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54700000001

第1章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云何性量。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称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门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门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论曰。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六境观相吞门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七三观法尔门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横论也如此。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八感应任运门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能合磁。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论曰往生传曰。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秖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故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瘁。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兰闺恨

    兰闺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皇陵奇遇

    皇陵奇遇

    一个绝色神偷,之身进入一座充满神秘气息的皇陵,结果却不小心触动了棺木上的机关,开启了时空之门的封印,穿越时空,来到了另一个时代。种种机缘,让她遇上了暴躁却帅得不可思议的王爷皇甫熙,风华绝代美如神祗的国师雪陌,以及身份神秘、冷漠如冰的蓝千羽。她和他和他还有他,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爱恨交织?他们的爱,有的感觉压得令人窒息,有的却感觉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淡淡悲伤,爱情与背叛,阴谋与权力...是什么让一个原本纯真快乐的少女后来变得如此悲伤,又是什么令她不得不舍弃自己的生命?!爱情是那么唯美,就像盛开的樱花,然而,它又仿佛是罂粟,一旦沾上了,就那么令人沉迷,也戒不掉,为了它,亦甘愿舍弃一切!
  • 痴情王爷娇媚妃

    痴情王爷娇媚妃

    她,一名现代女子,奇妙的穿越之旅,让她遇上不一样的他。顾容吏远,大顾国的王爷,生得呆傻,像一个孩子那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司徒仪珊,一个充满智慧而且知性的女孩,被无数的人所喜欢着。因为一场政治婚姻,她被强行的嫁给了顾容吏远,成为了他的妻子。在后来的相处之中,两人感情渐渐产生,但是,一场政治风波却是将两人席卷。这一切,阻碍着两人的感情,为了捍卫他们的未来,他们执意相守,但迎来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金钱至上

    金钱至上

    心愿事务所的招牌: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委托人能付出委托事件所需要的相应价格,那么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神也杀给你看。
  • 僵尸道长之阎王印

    僵尸道长之阎王印

    末法时代,王铁柱承大因果归还地府神位,天道重生,再通阴阳,一代天师林正英棺椁被掘,尸毒侵体,恢复意识。自此,妖魔鬼怪乱起,开启一个道非道的怪诞时代。主角修神亦修道,一手杀威棒纵横捭阖,走上了敲闷棍的道路。千年鬼王不合一棍之敌,不死尸王难逃尸印镇压。
  • 下过雨的夏天傍晚

    下过雨的夏天傍晚

    这是一段传奇。最早的感觉,未知的人生……梅宇,一个聪明的“傻子”。贺兰柳,一个模糊的感觉。是什么,让黑暗里透出一点光?又是为什么,被这道光伤了眼?让我,给你答案……
  • 不想做朋友

    不想做朋友

    “我,吴亦凡要和鹿晗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一辈子的好兄弟!”“我,鹿晗要和吴亦凡做一辈子的的好朋友,一辈子的好兄弟!
  • 凌雪冰泽

    凌雪冰泽

    茫茫的琉希大陆上,即将迎来的是万劫不复的灭顶之灾,谁制造了这一切?而谁又将改变这一切,两个长达十六年的计划相互碰撞,究竟谁更胜一筹?这一切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天真的少年又是怎样被卷进阴谋之中?
  • Tommy and Co.

    Tommy and C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轩辕传奇之天命

    轩辕传奇之天命

    ...原来那仿佛死了般无趣的生活,是因为没有了她。...原来自己之所以不停向黑暗中堕落,是因为失去了她的小手。...原来,只要有你在我身边,我的心就永远不会堕落。我想守护这一切,消失吧,我的心魔!“洪荒、开天辟地。”...你不配拥有她,不,我也不配,所以,正体的我,让一切都毁灭吧!“原暗、宇宙终结。”神州大陆......穿越者叶雨辰携带bug般的系统来到这个奇妙无比的世界,在这里,他拥有上一世所不曾拥有的亲情,友情,还有爱情,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一切又要被毁灭。...何为正道?何为邪道?若正道与你为敌,我便踏平正道。若邪道与你为敌,我便诛灭邪道!...这一世,不为苍生,只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