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8100000051

第51章

论。此加行位未遣相缚者。本释如疏。今又助释。此相缚体由第七识二执为本。令诸识中不能亡相。为相所拘。然前第五云。由我执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据执我能行布施等及有受者。若执所施不亡相者。岂我执耶。由执法有故不亡相。设云见所施属我之物。是我所见亦我执起者。于余度中不亡相者。岂皆执为我所耶。故瑜伽论但云染污末那为依止故。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不言由我。望菩萨说名为染污。二乘不行无相施等。又前释言。言相缚者。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又若我执为相缚者。二乘无学断此我执应无相缚。此等回心加行等位应无二缚。又观安立应能断缚。何故瑜伽六十四云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二乘但能观安立谛。故知二缚未得解脱 问若尔二乘无漏后得既行于相。应有相缚 答以漏无漏性相违故暂能伏除。虽行于相不为相缚。即据此理四分相望为所缘者亦得名相。虽非相分而是境相。前第五云。由斯见分彼相所拘者约显相明。非唯相分名为相缚。故瑜伽七十五云。相.粗重缚有十四种。五于所知境无智缚。六于能知智无智缚。既能知所知俱名相.粗重缚。明见分等亦得名缚。本疏复云。如前第二卷引。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等。证四皆缚。西明.要集俱悉不许见.自证等亦名为缚 要集难云。若由说缠即说缚者。如何论师引彼经颂。证成有漏.无漏四分。无漏无缚非证无漏 今者为通。且据有漏证有四分。显知无漏亦有四分。若说言缚不得证无漏。亦应说众生言不得证佛有 又云正智证如即无相分必有见等。故知不由有见分等。自证分等有了.不了 此难非理。据有漏说不约无漏。如何得举无漏为难。

言粗重者。诸文不同。具如疏引。言如别抄说。粗重不同略有五种 一二障种子名粗重。即此论颂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二二障所引生所余习气无堪任性名为粗重。即下断障中云。二障所生无堪任性。如于二定说断苦根 三二障现行名为粗重。即说惛沈正障轻安。违细轻故名为粗重。如第六明。又对法第十云。领受粗重。即异熟受能障定故 四诸有漏种总名粗重。显扬十六说依他自性由相生粗重。粗重为缘又生于相 五一切有漏种及现行名为粗重。瑜伽五十八云。粗重缚即一切有漏法。应知此中或漏所随故。漏所生故名粗重。或漏自性故。或相应故。名为粗重。何以故。瑜伽六十四云。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粗重相。此有五种。一现重相。二刚强相。三障碍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由此有漏随其所有。总说有漏名为粗重。望无漏说。不善.无记名为粗重。即二障种.现及无记受望善心说。善有堪能故。或唯说散名为粗重望定而说。定有轻安故。前五相中具.不具等随其所应。且有漏善或名粗重。漏所随故。或非粗重非漏性故。非种子故。非习气故。所余或名粗重。或不名粗重。或唯说烦恼名为粗重。漏自性故。或通二障名为粗重。执自性故。漏性漏俱故。或唯障种说为粗重。以漏执性性沉隐故。生现障故偏得其名。或唯习气名为粗重。以微隐故。性难断故。诸说不同准此会释。

论。菩萨起此暖等善根等。若二乘人增上忍.世第一通依五地。中.下忍及暖.顶可通中间。非是见道近所依故 又解方便可通。若成满者非在中间。若大乘者。上忍.第一唯第四定。余可通依近分.中间 又解中.下品忍及暖.顶二方便通依。成满唯在第四静虑故。今此文云。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准此成满当不通下。故知中间定不得有三乘成满。方便皆通。以入见道七十一及六十九唯说五依非中间地。西明.要集俱许得依者。乖文自说。西明引瑜伽第一百云。复有九依能尽诸漏。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能起断惑能起善根。理必应尔 今谓不尔。彼说尽漏约修道断。非谓见道。七十一云三五依生。及六十九现观依未至.及四静虑。不说无色.及以中间。若以九依能断为证。亦应无色能入见道能起善根。若许起者违涅槃经暖等善根是色界系。及七十一.六十九文 又此论中.及六十九.显扬论等云依欲界起四善根及入见道者。就断烦恼并大乘中顿悟者说。若渐悟者断所知障色界亦许。二乘回趣亦依彼身起四善根入于见道 问既许毗钵菩萨生色.无色。虽是顿悟。亦依彼身起四善根。应通无色亦有善根 答暖.顶.下忍容许上生。非邻近者可许上生。虽许上生所起暖等是色界故。定.惠均胜非彼地法以惠劣故。言生上地不起下者。据诸凡夫及二乘说 或四善根菩萨生彼不能现起此四善根 或不上生。资粮位中许有生上未起暖等。作此说者顺诸经论。

