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统治者将闹市做法场,是因人口流量大,当众砍下犯人的脑袋,震慑围观者,起到“普法”作用。
明代法场在北京的西四。西四十字路口有四个牌楼,有的牌楼下用于斩首,有的牌楼下用于凌迟。入清后,八旗官兵分居内城,满洲八旗居皇城四周,外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阜成门内西四一带成为镶红旗驻地,再当法场显然不合适。在老北京人心目中,崇文门为“景门”,吉利;宣武门有凶兆,视为“死门”。菜市口在宣武门外,根据阴阳八卦“理论”,死囚上黄泉路要通过“死门”。所以,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是法场首选。顾名思义,菜市口是南城百姓的“菜篮子”,喧闹、芜杂,充满市井生活气息。但同时,它又是大清国立刑场,空气中弥漫着血的腥味,飘摇着横死的灵魂。
话说咸丰十一年(1861)立冬当天,西北风大作,雪片扑面打来,脸上凉飕飕像割刀子。京城各主要地段,特别是从宣武门到菜市口,沿街张贴告示:明天,也就是十月六日午时三刻,罪臣肃顺在菜市口法场开刀问斩。同日,赐罪臣载垣、瑞华宗人府空室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穆荫发往边疆劳动改造。至此,震惊中外历时仅六天的“辛酉政变”,以慈禧、奕?等人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京城的百姓心里憋闷,去年的今天,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洗劫后又纵火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当时咸丰帝不顾民族、国家危亡,带着皇后、贵妃及一班亲信逃亡热河。肃顺等哄着皇上在避暑山庄行宫终日饮酒听戏,朝中只留下手上并无实权的恭亲王奕?向侵略者求和,致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有人早就看不惯肃顺恃才敖物、营私弄权的勾当。但心有余悸的是,小皇上才六岁,咸丰尸骨未寒,就拿他生前钦定的顾命大臣开刀,表面看似帝后与皇族的势力联手,废了握有实权的八大臣。实际是叶赫那拉氏和恭亲王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恭亲王议政两太后垂帘听政之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宫廷政变。叔嫂通力合作,定罪“不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城百姓受辱,咸丰帝逃亡等政治责任都推到肃顺等八大臣身上,一举打掉了这八只“大老虎”。坊间早就流传的慈禧与奕?感情暧昧之说,再次不胫而走。
因载淳登极后拟定年号“祺祥”,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政变发生在北京,也称“********”。政变主要人物中,慈安太后二十五岁,慈禧太后二十七岁,恭亲王奕?三十岁。肃顺被斩的前几天刚过了四十五岁生日。
法场是杀人的地方。死刑是权力通过国家机器(军队、警察、司法机构等)对人生命的强行褫夺,是各种刑罚里最严厉的,因而备受世人关注。
古代正式载于律法的死刑种类,主要有斩、绞、枭首、弃市、车裂、磔、戮、焚、凌迟等。就持续时间长、影响大而论,可概括为斩、绞、凌迟三种。
周代的死刑主要是车裂和斩。车裂是把死囚的四肢分别系在马车或大牲畜身上,把大牲畜往不同的方向驱赶,直至把死囚连撕带拽的扯成几块。因行刑时往往不能顺溜地把一个大活人撕扯开,那种极度痛苦中的哀嚎,足以令人类文明史战栗。遭致车裂的最有名人物是战国政治家商鞅。他在秦国主事20年,以“商鞅变法”而彪炳史册。因为他的死法,产生了成语“五马分尸”。
