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我暗示培养成功品质
我们先看看比尔·麦克柯尔,从挫败到成功的心态历程。
比尔19岁开始创业,他失败了;27岁竞选议员,铩羽而归。他不但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反而成为积极进取的人。
他开始思索成功的法则。
比尔·麦克柯尔一心致富,他从励志性的书籍中找寻致富的方法。他在图书馆里找到《思考与致富》,看了三遍之后,仍然体会不出致富的道理。
他告诉我们:“我在商业街闲逛时,又看了第四遍。我走到一家肉店的橱窗前,停下来看了一眼。在那一刻,突然灵光乍现!我找到了!我十分兴奋,立刻飞奔回家。当时我正看到第四章‘自我暗示’,小标题是‘影响潜意识的方法’。我想起小时候听父亲念过伊迈尔·高兹的《自我暗示掌握自我》。”
伊迈尔·高兹在为患者进行催眠及治疗时,发现一些问题,包括:
1.究竟是治疗者的暗示,还是病患者的自我暗示影响治疗效果?
答案是,治疗人员的暗示,刺激病患者的潜意识,进而使肉体产生反应。治疗人员的暗示需要病患者的潜意识配合,才会有作用。
2.若治疗人员的暗示能够刺激病患者的潜意识,病患者是否能够以健康、积极的自我暗示打败病魔?答案是肯定的。
于是他开始用自我暗示,帮助人们摆脱疾病,恢复健康。
自我暗示非常简单,连孩子都能学会。方法是,不断重复肯定的话,例如:我会愈来愈好。自我暗示控制潜意识中的思想,可以造成建设性或毁灭性的结果。把自己对于致富的渴望写下来,每天大声念两次,你就会看到自己拥有财富的样子。把致富的目标直接输入潜意识中,可以改变思考的习惯,促进正确的行动,使你的梦想成真。自我暗示的效果,取决于你是否坚持目标。产生旺盛的进取心。
自我暗示也可以用来追求财富及其他的目标——比尔在瞬间体会出“利用自我暗示致富”的道理。
回家之后,他立刻照拿破仑·希尔的方法,订出明确的金额和日期,他写道:“我的目标是在1960年以前赚到100万。”
比尔·麦克柯尔成为澳洲最年轻的国会议员,曾任可口可乐分公司董事长,拥有22家企业,他比预订的时间提早4年达成目标。
要想成功,不可不用“自我暗示”的原理。这是拿破仑·希尔成功法则中最重要的智谋。
“自我暗示”的方法极为简单,只要每天不断地重复一句话就可以。你想要实现什么,就每天重复什么。比如,“我愈来愈健康”、“我一定会富有”、“我每天都在进步”、“我会拥有汽车”等等。
这么简单的事情,许多人都会不以为然。其实真理都是很简单的。用这样的简单的方法。只要你坚持做,就会收到效果。它会帮助你把你的意识送进你的潜意识。一旦进入潜意识,你便进入了全自动的程序,不经过你的意识主宰,你会自动向目标奔去,目标的实现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凡是成功的人士,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当一个人追求目标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时,他早已经通过暗示把自己要追求的目标送入潜意识了。
运用“自我暗示”的原理,就要注意一点,在你每天的生活中,再也不要说消极的话、泄气的话,再也不要说牢骚话、怪话、抱怨的话。因为你经常说这些话,它会进入你的潜意识。一旦进入你的潜意识,你就呈现出一个颓废的形象。你也许不在乎,这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你的潜意识被这些消极的东西占据,你追求任何成功几乎都成为不可能了。这还不是大事吗?“自我暗示”连着你的前程啊。
美国成功学作家奥格·曼迪诺写过一本《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书,畅销全世界。这本书就运用“自我暗示”的原理帮助读者培养10个成功品质,许多人应用后,效果十分显著。
第二节 自我暗示的力量
于雷考上北大和截去残腿安假肢,都是他不断自我暗示的结果。
于雷3岁时,一场意外使右腿残疾,比左腿短一截,需靠拐杖才能站立行走。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把他叫到身边:“你的腿是因为家里穷,耽误了治疗,你残疾了,一定要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考什么大学?”
