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论云。今详经主于本论义未甚研寻。能成佛言已遮佛体摄依身故。谓佛名言依佛义立。唯此所目是真佛体。若佛名言就依身立。于未证得无学法时已有依身应亦名佛。故知佛号不目依身由此依身。非能成佛。故本论说能成佛言。已遮依身亦是佛体已显佛体唯无学法 乃至 毗婆沙者作是释言。坏彼所依彼随坏故。如是释难深为应理 正理又云。经主乃至尔时学.无学法不现前故。此难不然。非所许故。谓我不许学.无学法唯现在位方成佛.僧。唯言佛.僧得彼法故。得于诸位曾无间断。宁住世俗心。便非僧非佛。设许现在方成佛.僧。亦无有过。以许彼得其体亦是学.无学故。得一切时常现前故。经主复言。又应唯执成苾刍戒即是苾刍。是我所宗。岂成过失。以得戒故假说依身亦名苾刍。与前义等。是故经主于对法宗不善了知所说文义 婆雌子部作如是言。补特伽罗是所归佛。此非应理。所以者何。彼无差别不成归故。谓归离系补特伽罗。与归世尊。有何差别 准上。经部归生身。有部归无学法。婆雌子部归补特伽罗
论。有余部说至不共法。叙异说也。此意归佛身中有漏.无漏有为功德。与上三说不同。大众部等佛无有漏。与大乘同。上明所归三宝体也。正理论云。所归依者谓灭谛全。道谛一分。除独觉乘菩萨学位无漏功德。何缘彼法非所归依彼不能救生死怖故。谓诸独觉不能说法教诫诸有情令离生死怖。菩萨学位不起期心。故亦无能教诫他义。故彼身中学.无学法不能救护。非所归依。有余师言。不和合故。不显了故。如其次第。独觉.菩萨非所归依
论。此能归依何法为体。问也
论。语表为体。答也。此出能归依体。正理论云。此中能归语表为体。自立誓限为自性故。若并眷属五蕴为体。以能归依所有言说。由心等起非离于心。婆沙三十四云。能归依者。有说名等。有说是语业。有说亦身业。有说是信。应作是说谓是身.语业。及能起心心所法。并诸随行。如是善五蕴是能归依体 俱舍同第二师。正理不同婆沙诸师。诸师中无取语业.及心等为体者。应作是说是正义。因何两论皆不同婆沙正义 有人云。论主故述婆沙不正义。试后学徒为觉不觉。众贤尊者不觉斯文还依此释。若依正解同婆沙评家 此释非理。论主大有与婆沙不同义。岂皆试后学耶。又但读婆沙者即觉。何为众贤不觉。又众贤兼有随行能起与俱舍异。如何是同 今详。三论不同。所以者。有别意也。婆沙通说能归。所以取身.语等。俱舍言此能归依者。即此律仪中能归体也。正理言此中能归者。亦是律仪中能归也。皆有别意。此由论乘明受律仪后释三归故。此中受律仪三归能归以语表为体。以能教先称受者随教称故。若身礼亦不成随教归依之法 由此两论唯取语表业。俱舍据显略不说心等。正理具述兼明心等。若谓意别合有是非。既无是非。大意是同。据义别也 婆沙通明归依通身.语等
论。如是归依至一切苦故。释归依义。归依救济为义。由此三宝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以余不能永解脱一切苦故
论。如是世尊言至能解脱众苦。下引五行颂证。前两颂证耶不脱众苦。后三行证正归依能脱众苦 制多者。外道塔庙
论。是故归依至为方便门。结也。八众受律仪必以三归为门。正理论云。如是归依救济为义。他身圣法及善无为。如何能为自身救济。以归依彼能息无边生死苦轮大怖畏故。非如牧竖防护诸牛。提婆达多守余人等。但令不散。非所归依。不能令息生死畏故。虽复亦有归佛.法.僧。然彼不蒙现救济者。以彼违越佛教理故。如有依王为违王敕王不救济。此亦应然 有余师说。彼亦能与后边善根为种子故。归依但作正行种子。非即由此能息苦轮。故有归依未蒙救者 有余师说。彼虽归依。未能奉行归所为故。归依所为其体是何。谓见四谛。故伽他说。伽他即俱舍五行颂中后三行颂诸有归依佛等 又云。又佛譬如能示导者。法如安隐所趣方域。僧如同涉正道伴侣 又云。三所归依有差别者。佛唯无学。法二俱非 二俱非者非学非无学也 僧体贯通学与无学 又佛体是十根少分(谓信等五根。喜.乐.舍.意.具知根也)。僧通十二(加未知当知根。及已知根也)。法体非根。择灭.涅槃非根摄故 又归依佛。谓但归依一有为沙门果(佛亦名罗汉故)。归依法者。谓通归依四无为沙门果。归依僧者谓通归依四有为沙门果。及四果能趣向