杀人也要讲究“成本核算”。与车裂相比,斩刑成本低。斩刑又有斩首和腰斩的区别。从春秋时起,腰斩常被使用。腰斩,顾名思义,是从腰部把人斩为两截。由于人的腰部没有重要器官,拦腰斩断并不一定能马上毙命,犯人受刑后往往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方得以绝命。被腰斩的最著名人物当属秦相李斯。
雍正十二年(1734)河南学政俞鸿图被腰斩,“既斩为两段,在地乱滚,且以手自染其血,连书七‘惨’字。其宛转未死之状,令人目不忍睹。”监斩官将此上奏,雍正亦恻然不忍,宣布废除腰斩刑。
斩首,就是砍头。在各种死刑中,砍头看似简单,但技术要求并不低。即刽子手得找准犯人颈部的脊椎骨缝隙,一刀下去,才能身首分离。
人头被砍下来后,人是不是活着?菜市口刑场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刽子手抡圆了大刀,飞出去的人头把某看客一口咬住。头颅滚到场子边上,咬住观者鞋子的事也有过。这种事恐怕不是稗史中的瞎忽悠。法国的一位医生做过试验,与即将上断头台的死囚事先约定,头颅掉下来后,如果还有意识,就眨眨眼。断头台锋利的刀口把那位的头斩了下来,医生赶紧凑过去,对着人头发问:“你还有意识吗?”那个头颅上的眼睛眨了眨。
中国古代绞刑即是勒死,由于绞缢使人保持完整尸体,痛苦也小,因而被视为最轻死刑。勒死皇亲国戚和平民百姓,区别仅仅在于用什么勒。皇上赐死臣属或女眷,通常用白绫什么的,县衙里勒死杀人越货的强盗,用根结实些的绳子就行了。
跟中国的传统相反,在古代欧洲,绞刑重于斩首。斩首立刻毙命,而且可以收尸,适用于贵族;绞刑死法缓慢,且不准收尸,罪犯尸体悬挂在绞架上,往往要挂到绳索或尸体腐烂,多用于平民。英国的查理一世、苏格兰玛丽女王、法国路易十六,都被送上了断头台,如果贵族被处以绞刑,不仅是个人,也是家族的奇耻大辱。断头台是法国发明的,过去只有显贵犯死罪才有资格享用。法国大革命后,平民死囚也可以上断头台,彰显了革命带来的人权观念进步。西欧的绞刑就是吊死,行刑时将脚下的支撑物去掉,两脚悬空就完事。如果说断头台是法国特产,那么英国人就对脚下有活动踏板的绞架情有独钟,而且对绳子的长度也作了精确计算,绞死一个54公斤体重的犯人,绳子长度为2.46米,54.6公斤则为2.40米,95.1公斤为1.55米。
各种死刑方式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凌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一刀一刀地脔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所以,凌迟也叫脔割、剐、寸磔等。成语“千刀万剐”,应是对凌迟而言。
明代《瑞严公年谱》、《渔樵话郑本末》中有对凌迟的详述,说了具体步骤:凌迟时搭起一座棚子,棚前竖起一根上有分叉的粗木杆,刽子手手持磨得锋快的铁钩、利刃,三声炮响后便开始,规例是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剐得肌肉如大指甲片,一条一缕,密麻丛集,犹如刺猬。初动刀时,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了。主要是因受刑者受惊,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剐毕开膛,血都从这里流出去了。“凌迟”后将受刑者五脏、躯体、头都吊在杆上示众,监刑官舞红旗,策快马,飞驰宫中,向皇帝报告刀数。明代有两次凌迟案例,刀数明确记载,一是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一是崇祯时的进士郑曼耳。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4200刀,郑曼耳3600刀。”
除了上述三种法定死刑外,死刑种类还有许多,如活埋、沉水等等。沉水即把人投入江河湖泊淹死,行刑时或绑上石头,或装入竹笼。最臭名昭著的死刑,可能是殷纣王发明的炮烙,有人认为它反映了远古时期神明裁判的遗迹;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则可能是朱元璋为惩治贪官污吏所发明的剥皮实草。