论。实证二空实断二障等。传三藏解顿渐二师合二十五释。且渐断师有十四释。且烦恼.所知各分三品总有五解。一云即各三品先断烦恼三品之中。各有无间.解脱成其六心。次断所知既起异类断道即起胜进复有一心。总有七心。次断所知三品亦有六心。欲入相见起一胜进。亦总七心。合十四心真见究竟。何故入相起胜进道。以相见道未曾得故 问准第十云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具四道。即不别起。何故今说有十四心 答彼别师义 又释彼据修道。非创初说 问瑜伽五十五但说二障各分上下。别总三心真见究竟。如何今说有十四心 答如此论会依真假说。实相见道重法于前。以曾得故。各下品别法。中.上合法。故说三心。非实如是 二云所断之障虽成六品。断烦恼已欲断所知。一类缘真更不别起胜进方入断所知道。故十三心真见究竟 三云从真入相以曾修故。胜入劣故亦不起胜进。但十二心 问从真入相不起胜进。从相入修真无漏道起胜进不 答相入真修难故起胜进道 或已曾得入修。不更起胜进道。虽有二解起将为胜。非相见后即入修道真断惑道。中间起散别时方入修真断道故有胜进 四云准第十云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菩萨不尔。即后无间是前解脱。断烦恼时有三刹那无间断道。起胜进道欲断所知。即为烦恼第三无间之解脱。即有四心。断所知中三品亦尔。欲入相见起胜进道。即为第三无间解脱。故但八心真见究竟 五云断烦恼障三无间已即断所知不起胜进。即以所知初无间道。为彼烦恼第三无间之解脱道。故但七心真见究竟。准此应为六释。以入相见亦除胜进。准前一解 又解二障各分上下。粗细难易断差别故。如佛十力根上下力中根随应属上下故。断障亦尔。中品随应由观行者意乐力故。随上下断故各分二 若尔云何名为渐断 答由上下别得名为渐 又解本意二障各二不分中品。以各粗细易难断故。二障合有四品断别。亦有五释义准前明。准其义加亦应六释。义亦如前。又解二障。各分上下。二障下品必各别断。以创断故。二障上品即合共断。以能重起断障道故。以前断彼二下品故。即以烦恼下品为下。所知下品为中。望初难故。二各上品为上。以难断故。既三品断。于中四释。一云七心。三无间道三解脱道起一胜进入相见道。二云六心。从真入相不起胜进。三云五心。后无间道是前解脱断。第三品别起解脱。从真入相起一胜进。四云四心除胜进道顿断师义有十一释。且断二障各三品中。各下中上共合为三有其四说。一云七心。三无间三解脱起一胜进入相见道。二云六心。除胜进道。三云五心。即后无间为前解脱。第三无间后起解脱及一胜进。四云四心。除胜进 问既有七.四刹那差别如何名顿 答二障同断名之为顿 若尔云何五十八等说三心耶 答同前渐断释彼三心 就断二障各分二品亦有四释。义同于前 就断二障各一品中有其三说。一云三心。一云二心。一云一心。义说为二。无间.解脱。能断障故名无间道。证无为故名解脱道。此论虽多刹那者。是余师义。上渐断十四。顿断十一。总二十五释。又传二十六释。渐有十六。顿断有十。

且渐断中十六释者。如断二障各三品中分为四释。于前释中但除断烦恼已起胜进道方断所知。余释同前故但四解。断二品中同前除胜进亦只四释 又二下品别断。上品合断中。亦同前四解 各一品中亦有四解。一云五心。一云四心除胜进。一云四心。即后无间为前解脱。别起胜进入相见道。一云三心。亦除胜进。总十六释 顿断十释者。各分三品合顿断中。同前渐断除一胜进亦为四解。各分二品亦同前渐分为四解。各一品中但为二解。无唯一心义说为二之中解也 如渐.顿断各分为三。俱非正释。各分二中第二二中后二释正。顺教文故。顿中各一初二解正第三及余皆不正释 西明云。虽二十五释理犹未尽。各一品中合有渐.顿二师说别。合二十八释 今谓此说亦未尽理。一西明但闻三藏前二十五释。不闻二十六释。各一品中就西明释但为三解。合有四释如前已明。亦少一释。又前三品二品之中断烦恼已。欲断所知应加胜进。前三类中各少一释。不可说言一真见道不可别起胜进。以所释障品类别故。又多不正故作此解 要集云。有解云。二十八释亦未尽理。各一品中渐断障家合有五释。一个三心。二个四心。一个五心。一个六心。加西明二。又三心见道但为四解。亦不尽理。加前三解。一云初二心是二品无间。第三是前二解脱道。又从第一入第二。从第二入第三。既是异类应有胜进。即合七释。合三十三方得尽理 今谓不尔。三心见道初二无间第三解脱。与前各一三心何别。应除此解三十二释 要集云。此皆未尽。于一品顿断之中合有四。即一无间断惑证灭义说为二。只是一心。入相见时起一胜进。故为四解。又三二一各别断中。从断烦恼欲断所知各起胜进。即加三胜进。于有解三十三释中。除三心见道二释但存五释。于无间后不许起胜进。但取二心无间一心解脱合三十一。加胜进四。一品顿断中加一。渐断之中一二三品各加于一。合三十六释。于中一二三品各十有释。三心见道有其六释 今谓不尔。四胜进道应顿断中加。渐断之中准有释有。又可许各一品中。顿断只得有四。渐断有五。三心见道二无间一解脱过亦同前。应三十四释。今者义准合三十九。各二三品中渐顿各六释成二十四。各一品中共有九释。如前准知。三心见道合有六释。后无间道为前解脱释中。于断下品烦恼障已亦起胜进。或除相望无间解脱。但于别起无间解脱。断下烦恼欲断所知。起一胜进为一解。又断中品起一胜进。趣总断道亦为一解。

