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1300000018

第18章

正释文中有二。初正解释经。后重释前苦见正行。前中有三。初释经三段如次三。第三段中初解二无我。次释经中重言菩萨。显双证二无我。文异解也。或唯证人无我。亦名菩萨故。即二乘也。世亲云。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此意说言。凡夫众生但信解二无我。圣者菩萨以世出世间智。证知二无我。即由凡圣。则重言菩萨也。世出世谛摄各别故。唯什本无重无我。或一无字贯下我法。无菩萨。文阙略矣。然净土义如余处说。佛身依土各自有异。成唯识说。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自受用身还依自受用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就。随未登地菩萨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土虽一切佛各反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皆随诸如来所化有情。共不共。前此经中劝舍后二。劝求前二。得二真庄严。能现后二。故此中所说。与前文中离小攀缘。法用相似。所为机别。前信行地。若因若果。皆未圆满。上教十地菩萨因成得佛净土故。致具足之名

自下第二为见智净具足。六具足中。上明外果。下彰内果。内果之中。先明见智净。化用中要故。令菩萨求。有此文也。世亲论解第二疑中。子段第二。谓有疑曰。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国土。何以故。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若如是。或谓诸佛如来不见诸法。为释此疑故。此文生也。故论意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眼实。以见彼颠倒。准论释经为二。初明见智净。后明福自在。即福智二行也。前中初见。后智。五眼他心如次二故。论文分二。初标名属经。次正释义。释义中。初智。后福。智中初解见智。后为应智中证故。下重释料简。前中先明见净。见净中。初显经来意。次正释五眼。上来意云。以佛向来说诸法空。人或谓佛唯有慧眼。或谓唯慧眼胜。或谓唯教菩萨求佛慧眼。由此说佛有五眼也。为令知佛见净胜故。说有五种眼。非唯一慧眼。云何胜者。说有前四。显同有中胜。说有佛眼。显于一切修得中胜说有慧眼。于二乘菩萨慧眼中。佛眼显独有故胜。谓说有肉眼。显于一切肉眼中胜。说有天眼。显于一切修得中胜。说有慧眼。显于二乘菩萨慧眼中胜。凡夫无慧眼故。说有法眼。显于菩萨中胜。二乘无法眼故。此上四种明佛见彼所见能胜彼所见。故同有胜。说有佛眼。显佛独有。一切种智能见一切所不见法。故名上见净。若不说佛具有五眼。菩萨乘佛前说。则唯求佛慧眼。不求余四。为有离此过故。次说佛有五眼也。总名眼者。以见境为义。见境有五。故名五眼。释别名者。四尘名肉眼。清净色根。依肉而住。故名肉眼。静虑名天。因天得眼。故名天眼。慧举能见。法举所见。佛者举人。义可知也。肉天二眼。以四大造净色为性。肉通长养异就无记。天据离障修生说。唯长养。慧法二眼以慧为性。佛眼揽前四种为体故。龙树说。譬如四河流至大池通名大海。四眼至佛亦尔。又云。人等有肉眼。天等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有佛眼。由此是说五。然说肉眼名法果者。在佛身中。行满所成。非业异熟。故佛之五眼唯无漏故。在余身中。肉天二眼唯是有漏。如是体性如论应知。若萨婆多宗肉天法三唯有漏。慧佛二眼亦通无漏。如其次第。以肉眼见近非远。见粗非细。见明非闇。见障内非外。于用有阙。故修天见已。虽无前过。但见色虚妄相。不见诸法实性。未是出生死道。故修慧眼。虽得慧眼。于诸法中无知。故修法眼。虽得法眼。于所知中。由未周极。故修佛眼