爸爸只有小学文化,只知道有个北大、清华,就脱口而出:“北大!”
小于雷看着爸爸,坚定地说:“爸爸,我一定要考上北大!”
从此以后,考北大就成了他的梦,在他的心里扎下根。
念小学时,他问同学,知道北大吗?同学回答,不知道。他告诉他们,他将来要考北大。他问老师,北大什么样,老师说,你长大就知道了。他憧憬着。
上了中学,他知道了北大是怎么回事。他经常一边看书,一边想像着北大是什么样。他还收集北大的资料,详细了解北大。念高中以后,他几乎每天都要想,考北大。下雨天,他跌倒了,他也能在一瞬间想起北大,于是,挣扎着站起来。
2001年8月,于雷终于以超过录取线的639分考取北大。15年的梦终于变成了现实。北大是考上了。但是北大知道他是残疾,就在面试时把他刷下来了。考上了也去不了,于雷如五雷轰顶。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就因为我“与众不同”吗!我只不过是短了一段呀!他多么想填上这一段,与众相同啊!一个灵感爆发了:截去一段,安上假肢,别人不就看不出来了吗。他产生了强烈的安装假肢的念头。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残联的帮助下,一个多月后,北大又接收了他。
终于圆了北大梦。可是,安假肢的念头就像当年考北大的念头在他头脑中活跃了15年一样,也在他头脑中时隐时现,挥之不去,成了他“自我暗示”的内容。
校园里,同学们向他投来善意的目光时,他要想一遍:“我不能与众不同”;同情地询问他怎么残疾时,他要想一遍:“不能与众不同”;雨天滑倒,同学搀扶他时,他想一遍,“不能与众不同”;他因惋惜一个球没进而受到踢球同学的奚落“你的腿还不如我好使”时,他就不是想一遍,而是整夜不眠,痛下决心:“不能与众不同!”
他每天这样强化这个意识,这个意识便在他的潜意识中孕育成长,直到成熟,便开始指挥他的行动。于是一年后,2002年9月13日,放暑假时,他住进了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施行截去一段残腿然后安装假肢的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
当他扔掉拐杖,像正常人一样地走在同学们中间,当他骄傲地站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畔时,他心潮起伏,大声地说:“我再也不是与众不同了!”
他成功地经历了两次“自我暗示”。“自我暗示”能导航!
第三节 变成高才生的秘诀
马月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弱视影响了学习,两门功课不及格。老师经常批评挖苦她。同学们也歧视她,喊她“傻子”。放学路上,还抢走她的书包,往她身上扔土块。这种过程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地,马月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己是“傻子”的自我暗示。她的精神越来越不好。老师也认为她是无法调教的孩子,向她父母“告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把马月打了一顿。
马月更加厌恶学校,她不愿意上学了。她装肚子疼,不能总装下去,好了又去上学。她又装双手颤抖,不能拿笔,上医院挨了一顿针灸,不得不将颤抖“痊愈”。11岁那年,她又装精神病。一天早晨醒来,突然“疯”了,披头散发,两眼发呆,胡言乱语,大喊大叫。她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院。她哪里受得了精神病院的“折磨”,很快又“痊愈”了。
马月费尽心机,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就是无法达到不上学的目的。她在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下,自认为是“傻子”,上学也是白上,索性挨一日算一日吧。
父母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听说北京的李老师对“双差生”教育有一套,就设法找到李老师,百般恳求。李老师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她说:“什么是双差生,这种划分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师,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应该永远是希望,永远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1995年8月的一天,马月来到李老师家。马月的小眼睛,充满敌意。她说:“你不要救我,你救不了我,开学前我就会死掉!”
