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连绵,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成型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充分体现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和敬畏自然与历史的理念;二是尽量使内容能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尽量采用图片诗意表达的意向表达模式,使读者在文字阅读和图片欣赏中所形成的诗意达到高度统一。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
中国地理学会
“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概况
山西省简称晋,地处我国中部。东邻河北,北连内蒙古,西、南与陕西、河南相望。全省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有汉、回、蒙古、满等民族。省辖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市。
地形
通称山西高原,地表多覆盖深厚的黄土,由于地质作用,自然风化和流水切割,形成岭谷交错、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态。大致东、西两侧为山地,中间是一列串珠状盆地。主要山脉有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吕梁山等,五台山主峰北台叶斗峰为华北最高峰,海拔3061米。主要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长治盆地。各河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水系,其他支流有涑水河、沁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主要有桑干河、滹沱河、清漳河、浊漳河。湖泊较少,运城附近的解池为本省最大湖泊,是一古老内陆盐湖。
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干旱缺雨。全省年平均气温4~14℃,1月-16~-2℃,7月19~28℃。年无霜期120~210天,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为2200~2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一般在350~700毫米,夏季常有暴雨和冰雹,冬、春降水很少,常有春旱发生。
自然资源
山西为一个整体隆起、中间低凹的山地高原,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有各种矿产120多种,其中煤炭、铝土矿、铁矾土、珍珠岩、耐火黏土等7种矿储量居全国第一。
本省是一个缺水的省份,年均降水量为534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4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70多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河川径流70%集中在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水资源总量的60%分布在东、西部山区。西部黄河沿岸和东南部漳河、沁河流域水量较为丰富。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植物2700余种。木材积蓄量3634万立方米,中条山保存有原始林。有名贵树种红豆松、山白杨等1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还有梨、枣、葡萄及党参、黄芪、甘草等30多种药用植物。陆栖动物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等29种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
工业
现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电子、建材、纺织、食品、造纸、日用化工等工业近年发展较快。机械工业以重型矿山、输变站、液压件、汽车与拖拉机为“五大”支柱产品。著名传统工业品有杏花村汾酒、长治陶瓷、清徐陈醋。
交通
历史上山河阻隔、交通闭塞的状况已经改变,形成以铁路为主,公路、航空为辅的交通运输网。
铁路:同蒲铁路纵贯全省,并跨过黄河通陕西孟塬,与陇海、石太、京包和京原、新太、侯月、朔黄等省际干线相连,加上太岚铁路及多条支线,组成了全省铁路网。铁路营业里程3773.7千米。
公路:以太原、大同、长治、临汾、侯马为中心,绝大多数乡镇均通汽车,已建成较完善的网络体系。有二广、青银、京昆、晋侯、青兰等高速公路。公路里程13480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005千米。
民航:有太原、大同、长治机场,通往北京、西安、成都、上海、沈阳、广州、兰州等30多个城市。
水运:内河航运里程46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