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且於前十中下第二指事別明分二先總也。
如下文中一蓮華葉或一微塵則具教等十對同時相應具足圓滿。
後如下文中下別顯十門即為十別初即同時具足相應門以近初列故不標次文中先正明後引證前中又二初明當門中具後明具餘九門疏言則具教等十對同時相應具足圓滿者初當門中具也此中正意即明具前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等十對之法前十對法無法不包故此頓具則無所不具所以具者廣有十因略而言之法界融故然古德就一華之上義有此十探玄記云此一蓮華表令生解為教則是所詮為義如下勝音菩薩蓮華處說二華相為事華體為理下云法界不可壞蓮華世界海三華是所觀亦即是能觀以此經中可以內行為外事故四行事之華結成位故五因事之華攬成果故六華臺所依亦入正故如國土身等七華體同真用應機故八全攬為人恒是法故九逆同五熱順十度故十應赴羣機亦能感故如一華事既爾餘一切事准以知之如事法既爾餘教義等一切皆然準思可見如具自十對既爾彼一華葉具前十門亦然釋曰若依古德此義則一事華上已有此十前十對上復各有十令一事華頓具十十亦有斯理今此疏意但令頓具前十已無不收耳。
亦具後之九門及彼門中所具教等以是總故。
亦具後之九門下此第二明具餘門亦釋成總義若唯具當門不成總故而言所具教等者下九門各有教義理事境智等故今能具門既全在初門門門所具居然在此然九門具教等雖同於義各別謂廣狹門則十皆廣狹謂教廣狹義廣狹理廣狹事廣狹等若相入門則十皆相入下七例然。
故下文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故下文云下第二引證於中先引妙嚴品即普智眼廣果天王偈彼偈下半云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此明一門中具無盡則無不具足也。
華藏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一塵尚具況一葉耶。
後引華藏偈下半云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今但引塵含法界便是總義以教義理事境智及廣狹相入等即法界故問但言法界寧知非是理法界耶答曰以下半云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明知是含事法界耳。
一塵尚具況一葉耶者舉細況麤釋成玄妙耳又妙嚴品喻佛身云譬如虗空具含眾像此舉佛身具足諸法也又晉經性起品云三世一切劫佛剎及諸法諸根心心法一切虗妄法於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是故說菩提無量無有邊亦約佛身心具也又普賢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國土所有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據能令之言但似業用總由德相本自具足即是德相令物見之即為業用下德相業用准之第十行云此菩薩於其身中現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八十云善財見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十方一切世界三千界中地水等輪諸山河海人天宮殿種種時劫諸佛菩薩如見現在世界如是前際後際一切世界中悉爾明見乃至十方剎塵中現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佛出興一切菩薩及聞佛菩薩眾會言音斯並同時具足相應門也。
二即彼華葉普周法界而不壞本位以分即無分無分即分廣狹自在無障無礙。
二即彼華葉下廣狹自在無礙門於中二先明廣狹後會通純雜前中三初正明次引證後句數今初上二句出廣狹相以分即無分無分即分者出其所以由華是事分限歷然而即同真性故無分限便廣無際以事如理故無分即分者明廣即狹以不壞相故。
十定云有一蓮華盡十方際而不妨外有可見。
十定下二引證即第十無礙輪三昧之文當四十三有一蓮華盡十方際即是經文然其猶略具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一蓮華其華廣大盡十方際以不可說葉不可說寶不可說香而為莊嚴等次云而不妨外有可見者乃是義引彼經云眾生見者無不禮敬故知亦有外相可見也七十七善財歎樓閣云不動本處而能普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七十六摩耶夫人云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時我身形量雖不踰本然其實已超諸世間所以者何我身爾時量同虗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薩受生莊嚴諸宮殿故如是等文皆廣狹自在也。
是故或唯廣無際或分限歷然或即廣即狹或廣狹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絕前五以是行境故下皆准此。
是故或唯廣下三句數分別初事如理故廣不壞本相故狹此二同時故有即廣即狹同時互奪故有俱泯五具前四一時照了故云解境行起解絕故有第六總絕前五誰復以廣狹存泯當其方寸。