李老师并没有责备她,而是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她,充满柔情地说:“你是我的孩子,你要去天堂,我陪着你;你要下地狱,我也下地狱。不过我知道,其实你并不想死,因为你心里一直有个叫做‘希望’的东西在起作用。”
马月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了。从打上学开始,没有一个老师能说出这样打动人心的话语,自己听到的除了责备就是奚落。
几天后,马月又来到李老师家。几个学生正在李老师家包饺子,见了她,都热情地围上来和她打招呼。这又是多年没有的事,马月的眼泪又出来了。她是多么渴望交流和友谊呀。马月感到李老师是比自己妈妈还好的亲人。
马月又一次来到李老师家。李老师拿出一份高考试卷:“马月,来,我们一起做!”像做游戏一样,很轻松地做完了。李老师高兴地说:“怎么样,没想到你能得300多分吧,你真行啊,再努努力,一定能考上北大。”马月又一次震惊了,从来没有人说过“马月,你真行”啊。现在,天下最好的李老师说我真行,我肯定就会真行。
从这一天起,马月的自我暗示换上了“我真行”。以后的日子里,李老师从多方面启示她认识到自己确实真行,自信心一天比一天增强,“我真行”的自我暗示不断得到巩固和增强。1999年,马月被北京一家重点大学录取,而且成为学校各项活动的活跃分子。
第四节 鼓起研究勇气
向南在北京读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去做家教,贴补自己的生活费用。向南想,做家教不如研究点什么,如果真有成果,将是一笔大收入。然而,这个想法只是一闪。他鼓不起勇气去研究,认为自己是个学生,缺乏研究能力。因而,他迟迟不能行动。
后来,他学习了成功学著作,懂得了自我暗示的原理,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句自我暗示的语言:“我一定能研究成功。”早晨起床后,晚间睡觉前,他都大声说几遍。平时有时间也大声说几遍。仅一个多月,就有了效果。他感到自己要研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于是,他开始寻找研究目标。他到学校阅览室去翻阅杂志。他发现了汽车蓄电池的生产正在变化。于是,他专门注意各种报刊杂志上关于蓄电池的报道,慢慢地,他掌握了世界蓄电池的发展动态。他又发现我国21世纪将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蓄电池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他一头扎到蓄电池的研究之中。
这时,他又给自己设计了新的自我暗示语言:“我一定能设计成功!”每天反复朗诵。
尽管路途遥远,尽管有时会出现失败或反复,他的信心却越来越足。在完成其他功课的同时,经过二年多的努力,1996年秋天,他研究的节能汽车蓄电池终于获得了国家专利。
他立刻参加了国家科委举办的科技技术专利转让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他与北京一家汽车蓄电池厂签订了以科技专利入股的协议书。他成为一个大学生股东,在全国高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1997年,他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凭着这项合作,每月可以得到4000多元的收入,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他说,现在,他又着手进行了另一项研究,他相信三年后还会出成果。现在,他已经很自信。
他说,一个人的自信很重要。“自我暗示”可以帮助每一个人获得自信。而且,这个方法简单易行。
第五节 清华学生研究猕猴桃
陈松刚到清华上学时,一位新西兰的留学生对他说:“我们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出产国,我们的贸易收入,有三分之二是靠猕猴桃。”他还说:“我们新西兰的猕猴桃果汁、果酱、果脯、果干现在畅销于世界各国,你们家乡有什么猕猴桃产品吗?”
陈松当然不服。因为他的家乡豫西南的伏牛山腹地,是天然野生水果的王国。号称水果之王的猕猴桃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而且,一百多年前,一个新西兰传教士仅仅从他的家乡带走了几个猕猴桃,转眼之间,新西兰就成了世界猕猴桃的出产大国。想到这里,陈松更加不服气了。是的,他家乡的猕猴桃大部分都烂在了山沟里,而没有像新西兰那样加工成诸多的产品,更未像新西兰那样带来经济效益,使国家的经济增长。
于是,陈松对他的新西兰同学说:“猕猴桃源自中国,要不了多久,中国将会超过新西兰,成为猕猴桃出口的头号大国!”
陈松正在念大学,这话出于书生意气,说说可能也就算了。可是,他一见到这位新西兰同学就想起这句话,等于他做了一次自我暗示。每天见到几次就等于他做了几次自我暗示。这样不断进行自我暗示,结果在陈松的脑子里中国的猕猴桃会超过新西兰的想法就更加强烈。可是,他正在读书,无法付诸实践。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提起笔来给市长、县长写信,呼吁开发猕猴桃产品。他们回信叹息说,早有这样的想法,只是缺人才啊!
