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97200000001

第1章 锁链的叙述——评麦城的诗

感受“声音”

厌倦了高分贝的情感喧哗与做作的自我剖白,抒情之声变得趋于喑哑与碎裂,需要你全神贯注的倾听与捕捉。换言之,诗的言说调转了频率,以期唤醒你麻痹已久的诗性之耳。这里,个体的成熟与情感的流畅、丰沛似乎是成反比的,它使得诗中之人天然地具有了一层悲剧色彩。“我”永远无法坦呈自身,愈是追求纯粹,愈是谨慎、克制;为了抗拒怀疑和闪避矫情,走向自我变相成了陈述他者的远征。

——《锁链的叙述》锁链的叙述

——评麦城的诗接触麦城,还是不久以前的事。从杂志上陆续读到他的诗作,感觉上已颇有成熟的迹象。叙述在冷峻的腔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且一上来就立时进入“角色”。显然,它已在喧嚣、芜杂的诗坛找准了自己的“声音”——这对于以操持语言为业的诗人来说实属幸运——并有意无意地强化、清晰着它,其外在表现便是语言在不安分的表达寻找中趋向统一,纷扬起落,终归于麦城式的风格凝聚。

从语感的角度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麦城是惊人地早熟的。他几乎一蹴而就地“特征化”了。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那本《麦城诗集》(作家出版社,2000年9月)。诗作按时间排序,从2000年的“当日”直溯往昔的1985年。但如果不留心篇末的时间,你很可能以为这是一部“共时”的着作。没有甜润、躁动的“青春期”,亦无左冲右突的语言“变声”,仿佛是一个丢失了“童年”的人,直愣愣地从天而降,居然说话了!而且,那低沉的调子分明是属于“中年人”的。在此,天然与积习混同了,诗人一夜长成。很难相信,这中间居然有十年的断裂。就麦城而言,写与不写是一样的。语言一直潜伏在灵魂的某个部位,酝酿、延续。当他重新开口时,十年不过是一宿的小睡。对于自己的声音,他很自信;出于某种“审时度势”的慎重考虑,麦城心甘情愿地由着声音把自己塑造成中年的模样,进而附于此,给自己一个言说的根基。

读麦城的诗,最先感觉到的是那种工整的语序。主语搭着谓语,名词挽着动词,有板有眼地走着,以此来体认、强化着某种秩序,从视觉和语感上造成一种亲和的线性延伸。让语言结构的次序听命于想像之火,有时宾语先行,有时动词先行,使词语的位置忠实地表达灵魂的移动,这在麦城的前创作阶段便被否定掉了。在他那里,语序是作为一种给定的、无需进行再创作的条件,仿佛画家的画框,给出了色彩的边界,同时又是想像的起点。

刀锋陈述你的伤口/我用眼泪生活/谁把英雄从伤口里救出来/谁就会被墓碑传说。

(《旧情绪》)

导演的手艺/还在虚构我母亲的婚姻/我从婚姻里拿到的幽默传统/为何还没有分配给人间。

(《生活在大连的这种经历》)

上述顺手拈来的句子是很能代表麦城的语言风格的。徜徉于这样的诗句之中,时时能感受到某种类似于架上画般的幽深、封闭的气息,亦步亦趋,开合都不大。这里,某种限制是必要的。“正常”的语序使诗句获得了“世俗”的外衣,并以此来约束冠冕堂皇的语感以及抒情风格的老调重弹。像徐志摩那般“轻轻的我走了”,在麦城看来实在是肤浅的花哨。语序上的折腾只会给人稚嫩、做作之嫌,接受语序恰恰是因为灵感需要锁链的激发。无所束缚是不切实际的,诗人终其一生都在承受着大众语流的挤压,承认它而非夺路而走或另辟蹊径,也许是一种明智、成熟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诗与生活之间,麦城是以和解的面目出现的。他以低调、平等的姿态走进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统观麦城的诗,几乎找不到什么生僻或艳丽的字眼,平实而本分的诗句凸显的是一种和盘托出的真实品格。尽管我们随后将看到这种真实不过是幻影、碎片,但至少在表面上它与生活取得了脆弱的一致。这里,很少出现“好像”、“仿佛”之类词,由此及彼的隐喻容易混淆视听,是对真实的侮辱。不仅如此,形容词、副词几乎被剔除殆尽,因为它们同样与品格不容(事实上,隐喻在效果上相当于一个隐蔽的形容词),所有的修饰都瓜葛着虚伪。甚至在必须出现定语、状语的地方,常常是用一个抽象名词取而代之。诸如:

眼泪还没安在脸上∕她就美学地哭了。

(《一滴钻石里的泪,降在了大连》)

门外很现实地站着一个人∕我问找谁∕他说找一个门。

(《本身》)

包扎一下思想的伤口∕可饥饿却在农业的内心遭到暗算。

(《旧情绪》)

