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识神无形(至)岂有国耶
释曰。第四二偈。显无我理。于中初之二句。明心识无我假依四大。次二句。明其心识妄计四大。以为我所。次一句明色身无我。次一句明其色身非我所住。后有二句。举前无我。类国无我。又解。初有一偈半。明身无我。下之二句。牒无我说国亦无。前中初偈。明心是苦。以影无我。就中上半。正明心神无形。此明心神无有形段。假我四蛇。依止不安。所以是苦。所依四大。互相违反。从喻名蛇。下明痴者保为乐车。自下半偈。用彼无常。以显无我。形无常主。明形无常。神无常家。明神无常。下牒况国形神当离。牒前段中。后之半偈。岂有国耶。况国亦无
经。尔时法师(至)得法眼空
释曰。自下第二闻法获益。于中有三。初闻法得益。次众中下。转教诸王。后时斑足下。诸王悟道。前中有二。初明眷属得益。后王自得益。此即初也。谓王眷属得法眼空。此即人空智也
经。王自证(至)斑足王所
释曰。第二王自得益。谓王自证虚空等定。闻法悟解。此即法空观也。由此定力。至斑足所
经。众中即告(至)经中偈句
释曰。第二转教诸王。文别有七。一转教诸王。二斑足王问。三普明奉答。四诸王等得益。五敕放余王。六斑足舍国入道。七引说证成。此即初也。谓告诸王就命时到。应诵过去七佛经中偈句
经。时斑足王(至)皆诵何法
释曰。第二王问所诵
经。时普明(至)答王
释曰。第三普明奉答。可解
经。王闻此法(至)三空定门
释曰。第四诸王得益。谓斑足王得空三昧。余王皆证三定。谓空无愿及以无相
经。时斑足王(至)名味句
释曰。第五敕放诸王。于中有三。初生大欢喜示过自归。次放还本国。后劝众持经
经。时斑足(至)证无生忍
释曰。第六舍国付弟。证无生忍
经。如十王地(至)现世生报
释曰。第七引说证成。谓十王地说五千国王。当诵是经。于现报中。得现法乐。及生报中。得生人天。离诸难
经。十六大国王(至)汝当受持
释曰。自下第三结示劝持。文别有三。初劝月光。次劝六道。后劝小王。此即初也。文有二节。初结示护国之法。后劝月光王。汝当受持
经。天上人中(至)名味句
释曰。第二劝六道众。皆应受持
经。未来世(至)罗蜜
释曰。第三劝诸小王。如法受持
经。尔时释迦(至)得入初地
释曰。自下大段第三时众得益。若依本记。文中有二。初广显得益。后吾今下。总结得益。前中有六。经时中王得入初地者。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初地即是十信也。二经复有六欲王得性空地者。六欲诸天八万亿人。得性空地。即是十解也。三经复有十八王法乐忍者。此明十八梵王得无生法忍。即是十行也。得无生法乐忍。即十回向也。四经复有至乃至十地者。谓学位菩萨有证一地乃至十地。五经复有八部王天上正受者。明修罗得益。有其二种。一得十三昧。二三昧。十三昧者。一切处。二三昧者。二谛三昧。或可初入圣道。必具三昧。十三昧者。无想三昧。灭十地故。名十三昧。二三昧者。即空无愿二三昧也。二转鬼神天上正受。正受者得无漏圣道。六经在此会者至无量空信者。此明凡夫得信佛性。名自性信。无量空信者。信法空也
经。吾今略说等者
总结应知
散华品第六
将释此品。略有二义。一释品名。二正释文。释品名者。诸王闻法。仰荷佛恩。散华供养。名散华品
经。尔时(至)欢喜无量
释曰。第二依文正释。上来四品。辨内外护。此即第三荷恩供养。于中有三。初诸王散华。供养世尊。次佛现神变。令众得益。后赞般若。劝众受持。前中有三。初闻经欢喜。次散华供养。后发愿受持。此即初也。文有三节。即能闻人。次所闻法。后欢喜心。所谓诸王闻十万亿偈。欢喜无量。问于此经中所说般若。三处不同。一二谛品中说八万亿偈。二护国品末八千亿偈。此散华品十万亿偈。三处所说。有何差别。解云。二谛品中。合说三时。诸佛所说。总有八万亿偈。而兆仁王护国品中。别引过去七佛所说仁王般若。于此品中。申今佛说仁王般若。由斯三处所说不同。问护国品言一日说八千亿偈竟。如何一日能说如是八千亿偈。解云。如来神力冥加被故。如报恩经。阿难暂时领得如来二十年中所说诸经。此亦如是。诸王闻佛所说十万亿偈。生欢喜故。散华供养。散华供养。即散华品。准此经文。此经一部。自有广略。二本如上应知
经。即散(至)盖诸大众
释曰。第二散华供养。于中有三。初散行华。次般若华。后妙觉华。此三种华。皆从所表。以立华名。初散行华。为表三贤。是有漏行。次般若华。为表十圣。是无漏智。后妙觉华。为显佛地。觉法圆满。座表三贤。最是下故。台表十圣。出有漏故。城表涅槃。最大胜故。就前行华。文有四节。一诸王散华。二于虚空不华变为座。三十方下。化佛说法。四无量下。化众散华。化佛说法。表法是真。以同说故。化众散华。表人是胜。堪供养故。下准此释
