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以励志——拿破仑鼓舞士气的口才
《左传》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所说的“气”就是指“士气”。士气在战争中十分重要,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直接支撑军人战斗的精神支柱。士气高昂者,视死如归,一往无前,可以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士气低落者,贪生怕死,畏缩不前,何谈冲锋陷阵、攻城拔寨!而在两军兵力差不多的时候,是要靠“士气”取胜的。士兵和将领有勇气才会胜利,甚至反败为胜。因此,大凡将帅,都要有调动士气的口才,现代的领导者更需要具备激励团队士气的技巧。
古往今来,大凡优秀的指挥官,都是能有效地鼓舞士兵的士气、调动士兵情绪的高手。在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中,汉军以“四面楚歌”使陷于困境的楚军丧失斗志,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刘琨“月夜吹笳”,勾起胡人怀乡盼归之心,不战而解重围。对此,中国古代军事学家孙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战斗中若能有效地鼓舞士兵的士气,战斗力将大大提高。正所谓,士兵士气高,就能“以一当十”。
拿破仑说过:“无论什么样的战斗中,多么勇敢的士兵,在一番全力奋战之后,都有逃亡的念头,这样的恐惧,是因为缺乏自信。因此,只要稍微使他们拥有动机、目标,给他们机会,就能使他们获得自信,甚至让士兵们感到新生。”因此,他认为,只有不好的将帅,没有不好的士兵。狮子统率的羊群,完全可以打败羊统帅的狮子群。所以,拿破仑很注重用言语鼓舞士气。每当开战前夕或阅兵的时候,他都不失时机地发表即兴演说,运用各种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士兵的斗志、激发大家的作战热情。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拿破仑是擅长临阵演说的天才,他那薄薄的嘴皮和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一个军团!因为从他的薄薄的嘴唇里奔涌出来的激情话语,常常能使最怯懦的士兵变得毫无畏惧,使最恐惧的士兵变得勇敢坚强。拿破仑的话语常常能抓住战士的心,触起他们的共鸣,这就是一名军事指挥领导人的过人之处。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安东尼·罗宾斯。
1796年3月26日,拿破仑正式接管意大利军团。第二天,他到达军团驻地尼斯,在这里建立了司令部。接着,拿破仑检阅了这支部队,并很快明白了为什么法兰西共和国最有势力的将军都不要求担任这个职务。
这是一支半饥饿的、衣衫褴楼的军队,炮兵、骑兵严重不足。其中,4.3万人没有军饷,没有军粮,没有鞋袜,没有衣服,没有营帐,没有扎营工具,没有运输工具。贫乏的物质生活简直把士兵们变成了土匪,巴黎供给这支军队的微乎其微的物资,很快就被肆无忌惮地偷盗一空。就在拿破仑到来的头天晚上,一个营就因没有靴子穿而拒绝执行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命令。饥饿的士兵到处抢劫和偷盗,不时发生反抗和开小差的情形,整个队伍的士气十分低落。
尽管如此,拿破仑却认为,只有不好的将帅,没有不好的士兵,狮子统率的羊群完全可以打败羊统率的狮子群。他把手下的小头目召集起来,发表了寓情于理的鼓动性演说:“只要战斗打响,局面打开,吃、穿、住、用、斗志等都不成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尽管现在物资匮乏,但是我们没有退路可以选择,只有一往无前才能产生奇迹。下一步,我们要出奇不意地出现在冬季躲在营地里睡大觉的敌人面前,以辉煌的和具有决定性的胜利来摆脱目前的困境。”
在大家的心目中,此时的拿破仑只是一个两年多以前崭露头角的能干的炮手,因向涌往国民会议的暴徒射击而得到南方军队指挥官职务的将军,如此而已。显然,拿破仑对士兵还没有建立起个人的感召力和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他直截了当地承认目前面临的困难,并向大家描述在意大利可能得到的财物,把期待之情隐藏到对胜利目标的理性分析中去,从而鼓动缺吃少穿的士兵振奋精神,坚定大家摆脱困境、战胜敌人的信心。最后,这番寓情于理的演说发挥了作用,大家开始跃跃欲试,磨刀霍霍向战场进发了。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会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并因此影响到个人行为和判断;另一方面,人又具有理性的一面,能够在逻辑分析、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克制情绪干扰,照顾到大局。因此,做好思想工作、统一大家的认识,必须兼顾“情”、“理”两个方面。寓情于理的演说,能够发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微妙作用,所以会在最大程度上让听众产生共鸣、获得价值认同。