然此廣狹亦名純雜義普周法界故純一無二不壞本位則不妨於雜萬行例然。
然此廣狹下二會純雜門以古十玄有名賢首意云萬行純雜有通事理無礙及單約事說故廢之耳謂同一法界故純不壞事相故雜此即事理無礙也一行長行故純不妨餘行故雜此但約事也故昔廢之而立廣狹今欲會取即事同理而遍故純不壞一多故雜則亦有事事無礙義耳如以入門取之則一切皆入故名為純入中有多法門故名為雜如妙嚴品說諸眾海各各唯得一解脫門純也普賢菩薩得不思議解脫門雜也六十五慈行童女云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即純雜無礙也又善財童子所求諸善知識各言我唯知此法門又云多劫唯修此法門者即純門也諸善知識皆推進云如諸菩薩種種知見種種修行種種證得者此雜門也自言知一推他有多自他雖異然屬一身此亦純雜無礙門也又善財普獲諸善知識解行德證亦雜門也然上所引數處經文多皆約行一行多行為純雜故並通單約事明然通德相若准無著無縛解脫迴向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力於一門中示現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入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力於種種門中示現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入其身普現一切佛前者即約用純雜也萬行例然者即約行說純雜通於事理事事無得及單約事行也約事事無礙者如一施行一切皆施名純施中具於諸行名雜。
三即此華葉舒己遍入一切法中即攝一切令入己內。
舒攝同時既無障礙是故鎔融或有四句六句思之。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於中三初正明次引證後重科揀初中二先正釋即如理之遍如理之包。
後舒攝同時下句數料揀例上廣狹故云思之若具作者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攝以一攝一切故三即入即攝同時無礙故四非入非攝以入即攝故非入攝即入故非攝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絕前五以是行境故行起解絕故。
下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
下云以一佛土等者引證即德相之門文其下半云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土即晉經依賢首引即當華藏偈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第八迴向云此菩薩於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第九迴向云於一身中悉能包納盡法界不可說不可說身而眾生界無所增減如一身乃至周遍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十定品第二定云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悉入是菩薩身是菩薩身亦入是諸世界第七定云菩薩自見其身往彼眾會亦自見身普入諸地普賢行品有十種普入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等上來經文並通德相業用離世間品十種無礙用中亦說眾生一多相入六十云十方菩薩以自在力令一切世界展轉相入六十一云此諸菩薩入一切無諍境界乃至能令大小相入以一切方普入一方等十行品云能於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諸三昧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塵中如是等文多約業用明相入義或通德用或各局一可以意得。
若一與一切對辨則攝入各具四句謂一入一切一入一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
互攝亦然。
若一與一切對辨下三重料揀謂上來約一華葉望餘但有一入一攝多入多攝之義故今更對餘一多等皆有攝入於中先明相入後辨相攝初中言一入一切者如前初句第二一入一者即以一華隨對一法如一華葉入一佛身等第三一切入一者即以多法來入此一華等第四一切入一切者獨用一華此句不成即將多華及諸佛諸菩薩等別入餘華餘諸佛等也。
互攝亦然者後例辨相攝也上之四句但明入義今攝亦四第一句一攝一切者謂以一華普攝一切諸法第二句一攝一者謂以一華但攝一佛等第三句一切攝一者即以餘一切法攝此一華等第四句一切攝一切者即以多華多佛等攝餘多華多佛等也此二四句相隱故疏說之隨一四句中復應有具四絕五以成六句例前可思故略不顯然相入門刊定記德相不立謂業用則有德相之中即有相在此公意謂相入相在二相別故今明入即在義如一鏡影在多鏡中豈非入耶若常相入即屬德相今見相入即是業用曾何大殊。
四此一華葉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體。
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於中三初正釋次句數後引證初中言廢己同他者是相即義以上相入則此彼互存如兩鏡相照但約力用交徹明耳今此約有體無體故言廢己廢己即己無體也同他他有體也亦如事理無礙文中廢波同濕等攝他同己則他無體己有體也。