经。复散(至)及诸大众
释曰。第二散般若华。文有四节。一诸王散华。二于虚空下。华变为台。三台中下。化佛说法。四台中下。化佛说法众散华
经。复散(至)第一义谛
释曰。第三散妙觉华。文有四别。一诸王散华。二于虚空下。华变为城。三城中下。化佛说法。四时城下。化众散华。此即前三。金刚喻智。城譬涅槃。智断双明。名金刚城
经。时城中(至)而下
释曰。第四化众散华。由妙觉华功德力胜。是故此中三重散华。二重变现。初菩萨散华变成台。次台中佛等散城盖。后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华
经。时诸国王(至)波罗蜜
释曰。第二诸王发愿。于中有二。初诸王发愿。后世尊印述。此即发愿。愿中有二。一愿诸佛常说。二愿四众常行
经。佛告大王(至)神通生处
释曰。第二世尊印述。双印两愿。重言如是。诸佛母者。显实相般若。菩萨母者。观照般若。神通生处。文字般若。又解。般若能生诸佛菩萨。及彼神通。故说母言。如金刚般若云。一切诸佛阿耨菩提。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
经。时佛为王(至)神变
释曰。第二佛现神变。令众得益。于中有二。初佛现神变。后时众得益。前中有二。初标章举数。后次第别叙。此即初也。神谓等持。变即转变。由等持力。转变自在。故名神变。不思议者。心不能思。语不能议。名不思议。故法华云。非口所宣。非心所测。智度论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大般若云。心言路绝。名不思议
经。一华入(至)火风身
释曰。第二次第别叙。于中有二。初别叙。后重赞。此别叙也。然此五变。诸说不同。一云。初一华等者。约华及土。一多相入。二无量佛土入毛孔等者。宽狭相入。三无量须弥等者。粗细相入。四一佛入无量众生等者。因果相入。于中初约一趣相入。后约六趣相入。五佛身入四大身者。情非情相入。一云。第一就华一多相入。二就佛土一多相入。三佛土毛孔一多相入。四须弥等粗细相入。五就凡圣内外相入。若依本记。五变三意。五变者。一华。二佛土。三须弥。四佛身。五入地水火风。三意者。一遍空。一华入无量华下。为除不愿乐大乘障。故有遍空。二转变。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下。为除执我所障。故有转变。三显了。一佛身入无量众下。为除怖畏生死。故显了入六道也。问须弥大海入芥子中。粗细相违。如何能入。解云。西方诸师。略作三释。一云。一切诸法。用如为性。以所依如离诸相分。能依诸法。无定大小。由此道理。细须弥等。一云。依唯识理。一切诸法。皆不离识。随心所变。亦无定相。以是义故。细须弥等。一云。一切诸法。因缘道理。皆无定相。由此因缘。细须弥等。问色有粗细。许得相入。时有长短。亦得相摄。答许亦无失。佛自在故。一念为多劫。多劫摄为一念。如是等教。诚证非一。难诸佛得自在。一念摄多念。诸佛得自在。一劫成多劫。若尔三劫时应无异。便违圣教。菩萨要经三无数。劫精勤修习。方证菩提。答此难不然。非凡等境。显扬瑜伽。皆作此说。于不思议。强思量者。得诳粗报
经。佛身(至)世界不可思议
释曰。第二重赞也。合前五变。为三不思议。佛身即是前一佛身。众生即是无量众生六道身也。世界即是四大及前四种变也。一云。世界除前四变。余义同前
经。佛现(至)神通三昧
释曰。第二云时众得益。益有四种。一十方天人得佛华定。二十恒菩萨现身成佛。三三恒八部成菩提道。四十千女人得神通定。问一世界中。多佛并出不。答转轮王当无有二并出。岂况如来而并出耶。问若尔如何此经十恒菩萨现身成佛。答但言现身。不道即成。何妨现身余界成佛。如法华经龙女现身他方成佛。此亦应尔。问若受持品末十亿菩萨现成正觉。如何会释。解云。佛名通于十地。大般若等。即说十地名十种佛。又如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一四天下微尘菩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论云。即是初地阿耨菩提。此经准彼。义亦无伤
经。善男子(至)如法修行
释曰。第三赞般若益。劝众修行。文有二节。初赞般若有三世益。后劝谛听思念修行。谛听显闻慧。思念辨思慧。修行明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