸薰而發現也。有六法無頓漸頓漸在根者。誠哉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論機。誰言法體頓漸義意有此多門。內門有意非強穿鑒。比見時輩論者但有頓漸之言。都無分析。就教。有化儀之頓漸。(頓儀如華嚴。化儀如法華。)應根之頓漸。(大不由小起名頓。大由小起名漸。)就人。有教授方便之頓漸。(談真空絕相名頓。談事理無礙名漸。)根性悟入之頓漸。(頓如華嚴本會。漸如華嚴末會。)發意修行之頓漸。(趣真如門〔名〕趣生滅門名漸)於中。唯云先頓悟後漸修。以違返也。欲絕疑者。豈不見猛風頓息波浪漸停。訴良頓成。禮樂漸學。(如高貴子孫。於少時亂。沒落為奴。生來自不知貴。時清父母論。得當日全身是貴人。而行跡去就。不可頓改故須漸學也。)是知頓漸之義。甚為要矣(勿謂頓漸多門似同。不許頓漸。多義有異。請諸學者。善須體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