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夫理無分別,而物有是非。故於無封無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辮之見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滯之人,亦何能剖析於精微,分辮於事物者也。
曰:何也?
〔疏〕假問質疑,發生義旨。
聖人懷之,
〔注〕以不辮為懷耳,聖人無懷。
〔疏〕夫達理聖人,冥心會道,故能懷藏物我,包括是非,桔木死灰,曾無分別矣。
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日辯也者有不見也。
〔注〕不見彼之自辮,故辮己所知以示之。
〔疏〕眾多之人,即眾生之別稱也。凡庸迷執,未解虛妄,故辮所知,示見於物,豈唯不見彼之自別,亦乃不鑒已之妙道,故云有不見也。
夫大道不稱,
〔注〕付之自稱,無所稱謂。
〔疏〕大道虛廓,妙絕形名,既非色聲,故不可稱。謂體道之人,消聲亦爾也。
大辯不言,
〔注〕已自別也。
〔疏〕妙悟真宗,無可稱說,故辮彫萬物,而言無所言。
大仁不仁,
〔注〕無愛而自存也。
〔疏〕亭毒群品,汎愛無心,譬彼青春,非為七也。
大廉不賺,
〔注〕夫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放無所容其賺盈。
〔疏〕夫玄悟之人,鑒達空有,知萬境虛幻,無一可責,物我俱空,何所遜讓。
大勇不仗。
〔注〕無往而不順,故能無險而不往。
〔疏〕快,逆也。內蘊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順塵俗,惠救蒼生,虛己逗機,終無迎逆。
道昭而不道,
〔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耀於物,此乃淫偽,不是真道。
言辯而不及,
〔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滯名言,華詞浮辮,不達深理。
仁常而不成#17,
〔注〕物無常愛,而常愛鈴不周。
〔疏〕不能忘愛釋知,玄同彼我,而恆懷恩惠,每挾親情,欲效成功,無時可見。
廉清而不信,
〔注〕繳然康清,食名者耳,非真康也。
〔疏〕校然異俗,卓爾不群,意在聲名,非實康也。
勇技而不成。
〔注〕技逆之勇,天下共疾之,無敢舉足之地也。
〔疏〕拾慈而勇,快逆物情,眾共疾之,叉無成遂也。
五者園而幾向方矣,
〔注〕此五者,皆以有為傷當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無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猶以圓學方,以魚慕烏耳。雖希翼鸞鳳,擬規日月,此愈近彼,愈遠實,學彌得而性彌失。故齊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園,圓也。幾,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夫學道之人,直須韜晦;而乃矜炫己之能,顯耀於物其於道也,不亦遠乎。猶如慕方而學園圓,愛飛而好游泳,雖希翼鸞鳳,終無騫當之能,擬規日月,詛有幾方,之效故也。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於所知之內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閤,智不逮者,不須強知。故知止其分,學之造極也。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誰也。天,自然也。誰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積辯,用玆通物者,可謂合於自然之府藏也。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注〕至人之心若鏡,應而不藏,故曠然無盈虛之變也。
而不知其所由來,
〔注〕至理之來,自然無邊。
〔疏〕夫巨海深宏,莫測涯際,百川注之而不滿,尾閒泄之而不竭。體道大聖,其義亦然。萬機頓起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怖其慮,故能囊括群有,府藏含靈。又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來,可謂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此之謂葆光。
〔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韜蔽其光,其光彌朗。此結以前天府之義。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
〔注〕於安任之道未弘,故聽朝而不怡也。將寄明齊一之理於大聖,故發自怪之問以起對也。
〔疏〕釋然,怡悅貌也。宗、膾、胥敖,是堯時小蕃三國號也。南面,君位也。舜者,顓頊六世孫也。父日瞽晚,母日握登,感大虹而生舜。生於姚墟,因即姓姚,住於偽水,亦日偽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華。以仁孝著於鄉黨,堯聞其賢,妻以二女,封邑於虞。年三十,總百揆,三十三,受堯禪。即位之後,都於蒲圾。在位四十年,讓禹。後崩,葬於蒼梧之野。而三國貢賦既愆,所以應須問罪,謀事未定,故聽朝不怡。欲明齊物之一理,故寄問答於二聖。
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問。
〔注〕大物之所安無陋也,則蓬艾乃三子之妙處也。
若不釋然,何哉?