句子干净得到了骨头,对抽象名词的偏爱使诗歌与现实貌合神离。它不再以勾起温暖的形象为圭臬,而是力图唤起我们深入抽象的理性激情乃至想像力。这里,依靠的是词本身的重量。每一个词都是一个棱角分明的颗粒,刺激、触痛着你的神经。它们由不变的语序牵扯在了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同拼贴画一般,词不过是粘连着生活气息的道具,随时有可能从真实的空间剥落;或者跃跃欲试,将叠加其上的画面(平滑的语序)捅破。换句话说,诗句的平展性延续以其一览无遗造成了真实的错觉,我们仿佛在聆听某人说话,结果却被诱进了幻觉的空间。到处悬挂着词的晶体,来自语言本身质感的压迫使我们注目、屏息。

“词到语言为止”(韩东语)。在麦城顺畅的、不动声色、不事张扬的述说里,在那清澈、明晰的语序流中,我们触摸到了词的石头,坚硬,冰凉。正如理性无法穿透记忆,所有通常的想像都在石头前反弹回来,击中自身。突兀的石头是诗人麦城在随波逐流中的最终坚守,词与词的相互抵牾、挤压,传达出骨骼错位般的挣扎与断响。把诗之生命主动嵌进生活的锁链,眼见着它勒进皮肉,让骨头与锁链摩擦、较量……这便是麦城的言说方式。既想挣脱,又要拥抱;既逃逸,又迎合。或者毋宁说,锁链已化为灵魂的因子,诗作不过是内心分裂、冲突的外化与呈示,有着自我平衡与疗治的味道。从这个角度讲,它是写给自己看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拒绝敞开,你只能捕捉到一些意绪的碎片。词的不透明封存了往昔,割断了具象。你感觉到疼痛,却看不到伤口;体味到自嘲,却不知它从何而来。

道路,纷纷逃往一双布鞋/鞋,一步使我迈进真理/……/是谁命令夜色/从烛光上爬过去的/又是谁把我们的友情/分开放着的。

(《在困惑里接待生活》)

很难讲这种言说方式是基于一种修辞的自觉选择,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宿命的设定。诗句承受了太多的压抑与规约,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个人的,以致当它从生活的岩壁上艰难淌出时,已带上了注定遭遗忘的落寞与孤郁的表情。诗的歌唱不再纯粹,发声器官捏在生活与技术的手里。尽管情感、思想依旧是个人的,但色彩不再强烈、奔放,而趋向内敛的黑、白,甚至透明;灵魂不再松弛,失却了喷发的原动力,只能一点一滴。简洁的崇尚亦由此而来,既然一举一动都要触及、冲撞外在、内里的桎梏,不得不惜墨如金,以减少疼痛,掩藏虚弱,进而延长诗性生命的支撑与抗衡。

这时迫切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力量,即在公共语境中书写个人思想的能力。所谓公共语境,源自拉康的着名断言:“现实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词语的。”对此,麦城的做法是将诗与非诗巧妙、自然地扭合。他在文本中树立的视野和处理的经验大致是公共的,但却指向个人化的情感空间。其情绪的独特节奏与张力使线性的诗句趋向分解。尽管操着和我们同样的一套话语,诗人却永远生活在别处。

麦城的诗大都是叙述型的,诗与小说有了某种微妙的交集。平易近人的字眼,从善如流的语序构成了诱导性的虚构。这里,颇具代表性的是《现代枪手阿多》:

还没来得及/看你从你的阴谋里/秘密失踪/一场死活也捡不起来的黑暗/又把我反写在枪手阿多的赔钱经历里/……/现在,你该伸出被风暴/摸过的双手/交出你今夜涂上口红的企图/该很正面地给世界留下/一组情意了/该转过你人格的上半身/感受枪手的传奇子弹/在爱情一走出巷子就下落不明的年代。

诗歌从来没有以如此低飞的姿态与现实契合。意象嵌进叙述的节拍,走的从容、自然。对当下的敏感与包容明显增强了,叙述赋予诗歌“呈现”的功能。但仔细体察,整个叙述的味道还是变了。强烈的揭示欲望与同样强烈的遮蔽企图纠结在一起。流畅是表面的,意象乃至词的滞涩撕裂了乐曲。故事出现了裂隙、空白,脸孔模糊了,仅存记忆的残章和零落的情感。一种徒有其形的伪叙述,其本质是带有“情绪色调的艺术思维”,它拒绝写实。这基于一种深刻的自知之明:离开某种鲜明的情绪,诗歌没法同现实相比,更无力从中脱颖而出。因此,内容必须意味深长,它为情绪所笼罩、左右,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虚拟性。这里似乎运作着一种武断的原则,即认定你已了解故事的一部分,于是情节的完整不再是叙述的重点。而当你自认为即将窥出分晓时,叙述又告诉你情况并非如此。它或来个逆转,或戛然而止,或暧昧不知所云,阿多的结局便是如此:“沿着王蒙小说的象征写作手法∕阿多再次返回自己往日的忧伤∕琢磨今夜谋杀你的结局部分∕是用哪一种枪法∕把唐诗宋词深处的你击中”。困惑与顿悟交替出现在你的意识中,这便是诗歌强加给你的阅读方式。试图拼贴故事是徒劳的,尽管你不由自主地会这样做,而且这亦是诗性叙述的魅力之一,但在诗人看来,故事不过是一个由头,一个相通的背景;故事的千疮百孔并不足惜,关键是要把你拉进来,进入“我”的语言场,体验情绪的波动起伏,以及故事如何在语言的戏剧性行为中得以“形而上”的把握。

