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被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其中,硬实力主要由领土、人口、军事、科技、经济、自然资源等组成,软实力则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
一般来说,硬实力表现在一个国家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别国去做本来不想做的事情,软实力则依赖政治、思想、文化和政策的吸引使别国自愿“追随自己”。约瑟夫认为,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制定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机制的能力以及恰当的外交政策等。从这个定义上讲,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明显和直接,但拥有更持久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能够帮助、促进硬实力,也能抑制、削弱硬实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
对于综合国力系统来说,只发展硬实力而忽视软实力,硬实力就会逐渐失去发展的动力而停滞或下降,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孙子兵法》讲:“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是这个道理,用兵的最高境界不是去战争,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软实力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历代思想家及明君贤臣都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认为要实现国家的意志和赢得他国的尊重,应当行“王道”而弃“霸道”,取得他国的理解和认同。处理国家间的矛盾,主张“和为贵”,反对以强凌弱。解决与他国的冲突,强调“以德服人”“攻心为上”,反对穷兵黩武。即使是在硬实力对撞的战争中,也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等等。
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释放着巨大而无穷的能力。从先秦诸子的文化典籍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新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文化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巨大作用力,贯穿、渗透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环节。文化的力量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社会实践之中,而且还在更为宏观的历史层面上,以其无微不至的渗透力和强大无比的整合力构成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巨大张力。
美国之所以在世界逞强称霸,是因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强大,占据了称雄世界的话语权。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的媒体娱乐业的出口额,每年高达900亿美元。再如以CNN、路透社、美联社等为主的发达国家几大新闻通讯社,垄断了90%以上的新闻报道,可以说,这些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抢占了先机。正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曾经播出的《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全剧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是一部11集的电视政论片,最后一集100多名世界各地学者在总结各个国家崛起的原因时,众说纷纭,但唯独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这些国家都高度重视思想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既要认清文化发展的前景,也要认清文化发展环境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西强我弱的局面没有改变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搞不好,可能不打自败。当前,我们在重视文化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日趋复杂,欧美等国家的文化贸易与价值输出竞争激烈,美国、日本等大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崛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新挑战、新课题。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主动权决定话语权。在全球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增强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西方一些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壮大,不愿看到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繁荣。我国每有国际性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国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国家总会不择手段、见缝插针,对我人权、新闻管理、社会民生、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社会治安等问题肆意蛊惑、说三道四、攻击抹黑,极力争夺话语权,噪音、杂音始终没有停息。
“从不缺席”是美国能够获得国际话语主导权的根本原因。美国在所有的国际问题上,想方设法把“麦克风”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在应对各种国际新问题时,总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从思想的创新来讲,美国的能力是当今世界第一。比如,现在人们广为使用的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都来自美国。可以说,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提法”的策源地,虽然创造这些观念的不一定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有些是移民。但无论是哪个领域,当今世界创造性的成果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这些新观念、新提法、新价值,当然还有新技术。
不少西方人士认为:中国还不能够称为真正的大国,因为还不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如何得到国内外的广泛承认,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国的发展成就,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要抵御西方,输出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文化价值观体系,确定长期战略方针和总体宣传策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核心价值作为主导性的文化输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最大限度地把中国的声音不断传遍世界,最大限度地在国际上赢得认同。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任务日趋繁重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结着这个民族对世界与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熔铸在民族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前,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显著增多,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日趋复杂,已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新课题。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复杂的大变动、大调整时期,伴随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相互激荡,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交织在一起。这既为我们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变化策略、方法和手段,频繁插手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煽动所谓“维权”运动,培植“政治异见人士”,千方百计与我争夺群众、争夺人心。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舆论强势和文化渗透,大力推行其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国大片、法国时尚的风靡,韩国影视剧、日本动漫的热播,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受到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对我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不小影响。如何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是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人们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既为我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强工作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人们信仰出现多样选择。据国家宗教局统计的数据显示,1983年全国约有基督教徒282万人,到2005年已发展到1380万人。信教活动由农村向城市蔓延,信教群体由普通群众向知识分子、高学历者蔓延。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日益复杂多变。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层出不穷,各种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继涌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部分群众的思想压力、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加大,往往会造成焦虑、敏感、失衡、易变的心理状态,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心态。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文化共识,是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国经济社会变革、变动、变化。这既为我们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创新方法、扩大工作覆盖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引发了一些人不良思想文化倾向。在一些领域和部分人群中,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急功近利、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时有发生,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假冒伪劣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一大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内部逐渐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追求等方面出现多种选择和评判。如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进一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是文化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当前,我国已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求知、求富、求乐、求美和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精神文化产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既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强大动力,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有的综合性娱乐活动和节目只注重趣味性,缺乏文化内涵,存在低俗、媚俗倾向。有的文化项目和产品存在贵族化现象。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图书、文艺演出和电影票的价格偏高,普通群众难以承受。一些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萎缩,文化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荒漠化、边缘化、粗糙化”现象,部分农村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后,无法提供相应服务,为不健康的、有害的东西乘虚而入提供了空间。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如何更好地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是文化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西方国家通过文化贸易实施价值输出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一个国家或民族一旦失去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动摇了文化根基,就可能成为别国的附庸甚至走向灭亡。一些国家正是通过文化贸易输出价值观,把文化当作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而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提升各国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措施。当前,欧美等国家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不断壮大文化贸易和价值输出力度,以文化的贸易输出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这是针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必然要求。
为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我们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保持高度的警惕,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如美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高达42.6%,而中国只占1.5%。2008年美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为183亿美元(全球票房总收入280亿美元),而中国仅为3.6亿美元。从欧洲的文化经济发展情况看,在美国,文化娱乐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居出口贸易第二位。美国为了向世界各国渗透其文化,“美国之音”共用42种语言对世界各地广播,美联社在国外设100多个分社和记者站,每天发稿译成100多种文字,合众国际社新闻发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家客户,《读者文摘》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以16种语言出版了40个版本。美国控制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占领全球50%以上的电影市场。他们通过文化渗透,向各国倾销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英国是欧洲的文化大国,也是价值输出和文化贸易大国。英国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全国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英国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还有音乐剧,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英国新闻出版业较为发达,目前全国共有约1300多种报纸,8500种周刊和杂志,其中全国性日报11份,每周日发行的报纸11份。主要报刊有《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世界新闻》《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经济学家》等,这也是英国价值观输出的主要渠道。
英国的通讯社主要有路透社,这是世界重要通讯社之一,其总部设在伦敦,在130个国家设立19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约2400名编辑、记者和摄影师等工作人员。英国共有5家通过地面发射的覆盖全国的电视台,即英国广播公司、第三频道、第四频道、第五频道和专门针对威尔士地区并使用威尔士语的S4C。此外还有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如天空电视等。有两个向全球播放节目的卫星频道的大型广播电视公司。目前广播电台年播出总量达4.4万小时,在英国内拥有54%的听众,其对外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各国播放节目,约有1.46亿全球听众。他们主要通过这些平台和媒介不断向国外输出自己的文化、信息等。
法国的艺术设计领域领先世界。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法国以此为契机进行大量文化输出。法国共有各种报刊4000余种,约有6000家出版社,法国的法新社是世界主要通讯社之一。法国在国外有110家分社,辐射165个国家,向全球约7000家报纸、2500家电台和400家电视台供稿。法国广播电台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以17种语言全天对外广播,几乎覆盖全世界。
20世纪初以来,我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但我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这确实与我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称,这是我们的软肋。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雄踞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德国。节节攀升的数字令人振奋,显示着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却没有取得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偏低。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