从此,陈松就在生物营养学和果品加工技术上较上了劲儿。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没做过家教,没打过工,一心扑在生物营养学研究开发上。1995年,他终于攻克了猕猴桃保鲜技术这一难题。家乡用他的技术,猕猴桃再也不会烂在山沟里,已经远销到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久,他又研究出培养SOD猕猴桃技术,荣获了国家“星火”科技成果奖。这项技术以低价转让给家乡,他得到了50万元的转让费。这在大学生中传为美谈。
第六节 想象力成功原子弹
50年前,一位乡下的老医生驾着马车到城里去,拴好了马后,一声不响溜进一家药房后门,开始和年轻的售药员“讨价还价”。
一个多小时后,老医生回到车上,拿了一把旧式的大茶壶和其他附属物件,并且把东西放在药房的后面。
售药员仔细看了这把茶壶,伸手到侧边口袋,掏出一叠钞票,递给了老医生。这叠钞票整整500美金,不多也不少,恰是售药员所有的积蓄!
老医生递了一张小纸条给他,上面写着一则神秘的配方。
这一套行头卖了500美金,老医生很是自得。售药员倾其毕生积蓄,下注在一把旧茶壶和一张小纸片上,冒了更大的风险!他做梦也没想到,他投资的钱财,有一天会让一个茶壶盈盈满溢、流泄倾倒出黄金,比阿拉丁的神灯还要神奇。
这位售药员花钱买的正是一个点子!
但是,那把茶壶开始起作用,是在新主人为秘密配方添上了一种连老医生也不晓得的成分之后。
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年轻人加在秘密信息上的东西,看看是什么东西让茶壶满溢黄金。你在此所读到的故事是比虚构小说还要玄妙的真实情节,以点子的形态现身说法。
我们来思索一下这个点子所带来的巨额黄金。这个点子一直为人们带来财富,世界各地把茶壶内容物配销给上百万男女,而这上百万男女仍然可以得到庞大的财富。
这一把旧茶壶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糖类消费者,为成千上万名栽植甘蔗的男女、提炼糖和贩售糖的男女,造就了永续性质的就业机会。
这一把旧茶壶每一年消耗了数以百万计的玻璃瓶,为无数的玻璃工匠造就了就业机会。
这一把旧茶壶雇用的一队员工、速记员、抄写员、广告专家,遍布全国各地。也为描绘产品的艺术家带来了名望和财富。
这把旧茶壶使一座南方小城变成南方商业重镇,如今直接间接受惠的,是该城的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位居民。
这一个点子的影响力,如今遍及全世界的文明都市,对于接触到的人来说,有如涌泉一样,清水常有。
壶中的金泉使南方成立了最卓著的大专院校,让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在此受到成功所需的训练,如今该校地位仍屹立不摇。
如果那把旧铜壶的产品能开口说话,它会说出耸人听闻的浪漫故事,而且各种语言皆有其版本。这些故事有浪漫的爱情,有生意经,有日夜受之刺激的专业男女的罗曼史。
无论你是何人,无论你身居何处,无论你身就何业,每一次你看到可口可乐的几个大字时,只要记得,可口可乐的庞大帝国,和它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和权势,皆起自于一个单一观念,也就是售药员阿萨·甘德勒在奥妙配方中加入的神秘成分——想像力!
