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说:“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那可真正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啊!”
山越来越绿,一大片一大片地向车子扑过来,又一大片一大片地闪过去。大约两小时后,车子停在绿山环抱的一个极秀丽、极干净的村镇,湿润而又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
我真的难以相信大自然的造化之工,竟使“九华山”变得如此秀丽!“到了,这就是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的九华山,也是被誉为国际性的佛教道场。”朋友的眉梢眼底都写满了自豪。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北俯长江,南望黄山,西接池州,东临太平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古诗写道:“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有佛像一万多尊,僧尼近千人。近年不论寺庙还是僧尼皆呈增加之势,香火日盛。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叠翠,其数有九,故称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多次游览九华山,观山秀异,九峰如莲,即赋诗赞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从此改山名为九华山。这与陕西境内的华山得名同出一辙,即山形似莲花,不过华山只有东西南北中五峰,比九华山的九峰少了四峰,可见九华山规模是大过华山的。
九华街,是九华山的中心,下了车,我们把行李寄存在位于九华街的东崖宾馆。九华街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寺庙主要集中在这里,还有商店、旅馆、农舍,游客大多都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看着久违的碧天白云,绿树青山,疲惫的身心为之一爽。
我们拜访的第一个景点是老虎洞。通往老虎洞的是一条石阶盘道,数步或数十步一折,怪石嵯峨,松柏如盖,一景奇于一景。九华山的寺庙,大多掺杂坐落于农舍之间,大小不一,有的只有两间平房。老虎洞即其中小庙之一。庙内仅有两个和尚,但香火很盛。同游的老王曾访过老虎洞,说原来的老主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欲请我去拜访,不料老主持因病已下山了。
走出老虎洞,沿着陡峭的石阶小路我们向百岁宫爬行。一路苍松挺拔万态,巧石竞相崛起,山泉流水潺潺,遍山林海滔滔,清新的空气弥漫其中,仿佛置身于九天之外,如入瑶林仙境。沿途遇见不少游客和挑着石料、柴禾的挑夫,气喘吁吁地向山顶爬行着。在前面爬行的人群中不知谁惊叹地说:“快看,百岁宫到了!”只见有一殿宇建在悬崖上,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百岁宫因明朝无瑕和尚百岁后圆寂在此而得名。明万历年间,无瑕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苦修了100年。他用黄精、野果充饥,刺舌以血调金粉,历时28年写成《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一卷,被尊为当今九华山镇山之宝。无瑕和尚高寿126岁,坐化后三年肉身不腐,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敕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香火日旺。怀着好奇的我们到百岁宫内,观无瑕和尚坐化的真身,只见有一尊坐佛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于莲花台之上,形象栩栩如生。导游介绍,这就是“应身菩萨”。有许多善男信女在此烧香叩拜,祈求延年益寿,全家平安。
走出百岁宫,回到住地东崖宾馆,已是傍晚时分。
(二)
第二天吃过早餐,我们跟随导游上天台。先乘车,下车后,同游的几位女同胞买票乘缆车,我和同游的老王等人爬山锻炼,同行的还有几位铜川来朝拜的老太太。据她们讲,已朝拜过五台山、峨眉山,这次朝拜了九华山后还要去朝拜普陀山。老太太们看似身子骨还硬朗,个个精神矍铄,几乎和我们一样的速度上山。据其中一位讲,她们上峨眉山时不吃午饭,从早到晚爬了12个小时,登上了金顶。
沿路经过大小许多寺庙,很多风景点,我不禁赞叹这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秀色和人文景观。朋友看我啧啧惊叹,不由地笑了:“好的还在后边呢!”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天台时,早已大汗淋漓,体力不支了。
登上天台顶才真正体会到“不登天台,等于九华没来”的说法。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在非人间刻石旁俯瞰,只见其他群山小如盆景;远眺长江细若白练,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房屋和人都像沧海一粟,微渺得几乎不可寻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使人情不自禁感叹“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啊”!是的,大自然就是有这种无限的魅力,她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使郁郁寡欢者,顷刻之间茅塞顿开,心清气爽,以致宠辱偕忘,与灵性山水一亲共泽。人生在世,有喜有忧,祸福相依,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方可感悟超尘脱俗的真谛。遇忙时忙里偷闲,处喧嚣闹中取静,遏住滔天欲望,守住宁静心态,安度恬然平淡的生活。见微知著,豁达人生,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这样才不会有樊笼之困,利禄之争,烦恼之忧,就会悟出平平淡淡方为真的深邃内涵。
拜过大雄宝殿的佛祖后,到讲经台的圣人足迹石,脱鞋踏着几乎是我们常人脚一倍大的足印,祈愿我们凡夫俗子走出自己的路子,为后人留下一点足迹。
离开讲经台,乘缆车下到凤凰松,随导游来到地藏肉身宝殿。史载,唐朝时朝鲜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山修行,称地藏菩萨。唐贞元十年,金乔觉99岁在此坐化圆寂。众佛徒认定他为地藏的化身,故为其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后人在塔处建宝殿,供人瞻仰。据导游介绍,在九华山的寺庙里,还供有十余具肉身菩萨,多为百岁僧尼留下,这些菩萨的肉身至今不腐,原因是他们生前吃素,死时体内水分少,坐化时也不进食,圆寂后用漆金封闭,加之山寺内四季凉爽有利保存。
伫立殿前,如同醍醐灌顶,使我愚钝尘封的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佛是一种境界,佛在我心中。
走出地藏肉身宝殿,看着漫山遍野的松林,听着阵阵的松涛,呼吸着久违了的清新空气,心里涌动的是对九华山朝圣般的崇敬和虔诚。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