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动荡,爱乐之心不改
陶俑头戴冠,双膝着地,臀部压于双足上,呈坐姿。双手捧于嘴唇前作吹奏乐器状,右边陶俑左臂残缺,两件陶俑形态大致相同。从陶俑所做姿态来看可能是吹笙、箫一类的管乐器。
汉代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当时的乐府收集整理了战国秦以来的宫廷音乐以及大量民间音乐,以百戏歌舞为代表,还有鼓吹乐、相和歌等,使汉代音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并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相和歌中的相和大曲是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相应和而得名,主要用于娱乐和欣赏,因而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所喜爱,对后世影响也较广。出土于安徽马鞍山市的三国时期朱然墓中的宫闱宴乐图大漆案,上有乐舞百戏的画面,其中有两人双手举于口前,正在吹奏乐器,榜题“鼓吹也”“大乐”。由此可推测这两件奏乐陶俑也是演奏相和大曲一类的音乐。此外,与这两件陶俑形象类似的还有河南洛阳七里河汉墓出土的百戏俑群、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百戏乐舞等,可知这类演奏在当时是很普遍的。这种表演演奏者一般是作为伴奏出现,但也有单独演奏的。
汉代乐队中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主要是钟、磬和鼓等。管乐器主要是笙、箫、笛、埙、竽、排箫等。弦乐器主要有琴、瑟、筝等。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的乐队就是由一个17人的乐队组成,包括吹、弹、打击乐12人及歌者5人,分列坐在三条长席上。从众多的陶俑及汉画像砖石上我们可以想见,汉代的乐队不仅在音响配器上已有一定水平,而且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
西汉后期及东汉墓中大量乐舞百戏陶俑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较前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经济的发达,当时居于上层社会的人们生前穷奢极欲,纵情享乐,死后也要将生前种种享乐带入阴间。他们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为了厚葬有的人甚至倾家荡产。这类陶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地主庄园中歌舞宴乐的奢华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