故事是情绪的投影,叙述追求的真正目标是情绪的主体。诗句的冷峻、节制恰恰意在逼迫你去架构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中之人,一个潜在发声的“我”。在阅读麦城诗的过程中,时时能感受到这个神秘的诗中之人,他的讲述方式,他对故事的反应,他的同情、幽默和智慧,缠绕着你,以致你感觉他才是诗的真正主题。而且,他就在阿多事发的现场。尽管他没有直接说话,尽管他努力排除自己,但他总是做不到这一点。通过他选择的字眼,他的说明,他的风格,他把自己显露出来。

显然,这个诗中之人——“我”身上有诗人精神自传的成分,但绝非简单地等同于作者。在历史语境、个体想像与文本记忆等多种力量的制约与牵涉下,“我”更多地作为一种“声音”的希冀,是诗人在这个麻木时代对抒情的最后退守。厌倦了高分贝的情感喧哗与做作的自我剖白,抒情之声变得趋于喑哑与碎裂,需要你全神贯注的倾听与捕捉。换言之,诗的言说调转了频率,以期唤醒你麻痹已久的诗性之耳。这里,个体的成熟与情感的流畅、丰沛似乎是成反比的,它使得诗中之人天然地具有了一层悲剧色彩。“我”永远无法坦呈自身,愈是追求纯粹,愈是谨慎、克制;为了抗拒怀疑和闪避矫情,走向自我变相成了陈述他者的远征。在王顾左右而言他中,“我”的“声音”方能趋于“到场”。尽管式微了些,却是诗歌得以延续的力量。当中的关键在于,它成就了诗人的眼光,一种独特的切入。以“我”来审视现实中真实的“我”,后者亦带上了几分荒谬、怪异。“我”还可以幻化作你或他,一种灵活的视角渗透,正如“我”被“反写在阿多的赔钱经历里”一样。所有的人称代词一定程度上讲都不过是个虚衔,它们在向“我”坠落。其间的重合与反差引发我们去猜测这个诗中之人的性格。最终,“我”成了不可及、不可解的他,仿佛是巴赫金所讲的“镜中人”一般,一个异己、超然的力量。他以沉默代替发言,在不动声色中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悄然放飞了诗意的想像。

正是由于“我”的“在场”,诗歌才没有完全局促于叙述的锁链,而是处处蓄含着对叙事的反动;在介入生活的同时,保留了诗意的质询与洞察。叙事发生在写作与世界遭遇时迷惘的刹那,是“我”的本能反应,一种以进为退的权宜。反拨随之而来。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反讽。

有人在一处刚刚开业的坟墓附近/大唱革命现代样板戏/从二胡拉出的悲剧选段里/我京剧般地把外公找了回来。

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找到李玉和的世界观/和阿庆嫂借老舍《茶馆》里的茶杯/倒掉的那一代人的命运。

(《后来的文化》)

无论是饥饿、革命,还是李玉和、阿庆嫂,作为语词,它们都承载、呼应着一段记忆。而把它们以戏谑的方式拼贴、串接后,再加以抛出,诗人便一劳永逸地走出了往昔,至少在精神层面上取得了俯视的姿态。换句话说,嘲弄了语言便嘲弄了一个时代。拼贴的陈述隐含着强烈的逻辑与判断,“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般地还掷了荒凉的历史与记忆。借此,麦城清算、拆除了童年的时光,一步跨入中年。于是便出现了本篇开头部分描述的现象:未见成长,便已露沧桑;没有语言的阵痛与积习,一开口,“声音”便在麦城式的语境中“格式化”了。冷嘲是一种自我保护,亦是明确的写作定位,它以睿智来遮掩脆弱,由此诗中之人逃避了被参破的危险而居于神秘。但如果用得太多,便有些玩火的味道了。它使得阅读者感觉不到诗中之人的生命脉搏,“我”的人格特质趋向单一。抒情中原有的沉痛和丰富被一味的机智削减,而趋于油滑了。

