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藕益子曰。參禪教觀。與念佛法門。同耶異耶。答曰同異皆戲論也。即亦同亦異。非同非異。亦戲論也。以三種法門。無不離四句故。若知一切法。無不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詮顯之。何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靜即止慮即觀。靜即寂慮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觀也。寂照也。皆一體而異名也。或謂寂照約性。餘二約修。止觀約因。定慧約果。不過一往語耳。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甞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參禪。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止觀。思惟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念佛。葢念者始覺之智。佛者本覺之理也。就此念佛法門。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單念自佛。與參禪止觀全同。若單念他佛。與參禪止觀。亦異亦同。若雙念自他佛。與參禪止觀。非異非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處觀。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若一切法門。不為四念處所攝者。即外道法。故知與禪觀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門或實相。或不能作此三種念者。則但持名號。若念相好。一往似與禪觀異然必止息異緣專觀彼佛。則仍與靜慮同也。念法門者。例此可知。若念實相。雖託他果佛為異。然終無兩種實相。究竟是同。若持名號。一往亦與禪觀異。然無論解與不解。而所持之名。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當體無非一心三觀。故曰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一。是則心無異緣。即是靜是止。名號歷歷。即是慮是觀。亦究竟同也。夫雙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乃託他佛。助顯本性。由悟本性。故與禪觀非異。由託他佛。故與禪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三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了義。而妙宗鈔申之為詳。凡棲心淨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素殇之妃子泪
命运的棋盘一旦开启,就会行走上固定的轨迹。一如这日月星辰,一如这天下大局,一如这人生爱恨别离。有些注定要交叉相遇,有些注定要平行分离。天下之局,分久必合。大陆离析分崩近百年,以北齐,东楚,西蜀三国鼎立。战火焚烧至大陆各个角落,百姓饱受战祸之苦。后北齐哀帝禅位于司徒氏司徒曜。司徒氏以星火之光着燎远之势,二十余载,先后灭蜀,楚,天下归降,一统大陆。然天下离合间,人心逐利,阴谋阴谋中,朝代更替,世家复灭。为这"安天下,守康宁,休有归,饥有食"初心,多少忠骨埋入土,多少离魂归桑田。最终洒的不过是男人的血,女人的泪。有一种爱恋,叫竹马之伴。有一种爱恋,叫死生之诺。有一种爱恋,叫执手之愿。清香幽兰入凡尘,皎娆夕颜荡心门。暗潮汹涌断浮根,妃子泪笑点绛唇。他温柔俊朗,我的青涩之恋。他霸道妖冶,我的涅槃之爱。他儒雅出尘,我的落红之情。乱世红尘中他她的爱又值几何!妃子泪清香幽兰入凡尘,皎娆夕颜荡心门。暗潮汹涌断浮根,妃子泪笑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