一多相即混無障礙解行境別六句同前。
一多相即等者二句數料揀也於中初句結前含於四句應云一者一即多二者多即一三者亦一即多亦多即一合上二故此之三句皆是一多相即四非一即多非多即一亦由一多相即互相奪故謂由一即多故非多即一由多即一故非一即多成俱泯句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並明照故六或絕前五以是行境言忘慮絕故故疏云解行境別即下二句然約同一類法即有一多相望如一華葉望諸葉等若約異類謂華望剎等例此可知復應例前亦有四句謂一者一即一二者一即一切三一切即一四一切即一切以今但約一華故略不言故下結例該一切法明具四也或應有六此四句後有解行境故或復有六謂前四句後加一即多一多即一多故復應成八加多一即一一多即多以並不出前四句故故不例耳多一既爾大小長短等一一相即例知然刊定記將相即門揀異同體成即德云相即據此彼相望同體成即約此體即是一切法故若爾則是託事顯法門今疏正意但以相即門攝同體成即同體成即但是一即多耳。
下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
下云下引證即十住品長行文若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既言展轉成即異體異類相望也不思議法品云諸佛知一切佛語即一佛語此同類相即也初發心品云以發心故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乃至云真實智慧等者此則顯位上下相即也七十八彌勒告大眾言餘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乃能親近諸佛菩提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則能化眾生則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則能成就諸波羅蜜則能增廣一切諸行則能圓滿一切大願則能超出一切魔業則能承事一切善友則能清淨諸菩薩道則能具足普賢諸行此則行位皆相即也又如菩薩曾不分身即遍一切亦一即多也。
五華能攝彼則一顯多隱一切攝華則一隱多顯顯顯不俱隱隱不並隱顯顯隱同時無礙。
第五祕密隱顯俱成門中疏文分四一正釋二句數三引證四喻顯初中華能攝彼等者亦躡前起由上言攝他同己故若攝他他現即相入門若攝他他盡乃相即門若攝他他不盡不現即隱顯門如前列名中已會故至相十玄云猶如十錢一即十時一即顯二三至十即名為隱亦如見此不見彼彼名隱此名顯亦如一人身上六親所望雖各不同然各全得亦不雜亂由此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名祕密俱成言顯顯不俱等者以顯俱則無隱隱俱則無顯故不得俱然隱顯同時故得俱成隱顯無礙故云祕密。
全攝俱泯存忘俱成句數同前。
全攝俱泯等者二句數料揀全攝即初二句此全攝彼即此顯彼隱為第一句彼全攝此即彼顯此隱為第二句俱者第三句謂此正攝彼時不妨彼攝此故則亦隱亦顯泯者即第四句此攝彼為顯時即是彼攝此故非顯則顯泯也彼為此攝為隱時即能攝此故非隱則隱泯也故是非隱非顯存者四句皆成即是解境亡者五句並絕即是行境言俱成者總結上六句也。
下云東方入正受西方從定起等。
下云東方入正受下引證東方入正受為顯西方從定起為隱以此但見入定不見起故古十玄亦云於眼根中入正受即是顯於色塵中三昧起即是隱例上可知。
如八日月隱顯同時。
如八日月等者四以喻明即取明處為顯暗處為隱而必同時故云俱成不同十五日唯顯月晦日唯隱又暗處非無明明處非無暗但明顯處暗隱暗顯處明隱亦得云隱顯俱成亦如夜摩偈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見在人間或見住天宮則見處為顯不具處為隱非佛不遍十定品云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乃至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大千世界量則見七肘時七肘為顯餘量皆隱也餘類例然故彼喻云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不增釋曰見大則大顯小隱見小則小顯大隱而不增減則是祕密俱成餘一切法類可知也摩耶夫人於此一處為菩薩母三千世界為母亦然然我此身非一處住非多處住亦隱顯義此處為母此顯彼隱等非一處住即是一隱例有多顯非多處住即是多隱例有一顯亦是雙奪俱泯之句非隱非顯祕密之義然若約智幻即業用門約極位成即德相門。
六此華葉中微細剎等一切諸法炳然齊現。
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分二先正明後引證前中炳然齊現者炳者明也如瑠璃缾盛多芥子隔缾頓見然微細言總有三義一所含微細猶如芥缾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故以毛據稱性却如瑠璃之缾剎約存相故如芥子在內二約能含微細以一毛一塵即能含故如下引證三約難知微細微塵不大而剎不小而能廣容即難知義一能含多即曰相容又法法皆爾故云相容一多不壞故云安立。
下云於一塵中一切國土曠然安住又於一毛端處有不可說諸如來及第九迴向微細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