上来次第约自用说。若约化他明次第者。菩萨已肉眼见众生受生老病死贪病忧恼等诸苦相。故心生怜愍。欲遍知六道中众生苦乐。故修天眼。得天眼已。已见三恶道中众生受烧煮等种种苦恼。益生怜愍。欲救度彼故。次修慧眼。虽得慧眼。未知度众生方法。又未知众生根欲性等。于化生有阙。故修法眼。虽得法眼。于化他犹劣。未能普化一切。故修佛眼。若依此论以辨次第。随应就释。所见分二句者。瑜伽十四说有三眼。一肉眼。能照显露。无障碍色。大智度论云。凡人肉眼最胜者。无过轮王。见百由旬内无光明色。若如日月星等有光明色。虽更处远。余人亦能见。二乘肉眼同凡夫说。若菩萨肉眼如大品说。小者见百由旬。大者见三千界。何故不说见他方者。彼论释云。菩萨肉眼带障故。不得见他方。若修法华经。方以父母所生肉眼。见三千界。上至有顶。亦见众生善恶因果。与上净天眼相似。此体是法。果用是修经果。非修禅果也。二天眼能照隐显。有无障色。大论云。凡夫修得天眼。但见一四天下。小罗汉见小千界。大罗汉见中千界。阿那律以偏修力。见大千界。小辟支佛同大罗汉。大辟支佛任运见大千界。此等但是见色尘相。菩萨天眼小者。见百由旬。乃至最大菩萨见十方无边界。能见诸天所不见色及三世因果。又大品经说。声闻天眼见色虚妄相。不见色生灭相。亦不见色如。不同菩萨者。声闻天眼见色尘相。同于菩萨。不见生灭等。不同菩萨。俱天眼摄。若尔声闻应有法眼。见尘同故。然大论于判菩萨法眼。知众生根欲性。及知种种度众生法。声闻全无智故无法眼。三慧眼能照一切种若色非色。法眼之体合慧为一。不同色眼坏有隐显。故略不论。今此中肉天合一。以色摄故。慧法别开。观于理事。空有别故。瑜伽但谈于因故。唯三种此说佛有故。通四五眼。任运见一切。不同菩萨故。大品说佛眼。无所不见所不闻所不知(以互用故亦能闻等)

论正释五眼。经文有五。五眼别故。一一先佛问。次善现答。初问有肉眼不者。以经中说八地已上无有肉身。恐自疑佛无肉眼故。须问答显佛有清净肉眼。体无漏故。胜过一切。除佛余肉眼。见非无限故。此有依义说相欲愿三义。令诸菩萨起欲愿心。故为问也。下皆准知。能断本言如来等。加等字者。举于初号。等余九也。次善现答明。彼有佛依世俗谛问。以显有故。还依俗答云有。余皆准知。一一皆举余人所见。以比佛胜余人眼境。前以释讫。只如慧眼。二乘唯见生空。地前菩萨亦得相似慧眼。十地真得。犹有障故。未得于佛。最为胜显故。问余皆准知。论文有二。初列四五眼。开合别故。次虚境界故。下释四眼义。解慧眼中。但明先。后不列释义。以可知故

自下明智净中。经文有三。初明如来能知一切若干种心。次征释知多心所以。后重征释非心住义。前文有六。一佛问。二善现答。知佛欲以恒河中沙为数依俗谛问。还依俗吞也。三重问。四重答。五约前多界显众生多。六约前多生显有多心。一一生有多种心故。论文有二。初引经属当。次正释难。问慧法二眼何不名智。其他心智亦见外境。何不名见。论说智耶。答法门各别。若照境义。即见门说。若决断义即智门说。问大论中说法眼知生根欲性等。此则亦知他心。何故此经于五眼外。别说他心智。答通则法眼。佛亦知他心。佛今别以有别义故。大论断法眼但知众生根欲性等。不言知他有贪无贪等若干种心。大品涅槃华严并云。他心智他有贪无贪等心。不言知他根欲性等。据此两文。别明法眼。不摄他心。佛眼虽是一切种智。由四眼至果以成佛眼。四既不摄他心。佛眼亦等。或说佛眼亦知他心。不尔何名一切智。但由知相不显故。佛于五眼外。别说他心智也。又以法门各异。遂乃差别而谈。然六通三明亦是见智。何故不说余通明者。神足但是身之作用。非智见相。天耳闻声。为知彼心。但知彼心。言声非要。故不说之。宿命乃知未来事。天眼所摄。故亦不说。漏尽中缘自漏尽。是佛眼摄。缘他漏尽。知是此他心智摄。是故不说。或说一会对机所宜。何要须具