〔疏〕三子,即三國之君也。言蓬艾賤草,斥鸚足以逍遙,況蕃國雖卑,三子足以存養,乃不釋然,有何意謂也。
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
〔注〕夫重明登天,六合具照,無有蓬艾而不光被也。
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注〕夫日月雖無私於照,猶有所不及,德則無不得也。而今欲奪蓬艾之願而伐使從己,於至道豈弘哉。故不釋然神解耳。若乃物暢其性,各安其所安,無遠邇幽深,付之自若,皆得其極,則彼無不當而我無不怡也。
〔疏〕進,過也。《淮南子》云,昔堯時十汨並出,焦禾稼,殺草木,封稀長蛇,皆為民害。於是堯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殺長蛇,以除民害。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隱處,猶有不明。而聖德所臨,無幽不燭,運玆二智,過彼三光,乃欲興動干戈,伐令從己,於安任之道,豈曰弘通者耶。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疏〕齧缺,許由之師,王倪弟子,並堯時賢人也。託此二人,明其齊一。言物情顛倒,執見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頗知此情是否。
曰:吾惡乎知之。
〔注〕所同未叉是,所異不獨非,故彼我莫能相正,故無所用其知。
〔疏〕王倪答齧缺云:彼此各有是非,遂成無主。我若用知知彼,我知還是是非,故我於何知之。言無所用其知也。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疏〕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頗自知己之不知乎?此從贏入妙,次第窮質,假託師資,以顯深趣。
曰:吾惡乎知之。
〔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為有知。有知則不能任群才之自當。
〔疏〕若以知知不知,不知還是知。故重言於何知之,還以不知答也。
然則物無知邪?
〔疏〕重責云:汝既自無知,物豈無知者邪?
曰:吾惡乎知之。
〔注〕都不知,乃曠然無不任矣。
〔疏〕豈獨不知我,亦乃不知物。唯物與我,內外都忘,故無所措其知也。
雖然,嘗試言之。
〔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試言之耳。
〔疏〕然乎,猶雖然也。既其無知,理無所說,不可的當,故嘗試之也。
庸詛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注〕魚游於水,水物所同,咸謂之知。然自烏觀之,則向所謂知者,復為不知矣。夫蛄蛻之知在於轉九,而笑結蛻者乃以蘇合為貴。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據。
〔疏〕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魚烏水陸,即其義也。故知即不知,不知即知。凡庸之人,詛知此理耶。
庸詛知吾所謂不知之非不知邪?
〔注〕所謂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知。
〔疏〕所謂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謂不知耳。
且吾嘗試問乎汝:
〔注〕己不知其正,故試問汝。
〔疏〕理既無言,不敢正據,聊復反質,試問乎汝。
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
〔注〕此略舉三者,以明萬物之異便。
〔疏〕惴慄徇懼,是恐迫之別名。然乎哉,謂不如此也。言人濕地辟寢,則病腰跨偏枯而死,泥鰭豈如此乎?人於樹上居處,則迫怖不安,猨猴跳躑,曾無所畏。物性不同,便宜各異。故舉此三者,以明萬物誰知正定處乎。所是知蓬戶金閨,榮辱安在。
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螂蛆甘帶,鴉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注〕此略舉四者,以明美惡之無主。#18
〔疏〕芻,草也,是牛羊之類;豢,養也,是犬豕之徒;皆以所食為名也。麋與鹿而食長薦茂草,鴉鳶鴉烏便嗜腐鼠,蜈蚣食蛇。略舉四者,定與誰為滋味乎?故知盛撰蔬食,其致一者也。
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猶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烏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注〕此略舉四者,以明天下所好之不同也。不同者而非之,則無以知所同之鈴是。
〔疏〕猨猴狙以為雌雄,麋鹿更相撓,泥鰭與魚游戲。毛嬙,越王嬖妾;麗姬,晉國之寵嬪。此二人者,妹妍冠世,人謂之美也。然魚見怖而深入,烏見驚而高飛,麋鹿走而不顧。舉此四者,誰知宇內定是美色耶?故知凡夫愚迷,妄生憎愛,以理觀察,孰是非哉?次,卒疾貌也。