停下来,想一下这个事实。
请记住,本书中所述走向致富的关键一步,正是可口可乐的影响力之所以能延伸遍及全世界的城镇、都市、村落和每一个十字路口所凭借的媒介。也请你记往,你也有可能再创世界性其他解渴饮料的纪录,闯出跟可口可乐一样响当当的名号和丰功伟业。
在一本书中这样记载着可口可乐:“有人曾经以轻蔑的口吻说,可口可乐是99%的糖水。然而正是那1%的东西使它成为独一无二的饮料。它甜丝丝的,略带苦味,喝入口中,在舌头上嘶嘶作响;吞下喉咙,凉爽清香,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好一个可口可乐!现在,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产品。在中东的沙滩上,在阿根廷的大草原,在波利尼西亚岛的树丛中,在中国的五星红旗下,只要你一说可口可乐,人们就知道你要什么。100多年来,千百万人掏腰包买这种琼浆解渴。”
如此神奇的可口可乐,当初来源于一个药剂师那丰富的想像力。这名药剂师就是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约翰·S·彭伯顿。彭伯顿是一位点子很多、富于创造性的奇才。善于搞一些给人治病的良方,而不大会经商。他发明的血压丸、提神丸、咳嗽糖浆、皇后染发水、三合一肝炎丸等,大受欢迎。一天,他灵机一动,决心制造一种新的健身饮料。他像往常一样发动他的想像力,经过一些曲折的过程,这种饮料被发明出来了。时间是1886年5月的一天。先被称为“提神健身饮料”,几天后便被定名为“可口可乐提神健身液”。
这种风靡世界的饮料就在彭伯顿的创造性想像力中诞生了。虽然他并未享受到自己发明的成果,两年后他就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想像力带给世界一个巨大的产业,带给世界的人民一个经历百年而不衰的奇异饮料。
可口可乐的发迹史向我们证明,点子是所有财富的起点,伟业的源头是想像力。
想像力的功能如此巨大,一旦爆发,就令客观世界改变模样,我们可要发掘自己的想像力,不要让它白白溜走呀。
第七节 想像力激活创业梦
南京月薪3000多元的白领小姐王庆利辞职创业,这个消息谁听了都会扼腕惋惜。父母不同意,未婚男友不同意,公司同事不同意,周围没有一个人同意。当她递交辞职报告时,老总惊愕地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这是2001年7月,这一年王庆利26岁。
似水年华多梦想,关键是“安乐窝”没有挡住王庆利的梦。她还是那么充满想像力。
她1992年考入南京经济学院,1998年毕业后,她从1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南京恒城通讯公司聘为会计,月薪3000多元。周围没有不羡慕的。
她很快有了男朋友,正策划憧憬中的新家。
安稳又待遇优厚的工作、理想男友和新家的吸引,都没有湮灭她的想像力,而正是这想像力使王庆利将它们全都放弃。
想像力的催化因素是她的大姐。1999年5月,她大姐生个女儿。这孩子哭时,见到王庆利就不哭,每次她去都是如此。王庆利想:“我可能与孩子有缘。”
她经常上网帮助姐姐下载育儿资料。2001年4月,她在网上发现北京月嫂中心。她觉得新鲜,下载了全部资料,然后仔细研究。
研究来研究去,她竞浮想联翩起来。她想,这“月子”生意是个空白,需要的人多,发展空间很大;她想,自己和孩子有缘,这可能就是自己的发展方向;她想,一辈子在安乐窝里,会磨掉自己的活力,无法实现自我;她想,舍不得放弃,就难以成就大事业……
于是,她就在3个月后交了辞职报告。
2001年9月18日,“好阿姨婴幼儿护理中心”正式开业。
她放弃了单位,男友放弃了她,只有事业将她紧紧拥抱。到2003年初,她的公司已有近百名员工,服务范围从月子护理、婴幼儿护理、扩大到病人护理、老人护理等,服务方式除白班、住家两种外,又增加了钟点服务。同时,又招聘了母婴护理员、幼儿护理员和儿童早期教育员。她的“好阿姨”名气越来越大,除了南京以外,扬州、上海、无锡等地都有她的客户。现在,她的0~3岁亲子项目及方案已全面出台,家长学校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就绪。
想像力为她带来了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美好年华。她的自我价值正在得到实现。
第八节 充满想像力的人
2000年11月,湖南省第二届农博会在长沙召开。“百年喜庆”酒业公司请兰勇做一个策划,总费用不超过3万元,还要包括装修、布展等必要的开支。
结果,农博会上“百年喜庆”的门口差点将展厅挤爆——在唢呐声中,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
原来,兰勇为突出喜庆气氛,在展厅现场策划出这么一个怪招。
“农博会上的婚礼”成为省内数十家媒体报道的焦点,而兰勇这个策划也获得了“最受欢迎奖”。
2001年1月,兰勇又在长沙招聘100名美女,让她们每人拿一瓶美酒,到街头赠送给他们认为潇洒的帅哥。“你是帅哥吗?”“你收到美女赠送的美酒吗?”一时间,长沙街头巷尾响起美酒赠帅哥的话题。
兰勇的许多策划都是发挥了他丰富的想像力。他为电视台策划的《新好男人》大型综艺栏目,关于“金六福”酒、富士胶卷、光明家具、三源美乳霜的策划,都收到好效果。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如果把一个普通人策划成名人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强烈的欲望促使他立即着手试验。他把目光投向了刚刚从他的家乡攀枝花过来打工的老乡杨力。他准备把杨力擅长讨债的特点放大,策划一些活动,把他“捧”出名。
兰勇找来几十名新闻界的朋友,事先跟一家街道办事处联系好,造成了“杨力出马讨死债成功”的事实。他为杨力的“壮举”及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通过全国100多家新闻媒体的轰炸式报道,杨力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第一职业讨债人”。
望着自己发挥想像力的劳动成果,兰勇欣慰地笑了。
兰勇家在攀枝花,曾三闯深圳。在深圳方鸣广告公司,由于他想像力丰富,出了不少好点子,尚未出庐,一年就赚了20万元。后来他到四川,成为《成都商报》的专刊部主任。后来,他与朋友组建了成都商报博瑞广告公司,成为全国报业里惟一借壳上市的公司。
多么神奇的想像力呀!
