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国荷文化发展简述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菡萏、芙蓉、水芝等,属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就在北半球水域中广泛分布,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我国是荷花王国,面积之广、品种之多、荷文化之悠久与深厚,世界领先。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除西藏、青海外,西至新疆,东接台湾,北达黑龙江,南抵海南,皆可见荷花生长的身影。
荷花以其甘美的籽粒和根节(即莲子和藕)为人类远祖奉献了一种丰富的食物来源。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耕文化。在河南郑州北郊“仰韶文化”房基遗址中,曾发现了两粒五千年前的莲子,表明古人曾将莲子作为食物储存。莲子是最长寿的植物种子之一。1952年在辽东半岛新金县普兰店出土的千年古莲子,经科学培育,曾萌发成植株。
自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荷花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开始了人工种植。《周书》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反映彼时已将荷花作为蔬菜了。春秋时期,人们通过劳动对荷花的自然生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释草》载:“荷,芙蕖,其茎茄(jiQ,荷茎),其叶(荷叶),其本(莲鞭),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莲子),中薏(莲子心)。”这样,荷之全株各部分别有了莲、茎、叶、花、实之名称。此时,荷花不仅以它的实用性,而且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高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供人们观赏。开风气之先的是吴王夫差,在其离宫修建“玩花池”,引种荷花,取悦宠妃西施。春秋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现藏故宫博物院),荷花图案异常精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来表明其高洁。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历程,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大规模建设。荷文化也逐渐渗透到建筑、艺术、医药等各领域。
汉朝是我国农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荷花品种增多。随着商业的发展,荷花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分布。据《三辅黄图》记载:“汉昭帝(公元60年)琳池中,植分枝荷,宫人贵之。”又,《拾遗记》中说:“汉昭帝游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斗,花素叶甘,香气袭人,其实如珠。”可见我国荷花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有着悠久历史。
由于佛教自印度传入,荷花被视为“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且佛经中莲花哲理意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佛寺建筑与石窟装饰方面大量应用了莲花纹饰。三国魏曹植在《芙蓉赋》中对荷花赞之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他将荷花推为群芳之首;又在《洛神赋》中以荷花之美形容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南朝文学家江淹在《莲花赋》中咏荷曰:“蕊金光而绝色,藕冰拆而玉清,载红莲以吐秀,披绛华以舒英。”
每年夏末秋初,采莲在汉代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民间已形成一种习俗,并演出歌舞节目,而至六朝为盛。梁元帝在《采莲赋》里对采莲活动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古代于船头画鸟为装饰)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裾。”此后文人亦常作《采莲曲》。莲藕应用于医药受到普遍重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载有“种藕法”,对荷花的繁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时期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许多史籍记载着各地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荷花品种,如并蒂莲、千叶莲、四面莲、金边白莲、洒金莲、重台莲、四季莲,等等;也有栽在碗里作为案头清供的碗莲。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品等荷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唐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他在《折荷有赠》中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采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他甚至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文学审美的最高标准。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相轻不相慢、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另外,不少诗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的佳句。在饮食文化中,莲藕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其色彩与风姿进入了皇城或私家园林,用于庭院水景布置,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组成部分。尤其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与表现的手段。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金银器皿上的装饰或造型,多采用“莲花纹”、“莲瓣纹”或“宝相花”式样,开创了一个“莲花纹”时代。
宋朝,荷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北宋周敦颐作《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颂莲之高洁品格,在众多咏荷作品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人士子奉荷花为洁身自爱、个人修养的圭臬。苏轼、苏辙等大家均有诗词咏荷。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荷兴思、以荷抒情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缂丝“荷花”图案,古淡清雅。南宋画院吴柄的《出水芙蓉图》,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
明代,在我国的绘画艺术史中,荷花精品灿烂夺目。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享誉画坛。八大山人朱耷画荷宣泄他国破家亡的苦闷抑郁之情。随着历史的演进,荷花所承载的文化含量愈趋浓重,它不仅昭示了一种为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也包含了超然出世的处世哲学,又包含了缠绵悱恻的尘世爱怜幽怨,还包括了民俗吉祥祈福的意义。明清时期的木版年画,多运用谐音,采用“连(莲)生贵子”、“年年(莲莲)有余(鱼)”等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荷花“根茎叶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荷花浑身皆宝,各部分均可入药。
清初画家石涛画荷重在表现其气质神韵,凸显荷花的高洁精神。此类作品不胜枚举。荷花也常作为歌舞题材。清初剧作家李渔(笠翁)则从物用的角度描写了荷花的完美之处,哪怕“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此者乎?”李渔可谓务实之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荷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普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荷花装点了祖国大地,美化了群众生活,陶冶了人们情操。荷花品种现已达到三百多种,并被誉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而且荷花作为“友好使者”,通过文化交流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了友好邻邦。许多市和地区把荷花评为市花,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并举办荷文化节,发展旅游经济。特别是澳门,回归祖国后,荷花是特区区旗、区徽上的图案。
我国荷文化源远流长。它已融入到诗文、绘画、歌舞、建筑、雕塑、工艺品、宗教、民俗、饮食、医药等诸多领域,传承至今并日益光大。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更凸显了荷文化的时代意义。荷(莲)的形象及其谐音的意蕴,已不囿于一般祈福吉祥的范畴,而有着重要的深层内涵。“荷”谐音“和、合”,“莲”谐音“联、连”,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理念:“和为贵”、“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且荷花品种丰富多彩,各有个性和特色,“和(荷)而不同”,但共同组成了一个高洁的世界,对立统一、平衡和谐。就这一层面来说,荷(莲)又象征了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与联合。和平事业与和谐世界具有荷花般的高洁。因此,弘扬传统“和(荷)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事业,有着莫大裨益。
荷花,不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也不像某些花草离群索居、孤芳自赏。它深根以自养,严妆以自恃,而又不以天生丽质骄人。它既可置身于名园佳苑,供人游目骋怀,然而它更乐意植根于湖塘沼泽,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不畏炎夏风沙的威胁,不惧晚秋严霜的欺凌,更不怕虫豸的噬咬,始终如一地直立着、盛开着,散发着芳馨……但愿荷花的高洁与默默奉献的精神注入吾人之灵魂!
作者
2006年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