如何更好地处理叙述与抒情的关系,如何保持自然的语感而又不使其钝化为束缚,我想这是麦城诗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类推荐
  • 永恒的乐园

    永恒的乐园

    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收录作者王宏昌先生自2006年以来创作的240多首诗词,作品风格清丽、朴厚,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新文化运动还没有火热展开的时候,林纾、苏曼殊已经为中国现代文学播撒下浪漫的种子。做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还是做维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这样的情感始终纠结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无论是郁达夫、徐志摩,还是郭沫若、蒋光慈、萧军都没有摆脱这种心结。李欧梵先生出文入史,在本书中既勾勒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地图,同时轻松地出入翔实的文献之中,也呈现了几位作家个人生活的零珠碎玉。
  •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

    本书里的美文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文章的题材五花八门,不少是谈草木虫鱼、风花雪月的,可即使如此,也具有丰富、生动的意义。原因何在?就在于这些草木虫鱼、风花雪月打上了作者的精神印记,成为这些名家人格的艺术象征了。从这样的文章可以读出作者独特的生命理解、人生态度和思想信仰。
热门推荐
  • 墨涩

    墨涩

    “老婆,对为夫可还满意?”“老婆,你还想找小三吗?”“老婆,为夫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车震。车震,车震,越震越有力嘛,我们以后经常这样震好不好?”终于,某人再也装不下去了,一咬牙,抬脚朝他胯下踢去……
  • 男佣一辈子赖着你

    男佣一辈子赖着你

    呐~就让我一直一直赖着你…这辈子非你不嫁了…男佣~
  • 蛮荒龙帝

    蛮荒龙帝

    龙,不死不灭,渴望永生不朽,青春永驻。龙,有鳞有角,代表着力量与守护,绝对力量,守护逆鳞。当有一天,龙被世界遗忘。从蛮荒中走出的少年,他将唤醒人们被龙所支配的恐惧。人会怕我,因我是龙!龙会惧我,因我是人!
  • 魔之瞳祖

    魔之瞳祖

    内容介绍作品信息流光溢彩,人生如梦。冬去春来,我不是无敌的存在,但我想要超越,超越巅峰的强者。我是路尘,我有一双魔瞳,瞳灭天下,我的人生充满精彩,他们称我是瞳魔,可我不这么认为,我心怀善果。与如来共饮,偷学佛教绝学如来神掌,踏紫金神兽,闯深渊魔海,哪里都有我的身影,我是路尘。从此,我将临驾于九天之上。新书开张,希望大家支持,多收藏。
  • 光化戊午年举公见示

    光化戊午年举公见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恋上他的吻

    恋上他的吻

    天啊!!一个女高中生居然变成一只老鼠,在一次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得知可以在男主角的帮助下恢复原来的样子但条件是。。。‘’接吻‘’???而且恢复的时间只有5个小时。。。。。经历了重重障碍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却因为一场事故让女主角失了忆以为自己是那个已经死去的双胞胎妹妹而男主角也是因为误会女主角是那种贪钱的人从而展开了复仇却不知不觉令他们的爱情又回到了原点。
  • 乱世灵帝

    乱世灵帝

    他一直以来做着一个熟悉的梦,他发誓要报仇,为了自己爱的人。十年废柴,翻身立命为帝。
  • 贫民兄弟

    贫民兄弟

    皇朝崛起之路注定只能是以千万枯骨铸就。管你是风华绝代的文人骚客,还是力贯山河的绝世武将。都要在皇朝崛起的路上倒下。永远存在的是历史长河那滚滚流淌的水流声……(很郁闷的一件事,作品的名字不叫这个的,应该叫《天元皇朝之崛起》。只是一时没办法改,所以大家其实就是来看书的不是,所以就不要在乎这个名字了。谢谢大家的理解~\(≧▽≦)/~啦啦啦)新人更新的不快,每天的下午大概6:00的时候有一章。若果当天灵感突发,说不定会有第二章发上。新人不易啊!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
  • 阿甘左的无限瞬间

    阿甘左的无限瞬间

    这不是一个一味要求公平和快乐的游戏,我所求的,不过是勇敢者和真正的英雄罢了。——死亡之神.德莱弗斯(本书为DNF的镜像世界,和主要剧情有差异。)(谨以此书献给两年前一直陪伴我刷图PK的那个小力法。——浙江一区·弹药专家维克里特)
  •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破案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破案

    人的大脑就像一把刀子,你越磨砺它,它就越锋利。能让人的大脑达到这一满意效果的就是罪犯和警察之间的博弈游戏。探案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规律制约,游戏的参与者总是在制造更新更绝妙的方法,企图制服对方。书中汇集中外精锐探案故事,精中选精,以新奇、精致、逻辑力强为鲜明特征,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在独飨趣味盎然的推理文字盛宴的同时,既可锻炼读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可满足读者的好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