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心——报国志士
秦汉时期的报国精神,开始让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从真正意义上添加了忠君的思想,从此,“忠君”和“报国”被连在一起,并具有这样的色彩:对内忠于自己的皇帝,对外抵御外侮,保家卫国。
秦代的扶苏,汉代的武将李广,普通农民卜式,忠臣苏武,巾帼英雄王昭君,及汉末三国时的诸葛亮,他们作为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初建时的历史人物,其保家卫国行为,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精英情怀,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报国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报国”伦理思想,在秦代表现为报国与忠君相结合。这种观念在扶苏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人称“公子扶苏”或“扶苏公子”。据说他的母亲是郑国人,喜欢吟唱《诗经》中的情歌:“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意思是说,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将长子取名“扶苏”,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随着他的成长,在政见上经常与父皇意见相左。
秦始皇横扫六合,意气飞扬,踌躇满志,以为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于是,在平定天下后,定帝号为“始皇”,以使后世传之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公元前212年,有两名儒生私下里议论当今皇帝施政太严,事发后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并借机处死460多名儒生。
对于秦始皇的这种做法,不是秦帝国的政治精英们都看不到,而是他们或无仁心,或苟安于富贵,不敢拂逆龙鳞;即或无仁,或为一己私利而无勇以谏罢了。然而扶苏看到了,而且数次直接劝谏父皇。
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儒”等举措,多次劝阻秦始皇。他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父皇明察秋毫,赶快中止这种错误的举动。
扶苏说“天下不安”,不仅仅是指那些儒生。在当时,如何巩固秦帝国政权,这是每一个秦国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除了“车同轨,书同文”这样公认的治国措施外,在国家制度上,在法律实行上,秦帝国众多精英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最终决定权则在秦始皇手中。
扶苏以史为鉴派,向父皇表明态度。他认为,应该像周灭殷后那样,施行宽刑简政,与民生息,缓解各方面尖锐重大矛盾。如果动辄重罪,对刚刚建立的统一政权是极为不利的。
扶苏为天下苍生请命,可见其仁;宁愿冒着失去父皇信任的巨大威胁,而犯颜直谏,可见其勇;冷静地看到秦帝国表面无比强大底下巨大的危机,可见其智。
事实上,秦始皇心里是基本承认扶苏的仁政国策,但不允许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来推翻自己之前所定的国策。他对扶苏的多次进谏十分震怒,就派他到北方,去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借此磨砺他的性格。
几年的塞外征战,扶苏已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不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是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就在扶苏热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图之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
公元前210年农历十月,年逾半百的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
秦始皇将20多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最后将权力、责任与希望都交给了扶苏,一个自己不喜欢其直言敢谏,却不得不承认其忠言良策大善的儿子;而且扶苏是长子,无可争议的传位第一继承人。他当下招来兼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
这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这里位于现在的陕西榆林东南,秦始皇在遗诏中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秦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交给自己的大儿子。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假意允诺,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原来,赵高在赵秦两国任事多年,早已谙熟了宫廷权力之争的残酷。他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地位。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
秦始皇病后不久,即驾崩于沙丘平台,就是现在的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丞相李斯鉴于皇上驾崩于皇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后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将棺材置于韫辕车内,队伍所经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因此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晓秦始皇已逝外,其余的人均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
胡亥早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只是碍于忠孝仁义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听赵高一番贴心之语,蓄蕴已久的野心不禁蠢蠢欲动起来。但他知道,这事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不行。于是,赵高愿替胡亥去与丞相谋划。
李斯是秦王朝开国元老之一。他跟随秦始皇多年,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赵高看出: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为此,他决定话语攻心说服李斯。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词严地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赵高是何等奸猾之人,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问道:“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
这句话正触到李斯的痛处,他沉默半晌,黯然地说:“我不如他们。”
赵高装出十分关切的样子,进一步试探道:“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赵高的说辞,实在无愧于任何一位战国纵横家,以危言耸听直指人心,让对方避无可避,逃无可逃。
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仰天长叹一声,滴下泪来:“遭遇乱世,也只能以保身为重了!”
赵高知计已成,欣喜若狂,马上与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赵高派出的使者抵达上郡,向扶苏和蒙恬宣读伪诏。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意欲谋权夺位”,逼其自杀。
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当即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
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的诏书产生了怀疑,劝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定太子,诸公子必定都虎视眈眈,暗含窥伺之心。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复请,弄清楚再死不迟。”
那使者早就受了赵高、胡亥等人的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大声催促道:“请公子奉诏自裁。”
扶苏一向仁孝,不愿背礼,哪里还去想是真是假,悲伤地对蒙恬说:“父赐子死,我不能等待复请!”
蒙恬说:“你我手掌重兵,身系国家安危,即使是赐我蒙恬一死,也应当面奉诏,不是惜命怕死,而是为国家计。”
扶苏叹道:“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
其实,扶苏比蒙恬更谙熟政治之中的玄机。他知道在等待“复请”的时候,可以选择逃亡,可以选择反叛,只是他不想做罢了。
因为扶苏清楚地知道,秦帝国的巨大危机之下,再也容不得父子反目,再也容不得兄弟阋墙。为了最高执政集团的团结,为了政治精英集团即关中文臣武将的团结,为了关中这个秦帝国最为重要基地的稳定,为了秦帝国千载万世之传承,他只能牺牲自己,只能成为祭品。
于是,扶苏面向都城咸阳,双膝跪地,泪下如雨,说道:“臣今日领命而死,以报陛下。”言毕伏剑自尽,时年31岁。
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就死。使者将他囚禁在阳周,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
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心中大石落地,紧接着,又派人把蒙毅拘留在代地,随后,将秦始皇死讯公告天下。
葬礼过后,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被秦二世封为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以后,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分崩离析,步入乱世。
后来的起义军领袖陈胜曾经这样说过:“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能,却被二世无故杀害了。”
天地虽大,似再无扶苏存身之地,为了洗刷罪名、查明真相,扶苏毅然走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秦末乱世,为这个已快穷途末路的秦帝国尽了最后一份力。其忠诚报国之心,日月可鉴,名垂千古。
[旁注]
五帝 一般是指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最为流行的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次是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属于大祀,祭祀内容包括作为主祭的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从祀官等一起组合祭祀的仪式,一年一次。
御史 古代官名。先秦时期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代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代。三国时期,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匈奴 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期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300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我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有些记载。
韫辕车 古代可以卧的车,有窗户,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后也用作丧车。辕,为车前驾牲口的直木。古代有单辕车和双辕车。单辕车由车舆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较直辕木,牵车的马匹分别套在辕木左右两侧。
郎中令 古代官名。始置于秦代,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汉带啊初期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郎中令职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要职掌和其他职掌。主要职掌包括宿卫警备、管理郎官、备顾问应对,劝谏得失、郊祀掌三献、拜诸侯王公宣读策书。
[阅读链接]
在陕西省绥德县城东雄伟的疏属山巅之上,耸立着一座长方形的封土堆,这就是“天下名州”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太子墓”的扶苏墓。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绥德至今还流传着扶苏敢于直谏、忠君报国、蒙冤屈死的悲壮故事。
在绥德城内,蒙恬墓和扶苏墓遥遥相望,似乎还在保卫着边关的安宁,诉说着两人精诚团结,逐匈奴、筑长城、修驰道的卓著功劳。这座没有任何修饰的古朴墓冢,不禁让游览至此的人们肃然起敬,哀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