论。二相见道等。若依渐断是真见道。解释如前。故五十五云。云何名为第四现观。乃至云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耎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等。故知真见渐断非顿。皆如疏引 若第二师亦如疏引。说三品心如次下会。又杂集第九云。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别内证绝戏论故。亦不可云此依十六。论云皆假。若说十六。但应云是假建立。何须说皆。故知总.别二种见道皆是假立。若尔顿断家引。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亦应是假 答不尔非差别说故是真见。已下方云。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等。三心见道是差别说。故假建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杯中仙:北唐家的少奶奶

    杯中仙:北唐家的少奶奶

    她是天庭之上云瑶仙子,因蟠桃会打碎王母娘娘的七彩琉璃杯,被贬下凡,困于仙杯中,直到寻找到有缘人,并满足他的三个愿望方可回庭。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云瑶眨着可怜兮兮的目光,“有缘人,你有什么愿望?”某男邪魅的笑着,“陪在我身边。”云瑶咬牙,答应了。“那…第二个呢?”某男笑的更阴险了,“爱上我!”云瑶磨牙霍霍,不就是爱上他吗?本仙子难道不会装?“第三个呢?”云瑶窃喜,快说吧,说完她拍屁股走人!“结婚生子。”云瑶掀桌,尼玛!太过分了有木有!?
  • 天殇七星

    天殇七星

    宇宙苍穹本虚无,混沌初开分族氏。神农姜承惊天地,千年沿袭引纷争!一部神农诀,创繁盛武林时代。一座神农墓,欺万千后世子民。一庄铸剑门,铸数千神兵利器,一柄七星剑,引俗世纷争不断。……缘起七星,魂断天殇……
  • 必懂的数学知识

    必懂的数学知识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是《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系列之一: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早日迈入数学的殿堂,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有数学趣闻、数学密码、数学之谜、数学智力,以及数学游戏、数学闯关等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答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中小学生培养数学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
  • 乾坤演武

    乾坤演武

    作为豪门子弟,萧林几乎夜夜笙歌,最后死在女人的肚皮上。在地府中,判官断定,萧林生下来死妈,三岁死爹,十八岁被赶出家门,二十岁被人打的四肢残废,要做整整六十年乞丐,一直要饭要到八十岁死为止。这种生活可不是萧林想要的,于是,他用金元宝买通判官,骗走了哪咤三太子私生子的混元金砖。可重生之后,萧林发现,一口孟婆汤让他晚了十八年醒悟,眼看就要被赶出家门了。怎么办?混元金砖的出现让萧林仰天大笑,改变命运从此刻开始。
  • 神魔密码

    神魔密码

    一众现实世界的强人坠入了一名为小千世界的轮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生灵都分为小千、中千、大千三大境界。而小千、中千都有有九大境界,宇宙中诸多生灵在这无限的世界里接受轮回,并一步步成长壮大,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
  • 霸道校草柔情爱

    霸道校草柔情爱

    一个平凡的女孩子,穆韵,过着平凡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一个霸道男生闯入她的世界,渐生爱情的萌芽,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我还在未离开

    我还在未离开

    “王俊凯!我真的不怀念你,我只是怀念你致命的曾经!”“知道吗?夏依涵,有时候,闭上眼睛,才能看见最干净的世界。”“王源,你,最终还是没实现我们的诺言。”女生闭上眼睛。“碎了一地的诺言,也拼凑不成昨天。”“易烊千玺,你忘了回忆我们曾经往事,我却忘了忘记曾经往事。”“loveamanshouldnotlove”原来,没有一滴泪水永不干,没有一个拥抱天长地久,曾经的诺言碎了一地,还拼凑的回来吗?(这是TFBOYS小说)
  • The Tempest

    The Temp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死亡神簿

    死亡神簿

    众生試我为魔,我便为魔,魔也罢,神也罢,本心不变,天下任我游。
  • 微风清扬夏未央

    微风清扬夏未央

    两个人的巧合,总有个人坚持,回到原来的路,住同一个城市。兜兜转转,希望我们依然能为爱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