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鸟又叫隆鸟,是鸵鸟形科中较大的种属,一般也被称作大象鸟。
“隆鸟”的意思似乎也可以解释成为“高高凸起的鸟”,而被称为“大象鸟”则分明是对这种庞然大物的隐喻。事实上,大象鸟平均身高有4米,个别的有4.5米~4.8米,记录最大个体高达5.5米,比1800年在新西兰灭绝的恐鸟还要高2米,比现在世界第一大鸟——鸵鸟还高。
大象鸟重约450千克,因过于笨重而不能飞行。故胸骨处没有龙骨,而翅膀则退化了,但它的腿则相对短而有力,爪有三趾。它以水果和树叶为食物。
大象鸟同岛上的其他动物一起和谐地生存了很长一个时期。大象鸟的肉多且鲜美,又因其羽毛修长美丽,所以过去马达加斯加的居民常常捕杀大象鸟取食它的肉,而羽毛则作为身上的装饰品。他们还用大象鸟的腿骨做成项链,配挂在胸前。
大概是因为大象鸟个头高大,繁殖起来比其他鸟类要困难得多,因而大象鸟的数量一直不多。随着17世纪马达加斯加的居民不断增多,大象鸟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口猛增使当地人采取了一种宿命的办法来解决缺衣少食的问题。这似乎是人类进入一定历史阶段后必然的行为,野蛮、无知和急功近利。马达加斯加人也不例外,他们加快开发自然,掠夺自然资源的进度。因此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变成光秃秃的农田,大象鸟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许多大象鸟就是这样在颠沛流离中慢慢死去了。
本来就不多的大象鸟越来越稀少了,剩下的大象鸟出于本能不得不去农田里寻觅食物。它们在诚惶诚恐中苟且偷生。但这对于当时连自己的温饱都没能解决的马达加斯加土著来说,怎可容忍。一时间大象鸟就被当成了人类的天敌,也当成了当地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他们不但捕杀成年大象鸟,就连幼鸟及大象鸟蛋也不放过。随着马达加斯加森林的大量减少,成年的大象鸟也踪迹难寻,幼鸟及大象鸟蛋也在劫难逃。
1649年是当地居民能够捕杀到大象鸟的最后一年,之后,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大象鸟。