第九节 中国茶宴第一人
中国既是饮食文化的大国,又是茶文化的大国。两脉文化皆起源悠远,堪称古老。
可是,把两脉文化合成一股,做成茶宴的,却是上海的一位小女子——刘秋萍。她大胆设想,首开先河,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成功推出“茶宴”,被高雅食客所接受。“茶宴”不仅丰富了市场,而且将中国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档次。
刘秋萍的这个创新之举来源于她的大胆想像。
刘秋萍对茶的兴趣,是受父亲的影响。她父亲对茶有很深的研究,家中关于茶方面的藏书很多。一有时间,她父亲就一边品茶,一边跟女儿讲茶论道,还向她推荐有关书籍。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看了许多关于茶的书。尚未出阁,慢慢地,她竟成了茶的“专家”。
1979年,她从插队的云南返城回到上海,到一家饮食店工作。她踏实肯干,又思想积极,从洗碗等杂活开始,步步提升,很快做到经理。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她开始考虑经营特色等全局性问题。
她脑子里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过去灌进来的茶文化,至今还执著地深居在她的头脑之中;另一种是置身其中又身负重任的饮食文化,每天都以鲜活的形式在眼前闪耀。
她开始思索了。上海派饮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正在喧嚣于世的生猛海鲜、山珍野味、重庆火锅等,能代表上海的特色吗?她白天想,夜里想,在班上想,回家还想。她的目光落在一个茶杯上,她端起来喝了一口,一个灵感一下子涌现出来,把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以茶文化底蕴为特征的饮食文化,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又根基牢靠,必会形成一派,世代相传,久而久之必能形成上海茶菜派系特色。
她立刻着手试制。因前无古人,故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她只能自己摸索。她重新研读关于茶的书籍,经过曲折坎坷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成了乌龙茶菜系、绿茶菜系、红茶菜系共100多个品种的菜肴,皆为二种文化长处的结合和再现。如“红茶牛肉”,先用红茶汁将牛肉块煨好,再配以其他作料烧制,既去腥味,又鲜嫩可口,满口溢香,肉丝还不会嵌入牙缝,堪称一绝。她所经营的“天天旺茶宴馆”从此打入上海人的心中。
10年来,刘秋萍围绕茶字,扩大经营,既有品茶,又有茶宴,还有茶艺表演,每道茶菜都配以幽雅的文学名称,茶文化气息日益浓郁,形成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刘秋萍把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一个新层次,取得了新的突破。她正打算把这一创新撰写成《中国茶宴》的专著。
第十节 清华小高材生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生邱虹云,三年之中,囊括了每届“挑战杯”课外科技发明比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被同学们称为“清华小爱迪生”。
他因发明“新型投影仪”而与同学注册了自己的“视美乐”股份公司,并争取到“上海一百”的风险投资5250万元。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创业。2000年,邱虹云仅22岁。
邱虹云是不是天赋好,天生就是发明家的料呢?