拿破仑接管意大利军团以后,面对的是一支衣衫褴楼、物资匮乏的军队,如果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对士兵发号施令,这种冷冰冰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所以,拿破仑在鼓舞大家振奋精神、夺取胜利的时候,在演说中注入了柔性情感,这种怜恤士兵的情感诉求,配合理性分析,营造出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寓情于理”的微妙之处。
目标激励,鼓舞斗志——通过
“描述美好远景”激发士兵团结奋进“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佚名
远征意大利,是拿破仑1796年上任后面对的第一场作战任务。然而,在向意大利进军的途中,长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是横贯在法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天堑。当年,汉尼拔曾翻越过阿尔卑斯山,而此时的拿破仑则要率兵绕过群峰,寻找敌人最薄弱处进攻。
更现实的难题还有,此时法国士兵在挨饿!由于货币贬值,经济处在崩溃边缘的巴黎,除了一钱不值的债券外,什么给养也拿不出来,而这些债券又全被贪婪的军队承包商吞没了。一位将军在给法国当局的信中写道,“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这里有多少士兵在死于饥饿和疾病,法国会颤栗的。”
当时,意大利军团的实际装备只有24门山炮,4000匹饥饿的瘦马,30万枚银法朗,以及维持3万士兵按每日一半口粮标准吃一个月的粮食。凭着这点可怜的武器粮饷,想要去征服意大利,谈何容易!
拿破仑对士兵加强了纪律约束,同时还凭借自己的鼓动口才,为大家描述未来的美好情景,帮助士兵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出征前,他发表了极富鼓动性的动员演说:
“士兵们,你们没有衣穿,吃的也不好,政府欠下你们很多东西,可是它什么也不能发给你们。你们在这些悬崖峭壁间显示出来的勇气和坚忍力量是令人惊叹的,可是这并没有给你们带来任何荣誉,他们的光辉并没有照到你们身上。
“我想带你们到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里去,富饶的地区和繁华的大都市将受你们的支配。你们在那儿将会得到尊敬、荣誉和财富。意大利军团的士兵们!难道你们的勇敢精神和坚忍力量不够吗?”
拿破仑的战争动员使这些饥饿的士兵有了奔头和盼头,那些萎靡不振的士兵重新斗志昂扬,军心动摇的团队唱起了效忠王室的旧国歌。经过努力,拿破仑终于把这支“叫花子军队”改造成为一支共和国的军队。
1796年4月4日,拿破仑命令自己的大本营及部队开始行动,英勇的意大利方面军翻越阿尔卑斯山隘口,开始向意大利的北部进军。
人与动物之不同,在于人有理想,有希望,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无尽的渴求。因此,想要激发大家的斗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们将会得到什么。当然,这一美好前景如果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具有可行性,就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从而产生更强的鼓动作用。
在鼓动性工作中,“描述美好远景”就是提出一个共同的、可达到的理想和目标,在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形成追求的价值取向。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可以因此获取伟大的团结精神和坚强的战斗力,从而形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奋进的团体。面对物资匮乏、士气低落的部队,拿破仑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通过鼓动性的口才,为大家具体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激起了人们心底的欲望,使士兵们为即将到手的幸福去拼搏。由此可见,拿破仑是深得其中三味,并且运用娴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