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般亂,吾惡能知其辯。
〔注〕夫利於彼者或害於此,而天下之彼我無窮,則是非之境無常。故唯莫之辯而任其自是,然後蕩然俱得。
〔疏〕夫物乃眾而未嘗非我,故行仁履義,損益不同,或於我為利,於彼為害,或於彼為是,則於我為非。是以從彼我而互觀之,是非之路,仁義之緒,樊亂糾紛,若殽撰之雜亂,既無定法,吾何能知其分別耶。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注〕未能妙其不知,故猶嫌至人當知之。斯懸之未解也。
〔疏〕齧缺曰,未悟彼此之不知,更起利害之疑。請云:子是至人,應知利害。鈴其不辯,迷閤若夜游。重為此難,冀州後答之矣。
王倪曰:至人神矣。
〔注〕無心而無不順。
〔疏〕至者,妙極之體;神者,不測之用。夫聖人虛匕,應物無方,知而不知,辯而不辯,豈得以名言心慮億度至人耶。
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19風振海而不能驚。
〔注〕夫神全形具而體與物冥者,雖涉至變而未始非我,故蕩然`無蔓介於胸中也。
〔疏〕沍,凍也。原澤焚燎,河漢水凝,雷霆奮發而破山,飄風濤蕩而振海。而至人神凝未兆,體與物冥,水火既不為災,風雷詛能驚駭。猶如此也,虛淡無心,方之雲氣,蔭篦群品,順物而行。
若然者,乘雲氣,
〔注〕寄物而行,非我動也。
騎日月,
〔注〕有晝夜而無死生也。
〔疏〕昏明代序,有晝夜之可分;處順安時,無死生之能異。而控馭群物,運載含靈,故有乘騎之名也耳。
而遊乎四海之外。
〔注〕夫唯無其知而任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不窮也。
〔疏〕動寂相即,真應一時,端坐寰宇之中,而心道四海之外矣。
死生無變於己,
〔注〕與變為體,故死生若一。
而況利害之端乎。
〔注〕況利害於死生,愈不足以介意。
〔疏〕夫利害者,生涯之損益耳。既死生為晝夜,乘變化以邀遊,況利害於死生,曾何足以介意矣。
瞿鵲子問乎長悟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
〔注〕務自來而理自應耳,非從而事之也。
〔疏〕務,猶事也。諸,於也。瞿鵲是長梧弟子,故謂師為夫子。夫體道聖人,忘懷冥物,雖涉事有而不以為務。混跡塵俗,泊爾無心,豈措意存情,從於事物。瞿鵲既欲請益,是以迷昔之所聞者也。
不就利,不違害,
〔注〕任而直前,無所避就。
〔疏〕違,避也。體窮通之關命,達利害之有時,故推理直前,而無所避就也。
不喜求,
〔注〕求之不喜,直取不怒。
〔疏〕妙悟從遠#20也。故物求之而不听喜矣。
不緣道;〔注〕獨至者也。
〔疏〕夫聖智凝湛,照物無情,不將不迎,無生無滅,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無謂有謂,有謂無謂,
〔注〕几有稱謂者,皆非吾所謂也,彼各自謂耳,故無彼有謂而有此無謂也。
〔疏〕謂,言教也。夫體道至人,虛夷寂絕,從本降迸,感而遂通。故能理而教,無謂而有謂,殺而理,有謂而無謂者也。
而遊乎塵垢之外。
〔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
〔疏〕和光同塵,處染不染,故雖在雲俗之中,而心自進於塵垢之外者矣。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疏〕孟浪,猶率略也。奚,何也;若,如也;如何。所謂不緣道等,乃窮理盡性。瞿鵲將為妙道之行,長梧用作率略之談。未知其理如何,以何為是。
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瑩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疏〕聽瑩,疑惑不明之貌也。夫至道深玄,非名官而可究。雖復三皇五帝,乃是聖人,而詮辯至理,不盡其妙,聽瑩至竟,疑惑.不明。我是何人,猶能曉了。本亦有作黃字者,則是軒轅。
且汝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鴉炙。
〔注〕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極。循而直往,則冥然自合,非所言也。故言之者孟浪,而聞之者聽瑩。雖復黃帝,猶不能使萬物無懷,而聽瑩至竟。故聖人付當塵垢之外,而玄合乎視聽之表,照之以天而不逆計,放之自爾而不推明也。今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而便以為妙道之行,斯亦無異見卯而責司晨之功,見彈而生鵲炙之實也。夫不能安時處順而探變求化,當生而慮死,執是以辮非,皆逆計之徒也。
〔疏〕鵲,即鵬烏,賈誼之所賦者也。大小如雌雞,而似斑鳩,青綠色,其肉甚美,堪作羹炙,出江南。然卯有生雞之用,而卯時未能司晨,彈有得鴒之功,而彈時未堪為炙;亦猶教能詮於妙理,而教時非理,今瞿鵲纔聞言說,將為妙道,此計用之太早。
予嘗為汝妄言之,
〔注〕言之則孟浪也,故試妄言之。
汝以妄聽之。奚
〔注〕若正聽妄言,復為太早計也。故亦妄聽之何?
〔疏〕予,我也。奚,何也。夫至理無言,言則孟浪。我試為汝妄說,汝亦妄聽何如?亦言,奚者即何之聲也。
旁日月,挾宇宙。
〔注〕以死生為晝夜,旁日月之喻也;以萬物為一體,挾宇宙之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