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初參學時。見出家人。修十念法。每輕之曰。此是阿彌陀佛。攝受俗人之事。因其終日忙忙。不能多念。故發此誓。若能依行。亦可往生。出家之人。從朝至暮。功課許多。何必重此十念。只要一時功課。亦能抵幾回十念。此因不知淨土之宗旨故也。在俗之人。終日忙忙。但修十念。佛必攝受往生。況出家之人。終日或誦經多少。或念佛多少。再能依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奉行十念。阿彌陀佛。豈不決定令其往生上品者哉。諸大祖師。奉行十念。蓋為此也。崑那時真是愚癡之極。輕毀阿彌陀佛。如此大慈悲大願力。三根普收之大根本法輪。若無此法。安能頓收十惡五逆。皆生淨土。是故輕此法門。即是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即是輕自己常住不滅之大圓覺心耳。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法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此二聖祖。皆法門龍象。道德充足。遠近皆知。尚且如是竭力奉行。故堅密大師云。此淨業必不可少之行。即課佛多者。亦當行之。崑從此深思。忽然有省。始知十念法門。至要至切。故慈雲懺主云。十念是淨因要切。必不可廢。聰明人。每每不肯行者。不知彌陀。有此大願故也。或信不深願不切故也。果能行之。必信願堅固。所以定得往生。故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往生。臨終十念。尚能往生。況畢世奉行。豈不決定往生。故我於癸亥年二月十九日。在佛頂山禪堂。立誓為始。遂勸諸友。而共行之。丁丑年春日識於法源庵之報恩關。因述偈云。
十念頓圓清淨業。彌陀因地悲心切。觀吾受苦不能休。特駕此航來迎接。
十念頓圓清淨業。慈雲常代彌陀說。勸人每早向西持。盡報定生極樂國。
十念頓圓清淨業。楚公宗匠亦欣悅。畢生常念志無休。親見佛身徧界塞。
十念頓圓清淨業。幽溪聖祖方明徹。德招天樂每臨空。此法修行終不缺。
(附)慈雲懺主十念法門
每晨服飾已。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為度。聲不高低。不緩急。調停得中。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為功。名十念者。是藉氣束心也。作此念已。發願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乘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心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作已便止不必拜。要盡此生不得一日暫廢。唯將不廢。自要其心得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