正释经中论文有二。初解心住及若干种。次释经中心住即为非住。言心住者。唐本云流注。以心住言有过失故。据寻此心竟无有住。故云流注。即三世中念念流注。生灭相续。不离三世。若干种者。约前多生。显令生类有多种心。论文易解。十地经说。菩萨他心智能知一切众生有贪无贪等二十二种心。彼论义束为八。初有贪嗔痴及离贪嗔痴六心。名随烦恼心。第七染心第八不染心名使心。言如是与余相应心。第九小心第十广心十一大心十二无量心。此四名生心。约生为别。生四天下者。知见小故名小心。六欲天知见稍广名广心。生色界知见更大名大心。生无色知见无量名无量心。十三摄心十四不摄心名学三昧心。学三昧心者名摄心。不学三昧者名不摄心。十五定心十六不定心。名得三昧心。入三昧时名定心。不入时名不定心。十七解脱心十八不解脱心名具缚离缚心。十九求心二十不求心名妄行心。此是作业心。二十一自上心二十二无上心。名增上慢心。此二十二心中小广大无量四心。皆通染净。余十八心皆一染一净。此等诸心不可具说。故总言若干种心。论言世者。谓过去等分者。有一期三世刹那。三世染净诸心念念生灭。不离三世。显心虽多。如来总知。故经说言如来悉知。世亲云。何者是颠倒。偈言。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谓四念处是是为住不住。四念是颠倒也

自下第二释非住中有二。初标配经安立第一义。次释经文推三世心皆无实体言。何以故者。第二文中。先征。后释也。大论释此责有二。一佛心常乐空寂。云何遍知一切众生心。二佛心一心何能知尔多心。故言何以故。次经文释知所以。由佛证诸心。故言非心。由见诸心通体故。能悉知诸心故。无性摄论云。若于一切法真如总相。即遍知一切法。名一切智。若历法而知。虽经多时。不能知一切法。大品经中佛亦自问。云何佛知众生染心。佛释云。佛依诸法实相故知。大论释云。众生心虽多种。不离诸法实相。依理照事。故能悉知众生诸心。摩诃衍品又云。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是实有非虚妄者。佛不能知一切众生种种诸心。以众生心法虚妄无来处无去处故。佛能知众生诸心。又云。若分别取。相则不见实法。不见实法故。不能通达一切。若不取相。心无分别则得法实性。得法实性故。能悉照知一切法。此中释意亦如是。说诸心住皆非心故。能照知众生若干种心。次释经文推三世心皆无实体。诸经论中推现在法。多以念念灭。释未免诤。谓住相未灭。何妨是有。今以第一义推之。刹那住相亦不可得

自下论文第二重料简有二。初云。何故先说见净。后说智净者。论自释云。为应知中证。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非所应知中先须自证故。先说见净。自证解已。为教众生断恶修善名寂静心故。次说知他。此则自觉觉他为次第也。次释同是一住处故。于智净中。安立所知心非心。类前见净中说有能见。五眼亦非眼。理亦得成。若尔复福具足与见智。亦同一住处。何故不于福具文后总安立者。福是见智因。同一住处。福慧体不同。是以别安立

自下第二名福具足。明佛有大福德庄严。何故与见智同一住处者。此福德是前佛智根本非颠倒福德。由有大福德庄严故。见智皆净。胜过一切。天亲菩萨论同。天亲自下子段破第三疑。疑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显福德非颠倒故。偈言。佛智慧根本。非颠倒功德。以是福德相。故重说譬喻。自下所有举福校量其福。皆是佛慧之因。十地转转胜故。或复自下唯举地上胜福。还自校量持说功德。不同上来非慧福行

经文有四。初问。次答。第三佛为述成。若福聚下第四破寻名执。什本无述成文。又别以福德无故下文。论文有二。初标名属经。次逐难解。云何能以满三千界七宝布施者。大品经说。阿毗跋致菩萨能以七宝满三千世界布施。第三十八中又云。菩萨或以三千世界珍宝施与三尊。次以衣服饮食国城妻子头目身肉等施。及法施无畏施。随喜回向。乃至孝养父母。师长供养。慈悲喜舍等福。与法界虚空量等。今且七宝满三千佛。施悲敬二田为问也。若言若有人者。举过去修福业人。逐难解中。恐人寻福德。名起执故。安立福德第一义。教请菩萨修福而不取。离增减二失。世亲论云。以此福德聚是有漏。所以如来不说福德聚。又解意云。若道分善福德聚者。即福德聚若非道分福德聚者。如来不说为智慧根本。由福分道分。或有无漏别。故经中重言福聚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嘘!这是她的声音