如今,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取消了死刑,我国有些地区开始使用“注射死”,反映了时代嬗变中对生命的尊重——哪怕他有一颗罪恶的心灵。
书归正传。一八六一年的十月六日,天气肃杀。
清早,肃顺被监斩官睿亲王仁寿从宗人府死牢中提出,狱卒七手八脚地用绳子绑了,打入骡子拉的站笼囚车。
阴森森的锣声由远及近,宣武门到菜市口的沿途人头攒动。京城百姓本来就爱凑热闹,更何况处斩的又是上届国家重要领导人。肃顺官至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国土资源部长、民政部长、农业部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集于一身,还代总理。
有人开始投掷瓦砾、泥块、蔬果等,肃顺露在站笼囚车外的头脸即刻花了。
咸丰年间,鹰派代表肃顺,持宠擅权,把持朝政,打着反腐旗号,大肆公报私仇,剪除异己。乘整治“戊午科场案”“户部铸钱案”“户部银库贪盗案”之机,让包括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和广州将军耆英(清宗室)在内的数百大小官员人头落地。但同时又袒护陈孚恩,使其在“戊午科场案”中脱罪。更不齿的是,两年后肃顺监视庚申恩科,为了让亲信得中,考前泄题。公然执法犯法,朝野上下慑于淫威,敢怒不敢言。
因为处斩的是朝廷要犯,这天,菜市口法场的一切规矩全免。破碗居前没有酒菜,鹤年堂店厅也不设用来监斩的案几高椅。骡子将囚车径直拉到法场中央,监斩官站定,距人犯也就十几米远,面对面宣读罪状。肃顺被解下囚车,去掉三械和壶手,不肯跪,破口大骂:“小六子与叶赫那拉氏狼狈为奸……不想我大清忠臣遭了叶赫那拉氏小娘们的暗算……”
睿亲王不想再听下去,更不愿让他人听见。顾不得什么时辰到不到的,急切之间,红笔画勾,掷立斩令牌于地。
慈禧太后怎么与恭亲王联手政变的细节,这里不再赘述。关于刽子手霍震霆要多说几句,此人二十岁出头,个子不高,但看上去很结实,方脸,大嘴阔腮,两只大眼珠子稍向外鼓。今天的打扮张扬,着装有点像戏服。头戴红色大叶飘风巾,身穿猩红色大马褂,斜露半拉肩膀子,怀抱鬼头刀,周身杀气腾腾。外人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他头回主刀砍人头。
可能有人不想让肃顺走得顺溜,刑部有意安排了个年轻的“二把刀”行刑。生荒子都较劲,霍震霆憋着劲想把“第一次”干漂亮。
霍震霆十七岁起给老刽子手打杂,法场上啥阵势都见过。就说眼前要挨刀的这位爷,两年前,监斩杀柏葰那会儿,老刽子手黄泉陆迟迟不挥刀,是想着会有“刀下留人”。按大清立国之初沿习下来的惯例,凡处斩一品大员,临决之时,多加赦免,改斩为戍。柏葰家人也给他打点好了行装,准备圣谕一到,就起解登程。
肃顺当年霸道,冷笑着走下监斩台报时催斩。霍震霆亲眼目睹了年逾花甲的柏中堂老泪纵横,望阙谢恩后引颈就戮的神情。
现在轮到你了,霍震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监斩官仁寿,就在令牌落地的一刻,快步近身右侧,用刀背猛砸肃顺膝盖以下的小腿,发出“咔嚓”声响。肃顺向前“扑通”跪倒,霍震霆挥起鬼头刀,照准肃顺的脖子刚要发力,腿断瘫跪在地的肃顺不愧是“无赖”出身,猛侧身,不躲不闪,迎着刀锋伸张右手狠命抓向霍震霆的下身。只听“咔嚓”一声,落地的人头滚出丈外,躯干却扑到霍震霆怀里,死的活的撂倒在一处。
四周一片叫好声,呼喊声。肃顺已身首异处,但他的右手死死抓住霍震霆的蛋包子不松开,报时官跑过来愣给手掰开。睿亲王仁寿上前查看,先令人将痛得昏死过去的霍震霆抬走。又走近肃顺滚出丈外的人头仔细看了一回,自言自语地嘟囔句“真是死不瞑目!”用手提着袍子,疾步离开,复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