他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他的大胆想像。
遇到任何事,他都要动脑想像一番。
他6岁时,看到收录机能够发出声音,就把家里高档的收录机拆开,拆下小零件用锤子砸破,看看里边究竟有什么东西。
有一次,他跟爸爸来到威远县氮肥厂实验室,他见什么问什么,爸爸无法工作,只好停下来耐心回答他的问题,并动手做给他看。
他的脑子里总是想像着无数的问题。他看到天上的星星,就用心琢磨,做出了“天文望远镜”。虽然它并非真正意义的天文望远镜,但是小学时期的这一想像却使他后来一步步发明了真正的“新概念天文望远镜”、“超长变焦镜头”,能够拍摄到几百万公里远的天体,就像拍摄百米之外的灯丝一样。
他爸爸给他买了一架800元的海鸥照相机。他琢磨来琢磨去,自制了一个镜头装上,拍摄了近百幅天文照片。1999年,他用自错的“超长变焦镜头”拍下了日食的全过程。中央电视台做了报道,《人民日报》刊登了照片。
1999年寒假,他去拜访高中老师。老师提到学校尚未用上大屏幕彩电,他立刻产生帮助学校的想法。他要求老师帮助借一台投影仪。他拆开来研究了一个假期。返校后,继续研究,发明了“新型投影仪”,前后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帮助母校解决了大问题。他也依此成立了公司,开始创业之路。
一切科学发明都是思想活跃、大胆想像和刻苦研究的结果。邱虹云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就有200多件发明的作品问世,“触摸式变调门铃”、“识别时间的门锁报警器”等是他小学时期的获奖作品。他共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种奖项50多次。仅从这些看,他的大脑有过片刻休闲吗?
大学期间,他更是如鱼得水。尚未大学毕业,就有个国外公司要以月薪10万元的工资聘请他,被他拒绝。他靠想像为自己插上翅膀,创造了科技史上的奇迹。
第十一节 破解木牛流马之谜
高中毕业就回乡务农的郭统霄是个不安分的人,经常望着棚顶任思绪飞扬。
10年前,他在给手扶拖拉机加油时,突发奇想,物体运动时省力就不能省功,省功就不能省力,能不能既省力又省功呢?那不就可以大量节约油料了吗?
每当产生一个这样的想法,他都很兴奋。他马上开始着手研究,设计结构,找资料,探讨理论根据。忙活了一年,当他最后弄明白,自己掉进了制造永动机的陷阱时,不得不充满遗憾地终止了他的计划。
10年来,他充满了各种幻想,进行过各种尝试。虽然没有搞出什么大的名堂,他的思维却比以往更加敏捷和活跃了,知识更加丰富了。他掌握了大量的相关知识。这显然为他未来某一天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1997年春节期间,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汉中人对三国感情犹深。郭统霄和伙伴们天天观看。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大家都发现他与平时不一样,两眼放光,兴奋异常。从他面部表情那痴迷又神采飞扬的样子,人们知道他又要突发什么奇想了。果然,他要制造木牛流马。
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这个想法该是多么烂漫。可是,什么也阻挡不住他。他开始搜集资料进行设计。
他了解到,最早的木牛流马记载是春秋时期鲁班为其老母制造的“木车马”,“机关俱备,一驱不还”。再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被用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再后来,就是南北朝时,祖冲之造过木牛流马。可是,翻遍所有的记载,也找不到关于木牛流马原理和结构的记述,想借鉴古代资料是不可能了。而且,祖冲之以后,再也找不到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了。
只能是自己设计了。他发挥了大脑想像力的功能,并充分利用10来年的知识积淀,灵感一个跟着一个产生。当结构设计终于有了眉目的时候,他卖掉了手扶拖拉机,又外借了2万元,叮叮当当地开始制造起来。
3个月后,他的第一匹流马制造成功了。其长1.4米,高1.1米,可载重40公斤,可掉头,可上台阶。双腿并行,步幅20多厘米。
千古之谜在一个农民手中找到了答案。他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他不断改进,三年后的第三代,步幅达到50厘米,载重达到75公斤。
不久,他又造出了木牛。
他造出的木牛流马都被人买走,已有10件之多。
2000年45岁的郭统霄,不再种地,专门制造木牛流马。他的行为证明,木牛流马可以制造,古代多次记载的木牛流马当属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