    嘘!这是她的声音

    如果一个人明明爱,却始终没有说出来,不论是因为什么,他总是觉得有个人跟着挺好,有个人看着挺好,有个人欺负挺好,可他始终却忘了却忽略了,如果有一个人一天离开了他,他将怎么办?他说:“记好了,以后你要跟着我,永远不准离开,有人骂我了,你要骂回去;有人喜欢我,你要想办法替我解决;我心情不好,你要唱歌给我听;我心情好的话,你要给我玩……”叶子问大雁是否要离去,燕子说:“冬天你要枯萎而我要去南方,注定不能一起,注定此生无缘。”他念着她的名字,“晏若离……”念了十二年。她念着他的名字,“叶问离……”念了一辈子……
  • 黑神道

    黑神道

    不平凡的人,定要走不平凡的路。踩血踏尸,血流漂杵,成就——黑神道。
  • 小农民的奋斗历程

    小农民的奋斗历程

    家逢惨变的张小东,因缘际会获得一枚种田戒指,为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开始了种田生涯,小农民也有大前途,且看一个小农民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 如果青春没有青只有春

    如果青春没有青只有春

    本书内容精选作家古保祥发表的校园类文章,其中许多被《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和《青年博览》转载。文章内容以校园生活为主线有瑰丽的亲情、美好的初恋……在这里,读者可以找到自己懵懂的少年生涯,更可以觅寻一段绮丽的青春江湖。
  • 修罗之我命由我

    修罗之我命由我

    一路血歌,伏尸百万,笑看天下,我命由我不由天……
  • 某宅的无节操流浪

    某宅的无节操流浪

    一只宅男因看见翠玉碑的完整全貌后而不得不无节操地流浪在二次元的故事。这里是二次元的天堂,三次元什么给我去死去死去死!神隐的作者我又回来了,努力地和暴走的剧情做斗争。注:此书乃天坑。群号码:210997785
  • 帝陵传说

    帝陵传说

    人间地域辽阔,流传着许多怪诞之事。传说深山中有不老不死的仙人,他们守护着人间安稳,使凡人得以安居乐业。在人类自相残杀,发生战乱之时,仙道也发生动荡,正邪大战维持漫长的一段岁月,水火不容,如今仙道衰弱,魔道昌盛,潜伏已久的魔道蠢蠢欲动,窥伺着人间。一夕间,天门被魔道摧毁,数百门人身陨,唯有少年陆飞晨得以至宝玉玲珑逃脱。师门遭劫,陆飞晨秉承师命,寻求变强之道,一路斩妖除魔,开启一段传奇之旅。。。。。欢迎加入御龙群,群号码:560788157
  •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这里有生活中最常见却最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里有围绕身边最多见却最荒诞的行为怪癖;这里揭秘不被人注意却普遍存在的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这里介绍了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各种心理学趣味现象与常识;这里为你指出了健康身心、平衡心态的多种实用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去梯言—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基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以生动贴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故事,加以科学条理性的分析,讲述了各种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异常心理、怪诞行为现象、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常识等。这些心理学知识都是从我们生活出发,从自身出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心理及随之产生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诞神奇,却有着深刻的形成根源。
  • 你就从了我吧

    你就从了我吧

    遇见的那一份悸动,她不知道是什么,可她只想靠近他。她,暗恋五年,知道那份悸动是什么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告白时,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追了半年后。某女爆发“谁说女追男隔成纱?出来!我要揍死他”。。。。。当她放弃后,“他是我表哥!”“所以你一开始接近我。。。”某女满脸黑线盯着面前得意的女孩。。。她被拉去打台球,“我不是自愿的”“嗯,你是跟着我来的”某男笑笑“。。。。”她沉默。
  • 美女上司的贴身高手

    美女上司的贴身高手

    邂逅绝色美女,偶得上古巫道传承,公司小职员命运大翻身,修玄术,通阴阳,习古武医术,成为一代超级高手,救美女,揍恶人,清理邪恶道士,获得众美青睐,从此艳遇不断,美女总裁,火爆警花,刁蛮大小姐,极品白富美,一个也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