论。何缘世尊于律仪处。已下。第四明立支所以。文中有三。一明离耶行所以。二明离虚诳语所以。三明离饮酒所以。半颂即初文也 论曰至非非梵行。此有三因此即初文准此非梵行不感恶趣
论。又欲耶行至离非梵行。第二因也
论。又诸圣者至谓定不作。第三因也。正理论云。经生圣者亦不行故。离非梵行则不如是。若异此者经生有学应不能持近事性戒(非梵行应是性罪。应不能持性罪。理实亦能持遮罪。谓不饮酒。况性罪也 又解。以是性戒名性罪非五种不作皆是性罪) 于欲邪行一切圣人定得不作名为律仪此不作律仪无有别体。前戒已舍。今生未受故。但是前身曾受五戒。虽复经生更不受戒。欲邪行等必定不作。非梵行即不如是。虽有学曾受具戒。经生舍戒更未受戒。即犯非梵行也 正理论云。若诸近事后复从师要期更受。离非梵行得未曾得此律仪不 有余师说。得此律仪 有说不得未得律仪。然获最胜杜多功德名获最胜远离法者。谓能远离淫欲法故 今详。后解为胜。不得律仪应得别远离无表。所以者何。离非梵行律仪无独受者。必以五.十.二百五十.五百等同受得故。此等阙支不发律仪故
论。诸有先受至得律仪不。问
论。理实应得至得别解律仪。答
论。若尔云何后非犯戒。难。自下半颂答也
论曰至非毁犯前戒。释颂。如文可解
论。何缘但制至近事律仪。下半颂。第二明离虚诳语所以
论。亦由前说至得不作故。答
论。复有别因。此重问也
论曰至能防后犯释颂文也。如文可解。婆沙一百二十三云。有作是说。离虚诳语易可访护。非离余三。谓处在家御僮仆等。难可远离离间等三。复有说者。作虚诳语业道最重余三少轻。是故不立。有余师说。唯虚诳语能破坏僧故立学处。余三不尔有余复说。若诸圣者经生不犯立近事戒。圣者经生必定远离虚诳语业。非余语业所以者何。余语有三。谓从贪.嗔.痴生。经生圣者虽不犯从痴所生。痴见品摄故。圣者已断。而犯贪.嗔所生。是故不立 更释如此论
论。复以何缘至近事律仪立余饮酒为性罪家问
论。谁言此中不离遮罪。立饮酒为遮罪家答
论。离何遮罪。重问
论。谓离饮酒。重答也
论。何缘于彼至唯遮饮酒。纵是遮罪重问。自下半颂。第三明离饮酒所以
论曰至令离饮酒。释所以也
论。宁知饮酒遮罪摄耶。问
论。由此中无至能无染心。答。夫性罪者必染心行。为疗病时分限饮酒。无染心故非是性罪
论。岂不先知至即是染心。难也
论。此非染心至故非染心。答。自知性多饮。自节力饮。岂非知量。染心宁有
论。诸持律者言至彼饮酒故。叙异说也。佛既唯除性罪。皆开供病比丘。既复有病佛不开酒。故知饮酒是性罪摄。第一证也
论。又契经说至是性罪摄。第二证也
论。又诸圣者至如杀生等。第三证也。既杀生圣不犯杀等是性罪。饮酒圣不犯故亦是性罪
论。又经说是身恶行故第四证也
论。对法诸师言非性罪。立对法宗
论。然为病者至犯性罪故。通第一证
论。又令醉乱至所沾量。通第二证。不能饮者。乃至。茅端所沾量酒。亦醉乱故。若开能者此类乱故。所以总遮
论。又一切圣至量无定故。通第三证
论。又经说是至皆是性罪故。通第四证。五戒唯此一戒言放逸处余四不言放逸处者。是性罪故。正理云。何缘此皆性罪。乃至。如为除病知量服毒能令无损。岂是罪耶。故非饮酒皆恶行摄。若为憍逸。或为欢娱。或知醉乱而贪故饮。此等皆托染污心生。约此经中说身恶行。应知此是性罪所摄 准此论文。若染心饮酒是性罪。又准此。染心断草等亦是性罪。不染心方是遮罪
论。然说数习堕恶趣者。牒别文也
论。显数饮酒至转增盛故。通别文。有三因。如文可解
论。如契经说至依何义说。此问。经中依何义名窣罗酒.迷丽耶酒。复皆言末陀及是放逸处耶
论。酝食成酒至所依处故。已下释也 酝余物成者。蒲桃等。所以经说三名 酒是放逸处言窣罗.迷丽耶。简槟榔等亦能令醉不制饮也 言末陀者。简酝食为酒及酝余成变坏。不能醉人者亦不制。饮酝食及余物酒末陀者。无问多少。是放逸所依处。故制令不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