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
白带,如带不断者是也。其所以然之故,带者奇经八脉之一也,腰脐间回身一周,如束带然。八脉俱属肾,人身带脉统摄一身无形之水。下焦肾气虚损,带脉漏下,白为气虚,赤为有火,治法俱补肾为主。白者多,赤者少。有脾虚者,六君子汤加升麻;有气虚者,补中汤;肝虚者,逍遥散兼六味地黄丸。
【六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橘红带下有气虚、痰郁、血虚,种种不一,伤于脏腑,流经而发。伤肝经者,色青如泥;伤心经者,色赤如红精;伤脾经者,色黄如烂瓜;伤肺经者,色白如涕;伤肾经者,色黑如衄。然虽分五色之伤,大约赤、白色居多。白者热入大肠,赤者热入小肠。白者属气,赤者属血。气虚者用参、术,血虚者用芎、归也。然此症腰痛者多,不痛者少。大凡白带甚则腰痛,轻则不痛也。今人受气甚时,则就腰痛、头晕、眼眩,然则白带系气虚可见矣,宜服养荣汤。
【养荣汤】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姜黄 乌梅 白芷 生姜 五加皮 海桐皮肥人白带,多是湿痰,宜用星、夏、海石、芎、柏、苍、附之类。
瘦人白带,多是湿热,宜用滑石、芎、柏、海石、蛤粉、青黛之类。
治赤白带与痢同法,宜胃风汤、五苓散、四物汤。
【胃风汤】白术 牡蛎 当归 白芍 肉桂 茯苓 粟米 川芎【五苓散】桂枝 白术 茯苓 泽泻 猪苓痰流下注,渗入膀胱,上宜用吐以提其气,下用二术二陈丸、瓦楞子以燥其湿。
【二术二陈丸】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
白带、心腹痛,面黄虚弱者,宜当归煎丸。如腰痛,宜萆 厘清饮。
【萆 厘清饮】川萆 石菖蒲 益智仁 乌药 甘草梢 茯苓 盐【当归煎丸】当归 赤芍 牡蛎 陈皮 熟地 白芍 地榆 川断上为末,醋糊丸。酒、米汤下。
白带漏久,尺脉微弱,肾水枯者,宜用补经固真汤。
【补经固真汤】白葵花 郁李 甘草 陈皮 干姜 柴胡 人参上药先煎,再入川芎煎服。
治白带用白芷、黄柏,须炒成炭;苍术,盐水炒焦。
东垣先生用葵花法:白者治白带,红者治赤带;芍药须炒黑,用之良验。
治妇人赤自带下,宜用七制香附丸。
【七制香附丸】香附、三棱、蓬术,童便同浸;又以香附、红花、乌梅、盐水同浸;又以香附、川芎、生水同浸;又以香附、当归、酒同浸;又以香附、延胡索、生水同浸;又以香附、熟地、酒同浸;又以香附、丹皮、艾叶、醋同浸。
用净香附为末,酒、醋糊为丸,淡醋汤送下。
淋浊
妇人年七七,数尽而经不断,此乃气血有余也,不可止之。若既绝而复来者,或伤损,或淤血,皆以两胁、少腹急痛为辨,宜四乌汤,用赤芍;其势不可止,宜八物汤加芩、连,然不可遽投,恐伤脾胃。
老年淋漓不断,因幼时气多,积久而成。经水每月二、三至者,多成崩淋,宜大剂八物汤主之。
淋漓白滑,间有如屋漏水状,下而不止,止而复来,脐下如冰者,宜香胶艾叶汤。若劳伤血气虚弱,淋漓日久者,宜胶艾汤加炒蒲黄、黄芩。如有汗,加黄 ;如虚者,加人参。
【香胶艾叶汤】丁香 阿胶 艾叶 川芎 熟地 当归 白芍血淋不断,三、五日一至,积久不愈,或因经来入房致劳,或因受气郁结所致。须视小腹痛与不痛、脾胃实与不实。若房劳所伤,宜先活血,后理其经。如小腹痛者,以归附丸治之;如小腹不痛者,以内补汤治之。如气伤,胸满迷闷,腹痛,与脾胃不实者,恐上有淤血,未可止也。宜四乌汤、归附丸、大个散、四物汤加陈、甘、桂、附,后以补宫汤、安胎饮。
【内补汤】地黄 当归 川芎 白芍 橘红 茯苓 白术 甘草【大个散】半夏 陈皮 甘草 桔梗 浓朴 苏梗 香附 藿香 白芷 茯苓 菟丝子【安胎饮】白术 黄芩 地榆 甘草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阿胶 艾叶 半夏腹不痛,胃实而淋日久者,宜八物汤加芩、连,若食少者,略加陈、楂少许,或内补汤、补宫汤治之。若泻,腹不痛者,宜胃苓汤治之;若泻,腹冷痛者,宜五积散治之。若嗽而不泻者,宜二四汤治之;嗽而兼泻者,宜胃苓汤治之。大凡治血淋症,必以胃气为本,故先理胃健脾为要。如嗽急淋缓,先止其淋,勿可忽也。
【胃苓汤】(又名五苓平胃散)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五积散】肉桂 干姜 白芷 茯苓 麻黄 藿香 甘草 桔梗 半夏 生姜 浓朴 陈皮 川芎枳壳 当归 白芍淋虽有赤白之分,不过虚寒郁结为多。如淋漓不断,养胃汤加香附;红色者,用八物汤;白色者,用艾煎、归附二丸;如淋而带沙者,尤当分气血轻重,不可渺也。若白淋变为黄水,则将变血为淋矣,宜艾煎丸加白芍。
【养胃汤】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丹皮 青皮 姜黄 白芷 生姜 海桐皮 五加皮白浊者,膀胱经热也,失治当生痈疽,宜服清心莲子饮。若白淫者,或一时放白水,寡妇尼姑多有是疾,此乃郁火也,宜降火为主。或有劳伤肾虚,或有心虚而得,或因思虑过度。若过虑伤脾,宜四七汤、锁精丸,重则加益智、盐煎。
【清心莲子饮】人参 黄 茯苓 甘草 黄芩 车前子 石莲子 地骨皮 麦冬水煎候冷,空腹服。
【四七汤】半夏 浓朴 茯苓 苏叶 生姜 大枣【锁精丸】青盐 茯苓 五味子 破故纸上四味,等份为末,蜜丸,淡盐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